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三)~A 一、温泉林天经;二、释中禅室尊经;三、阿难说经


   日期:2020/4/24 16: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漫说《中阿含》(四十三)

(卷四十三)   

一、温泉林天经;二、释中禅室尊经;三、阿难说经

  说法地点:竹林精舍、祇园精舍

  参加人员:三弥提等人

  经中大意:上述三经的主要内容即是述说“跋地罗帝偈”的相关义理。   

  这部《温泉林天经》,与下面的《释中禅室尊经》以及《阿难说经》,在主体内容上大体小异,只是个别情节略有差别。主要差别有:

  1、在说法主体上,都是世尊;

  2、《温泉林天经》是佛陀略说,然后请迦旃延尊者广说;而《释中禅室尊经》由佛陀亲自广说;至于《阿难说经》,是阿难在佛陀面前叙说,然后由佛陀印可;

  3、前两部经都是天神出现,劝化尊者受持“跋地罗帝偈”;后者是佛陀问阿难是如何将偈颂内容向大众宣说的。其实核心义理都一样,即分别解说跋地罗帝偈。“跋地罗帝”为音译,其义为“贤善一夜”,是指每天都过着如此贤善生活的人。而一行法师在其著作《与生命相约》中,将其称为“胜妙独处法门”,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享受昼夜六时的恒久吉祥。如何才能做到恒久吉祥呢?就是要通过自己的修习,做到“莫念过去”、“不愿未来”以及努力思惟“现在所有法”。当我们证得“大苦灾患终”时,昼夜自然都是恒祥的,无有恼虑缠身的。

  那么,这个跋地罗帝偈究竟是什么内容呢?其内容是:

  慎莫念过去,亦勿愿未来;过去事已灭,未来复未至。

  现在所有法,彼亦当为思;念无有坚强,慧者觉如是。

  若作圣人行,孰知愁于死;我要不会彼,大苦灾患终。

  如是行精勤,昼夜无懈怠;是故常当说,跋地罗帝偈。

  如果将上述偈颂翻译成白话文,大体可以从几方面理解:

  第一,对于过去之法以及未来之法,都要慎思慎念。因为过去法已经过去,未来法还没有到来,因此最要紧的是观察现在之法,做好当下之事。用当今比较时髦的术语讲,叫“活在当下”或“把握现在”。

  第二,其实现在之法也是稍纵即逝的,都处于刹那生灭之中,它们都是变易不居的。

  第三,觉者已脱离生死,因此无生死问题可以忧虑。如果我们能按照圣人之法去修去行的话,便会取得成就,最终也会像圣人一样,不会为生死问题而烦恼,便会抵达痛苦的边际。

  第四,我们要精勤修习,不能懒怠懈怠,要怀有一种时间的紧迫感。

  大约是佛陀宣讲了此偈颂,那些徒众们仍是弄不明白,开是需要进一步分别广说——此时这些听众似乎都显得有些木讷,原本聪明的脑瓜此时变得有些糊里糊涂了。当然,从另外的角度讲,佛陀可能是为了方便说法,让更多的人接受该偈,于是方便权巧说法,让诸大声闻弟子当一回普通的听众。

  关于此偈颂的详细解释主要体现于下面:

  1、“比丘念过去”与“比丘不念过去”

  (1)比丘念过去——“比丘实有眼知色可喜、意所念,爱色,欲相应,心乐,扪本,本即过去也。彼为过去识欲染著,因识欲染著已,则便乐彼;因乐彼已,便念过去。如是耳、鼻、舌、身,实有意知法可喜、意所念,爱法,欲相应,心乐,扪摸本,本即过去也。彼为过去识欲染著,因识欲染著已,则便乐彼;因乐彼已,便念过去。”在这里所讲的,实际上就是六根与六境(六尘)之间的关系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已反复讲了,在此不再多叙。

  (2)比丘不念过去——其内容基本上与上面所讲的相对立,即“比丘实有眼知色可喜,……彼为过去识不欲染著,因识不欲染著也,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念过去”。

  2、“比丘愿未来”与“比丘不愿未来”

  (1)比丘愿未来——“比丘若有眼、色、眼识未来者,彼未得欲得,已得心愿,因心愿已,则便乐彼;因乐彼已,便愿未来。”

  (2)比丘不愿未来——“比丘若有眼、色、眼识未来者,未得不欲得,已得心不愿,因心不愿已,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愿未来。”

  3、“比丘受现在法”与“比丘不受现在法”

  (1)比丘受现在法——“比丘若有眼、色、眼识现在者,彼于现在识欲染著,因识欲染著已,则便乐彼;因乐彼已,便受现在法。”

  (2)比丘不受现在法——“比丘若有眼、色、眼识现在者,彼于现在识不欲染著,因识不欲染著已,则便不乐彼;因不乐彼已,便不受现在法。”

  总结一下以上三部经的共同思想:

  1、对于过去以及未来,我们不要去寻觅,“安住当下”才是最好的修处法门。一个人如果不能够提起正念,安住当下,那么,即便他远离尘尘,独处空林,也无法获得心境的安宁。相反,如果我们能够提起正念,安住当下,不为过去而懊悔,不为未来而担忧,知道如何观察和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样才是正确的修持法门。

  2、色和意象作为我们想象(所缘)的对象,可能是令人愉快的、欲乐的和难忘的——它会勾起我们的贪心和欲望。如果我们执著于它们,就会被它们所系缚,而永远不得出离。

  3、假如我们不被色与意象等对象所桎梏、所拘缚,即使我们独处于莽林,或居住于不毛之地,我们也永远不会孤独,因为我们身心自由,有着无比的清凉与喜悦伴随着我们。

  4、如果我们不被内在的诸行识所束缚(六根不缘六尘),那么我们将得生活得很轻松、很快乐,“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

  最后,有一点值得注意,在《阿难说经》中,阿难面对佛陀的提问,能够做到对答如流,而且被佛陀称赞为“我弟子中有眼、有智、有法、有义”,看到阿难与别的声闻大弟子一样,都能完全理解并宣说佛陀的一些经偈。可是问题是,一直到佛陀灭度之前,阿难也没有得到解脱,他仍是一介凡夫。既然对佛陀的提问做到滔滔不绝、对答如流,为什么连个阿罗汉的果位都没有证得?这点倒有点令人费解。

  愿我们都能精勤讽诵《跋地罗帝偈》!   (09.08.10)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界定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界定法师)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F 七、例经(2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E 六、箭喻经(22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D 五、见经(220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C 三、阿那律陀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B 二、八城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六十)~A 一、爱生经(21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D 四、第一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C 三、鞞诃提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B 二、法庄严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九)~A 一、一切智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B 二、大拘絺罗经 

 界定法师:漫说《中阿含》(卷五十八)~A 一、法乐比丘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