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十六)~A 蜱肆经


   日期:2020/4/22 9: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说《中阿含》(十六)

(卷十六)

蜱 肆 经

  说法地点:拘萨罗国斯惒提村的尸摄惒林

  主讲人员:尊者鸠摩罗迦叶

  参加人员:蜱肆王等人

  经中大意:本经叙述鸠摩罗迦叶答蜱肆王所问,内容为有关于有后世是否存在的问题。王虽一一举出反证,但迦叶乃巧妙的举喻以服他,王虽服他之说,然而又恐人闻后对他轻视,故仍坚执己见。迦叶又用种种的医喻,劝王舍弃邪见等恶法,以免受无量的恶果。王终于信服而皈依三宝。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这部《蜱肆经》,与《长阿含经》中的《弊宿经》在内容上,基本相同。在《弊宿经》中,主人公叫“弊宿”,是位婆罗门;而在《蜱肆经》中,主人叫“蜱肆”,是位“王”。如果我们将二者进行对比后发现,“弊宿”与“蜱肆”,在读音上十分近似,应该说是同音异译;从内容上讲,“弊宿”是位在当地享有较高威望的婆罗门,他的领地是“梵分”而来;而“蜱肆”虽然也称“王”,但这个“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王,而是相当于某一个领地里的“邦主”差不多,经中说他的领地范围是一个叫“斯惒提”的村子,“斯惒提邑泉池草木一切属王”。并且,这个领地是直接受封于波斯匿王,“从拘萨罗王波斯匿匿之所封授”。因此,这个村子规模并不大,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从上面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实际上“蜱肆”与“弊宿”是指同一个人。而且,更有力的证据是,经中的说法者,都是鸠摩罗迦叶童子(《弊宿经》中的“童女迦叶”属于译误)。

  在这两部经当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一组命题。

  在《弊宿经》中,迦叶童子前后用了十三个譬喻,步步破除弊宿婆罗门的邪恶知见。而这部《蜱肆经》中,也是用了十三个譬喻,破除蜱肆王的错误知见。二经之中,除了极个别譬喻稍有差别外,总的来说是相同的。二经中的主人公的错误观点就是:无有后世,无众生生。其意思是说,根本没有什么前世后世,也没有什么人死了再轮回六道的说法。实际上,对于到底有没有来世,有没有生死轮回,这个问题相当难以回答。比如说,人有生有死,这话谁都不会否认,因为每天有知道有多少人生下来,有多少人死去。那么,人死了以后,是不是就会重新投胎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只能坚信是存在的,但是让哪位高僧大德当场试验给你看,用事实证明一下六道轮回的真实性,恐怕谁都做不到。如果把这个问题说清楚,并且让人心悦诚服,很不容易,需要极高的智慧方可做到。经中这位鸠摩罗迦叶尊者是如何回答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

   

(一)死囚之喻

  蜱肆王与鸠摩罗迦叶尊者初次见面,自然要客套一番。由于鸠摩罗迦叶来到了蜱肆王的地盘,因此二人可谓是主宾关系。待客套完毕,蜱肆王随即切入正题:“迦叶,我的观点是,无有后世,无众生生。迦叶,不知您意下如何呢?”

  迦叶尊者说:“蜱肆,你能说得更具体一点吗?”

  蜱肆回答说:“可以呀!我有一个亲戚得了重病,我曾去探访他,就对患病的亲戚说:请你一定要相信我的话,其实并没有什么来世的说法,也没有死后再投胎的讲究。那些出家人总是胡言乱语来蛊惑你们说什么善恶有报,做了恶业,就会下堕地狱。而我从来不相信他们说的那一套!如果这些出家人说的是真的,那么你以前做了不少坏事,你肯定会堕入地狱的。如果你死后真的像出家人说的那样堕入地狱,那么你一定要回来对我打个招呼,让我们都了解一下地狱里究竟是何种模样,好吗?”

  蜱肆接着说:“我那个患病的亲戚,都已经死了好久了,到目前为止,他根本就没有回来向我们讲明什么地狱里的情况嘛!由此可见,地狱是不存在的,也根本就没有什么后世,也没有什么投胎轮回之说。”

  迦叶尊者听后,就对蜱肆说:“现在有一个人因为偷窃,被判了死罪。临刑之际,这个死囚对监斩官说:‘大人,能不能等一会儿再行刑,我现在需要回家去向我的父母、妻子儿女告个别,可以吗?’蜱肆,我且问你,你觉得这个死囚犯的要求,会得到满足吗?”

  蜱肆回答说:“那怎么可能呢?”

  迦叶说道:“蜱肆,你的亲戚也是如此。当他堕入地狱之中,被狱卒捉去问罪行刑之时,倘若他请求回来向你说明地狱里的情状,也是不会被允许的。”

  迦叶尊者接着说:“蜱肆,你应该持这种心态去观察后世,而不能仅凭肉眼所见才肯相信。世俗人肉眼凡胎,又岂能望穿三世?只有那些大修行人,通过自己的不断修行,最后证得天眼的神通,才可以把众生的生死大事,以及生前死后的去处好坏,都观察得一清二楚。如果你仅凭你现有的能力,是永远也无法把后世以及轮回问题彻底搞清楚的呀!”

(二)深厕之喻

  和上面一样,这位婆罗门对于是否有来世的问题仍持否定态度。他说:“你虽然这么讲,但是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就是‘无有后世,无众生生’。”接着,他又举出他的另一个亲戚的例子:他有一个亲戚,做了很多好事,可谓十善兼备。如果按照佛教的观点,死后升天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和前面的一个行了十恶的亲戚一样,这个婆罗门就在这个亲戚临死之前,就对他说:你生到天上以后,麻烦你有空下来一趟,告诉我你的去处,以及天上是如何地快乐。可是到现在,这位亲戚连一个托梦都没有,可见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生死轮回的问题了。

  迦叶听了以后,就问他一件事:假如现在有一个人不小心掉进了厕所,浑身上下搞得不成样子,奇臭无比。后来国王发现了,命人将他给救了上来,用水冲洗干净,并且还用香汤给他沐浴,将各种香料涂在他的身上,把他身上的恶臭驱除干净,穿上一身漂亮的衣裳。国王对他格外关照,让他留在自己身边工作,让他好吃好喝,从此衣食无忧。蜱肆,你说说看,这个人从此以后,还愿意重新掉进茅坑里去吗?

  蜱肆一听,连连摇头,说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去犯这样的错误了。

  迦叶听后,就紧接着说:人生天以后,和上面所讲的例子是一个道理。我们所居住的世间,就像茅坑一样,可谓臭秽不净。而天上离我们地面有多高呢?大约几百由旬吧(一由旬大约为四十华里)。可是远在天上,尚且还能闻到人间的余臭。蜱肆,你想想看,你那位亲戚,一旦生到天上,必然过着我们连想都不敢想的好生活,他还会下来,到我们这个如同厕所一样的人间来吗?

  蜱肆听后,一时语塞。但是他的嘴里,还是嘟噜着,说根本没有什么来世及轮回之说。

(三)盲人之喻

  蜱肆又举出一例:他有一个亲戚,生前广做善事,大行布施,在修行上可谓精勤不懈怠。按照佛教的说法,他死后必定会升至善处,生在天上。当时我就对我的亲戚说:如果你真的生到天上了,就麻烦你回来,告诉我一声,告诉我一下天上是怎样的快乐。可是到目前为止,他还是没有回来告诉我嘛!由此可见,根本就没有什么来世不来世的。

  迦叶说:“蜱肆,看来你是有所不知。天上的一天一夜,就相当于我们人间的一百年。就算你的亲戚真的生到了天上,不说别的,他生到忉利天上以后,在那里随便呆上个两三天功夫稍加体验一下天上的快乐,也不算过份吧?可是当他把天上的事情都安顿好,再来人间向你说明天上的快乐时,人间已经过去了三、四百年。三、四百年以后,你还活着吗?”

  蜱肆一听,顿时张口结舌。他急忙说:“三四百以后,我连骨灰恐怕都影子都找不着,更谈不上与亲戚相见了。”但是蜱肆对迦叶的话还是不予认可,他说:“你所说的天上的寿命,动辄千岁万岁,你凭什么这样说?”

  迦叶说:“我现在再作一个譬喻给你听。譬如现在有一个生下来眼睛就看不见的人,他从来没有见到青、黄、赤、白等五色,他也从来没有见过我们世间的一切东西。假如现在有人问他:青色是什么青色啊?他肯定答不出来,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青色的啊!但是假如这个盲人对别人说:‘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白色黑色,也没有什么长的短的粗的细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它们呀!’蜱肆,你是否同意这个盲人的说法?”

  蜱肆说:“我当然不同意啦!因为世间的确有着不同的颜色,也不形状各异的物体。盲人不能因为眼睛看不见,就否定他们的存在。”

  迦叶尊者说:“蜱肆,你的见解,与这个盲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蜱肆再次无语。

(四)妊妇之喻

  蜱肆对迦叶尊者的话仍是将信将疑,他说:“如果我那位生前广行善事的亲戚,死后真的上升天界的话,那么我应当立即行布施,修诸福业,奉斋守戒后,就赶紧自杀,然后就可以上升天界啦!”

  迦叶听后,就对蜱肆说:“你这种想法又是过于天真了!这样吧,让我再说一个譬喻让你听听,或许对你有所启发。”——

  从前有一个梵志,总共娶了两房夫人。大夫人早逝,留下一个儿子,早已长大成人;大夫人死后,他又娶了一房太太。在老梵志临死前,二夫人已经身怀六甲。待丧事办完,老梵志的大儿子就找到二夫人,对她说:“现在老头子已经死了,按常理,家中所有的财宝和地产,都是归长子继承,你是没有份的。”那个二夫人就对长子说:“你也不用太着急,我肚子里已经有了小孩。等孩子生下来后,如果是男孩,家中的财产应有他的一份;如果是女孩,一切悉听尊便,我们不要任何财产。”可是老梵志的大儿子很不耐烦,隔三差五就就跑到二夫人那里去吵吵闹闹,弄到二夫人心情烦躁,整天精神恍惚。后来没等到肚中的孩子出世,她就用利刃剖开自己的肚皮,掏出胎儿,想看看里面到底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结果呢,那个二夫,自己的命丢了不算,还白白搭上胎儿的性命。

  迦叶说:“蜱肆,你就和这个愚蠢的妊妇一样,不善晓理,无有智慧!”

(五)螺声之喻

  但是蜱肆还是顽固地坚持他的观点。他再举一例:他有个亲戚,临终之前,他曾去探视。当然,病人在没死之前,思想意识还是比较清醒的,他会对前来看望他的人,都会说上几句感谢的话,或者点头示谢。可是等到病人死去了,他再也不会点头,更不会开口说话了。因此之故,可以推知没有后世,没有轮回。

  迦叶尊者听后,再举一例:

  从前有一个人很善于吹螺,有一天,他来到一个国家表演吹螺。可是,这个国家上至国王下至臣民,从来没有听到过螺声,大家一听到螺声,都纷纷凑过来听听,声音果然是十分美妙。于是大家都围在吹螺人的四周,七嘴八舌地问个不停,大家都说你刚才所吹出来的声音,为什么这么好听呢?这声音到底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吹螺人听后,就把螺置于地上。然后指着地上的螺对大伙说:刚才大伙所听到的动听音乐,就是这个东西里发出来的。村民们很好奇,就拾起地上的螺反复观看,反复抚摩,满腹狐疑地问吹螺人:这个东西会发出声音吗?你说什么我们都不相信啊。你说会发声,为什么到了我们的手里,就发不出声音了呢?那个吹螺人没有办法,就取过贝来放在嘴上,吹了一通。如此演奏了好几次,这些村里人忽地恍然大悟:我们终于搞明白了,刚才所发出的美妙的声音,并非螺的功劳,而是吹螺人朝螺里吹气的功劳啊!如果你不往贝壳里面吹气,螺是永远也不会发出声音来的。

  迦叶于是总结道:人也是这样的。由于我们人活着的时候,有意识,有呼吸,就能够弯胳膊抬腿,能够睁眼看东西,能够开口说话;当我们死了,没有了意识,没有了气力说话,自然就像那个螺失去了吹气一样,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

(六)称铁之喻

  蜱肆此时又举出一例:他说在他所封的村落里,有一个人犯了重罪,需要处以极刑。于是他就对一旁行刑的人说:“你们不要一下子让他死了,也不能损伤他的皮肉。要让他慢慢地死去。”那么采用什么办法可以既不损伤皮肉且不流血而死去呢?大约是一些非常规的手段。这位婆罗门命人将罪犯的死前和死后的重量分别量称,发现死前轻,而死后重,二者所获得的重量是不一致的。于是这个婆罗门得出结论说:为什么人活着的时候轻呢?那是因为他的识神还在体内,能够说话,意识清醒;为什么死后身体变重了呢?那是因为识神已灭,又不能说话的缘故。由此便可以看出,人死神识即宣告消亡,神识消亡了,自然就没有什么来世与他世的区分了。

  此时迦叶也反问蜱肆一个问题:好比我们去称铁的重量,是冷铁重呢,还是热铁重呢?蜱肆答道:热铁被烧得通红,自然是柔软而轻;而冷铁则冰凉坚硬,自然比热铁重啦!

  迦叶听后,就说人死后就好比冷铁,而人活着就好比热铁,自然是死前轻而死后重。人活着的时候,自然是色悦泽好;而人死后,人的脸色也如同死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七)梦中之喻

  蜱肆再次举例:他的手下曾经逮捕了一个犯有重罪之人,然后送到官府去审讯后定罪。官府下命令说:把这个罪人绑起来,然后倒放于铁釜之中,将铁釜的口密封起来。继而在釜下燃起大火,把这个罪人活活烧死。最后召集许多百姓围在四周,看看这个罪人的灵魂是如何进去的,又是如何出来的。结果呢,大家什么都没有看到。由此可见,没有什么众生转生投胎之类的说法。

  迦叶尊者听后,对蜱肆说:“你有睡午觉的习惯吗?在睡午觉时,会经常做梦吗”

  蜱肆回答说是啊,我每天睡午觉啊,而且几乎天天做梦,还经常做好梦呢!

  迦叶问:“你睡午觉时,旁边有人站着侍侯你吗?”得到蜱肆肯定性的回答。

  迦叶继而问:“在你睡午觉时,你在美梦之中遨游,那么你旁边的侍者,是否看到你的灵魂从肉体中出入呢?”

  蜱肆回答说:“除非是具有特异功能的人才能看到,普通的侍者怎么能够看到呢?”

  迦叶尊者说:“你刚才所列的那个例子,不也是这样吗?你作为一介凡夫,又凭什么看见人家的灵魂从釜中出入呢?”

(八)事火之喻

  蜱肆继而再举一例:当捉到罪人时,他就命令狱卒剥去罪人之皮,剔除其肉,,截断其筋髓,然后祈求这个罪人早点投胎重新做人。可是,我们一直把这个罪人的尸体折腾到粉身碎骨,也不见这个人重新投胎啊!由此可见,没有什么轮回之说。

  迦叶尊者举出一喻:过去有一个梵志,是事奉火神的外道。有一次,他在他所修行的林子里捡到一个婴儿,就带回家去养活。转眼之间,小孩已长到十岁。有一天,这个梵志有事要出趟远门。临行之前,他对孩子说:你要好好看护好我所事奉的火种,千万不要让它熄灭了。如果一旦熄灭,你就采取钻木取火的方法,把火种点着,让它继续燃烧。

  梵志走后,这孩子开始时还算规矩,老实地呆在火旁看守。但是孩子天性贪玩,不久便跑出去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耍了。等孩子回来的时候,火种早已熄灭了。此时孩子非常懊恼,他就想起养父临行前所讲的话,就想方设法寻求火种。他用嘴吹灰,用斧子劈柴,把柴放在石磨中使劲地磨捣……无论他怎么使劲,就是弄不出火种来。弄到最后,孩子只得眼巴巴地瞅着熄灭的火种发呆,希冀能发生奇迹。

  后来这个梵志远行而归,当他发现火种已灭,就问孩子:你怎么不按照我所说的钻木求火呢?孩子说您说的方法我用过了啊,可是就是弄不出火来。这位梵志也没有过于责怪孩子,就让孩子在一旁看着,他亲手用木钻出火来。他对孩子说:你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你把木头弄断了,弄碎了,于事又有何补呢?(09.03.20.)

  (未完待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