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十五)~A 一、三十喻经


   日期:2020/4/22 9: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说《中阿含》(十五)

(卷十五)

一、三十喻经

  说法地点:竹林精舍

  参加人员:舍梨子与诸比丘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在布萨之日,曾经观察诸比丘众之静坐时,都寂然无声,因此。乃非常的欢喜而安慰。佛陀于是乃说国王及大臣具有的三十事,以譬喻比丘、比丘尼的舍弃恶行,而行善行的三十德。   

  在前面的相关文章中,我们对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通过能《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等相关戒学经典的研读,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发现,戒律制定的过程,其周期是相当缓慢的,也就是说,自佛陀开始召收弟子以来,从当初的无戒,到戒律的开始制定;从起初的少戒,到戒条的数目逐渐增加,最后形成一个庞大的戒律体系。对于戒律,有时候我们需要分析对待。除了一些共戒(或者称性戒、根本戒)以外,其他的一些别戒(又称遮戒、方便戒)的制定,都具有因地、因时制宜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同样是一条戒,因时间、地点和具体的环境与条件不同,往往会有开遮的差别。比如说,比丘在街上捡到一个东西,如果发生在舍卫城,可能会触犯当地的法律;而换了王舍城,却是合理合法。由于戒律会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因此,佛陀在制定戒条时,只能规划出一个大体轮廓,而不可能规定得那么具体、面面俱到。当前我们都讲“以戒为师”,这个是没有错的。但是,以什么“戒”为师?到底以哪个戒本为准,这里面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正因为戒律制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因此戒条总是要经历由少而多、由简而繁的过程。我们从原始佛教的相关经典上看,佛陀成道后未久,即开始着手并进行定期诵戒活动。起初也就将弟子们召集起来,然后将先前制定的戒条一一诵出,让弟子们按照戒条,各自反省和对照。如果没有违犯,就保持默然;如是违犯了哪条戒条,就要站出来进行忏悔发露,如实把自己所犯的罪过在公众面前一一说清楚,然后请求大家的原谅,保证从此以后决不再犯。根据规定,一般是三人以上的比丘,即可组成僧团。诵戒活动刚起步时,一般都是由佛陀亲自主持诵戒。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据说如果是佛陀亲自诵戒,如果众中比丘不清净,却不肯出来忏悔,那么头会得到很严重的果报。后来佛陀很是慈悲,就委托上座弟子替代自己主持诵戒,佛陀一般情况下,都不再主持诵戒。当然,诵戒的时间一般都是比较固定的,我们现在称为“黑白半月半月诵戒”,就是说一个月之中,一般都要诵戒两次,即每月的十五日和初一日。当然,古印度与中国在历法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因此诵戒日期也未必完全吻合。

  在原始佛教时期,大规模的诵戒活动,应该是从佛陀住世期间的中期开始形成的。从这部《三十喻经》上面看,此次诵戒,还是由佛陀亲自主持的。此时佛陀居止于何处呢?原来是居住在竹林精舍,在这里与大众一起进行夏安居。佛陀在诵戒之前,往往要先入定,把座中的每一位比丘的心意都观察一遍,看看他们是否都做到清净无染。“世尊见比丘众静坐默然极默然,无有睡眠,除阴盖故”、“比丘众坐甚深极甚深,息极息、妙极妙”。佛陀此次观察的结果,自然是令他相当满意。于是他就对舍利弗说:“舍梨子!你看这次众中比丘,都很默然,没有一个打瞌睡的,真是值得赞叹!”

  继而,佛陀向舍利弗提出一个问题:“舍梨子,谁能敬重奉事比丘众者?”

  对此,舍利弗的回答是:“世尊!无能敬重奉事比丘众者,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法及比丘众、戒、不放逸、布施及定,唯有世尊能敬重奉事。”

  这里的“敬重奉事”,实际上指的是什么人能够使比丘产生敬重,并心悦诚服地服侍于对方。那么什么人能够拥有此等资格呢?除了佛陀之外,没有人能够获此资格。因为佛陀能够为比丘们制定戒律,能够守护自己而不放逸,能够作种种法布施,能够通过修行而获得定力。

  世尊对舍利弗的回答表示首肯。

  接下来,佛陀用王及大臣的三十事,来比丘所拥有的三十德,具体如下:

  1、戒德

  王及大臣有种种严饰具(缯彩锦罽、指环、臂钏、肘璎……);

  比丘、比丘尼以戒德为严饰具。

  2、持禁戒

  王及大臣:有五仪式(剑、盖、天冠、珠柄之拂及严饰屣),守护其身,令得安隐;

  比丘、比丘尼:以持禁戒为卫梵行。

  3、护六根

  王及大臣有守阁人;

  比丘、比丘尼以护六根为守阁人。

  4、正念

  王及大臣有守门将,聪明智慧,分别晓了;

  比丘、比丘尼成就正念为守门将。

  5、息心

  王及大臣有好浴池,清泉平满;

  比丘、比丘尼以息心为浴池泉。

  6、善知识

  王及大臣有沐浴人,常使洗浴;

  比丘、比丘尼以善知识为沐浴人。

  7、戒德

  王及大臣有涂身香,水蜜、栴檀、苏合、鸡舌、都梁;

  比丘、比丘尼以戒德为涂香。

  8、惭愧

  王及大臣有好衣服,初摩衣(亚麻衣)、锦缯衣、白毡衣、加陵伽波惒逻衣(毛织品);

  比丘、比丘尼以惭愧为衣服。

  9、四禅

  王及大臣有好床座,极广高大;

  比丘比丘尼以四禅为床座。

  10、正念

  王及大臣有工剃师,常使洗浴;

  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剃师。

  11、喜

  王及大臣有肴馔美食,种种异味;

  比丘、比丘尼以喜为食。

  12、法味

  王及大臣有种种饮,柰饮瞻波饮、甘蔗饮、蒲桃饮、末磋提饮;

  比丘、比丘尼以法味为饮。

  13、三定

  王及大臣有妙华鬘,青莲华鬘、薝蔔华鬘、修摩那华鬘、婆师华鬘、阿提牟多华鬘;

  比丘、比丘尼以三定为华鬘:空、无愿、无相。

  14、三室

  王及大臣有诸屋舍,堂阁、楼观;

  比丘、比丘尼以三室为屋舍:天室、梵室、圣室。

  15、智慧

  王及大臣有典守者,谓守室人;

  比丘、比丘尼以智慧为守室人。

  16、四念处

  王及大臣有诸国邑四种租税,一分供王及给皇后、宫中彩女,二分供给太子、群臣在诸国邑里,有了四种的租税那样。所谓一分为供给国王,及皇后、宫中彩女,第二分为供给太子、群臣,三分供国一切民人,四分供给沙门、梵志;

  比丘、比丘尼以四念处为租税(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17、四正断

  王及大臣有四种军:象军、马军、车军、步军;

  比丘比丘尼以四正断为四种军(断断,所生之恶法,断之又断;律仪断,持戒律守威仪,不使生恶;随护断,随顺守护无漏道之不退没,使恶不起;修断,修正道,使其生长,而断诸恶)。

  18、四如意足

  王及大臣有种种舆:象舆、马舆、车舆、步舆;

  比丘、比丘尼以四如意足为掆舆(欲如意足,希向喜乐,庄严彼法,所愿均得;2.念如意足,一心正住,所愿皆得;精进如意足,惟专观理,使无间杂,所愿均得;思惟如意足,思惟彼理,心无驰散,所愿均得)。

  19、止观

  王及大臣有种种车庄,以众好师子、虎、豹斑文之皮,织成杂色种种庄饰;

  比丘、比丘尼以止观为车。

  20、正念

  王及大臣有驾御者,谓御车人;

  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驾御人。

  21、己心

  王及大臣有极高幢;

  比丘、比丘尼以己心为高幢。

  22、八支圣道

  王及大臣有好道路,平正坦然,唯趣园观;

  比丘、比丘尼以八支圣道为道路,平正坦然,唯趣涅槃。

  23、智慧

  王及大臣有主兵臣,聪明智慧,分别晓了;

  比丘比丘尼以智慧为主兵臣。

  24、智慧

  王及大臣有大正殿,极广高敞;

  比丘、比丘尼以智慧为大正殿。

  25、无上智慧

  王及大臣升高殿上,观殿下人往来走踊、住立坐卧;

  比丘、比丘尼以升无上智慧高殿,为自观己心,周正柔软,欢喜远离。

  26、四圣种

  王及大臣有宗正卿(掌其亲族等事之官),谙练宗族;

  比丘、比丘尼以四圣种为宗正卿(衣服喜足圣种;饮食喜足圣种;卧具喜足圣种;乐断乐修圣种)。

  27、正念

  王及大臣有名良医,能治众病;

  比丘、比丘尼以正念为良医。

  28、无碍定

  王及大臣有正御床,敷以氍氀……,覆以锦绮罗縠,有衬体被,两头安枕,加陵伽波惒罗波遮悉多罗那(毛织品);

  比丘、比丘尼以无碍定为正御床。

  29、不动心解脱

  王及大臣有名珠宝;

  比丘、比丘尼以不动心解脱为名珠宝。

  30、自观己心

  王及大臣极净沐浴,好香涂身,身极清净;

  比丘、比丘尼以自观己心为身极净。

  以上所列的王及大臣的三十种事,与比丘、比丘所拥有的三十种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性。所谓的三十德,其中有一些有所重复,比如说“正念”、“智慧”等都曾出现过好几次,但是第一次出现,其用意是很有差别的。有些名相比较抽象,比如说“止观”、“喜”、“法味”、“三定”等,此外就不一一加以解释了。如果我们将王及大臣所拥有的三十种事,与比丘比丘尼所拥有的三十种德进行一番对比,便可以发现二者的显著差异。首先是从境界的层面方面,王及大臣是世俗的最高层面,而比丘比丘尼的种种德行,是出家人修行所追求并努力达到的层面。前者是世间的层面,后者是出世间的层面。其次,在功用上,世间王及大臣的种种事,可以使贵族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而比丘比丘尼所具备的德行,可以“舍恶,修行于善”,从而为自己的修行道路准备各种资粮。最后,从获取方式上,王及大臣的种种事,是努力向外攫取,注意重于物质欲望方面的享受;而比丘比丘尼的德行,则注重于向内求,偏重于内省与静虑,主要是追求精神方面的陶冶与超脱。

  佛陀在最后教导大众,作为比丘、比丘尼,唯有把上述的三十种德行修习,按照这三十种标准努力去实践,不能有丝毫的折扣,才是对世尊真正的“敬重奉事”,才是真正的恭敬三宝,才是真正的践行解脱之道。 (09.03.18)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