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清净法师:大乘攻略:初学 六、认识自我


   日期:2020/4/28 21: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六、认识自我

  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继续学习大乘道次第。

  接下来我们要探讨的是“认识自我”。这个“自我”是假我,下午我们探讨“认识真我”,真我就是“无我”,我们的如来本体,空性实相,它是涉及到密法层面的胜义谛内容。

  我们来看“认识自我”。

  【自我,亦名我执。以内容分为:人我执和法我执;以缘起分为: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我执是无明的代名词,我法二执虚妄而生,无有自性。】

  什么是“我”?什么是“我执”呢?我们所说的“我”往往只是小我、假我、自我,局限在一个小点上,而不是看全面。这个“我”在佛教中就称作是无明,也称作魔王波旬。当你把“小我”当成我的时候,就是无明,就是被波旬所控制。

  小我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所说的我执,就是执著身体是我,我就是这个身体,叫我执。佛陀用了一个比喻,就像大海,大海中的任何一滴水都是大海的组成部分,因此都是大海。就像我们身体上的任何一个器官都代表着我们,是不是?任何一部分都是我们。但是在大海中有个能量块,自然产生一个我执,当一念我执产生的时候,形成了一个独立个体,就像在水上形成了一个气泡。“哦,气泡是我,大海是人家,人家大海多伟大,我就是一个小气泡啊!”这滴水抱着小气泡不放,这个能量显现不放的时候就叫我执,假我并非真我,当假我产生的时候,他会有个基本的恐惧,他害怕自己破灭,怕自己消失,保护“我”不破灭,不消失的想法,我们称为法执。

  我执和法执,就是这么纠结产生的。比如头目手足等组成的身体,如果有个手指突然觉得:“我是个手指,什么时候我也能变成个人?”其实他放弃“我是手指”的想法,他本体就是个人。但是他形成了错误想法:“人那么高大,咱们手指那么小,我可别没了。”他就害怕。于是这个小指头独立成了体系。但是从本体来说,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人。他存在一个自我意识,产生一个自我意识的感觉,错认为这小部分就是我。就像我们想:“人家佛那么神圣,那么伟大,我也想成佛,咱什么时候能成佛?”佛陀告诉我们:你本来就是佛。就像这个小指头想:你看咱这么卑微,人家“人”那么高大,咱什么时候能成个人呢?我们说,这个小指头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人,从来没有不是人,只是他误认为自己是个小指头,不是“人”,我们就是这样。我执就是这么产生的。佛陀告诉我们,它是个无明。当这个小指头认为它是独立的时候,就是无明。小手指总感觉自己是那么卑微,自己是指头里面还是最小的一个,会很卑微,总是不自信,感觉自己很苦,甚至感觉自己很惨,这都是错误的。这个小指头认为自己是个指头,不是人,这种感觉我们称为我执。

  我执以内容分为人我执和法我执。什么是人我执呢?人我执就像这个小指头想的:这个小指头就是我。法我执就是:我得保护它,别让它消失了。“这是我”和“我要保护”,这就是人我执和法我执。

  以缘起分为: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什么是缘起呢?就是产生的因缘。什么是俱生我执呢?我们就是因“我执”投胎进入这个世界,一出生也就自然继续带着,这就叫俱生我执,从前世就带来的,前世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后面会讲到。

  什么是分别我执呢?随着年龄的长大,别人开始教导他:你看到坏人要躲开,别碰火会被烧着……他就开始分别:别碰火会烧着,别下河会淹着,别跟那人混,他是坏孩子。这就分别好坏、对错、是非、善恶等,分别我执慢慢累积产生。

  俱生我执,就是我们一出生,不高兴就哇哇的哭,饿了塞个奶头他就吃,这个能量就是俱生我执,与生俱来。没说是哪个小孩还得培训吃奶,不用培训。一出生就有这种本能,这种本能我们称为俱生我执。后面相续而产生的就是分别我执。我执是无明的代名词,我法二执是虚妄而生的,并非真实的。就像这个小指头,认为它是自己,它在这里独立思考,它是虚妄而生的。其实不用他思考和造作,他只要接纳来自大脑的信息,享受安然于本体就可以了。

  【1.法执代表信念、价值观、规条。我执为体,法执为用。法执如爱犬一般,以忠诚服务于“自我”为基本信念,力图实现“我”的安全最大化和利益最大化,是众生产生烦恼纠结的根源,也是众生转凡成圣的修行所在。】

  法执是什么呢?法执代表信念、价值观、规条。信念就是我们的一些想法,价值观就是我们对事物的价值认识,规条就是规约制度。

  我执为体,法执为用。万事都有体和用,就像这个杯子是体,里面能装水就是用。水是体,我喝了它能够解渴就是用。灯、火是体,它能够放光明就是用。万物都有体和用,体就是本体,用就是它的作用。我执为体,法执为用。法执是依附我执而存在的。如果没有我执,法执就不存在了。就像灯火灭了,光明就消失了。这是体和用。

  法执,是围绕我执而存在产生的。我执产生之后,法执就专门来保护它。就像我们本能的保护“我”:冬天冷了,我得买件棉衣;夏天热了,我得穿件单衣;天下雨了,我得买把伞等。这些想法都是法执在产生作用。法执就像狗一样,专门为自我服务,它不管“我”是好坏对错,它认为是“我”,就为之服务。它是非常强大的潜意识力量,坚决捍卫它认为的那个“我”。当我执不安全的时候,法执也会不安全,法执会在第一时间保护这个“我”。法执能量十足,遇到危机时它会紧急跳到前台。例如走在路上,突然飘来一个东西,我们会自然地用手去保护头部,甚至眼睛还没有看清楚,胳膊就已经挡住了;我们开着车在路上行驶,突然有个人横穿马路,我们还没有反应过来,脚已经本能地踩住刹车了。这个能量是怎么产生的呢?就是法执产生的作用。法执在我们的心性中,没有特殊情况的时候,它隐藏在潜意识层面,当危机出现,它就跳到前台,控制局面。

  我们外在有两层意识:意识、潜意识。内在还有藏识。我执和法执都是在潜意识中,它直接影响着意识。表层的思想叫意识,我执和法执在潜意识中时时刻刻影响我们,但又让我们感觉不露痕迹。它在里面隐藏。

  法执是怎么产生的呢?由外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收回来的六尘,信息累积,就形成了潜意识。我们产生的所有烦恼,都是因为我法二执所产生的感觉。烦恼和痛苦,快乐和解脱,其实都决定于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外在的事没有根本关系。并不是说你挣了多少钱就快乐,没有钱就不快乐,不在于这个。快乐与不快乐,感受好不好,其实只是一个感受。因为法执不一样,所以大家对同一事物状态的感觉也不一样。苦乐的感觉是一个内在的心理活动状态。我们要知道产生烦恼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往往认为:外面的一件事让我们产生烦恼,这个人说我坏话让我产生烦恼,那个人做了我不认可的事让我烦恼。其实这都是不对的,并不是外面的事让我们生烦恼,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让我们产生烦恼。

  比如,你看到有两个人在嘀嘀咕咕,你就想:说什么呢,背着我说话,看那表情在说我坏话吧!你心里很生气,开始恨他。慢慢你走近了,听他们说:白菜降价了,你没买啊?没有。那你赶快去买点吧,现在挺便宜的。……哦,不是说我,你马上就舒坦了,刚才的烦恼其实是你自我判断的纠结。

  你走在路上,突然有个人打你一下,你想谁啊?回头一看你不认识,找茬的!你刚要生气,那人说,不好意思,认错人了。哦,认错人了,没事,不生气了。其实这里面有个状态,并不是那人拍打你,或者不拍打你产生烦恼,而是你自我的感觉,你自我的心理活动的结果。

  我们买了辆新车,开着到商场买东西,买完东西出来看到,有辆车倒车,倒到自己车上了。刚买的新车,昨天才挂的牌子,你愤怒:你怎么倒的车啊?!仔细一看,这不是我的车,我的车在那边停着呢。接着心就不疼了。一看是自己车的时候心绞痛,不是自己的立刻就不痛了。因此,我们的感觉认为是“我”的,我执和法执就产生纠结,开始疼,是心理的作用。当知道不是我的时候,马上就不疼了,疼和不疼的转变就这么快。由此,我们知道痛苦和烦恼其实就是心理活动。并不是说还要理疗半天才不疼了,不需要,发现不是自己的,当场就好了。不是外面具体的事让我们疼,是我们对外在的事物的认识让我们感觉疼。所以,疼是“感觉”在疼,烦恼是“感觉”在烦恼,快乐是“感觉”在快乐。它只是一个感觉。

  如果你想调整世界,不容易调整。如果你希望调整你内心的感觉,则是很方便调整的。只要适当的加以训练,内心的感觉是随时可调整的。调整到你总是舒坦,充满喜悦的状态,当我们把我们的心调整到随时都保持喜悦状态,我们就是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当然并不是说人人都能即刻做到,但只要稍加心理训练,初步效果即刻就能显现。自此,赚钱你会欣喜,赔钱你也很自在;当官你很高兴,不当官你也很幸福。怎么都是充满了喜悦,因为喜悦是在内心完成,和外面的具体事情没有太多的关系。外面只是辅助的条件,但不是决定的因素。我法二执的纠结是众生烦恼的根源,同时也是众生转凡成圣的修行所在,我们修行就是修这个位置点。

  【2.我执和法执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所有的意念行为的思想基础。】

  我执,就是分别我、我的。我执有时候会扩展,有时候会缩小。首先,他认为这个身体是我;再拓展为那人是我兄弟,那是我的朋友;然后再向外拓展就是我的山东、我的中国。乃至宗教中都有“我的信仰,我修的法门”,都会产生一个巨大的我执。因为产生巨大的我执,法执就随着它而产生,随着它而延伸。它就是我们的人生观以及意念行为的思想基础。

  两个学佛的居士有时聊:“学佛的里面也有是非。”“谁说不是呢?”但是碰到基督教徒的时候,俩人就不说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是要保护“我的”,并不是说保护佛教,而是保护“我信仰的佛教”。我说不好可以,但是基督教徒说:“你们学佛的不好。”他就会反击:“你们基督教才不好呢!”他保护佛教,并非是为了信仰和理解,而是为了保护“我的”。“我的”也会延伸到国家领域,我们自己也经常说:“中国人不讲信用,见死不救,道德沦丧。”但是如果有个日本人说:“我们中国人见死不救,道德败坏。”我们就会回骂:“你们日本人更坏,你们外国人没一个好东西。”这是他本能的保护“我”和“我的”。并不是因为爱国思想在那对抗外国人,而是说它是“我的”,你就不能伤害。这个小孩调皮捣蛋,天天流着鼻涕,不讲卫生,不爱学习,但是你为什么疼他呢?因为他是“我儿子”。那个孩子很优秀,考的很好,干干净净,你不会疼他,因为他不是“我的儿子”。

  因此我们要注意,我们所有的行为都能找到那个根源,包括面对出家师父也是这样的。并不是说这位师父很好很修行,我就护持他,跟着他学习。不!他认为这位师父是“我的师父”,我就跟着他。不是“我的师父”,再好,那是人家的。在修行中要警惕,你是基于“我的”而参加某种法会活动呢,还是你真实地基于法的修行而用功?这是我们要加以警惕的,其实我们假以修行的名义只是把 “我”扩大而已。很多人把“我”不断地强化,认为是修行,只是把外面的某种事物加盟进了“我的”概念里面,所以才对他好。因此,我们要警惕,我们要认识到它,认识到这种思想。

  【3.信念是事情应该如何,是事情的原因;价值是事情的意义,其中什么重要、可得怎样好处等;规条是事情怎样安排才能取得价值,实现信念。】

  我们的法执包含这三种:信念、价值、规条。

  假如我们有个基本的信念:狗是咬人的。价值就是:我们不能让狗咬着。产生的相应规条就是:见到狗要作好防护措施。法执就慢慢产生了,大量的法执累积在我们的心意识中,力量就很强大。再比如说,我们有个信念:要有钱。价值认为:有钱能买东西。然后就有个规条:要具体行动去挣钱。任何一个法执都包含这三个层面:信念、价值、规条。这三种就形成法执在我们的心意识中。由于存在大量的错误的信念,错误的价值,错误的规条,也就导致产生了错误的人生,错误的努力,错误的感觉。越来越多,就会很苦。

  我们来看,你当公务员,你就想当大官。“我要当官”,这是基本信念。为什么要当官呢,他的价值认为当了官说了算。然后就产生规条:我怎么才能当官呢?见了领导我要说好话,我要看领导的眼色,我要给领导送礼,于是他的一生,就围绕这个在前进。商人就想办法赚钱,学者就想办法出书,演员就想办法出名。我们仔细思维:其实他要的是这个东西吗?你从副组长、组长,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局长……一直往上升,你当了多大的官,就说了算呢?说了算到底是什么状态呢?你仔细发现,其实他要的是:自由。从小就有种意识,被人管着不自由,管着别人就感觉自己的世界很宽松。就像小学生,当个班长就能管着全班,全班同学写作业,他就可以转来转去。慢慢的他就想着要当官,法执就这么一点一点的累积累积,然后他就开始围绕着信念、价值、规条运作。他忘了为什么要这样?他的核心其实是为了要自由。自由在佛教中叫解脱。为什么我们疯狂地赚钱?我们小的时候,看见人家买冰棍吃,咱们买不起只能看着别人吃,在那一刻就感觉我要赚钱买东西。或者带着弟弟出去,看人家买东西,弟弟很馋,自己没钱给他买,就下决心我一定挣钱,给我弟弟买冰棍吃。

  这种意识逐渐地贯穿进去以后,就成为我们的人生动力。其实,都不是把有钱或者当官作为终极目标,而是有钱当官后可以获得“自由”——我们渴望自由和解脱。然而,有钱了就一定能够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吗?你仔细想想,你可以买来健康吗?你能买来爱情吗?你能买来友情吗?你能买来亲情吗?你能买来寿命吗?你发现钱不好使了。没钱的时候还宽松些,有钱的时候就不宽松了。咱们在座的生意都不是太大,太大的话根本没空来听课,你养活几千人,大家一张嘴就要吃饭,年底了工商税务你要走访,客户你得维护,质检的、环保的、安检的,你全得走访,根本没空来听一堂课。

  当官也是,你要是官职小点去菜市场逛逛还可以,如果你官当大了,逛菜市场的自由都没有了。你真到了总理副总理那个级别,你要去逛菜市场,那探测器还不知道得探测多少遍。卖菜的都得赶走,由当地的干部换上卖菜的衣服。你走到哪里,后面都得跟着一大队保镖,这是安全条例。你上个厕所都得在监控视线之内,怕你有危险,不看不行。你上厕所都得有人看,多难受,你就发现你彻底没有自由了。我们想升官发财的核心就是想要自由和解脱,而自由和解脱并不是钱和官能给我们的。你官再大,钱再多,面对死亡的时候根本不自由,仍然会心生恐惧,官越大越恐惧,同样钱越多死亡的时候越恐惧。孩子们得分家产吧,分不平得打架啊,而且你心里还很难受——穷人死就死吧,我这么有钱也得死。死得更不甘心,还增加了痛苦。因此,我们要调整心态。不是说当官和有钱不好,我们是说:你心态调整不好,做什么都是苦的,都得不到自由和解脱。如果你没有修行,调整不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你有钱也苦,没钱也苦,有官也苦,没官也苦,一样的苦。我们要调整好心理状态。不管我们此时此刻外在的事业有多大,我们把内心的感觉调整好了,心理强大到可调控信念的时候,我们随处都可以解脱。

  【4.法执是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处世模式,是推动无明轮回的力量。】

  法执是生活经验,我们平时的积累,有时候是道听途说来的,有时候是自己生活中慢慢积累起来的经验,积累多了,就会成为我们固有的模式。比如说,我们每天吃完饭,人家说“饭后一支烟,快乐似神仙”。一开始我们没觉得抽烟好,每次吃完饭人家说:抽一支抽一支,很快乐的。我们抽一支,呛得难受。第二天再抽一支,第三天再抽一支……抽到一个星期,饭后抽烟就成为了一个模式。不抽反而开始难受了,你抽了快乐不快乐没感觉,但是不抽就很难受了。习惯就这么养成了,潜意识就这么形成了。我们可以用一星期来养成一个习惯,也可以用一星期来破除一个习惯,都是可以的。

  之所以在无明中轮回,就是被我法二执紧紧地缠绕。首先是我执抱着不放,就如水中的气泡,它有种意识,我们称作神识,就是第七意识,民间称作灵魂。它紧抱成团,凝结不散,它害怕自己破灭离散。如果寄宿体朽坏了,它就会重新找地方寄宿投胎,有时是人体,有时也许是动物,这就是轮回。

  我执越重,你在轮回中就越不能出离,永远是大海中的小水泡,破了,赶紧鼓起一股能量来重生水泡,好歹又投胎了。然后又破了,再鼓起一个小水泡。……永远在恐惧中轮回,永远在大海中当小水泡,这就是我们的神识,推动我们的无明、轮回。

  法执越强烈,灌注在上面越保护我执。我执越不能离散,越不能回归大海。成佛就是回归于我们的如来本性。我们越抱紧我执,越强化这个“我”,名誉、财富、职位、眷属,就越坚固轮回。包括有些人假以度众生的名义,认为“我”这一辈子度了多少众生等等,你度的越多可能越轮回。因为你成佛和不成佛,与你度了多少众生根本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往往假以出世间的修行,却其实是在圆一个贪恋世间的梦,要时刻警惕自己的动机。

  我有位老师兄,年龄大了出家,辛辛苦苦筹建起一座庙,建起来身体就垮了,八十多岁了,大家给他助念,他坚决不让给他助念:“你们给我念《大悲咒》,念观世音菩萨,祈求观世音菩萨再给我十年的寿命,我把那两个殿堂也给建起来!”他把建殿堂当成换寿命的筹码,这和修行无关。也有的人说:你看我这辈子建了座庙,值了。什么叫值了? 面对死亡,世间的一切有为法,没有一样是有价值的。

  我遇到一位居士。他母亲在路上被车撞了,医院根据情况给截肢了,就把腿截下来了。出院时,人家问他:你母亲的腿怎么办?你要拿回去就拿回去,你要不拿回去,我们就扔到垃圾桶里。他想:这是我妈的腿,扔到垃圾堆里让老鼠野狗的吃了,不舍得。他让医生帮忙用绷带缠缠,把老太太接回去了,腿也扛回去了。回去后,他说:妈,这是您的腿。老太太说:拿走拿走。让腿弄得很伤心,看都不想看。放哪里呢?没地方放了,这可犯愁了。打电话给殡仪馆火化,人家说可以火化,但你得公安局、卫生局、医院开证明,别是销毁罪证什么的,很复杂。不去火化了,保存不好会变坏变臭,他就专门买了一个冰柜冷冻,放在家里一个房间。大家想到那个屋里冻着老太太的一根腿就害怕,都不敢进那个屋了,感觉阴森森的,阴森是因为有个冰柜制冷,再有心理作用,冻了一条人腿。全家犯愁了,为了这条腿开了好几次家庭会议,没办法,要不埋了吧。最后,挖个坟把腿埋到里面,等他妈妈死了再埋进去,先给老太太埋了个腿坟。

  由此我就想到,我们执著这条腿是这样,这个身体是不是也是这样呢?有个故事讲到:过去山里的禅僧坐禅,大和尚领着一群小和尚打生死禅七,有个小女孩来报名打禅七。老和尚说:“女孩子太年轻,不行,老太太来还行。”小和尚们说:“小女孩挺漂亮挺懂事的,让她来吧。”大家都要求,老和尚只好同意了。小女孩来了之后,身体很香,走路也好看,小和尚们一边坐禅,一边就偷着瞅两眼。第二天,女孩就生病病倒了。到了第三天,女孩就死了。大家说:“挺可惜的,抬出去吧。”老和尚说:“不行,生死七,七天不到,谁也不能出去,死了也得放在这里。”大家心里感慨:“这么清秀的女孩子躺在那里了,真是无常,我们得精进修行。”第四天开始臭了,第五天身体开始腐烂流水了,到第六天臭不可闻。大家就苦苦哀求:“师父,快抬出去,实在受不了了。”到第七天,没了,消失了。

  这是佛菩萨的示现,在短期内给大家示现生死无常。小女孩一进来很好,一会就死了。对我们来说,我们执著这个身体,不管你对它多好,它的结局是定了的。既然这样,就不用对它好了?你对它好,或者对它不好,并不是我们探讨事情的本源。你不要期望它长生不老,更不要把它当成根本的你。

  佛经中有个故事讲到:有个人迷了路,天黑了,走到深山里面了。遇到两个修罗鬼,传说中很暴烈,以人为食。他们从新埋的坟里挖出一具尸体商量着要吃,为了谁多吃谁少吃,两个鬼吵起来了。正好看到他,让他过来评评理。一个说:“我发现的,是不是我该多吃?”另一个说:“我挖出来的我背过来的,是不是我该多吃?”这个人害怕了,一个鬼问:“是不是我该多吃?”他只好说:“是你该多吃。”另一个鬼听了恼了:“你说他应该多吃?” “咔嚓”把这个人的胳膊给拽下来吃了。那个鬼一看,就把尸体上的一根胳膊拽下来,给这个人接上。另一个鬼又把这人另一条胳膊给拽了下来,那个鬼就用尸体上的胳膊给这人接上。然后是,一个鬼吃这个人的腿和五脏六腑,另一个鬼就把尸体上的腿和五脏六腑拽下来补上。这个人原来身体上的东西都没了,死人身上的东西都上他身上了,就成为了他。

  佛陀通过这个比喻告诉我们,我们神识投胎,上一辈子我们的身体没了,这一辈子投胎到这个身体上,我们认为这个身体是我。你仔细想想,这个身体是你吗?你发现,他不是一个真我,他是一个假我。他不停地在生灭变化。小的时候,那个小宝宝的身体,和今天这个大身体,你认为是一个身体吗?人体都是在新陈代谢,基本上三年整个身体细胞都会换一遍,小孩长成大人,只有我执没换,其他的都换了。小宝宝六七斤,长大了一两百斤,所有小孩的一切都换掉了,有个没换的东西就是我执。不停地换,不停地换……那个我执就跟着跟着,还有伴随着我执的法执。这就是我们轮回的根本。佛教讲破除我执,破除掉就不再轮回。

  【5.法执,也被称作“前尘影事”。】

  法执就是之前我们积累的一些经验,成为我们内心中制造感受的能量和思想,因此我们称为“前尘影事”,就像尘埃和影子一样,虚幻不实,却被我们当做价值和真理。

  【6.法执机械的认为:我最能,我最好,我最正确;我绝不会错,只有你错,即使我错,也是你的错造成的。并挖空心思为此找出理由和证据。】

  法执有个基本的理念,认为“我”是最能的,“我”是最好的。法执认为我执最能,始终有个基本的我慢心。我是最能的,我是最好的,我是最聪明的,从小就聪明。我绝不会错,只有你错;即使我错,也是你的错造成的。每个人都有这种基本信念。

  有时候我们迟到了,会辩解是天气原因,塞车的原因。为什么考的不好啊?这次老师出的题偏了,我又生了病,我去的时候正好那个什么……他会找客观理由,不是我的错,是别人的错。什么事都这样。夫妻间也是,你怎么把碗打了?谁让你放这里了。在工作中也会产生这样的情况,一出了差错,老板就问:这是怎么回事?他会辩解:我不知情,不是我分管。他会找外面原因。他不会说:这是我不好,我德行不够,我改正。一般都是先找客观,刮风下雨什么的,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如果你说他的错,他会起嗔恨。比如说:你怎么做错了,这个地方是不是不对?他就说:人家都这样,你怎么总盯着我啊。这就证明:不是我错,是你在找我的茬。如果一个人的脸上脏了,你告诉他,坦然的人就会洗干净,不正常的人就会先反驳你,你衣服还脏了呢。所以,你让别人提出意见的时候,是真想听意见还是假想听意见,如果不是真想听意见就会生嗔恨。

  这是我执自然的一个反应,包括孩子给父母提意见,下属给领导提意见,提完了他就开始收拾你。他为什么要收拾呢?并不是说他故意收拾或者不故意收拾,是法执本能地要找个茬把你报复一下。乃至这次抬扛辩论没抬过你,过三个月他还想着,找个办法把你抬回来,今天抬不完的,下回接着抬。只要有办法找回那个事来。大家都有这种基本的法执。

  【7.法执为保护我执,因为不同的基本需求和恐惧点,形成种种不一的性格。】

  所谓的需求,就是每个人都有个基本的恐惧点,这个恐惧点是与生俱来的。我执害怕破灭,为了保护我执,不要破灭,不要有损失,所以会产生法执。法执就会对过去所产生的经验进行归类,在这种状况下哪种方法最能起到保护的作用,达到我要求的效果,于是,慢慢用的多了就形成了习惯。这个习惯,以前我们讲过九型人格,就是九种性格,都是基于某种恐惧点而产生的性格。其实就是法执用习惯了,他认为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他用的多了,越来越多连贯起来,就形成了性格。性格就是思想分类,有的性格内向,有的性格外向,不管是哪一类,都是为了保护“我”。

  1号 完美型,韦驮菩萨潜质,善修持戒波罗蜜

  2号 助人型,观世音菩萨潜质,善修布施波罗蜜

  3号 目标型,普贤菩萨潜质,善修精进波罗蜜

  4号 艺术性,缘觉菩萨潜质,善修禅那波罗蜜

  5号 智慧型,文殊菩萨潜质,善修般若波罗蜜

  6号 忠诚型,地藏菩萨潜质,善修愿波罗蜜

  7号 快乐型,济公活佛潜质,善修方便波罗蜜

  8号 权威型,大势至菩萨潜质,善修力波罗蜜

  9号 和谐型,大肚弥勒菩萨潜质,善修忍辱波罗蜜

  10号 圆满型,圣者佛陀,本自圆满之智波罗蜜

  

  有的人一遇到危险就哭,为什么哭呢,因为小时候妈妈本来是批评他,一哭就不批评了。还有一种是笑,他一笑,大家就很喜欢他了,所以就形成了性格。还有一种是攻击性,先下手为强,先把他灭了再说,见谁就灭谁,灭不动的绕开,也形成了性格。还有一种是帮助别人,别人就喜欢自己,逮着谁帮谁,别人不让他帮的时候,心理还挺失落的。所以,形成了助人型的性格,像郭冬临演的相声《有事你说话》。不管自己再困难,只要能帮助别人就感觉产生价值,达到目的了。因为害怕“我”的消失,“我”是有价值的,“我”是存在的。性格慢慢延续形成。他认为这种做法,对保护“我”最有效果,于是他就用这种方法。我们暂且不谈论它的对错是非,但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法执是怎么来的,知道怎么来的,我们就好调伏自己的烦恼。

  【8.一个人在出生时有“俱生我执”,没有“分别我执”。所有的“分别我执”,都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经由生活体验而产生的,随经验而不停变化。】

  随着经验经常变化,性格也好,做法也好,随着我们事业的拓展,经验的积累,处理应对的方法也会不停地变化。

  【9.法执的形成,有四个途径:

  (1)本人的亲身经验。

  (2)观察他人的经验。

  (3)接受信任的人之灌输。

  (4)自我思考做出的总结。】

  这四种法执,有的是有效的,有的是无效的,有的是能够减轻危险的,有的却是增添混乱的,不一而足,混乱不堪。如果我们不把它整理得很清楚,就会把我们搞得很纠结,一辈子处在纠结中。

  【10.法执坚信下一个目标最好,幸福在未来,于是就永远不会感受到当下的幸福、成功和完美。】

  我们说欢喜或者厌烦,幸福或者烦恼,快乐或者痛苦,其实只是一种感觉,是我执和法执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感觉。我们要知道,这个感觉和外在事物没有具体的关系。从小我们就被灌输:等你考上大学就好了,等你有工作就好了,等你长大了娶个媳妇就好了……就是说我未来怎么好。从小我们就被灌输了:我的未来才是幸福的,我的幸福在未来。我们都把对幸福的期望放在未来。包括我们做生意,明年我在哪个地方再开个店好了,再开个分公司好了,再上个什么项目就好了,都是放在未来就好了。

  因此,我们的法执就形成了固定的感受模式:我的好在未来。潜台词是——我现在不好。当他潜台词“我现在不好”的时候,怎么都是不好,就是烦、累;怎么都不安心,老想着,我的幸福在未来。

  就好比我们走路,我“两米前方”是幸福。我们往前走的时候,“两米前方”也往前走了。我们的感觉是固定模式的感觉:两米前才是幸福。这时候,我们就认可了我的幸福在未来,当下是没有幸福的。因此,我们就发现什么都陷入到一种不幸福的感觉中。

  我们追女孩子的时候,没追到怎么看怎么好,追到了就不好了,总是喜新厌旧。开公司也这样,觉得开起来一定很好,开起来就感觉不好了。再开下一个,下一个,下一个……就像黑熊掰棒子,黑熊认为“下一个”棒子最大,当它掰下来的时候就不是“下一个”了,是“这个”了。而它的法执感觉模式是“下一个”最大,手里的扔了。没掰的时候它就是“下一个”,掰过来了就不是“下一个”了。我要的是“下一个”,于是就扔了。所以,它掰一天也找不到最大的。我们也是这样,不断地扩展,开分公司,买上了车就幸福了,买不上就不幸福。

  如果我们感觉没有的才是最好的,有了的就不好,而没有的永远是没有,当你没有的东西拥有了,有了它就不是“没有的”了。所以,不停地追逐,不停地折腾,折腾了一年又一年,折腾了一辈子又一辈子,我们折腾了无始劫到今天。所以,从现在我们要调整这个法执。怎么调整呢?我现在就是最好的!——我过去是最好的,现在是最好的,未来也是最好的。此刻的当下就是最好的,我要体验当下。

  告诉自己,时间取当下,幸福就在我的脚下。既然幸福在我的脚下,往前两米也是在我的脚下,往后两米也是在我的脚下,无论在哪里幸福都在我的脚下,都在我的当下。你不要以为我这个工作不要了,换个工作就好了。不,我这个工作就是最好的。我这个人就是最好的,我这个事就是最好的,我这个家就是最好的,我这个世界就是最好的,我当下一切都是最好的。这时候,你不需要改变外面的任何事情,只需要改变想法,而这种想法会成为你的感受模式:现在就是最好的,当下就是最完美的,一切都具足了幸福的资源。一般认为幸福得具足几种条件才叫幸福,不!幸福和外在条件没有因果关系。同样,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你此时此刻具足了幸福所要的一切资源。

  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已经超过我们所需要的。大家说我交上好朋友我就幸福了,你现在的朋友就是好朋友;我学佛了就幸福了,你现在就在学佛;有饭吃就幸福了,你现在就有饭吃;我再买辆车很好,你现在那辆车就很好;我再买套房子就好,你现在的房子是最好的;你的孩子是最好的孩子,你的太太是最好的太太,你的行业是最好的行业。你此时此刻是最好的状态,不需要等到未来。你强化自己的这种感觉,于是你的幸福指数豁然提升,这就叫解脱境界。千万不要想未来才会幸福,不!你现在就具足了幸福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就这样!把感受模式调整过来,就会发现我们当下具足幸福。

  【11.信念必须有价值的支持,信念的改变,来自价值的改变。】

  有时候,我们的信念和别人的信念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总想把我们的信念凌驾到别人的信念之上。为了改变他的信念,使之接受我们的信念,我们就会在别人身上下功夫,包括在自己家人、朋友身上下功夫,老想改变别人。其实,期望改变别人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如一头牛,拉着一辆车,我们要让它往前走,你拍打车是不起作用的,但当你与牛达成共识就好办了。同样,你要想改变一个人,你要让他接受你的价值观,他就被改变了。你不改变他的价值观,以强行的手段改变他的行为没有作用,可能在某种强权下改变了行为,但是稍微离开你的视野立刻就变回原来,是没有用的。想改变就调整价值观,调整别人和调整自己都一样,价值调整了,态度就调整了。比如,刚学佛的人劝导自己的家人,自己的丈夫,自己的老婆:你要好好学佛,你不能喝酒吃肉了!你强行压制他,他就偷着喝,还弄得很烦恼:凭什么不让我喝酒,凭什么?搞得大家焦头烂额。如果你给他调整价值观。什么价值观呢?过去他认为,喝了酒有朋友,是好汉,有面子。当他认识到,喝了酒会伤害身体,损失钱财,失去理性,胡言乱语,他自然就不喝酒了,价值观改变了。你强行改变会很辛苦,会起冲突。但是,他认可了你的价值观的时候,你不在他身边,他也会与你保持一致。

  当我们与人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可以寻求相同的价值观。价值观相同,你不需要去征服和约束。就像我们这个世间,为什么乱糟糟?就是大家的价值观混乱。你用强权的手段只能维持表相,不能治本。

  比如,咱们过去认为,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吃点喝点,这是大家的价值观。当我们学佛后就发现,光这样折腾没意义,帮助别人做点善事才有价值,大家就忙着做世间的善事。面对生死,光做善事还不够,人天善行再多只是个福报问题,并不能解脱生死,然后我们又调整到要成佛。当大家认识到解脱成佛的时候,自会精进修行。我们过去的价值观就是挣钱,有面子。价值观的调整,所以行为和态度也都调整了。我们和别人产生冲突,没有对和错,只是价值观不一样。如果我们希望他和我们一样,就把我们的价值观介绍给他。他认可了我们的价值观,自然的行为和态度就和我们一样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清净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清净法师)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八 往生品位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七 净土资粮:信、愿、行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六 西方极乐世界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五 弥陀本愿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四 净土宗判教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三 净土宗经论:五经一论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二 中国净土宗祖师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一 净土宗的起源 

 清净法师:本尊阿弥陀佛 第九章 往生品位 

 清净法师:本尊阿弥陀佛 第八章 净土资粮 

 清净法师:本尊阿弥陀佛 第七章 现代启示 

 清净法师:本尊阿弥陀佛 第六章 正报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