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清净法师:大乘攻略:前学 一、大乘之道次第:循序而进


   日期:2020/4/28 17:5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乘攻略:前学

一、大乘之道次第:循序而进

  学习和修行佛法,首先要理清思路:我为什么要学佛?要学什么?通过学佛想获得什么?这就是“根、道、果”。根,就是因、起点,或指现在的位置;道,就是方法、道路、路线;果,就是目标。

  如:我们决定要去北京,北京就是目标,就是“果”;我们所处的位置,就是“根”。起点和目标明确了,方法也就自然出来了,远的乘飞机,中的坐汽车,近的走两步。

  我们很多同修进入佛门,可能更多是为了获得“健康、发财、升职、和睦”而来,这都是正常的需求,通过正确的修学,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佛说:“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很多同修就是因为通过学佛“调伏烦恼,改善状况,化解危机”而趣入正修的。

  然而,我们冷静观察,甚深思维,就会发现我们所祈求的,其实只是我们“真正所需”的副产品。之所以要健康,是因为我们生病了行动不便;想发财,是因为我们没钱就不能随心所欲地买东西;升职,是因为不想受人管辖和制约;和睦,是为了保持良好环境和心情。

  可见,我们真正想要的是“自由”,佛教称为“解脱”。

  获得“健康、发财、升职、和睦”就能自由吗?再健康百年后也是死人一个;发财也买不到生命和自由;官越升职越不自由,当了总统连隐私也没有了,到哪都要被警察和保镖围困监控;和睦的人际关系终将离散。

  我们本具的佛性如来藏的幻化力无穷无尽,不可思议,有求必应,无碍显现。求福报得福报,求智慧得智慧。同样,求相好、辩才、往生、开悟,乃至求即身成佛,对如来藏的幻化力来说,也同样是轻而易举的事。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至黄梅初礼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六祖“惟求作佛,不求余物”,于是很快悟道,证得金刚那罗延身,至今肉身不坏,供奉在广东南华寺。文革中被红卫小将略加破坏,让世人见到六祖的真身骨骼呈黄金色。以藏传佛教观点来看,六祖实际上如龙树菩萨、莲花生大士、密勒日巴尊者等大师一样,是即身成佛,而示现祖师身弘法。

  如果我们能把“求名、求利、求爱情”的那份努力和付出用在“求成佛”上,现证圣果也是完全能办到的。

  我们确定目标(果)是“自由、解脱、成佛”,那么方法(道)就是佛陀和祖师留给我们的无上教言,这是世界上最完备、庞大和细微的学术体系。面对浩瀚的佛教典籍,为了避免我们茫然无措,无从下手,祖师慈悲地开显了“道次第”系统。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依据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按“三士道”次第进行组织的。菩提,是觉、解脱、成佛之义;道,是道路、真理、方法;次第,是步骤、阶梯。谓在入道之前,应以亲近善知识,思维人身难得作为基础,然后循序渐进,入“三士道”的修行法门。

  “下士道”指脱离三恶趣、升入天善趣的法门。分为四大段:一思维人身无常,二思维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因果。

  “中士道”指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槃的法门。亦分四大段:一思维苦谛(三有生死过患),二思维集谛(烦恼及业流转次第),三思维十二有支(流转还灭道理),四思维解脱生死正道(戒定慧三学)。

  “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大菩提果的法门。此分二大段: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

  此论的止观修持方法,有三种要道:

  一、出离心: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

  二、菩提心: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

  三、空性见:中观(清净见,胜义谛),也称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即既不执诸法实有自性,也不拨无(否认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诸法,如实了知“诸法仗因缘而有,就有不乱的因果”,不堕“断边”、“常边”。

  有了目标(果)和方法(道),我们还要找出我们目前所处的位置(根),这个很重要,却经常被我们忽略和混淆。修行到哪个高度,就用相应的方法“解决烦恼,化解危机,精进办道,自利利他”。自己的高度(位置)找不准,方法就会混乱。方法用错,就如同吃错药,不仅无益,反受其害。

  要想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就要诚实思考,无伪观察,不要刻意美化自己,也无须过分谦虚。我们仔细思维自己修行的动力来源,通过察知自己的发心,便可了知自己正处在哪个修学阶段,以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和方法。

  《百喻经》故事:富翁造三层楼

  有一个富翁,他到另一个富翁家去,看到这个富翁所住房子是三层楼,高大壮丽,心里很是羡慕。回家以后,富翁立刻请来了一位建筑工程师,说:“你也替我造一座三层楼。”建筑工程师领着工人们动手先平地基,垫础石,打墙脚,忙起来了。富翁等了几天,看不见楼房的影子,就把这位工程师叫来问道:“你现在是做什么啊?”工程师回答说:“我给你造三层楼呀。”富翁又问道:“怎么造三层楼要在下面造,不在上面造呢?”建筑工程师说:“要一层一层造上去,不先造好了下面两层,怎能造第三层呢?”不料富翁立刻阻止他说:“不,不,我不要下面的两层,我只要第三层,你给我造最上面的一层就可以了!”建筑工程师听了大笑,一再说明,但富翁很固执,坚决要他只造第三层,弄得建筑工程师没有办法,只得停止工作回去了。

  这个故事比喻:佛弟子不肯恭敬承事上师三宝,切实地从“戒、定、慧”基本三学修起,只是懒惰懈怠,喜欢走捷径,对闻思、观修、念佛、持戒不屑一顾,自以为这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对像自己这种“天才利根”是没有必要的。其结果正像这个富翁一般,不过是痴人的空想罢了!

  在净土念佛法门中,修学次第就是净土宗根本经典《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的“净业三福”,由佛陀金口亲宣,不仅是净宗修学次第,而且是一切法门的修学次第。

  “净业三福”是《观经》中释尊无问自说: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净业三福”含摄五乘佛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的一切善行功德,会通净土门与圣道门。

  三福依浅深次第和修行特点,可例分为:

  一、人天福:世善,以事业心为动力源,致力于获得“家庭幸福,伦理道德,事业责任,健康名誉”等为努力方向。

  二、二乘福:戒善,以出离心为动力源,致力于证得“出离六道,结束轮回,了生脱死”为终极修行目标。

  三、大乘福:行善,以菩提心为动力源,致力于“六度四摄,自觉觉他,究竟圆满”,志求无上道果。

  其中一、二为净业加行,三为净业正行,加上本经的《九品往生章》,就是按照“前行、入门、行持、成就”制订的详细修学次第。

  《百喻经》故事:多吃了三个饼子

  有一个人,肚子饿了,到饼店买煎饼吃。他一连吃了三个,觉得还是不饱,就再买第四个吃,刚吃了半个,就觉得很饱了。他心中很懊悔,用手打自己的嘴巴说:“我是这样的愚痴不知节约,如果早知道后面的半个煎饼能吃饱,我只要买这半个煎饼就是了,前面的三个煎饼不是多吃了吗?”

  这个故事比喻:修行的人,需要从基础开始,勤修戒定慧多时,才有贯通成就的时刻,不经多时的勤修,但羡一时的悟证,正同那人吃饼的痴想,是不可能。

  人天乘的修行,以及解决健康、财富等问题,大多用伦理道德来注解,以法律辅助,如民国时王凤仪老善人,帮人讲病、化解纠纷等,用的都是伦理体系。

  二乘的修行,以及解决问题,大多用因果轮回来注解,以戒律辅助,如忏悔、苦行等。

  大乘的修行,以及解决问题,大多用菩提心来注解,以六度四摄辅助,如放生、弘法等。

  大乘的胜义谛,则完全以心性来如实觉照如梦幻泡影的一切。

  《华严经》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表明“伦理、因果、空性”,体性一如,圆融无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清净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清净法师)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八 往生品位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七 净土资粮:信、愿、行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六 西方极乐世界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五 弥陀本愿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四 净土宗判教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三 净土宗经论:五经一论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二 中国净土宗祖师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一 净土宗的起源 

 清净法师:本尊阿弥陀佛 第九章 往生品位 

 清净法师:本尊阿弥陀佛 第八章 净土资粮 

 清净法师:本尊阿弥陀佛 第七章 现代启示 

 清净法师:本尊阿弥陀佛 第六章 正报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