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十三)~A2 獭兽之喻


   日期:2020/4/22 7: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接上文——

  世尊在经中对自己所说之喻,明确地说有针对性的,“吾说此喻,欲令解义,汝等当知此说有义”。作为人天导师的佛陀,他不会无缘无故地跟弟子们讲些无聊的小笑话小故事,他每讲出一种比喻,肯定有着深刻的寓意。事实上我们在各种经典中,都不止一次地看到佛陀坚决反对没事时比丘在一起闲谈,尤其是那些与修行沾不上边的花边新闻,是坚决反对的,因为那样会白白地浪费掉我们宝贵的修行时间。那么,佛陀说这些比喻有何所指呢?就是指七种比丘的各种思想和行为。其中,前六种都是为佛陀明确反对的,而第七种却为世尊所赞叹。

  1、獭兽之喻。

  “若有比丘依村邑行,比丘平旦著衣持钵,入村乞食,不护于身,不守诸根,不立正念,而彼说法,或佛所说,或声闻所说,因此得利衣被、饮食、床褥、汤药、诸生活具。彼得利已,染著触猗,不见灾患,不能舍离,随意而用。彼比丘行恶戒,成就恶法,最在其边,生弊腐败,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吾说比丘亦复如是,入恶不善秽污法中,为当来有本烦热苦报、生老病死因,是以比丘莫行如獭,莫依非法以自存命,当净身行、净口、意行,住无事中,著粪扫衣,常行乞食。次第乞食,少欲知足,乐住远离而习精勤,立正念、正智、正定、正慧,常当远离,应学如是!”

  我之所以将这段经文引用过来,最直接的原因,是后面的经文中,绝大多数都是围绕着上面的经文而展开,只是个别词句有所变更。在这里,我们可以获得几条很重要的信息。首先,佛陀比喻的主要对象是比丘,而不是比丘尼或居家信众,这点需要我们予以足够的重视。其次,佛陀用獭兽来比喻那些不能安贫守道、却贪图于物质欲乐的比丘。再次,这些比丘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是:①平旦外出行乞;②不护于身,不守诸根,不立正念;③正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修证心得,因此他们给施主们所说的法,都是从他处途听道说来的,根本没有自己的观点,甚至没有经过任何的思惟过程;④他们拾人牙慧给信众说法,获得了一些衣食用具供养,于是开始满足于物欲享乐,“不见灾患,不能舍离,随意而用”;⑤由于习惯使然,这些比丘日益堕落,生活腐化,最终唯利是图,苟且钻营,甚至为非作歹,祸国殃民。他们早把烦恼以及生死问题抛在脑后。哪里能够捞到好处,他们就往哪里跑,颇类似于当今的那些“经忏游击队”一样,“非法以自存命”,把出家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

  那么如何做,才可以称作一名合格的比丘呢?佛陀在这里再一次给我们开出了药方。这些药方的主要内容是:第一,比丘要把如何解脱生死问题、如何摆脱烦热苦报问题作为首要大事来对待,除此以外,都是枝末细节,不值一提;第二,具体的方法,就是要守护我们的诸根,把身口意三业给收拾利落;第三,比丘要时常住于清净之中,要以仰慕清净为荣,而要以贪图荣华富贵、追逐功名利禄为耻,要以惹是生非、没事找事为耻,要以闲聊瞎扯、捕风捉影、造谣中伤为耻。在穿着上,不要过于讲究。当今有些寺院很讲究威仪教相,这是好事。问题是我们把“威仪”这个词给曲解了。“威仪”仅仅就是指衣服穿著整齐干净?仅仅就是外在的一些形象工程?完全错误!真正的威仪,外在的形象是极其次要的,而最关键的因素是,通过自己的老实修行,从而从里到外所透露出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即所谓的仙风道骨。佛陀在这部经典中,载明我们是“著粪扫衣”——当今时代穿粪扫衣显然已不合时宜,但穿什么样的衣服好呢?有些比丘效法原始佛教,开始行苦行,到终南山去住茅蓬,平时穿服百衲衣——一件衣服破了补,补了破,反反复复不知要缝补多少次。住茅蓬、穿百衲衣,是否值得我们去赞叹?我觉得我们应该要给予掌声。但是,如果是刻意为之,那就另当别论了。个别比丘为了标榜自己的修行到家,也服起了百衲衣。再仔细一瞧,恍然大悟——原来好端端的一件长衫,被他挖得千疮百孔,然后再用缝纫机再修补起来,这就是所谓的“百衲衣”。我私下在想,这种衣服,不穿也罢,刻意标榜,何苦来着?修行是为自己而修,还是修给别人看的?因此说,比丘在穿着问题上,也要持一颗“平常心”,切勿刻意标榜。而“少欲知足,乐住远离而习精勤”,并树起勤修八正道的大旗,那才是最最要紧的。

  2、究暮鸟之喻。经中对此叙述道:“……若有比丘依村邑行,……彼比丘行恶戒,成就恶法,最在其边,生弊腐败”。为了贪求自己的一己私利,这些比丘们就像那些究暮鸟一样,去追逐那些污秽之物,“依彼死牛聚处栖宿,或依死驴,或依死人聚处栖宿”。因此佛陀说,“是以比丘莫行如究暮,莫依非法以自存命”。

  3、鹫鸟之喻。与上述的究暮鸟大致相仿,只是二者来处不同。究暮鸟生活在原本“清泉盈溢”的池边,物质生活充裕,整天无忧无虑,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而鹫鸟的生活条件似乎赶不上究暮鸟,它从一个墓地,走向另一个墓地,终日与墓地为伴。之所以这样,就是想食用死腐之肉,一生就是为了填饱肚皮而奔波流离,至于生死大事,似乎与它全无关系。佛陀在经中说,作为出家的比丘,万万不可向这些鹫鸟学习,否则就把自己的一生,好端端地给毁掉了。

  4、食吐鸟之喻。这个所谓的“食吐鸟”,一听到这个名字,似乎令人恶心不已。此种鸟投机钻营,专捡鹫鸟吐出来的脏物。经中对此描述道:“彼入比丘尼房教化说法……彼比丘尼入若干家说好说恶,受信施物持与比丘……行恶戒,成就恶法……”。想一想,世间有没有这样的比丘呢?自然是有的,否则佛陀也没有必要列举这样的比喻了。我常常在想,作了世俗中人,对于名利的贪图,似乎尚在情理之中,说得难听点,世俗人本来就很“世俗”嘛,如果一定要让他们讲点“品位”(或者称“品味”),也是勉为其难。作为世俗中的人,在解决了衣食问题之后,去混个一官半职,或者贪求升官发财,倒也属正常值之内。可是有时我就纳闷了,一些出家比丘为何也对于仕途名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呢?在中国的历史上,不少朝代还刻意安排了“僧官”,给出家僧人们从事仕途官宦,开辟了一条别具特色的绿色通道。当然,作为国家的统治者,总是会使用各种手段,让三教九流统统归辖为其统治范围之内,就像众生拱月一般,这是政治以及国家最高利益的需要,也无可非议。纵然佛教领袖们弄个相当于尚书级官员当当,过把瘾也就罢了,何必去一味贪求却不思自拔?佛陀用食吐鸟之喻,难道仅仅适用于原始佛教时代的比丘?非也。倘若比丘穷毕生之力角逐于名利场之中,与食吐鸟有何异趣?吾等当慎思。

  5、豺兽之喻。这个豺兽生活在莽野灌木林之中,其“从深涧至深涧,从榛莽至榛莽,从僻静至僻静处来”,主要目标还是那些腐烂的尸体,“欲食死象之肉,死马、死牛、死人之肉”。而与豺兽相仿的比丘呢,他们“依贫村住”,见到村邑及城郭之中有修行人居止在里面,他们就设法逃遁,因为他们一见到大智慧修行人,自己的老底立马就露馅;当他们见到村子里没有什么真正修行人时,就一头扎进村子里,骗吃骗喝,自己当起南郭先生,吹嘘自己是如何地高超如何地了得,“非梵行称梵行,非沙门称沙门”。这种比丘就是靠伪装和欺骗,获得了大众的暂时供养与赞叹,从而获得了丰厚的物质享受。他们的行径,就像豺兽一样,整天行走于无人之处,永远见不得光,鬼鬼崇崇、偷偷摸摸,尽干些肮脏龌龊的阴暗勾当。

  6、乌鸟之喻。如果说上述的五种动物,虽然做了很多污秽之事,但是他们倒也温和,有时也善于隐藏自己,保持适当的低调。而这个乌鸟则完全不同了,它把恶事都做了,还明目张胆,脾气暴躁,横竖不耐烦。这些比丘是些什么表现呢?他们混到村邑及枯郭之中,见到该地“无有智慧精进梵行者”,便“来住中二月、三月”。那些比丘们见到了,就问他:“贤者,何处夏坐?”他就回答说:“诸贤,我今依某贫无事处而受夏坐,我不如彼诸愚痴辈,作床成就,具足五事而住于中,中前中后、中后中前,口随其味,味随其口,求而求,索而索。”从这段话中,就可以知道这种比丘是多么地贡高我慢。他的意思是说,我一直是清心寡欲、随遇而安的,我从来不像那些愚痴无知之辈,吃要吃好的,住要住好的,一天到晚贪求无度。他们“五事”俱全,而我呢?“五事”与我根本沾不上半点边。何谓五事?五事即“五结”,即懈怠不求方便、喜多妄食而眠寐、心乱无法宁定、根门不定与恒喜在市而不在静处。这种比丘,如果自吹一番,说自己是如何精进,如何少睡眠,如何身安,如何根定,如何抱守静处,倒也罢了,这位倒好,却非要对别的比丘指手划脚,妄加指摘。说的难听点,这种比丘很会摆谱唬人,动不动就是我如何如何,别人又是如何如何,反正他自己浑身都是宝,别人从头到脚都是垃圾。你要向他请教一点佛法,他就满脸不屑:“小样儿,连这点都不懂?如此的幼儿班问题,还用得着我老人家来亲自回答?找我的徒子徒孙就可以,随便挑一个,都能当你师父!”想想也是,佛陀真是高明。当今僧团中此类货色还真是不少,着实让人忍俊不禁。

  7、猩猩之喻。在七种比喻之中,佛陀唯独对于猩猩表示出由衷的赞叹。在经中,佛陀将猩猩比作有修持的比丘,具体经文如下:

  “若有比丘依村邑行,比丘平旦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于身,守摄诸根,立于正念。彼从村邑乞食已竟,食讫,中后收举衣鉢,澡洗手足,以尼师檀着于肩上,或至无事处,或至树下,或至空屋中,敷尼师檀,结跏趺坐。正身正愿,反念不向,断除贪伺,心无有诤,见他财物、诸生活具,不起贪伺,欲令我得。彼于贪伺净除其心,如是嗔恚、睡眠、掉悔,断疑度惑,于善法中无有犹豫,彼于疑惑净除其心。彼已断此五盖心秽慧羸,离欲、离恶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禅成就游。彼得如是,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趣向漏尽智通作证,彼便知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知此漏,知此漏集,知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已,则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

  那么佛陀为什么对于猩猩如此赞叹?关键这猩猩这种随遇而安、不著于境、不贪不图、一心向道的精进修持心态。我们在上述的经文中,便可很清楚地看到佛陀对于比丘如何修持所秉持的态度。就是说,比丘没事时,就要寻一个僻静之处,坐下来好好思惟佛法,努力断除自己与生俱来或后天沾染的各种毛病习气。在上述的经文中,它不仅为我们指明了比丘应该努力行持的方向,而且为我们标示了各种修持的次第。这些修持次第,需要我们好好体会,认真领悟,从而落实到我们实际修持活动中去。

  在经文的最后,佛陀教导我们,獭兽不可学,究暮鸟不可学,鹫鸟不可学,食吐鸟不可学,豺兽不可学,乌鸟更不可学。那么,什么才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呢?就是猩猩。为什么?因为“世中无著真人如猩猩兽”。

  最后总结一下,作为比丘,首先要从不贪财、不贪图物欲享受开始,渐次断除各种毛病习气,不贪图功名利禄,不耍小聪明,不搞小动作,不折腾,不喧闹,没事时寻个僻静处,老实静坐思惟,勤修八正道,再修四圣谛,最后证得涅槃之境。

  有朝一日,当我们大家于龙华三会上再度相逢之时,肯定会拊手击掌,彼此会心一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原来全系一念之间啊……

  (界定,2009.03.12,于南海普陀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