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清净法师:大乘攻略:再学 二、三主要道


   日期:2020/4/29 0:3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二、三主要道

  【大准提无上瑜伽的止观修持方法,亦遵循《菩提道次第广论》之止观修持,有三种要道。

  第一、出离心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

  第二、菩提心。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

  第三、空性见。中观(清净见,胜义谛),也称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即既不执诸法实有自性,也不拨无(否认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诸法,如实了知“诸法仗因缘而有,就有不乱的因果”,不堕“断边”“常边”。】

  “三主要道”,也译为圣道三要、修道三要、佛道三根本,或佛法三根本要义,是西藏佛教大德宗喀巴大师对全部佛法的精要总结,它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来概括整体的佛法,突显三世诸佛的心要。一切佛经摄为三藏,而三藏要义又都融摄在“菩提道次第”之中。宗喀巴大师以《菩提道次第广论》统摄所有佛教经论,将整体佛法融汇在“三士道”修行的“道次”当中,使全体佛法井然安立,一切佛语皆为修行教授。一个领会“菩提道次第”的行者,犹如掌握了一把神奇的钥匙,哪怕捡到一片抄写着佛经片言只语的碎纸片,也能迅速转为修行的指导。因此说“菩提道次第”是一种能令佛法久住于世的教授,是“诸佛言论精髓中最精要的部分”,而“三主要道”则是整个“菩提道次第”的精要。如果说整体佛法是一座宏伟的大厦,那么“菩提道次第”则是支撑这座大厦的梁柱,而“三主要道”则是梁柱中的主梁。正因为有了这根主梁,整体佛法的大厦才屹立不倒,而若抽去了“三主要道”的主梁,徒有躯干的大厦甚至不能称为“佛法”。由此可见,“三主要道”的极端重要性。

  佛经三藏十二部,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非开示众生一条从凡夫到成佛的道路,给予众生成佛解脱的知见,修证成佛的法门。然而,一大佛藏,万千法门,伏有一条根本的能统摄所有法门、也是最快速的成佛之路,那就是“菩提道次第”,而“菩提道次第”的精髓,则是“三主要道”。若将佛法大海比喻成牛奶的话,则“菩提道次第”是牛奶之精华乳酪,“三主要道 ”则是乳酪的精华——乳酪最上面的一层。学习“菩提道次第”,能迅速领悟一大佛藏、浩瀚经论中佛陀的整体教法;学习“三主要道”,则能迅速掌握一切修法的心要。

  (一)出离心——入佛法之门

  出离心,是对轮回世界无常、苦、空本质的一种彻底认识,以及在这一认识基础上产生的超越心理,也就是要超越凡庸众生所迷恋的轮回生活,而趣向解脱之道。对于整个学佛修行来说,这一步是起点,是最为关键的第一步。若这一步走不好,则整个学佛修行都会成为问题,轻则虚掷一生,重则误入歧途。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若无真正的出离心,心中仍伏有对世乐的贪恋,则一切修行仍脱不了世法的范围,无论诵经、拜佛、念咒、观想、参禅,皆非解脱之正道,仍为轮回之业因。世俗之人,固然因贪著于轮回世界中的幻相而无超脱之念,对于修行人而言,这种贪著,如对世俗八法(利、衰、苦、乐、称、讥、毁、誉)的执著,也仍会变相地潜伏于心中,尤其是“名闻”(称讥毁誉)之念。林语堂在一本书里说,古时有老僧不愿在山中与沙弥作日常谈,而欣乐于都会人群中讲法,其中可能也有“名闻”之因。以前,有些在山洞里闭关禅修者,哪怕把唯一的洞口封堵,心中仍有念头,想着石岩山洞外的村民在议论着这山洞里的大修行人是多么了不起。可见,真实具量的出离心是不容易修得的,所以切莫小看了出离心。

  宁玛派大德那日帕说:“若无出离心,则你所作的一切修行都会转变成渴求现世的名闻地位。这是引发更多生死轮回的因种,也会因此而增长骄慢、嫉妒、嗔恚、贪爱等等烦恼。而你所认为的修行,实际上将带你到三恶道,这与造业而堕落并无差别。”祖师说:“没有渗透正世出心的皈依、受戒、行善、修持,只能得到世间善果,无法超脱三界轮回的轨道。”因此之故,可以说,只有真实生起了出离心,才能说跨入了佛法之门,一切的法门修持才成为趣向解脱的佛法修行。

  《三主要道》颂云:“无真出离即不得,舍求有海安乐果。”这里要求的是真出离,也可谓“正出世心”,真正的超脱尘俗、趣向解脱的出离心。传统也将出离心,译为厌离心、厌世心,容易让人误会成厌世、消极、悲观的心态。在修出离心的过程中,会有从迷恋尘世而变成对轮回世界无常的危机、苦空的厌离,这些心量转变过程,可能会有消极、悲观、逃避的心理状态。但真出离、正出世心,绝对不是这样一种厌离心理,而是一种透视了凡庸众生轮回世界苦空无常的本质后的轻松放下,是一种对解脱成佛境界常乐我净的欣然向往。所以,真实的出离心是从世俗走向超世的转变契机,是一种从凡庸走向超越的毅然决心,是整个学佛修行“入佛法之门”的第一步。

  (二)菩提心——入大乘之门

  “三主要道”的第二要道即是菩提心,乃是诸佛菩萨共宣、千经万论同赞的佛门第一法宝。宗喀巴大师说:“菩提发心是大乘道的主干,是大善行的根源,是福慧资粮的点土成金术,是无量功德的宝藏。”佛法的一切修行,有了菩提心,都会变成成佛的因素;若没有菩提心摄持,仅有出离心,虽能获得声闻独觉罗汉之果,但终不能入菩萨道而圆满成佛。所以说,只有发了菩提心,才是“入大乘之门”。《佛子行》云:“菩提心,乃是最胜真实成就佛果的因。若无菩提心,则失一切大乘法行。”《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菩提心,即有如此严重,何况未发菩提心呢?无菩提心,则所修一切善法,是否与佛法相应,皆成为问题。无论五戒十善、四禅八定,无论修桥铺路、施衣施食、种种善业,皆非成佛因种,至多感得人天福乐之果,不出三界,仍为业因。哪怕修出世善法,若无菩提心摄持,报生欲界顶天,成为扰乱世间之天魔,摄欲界众生为其眷属,仍是魔业。故菩提心极为重要,《三主要道》颂云:“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即是勉励修行者,在出离心的基础上,发出菩提宝心。

  菩提心,乃是不仅希望自己解脱,而且常求一切众生都解脱的心,也即是“为利有情愿成佛”之心。这一自度度人、普渡众生的心愿,也就是成佛之心。有了这样的菩提心愿,则十方诸佛视其为佛子,一切菩萨视其为兄弟。进入大乘、一生成佛的关键,即在真正发起菩提心。

  那么,未发出离心,仅有菩提心,能否趣入大乘、觉悟成佛?答曰:未发出离心,而云发菩提之心,绝无可能。这一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关系极为重要。学佛修行之人,以为已发菩提心者,请检视自己的出离心是否真实具量,若不然,则自己以为的菩提心必定是有问题的,或相似,或虚伪,非真实菩提之心。因为,菩提心乃生于大悲心,一种不能忍受其他众生沉溺轮回苦海的心态,由大悲心而引发菩提心。若无大悲心,则永远不可能生起菩提心。而大悲心,则在出离心基础上产生。出离心,乃是大悲心的不共因。如《入行论》说:“如果人们对三有苦从未有过体会,甚至在梦中也未曾觉察一切所求都是轮回苦因,又怎么可能会生起不忍他人之苦的悲心?”因此,可以说出离心和大悲心是同一种心态。观察自己生死轮回之苦的真相,则是修出离之心;观察他人轮回生死沉溺苦海的生存处境,则生大悲之心。由此可见,《三主要道》实隐伏“菩提道次第”之妙。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从“暇满人生难得”到出离心之间的“下士道、中士道”内容,在《三主要道》中均归入“出离心”的范围内。若不明次第,我们很可能误将对菩提心的希求当作真正的菩提心了。所以,应按出离心、菩提心的次第依次而修,努力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发菩提心的方法非常精要,且极为重要。若论其精要,可详阅《菩提道次第广论》,精研《三主要道》,无论“七重因果法”还是“自他相换法”,都蕴含着极为巧妙的转变心念的法门,让我们油然生起慈心、悲心,乃至大菩提心。若论其重要,则可谓菩提心,乃是一切诸佛高深殊胜教法中的心要,是一切佛子菩萨的修行核心。《入行论》谓:“菩提心是圣言乳中提炼出来最醇厚的奶油。”诸佛除说菩提心外,从未说过其他修法是修行的核心。可惜在今天,“遑论修菩提心者,就连知道应以此菩提心为修持心要的人,也寥寥无几了”。

  (三)空正见——生死解脱之慧

  《三主要道》颂云:“不具通达法性慧,虽修出离菩提心,终不能断生死根,故勤方便通缘起。”

  法性慧,即空性正见,乃是了悟宇宙人生之真相、达成生死解脱的智慧。法性,亦名实相,乃是宇宙人生之真相。只有通达法性,明悟实相,才能证悟断除生死轮回的大智慧。若“不具通达法性慧”,虽有出离心、菩提心,仍不能超越生死轮回。这是因为,生死之根,乃是我执,也称无明,乃是对宇宙和自我真相的一种幻觉,即在意识深处觉得有一“我”“我的”观念,觉得外境有实有的法,或法有其“自性”存在,这称之为“人我执”和“法我执”,是无明的实质。《四百论》云:“因缘所生法执为真实有,佛说是无明。”因此无明,执有法我、人我,遂有贪、嗔、痴,起惑造业,引生后有,遂有轮回。故生死轮回的根本正是我执,解脱生死必须破除我执,断除这一“生死根”。

  空性正见,正是与实相相应,破除我执的无我智慧。若但修出离心、菩提心,而未修空性正见,未得无我空慧,则不能断除生死根本,也就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故空性正见,乃“修道三要”在出离心、菩提心之后的第三要,乃是佛教三藏十二部、千经万论共宣的佛门大智慧。其实修实证,正在“缘起法”之中,故宗喀巴大师《三主要道》颂云:“故勤方便通缘起。”通达空性之关键,乃在缘起。世人不能通达缘起,故或坠常见,或坠断见,不能明悟“缘起性空”的妙义。

  缘起性空,是佛法的根本正见,仅依出离心、菩提心修持,最高能达到大乘五道的“资粮位”。若三要具足,依三要而正确行持,则能从大乘“加行位”,经“见道位”“修道位”,一直向上,直趣解脱及究竟圆满的佛果。

  以上,只是《三主要道》的名目及大义,至于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的深入诠释、实际修法,及修成之量的认识,需精研《三主要道》《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其他大经大论而学修。广义而论,一大佛藏,皆是“三主要道”的诠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清净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清净法师)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八 往生品位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七 净土资粮:信、愿、行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六 西方极乐世界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五 弥陀本愿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四 净土宗判教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三 净土宗经论:五经一论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二 中国净土宗祖师 

 清净法师:净土宗入门 一 净土宗的起源 

 清净法师:本尊阿弥陀佛 第九章 往生品位 

 清净法师:本尊阿弥陀佛 第八章 净土资粮 

 清净法师:本尊阿弥陀佛 第七章 现代启示 

 清净法师:本尊阿弥陀佛 第六章 正报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