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


   日期:2020/5/11 7: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
          
前言
  人生在世,谁不为名?谁不为利?古语云:「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能看破名利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据《清代皇帝秘史》载,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来到江苏镇江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流,船来船往,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便问旁边一老和尚道:「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每天来来往往有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在我看来只有两艘。」乾隆皇帝觉得很奇怪:「一天到晚这么多的船只往来,为什么只得两艘?」「一艘为名,一艘为利。」老和尚缓缓地说。此可谓一语道尽世间真相。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谓人生的真实写照。名利如此迷人,以至于天下之人皆为名奔波,为利忙碌;然而真能得到美名、实利者,毕竟不多,即使得到了,亦或不一定长久,更无法永远拥有,因为依佛法来说,世间任何事物都是因缘和合,都不是永恒的,而且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面对名利,我们必须要看清楚它的本质,如此才不会被它迷惑、被它束缚。
  若以世间法去看,「名」有所谓善名(美名)与恶名(臭名);虚名与实名;所谓「三代之前唯恐好名,三代以后唯恐不好名」;真正好名者,忠孝节义、慈悲喜舍,皆为善名;若能服务社会、贡献人群,则必能更加为人所敬重。只是,世间上大部份人都是只好虚名、只重假名,甚至不顾身后被人批评的恶名,这就绝非智者所当为了。
  所谓「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这句话讲得很好。世人对名与利的态度,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境界:
 
(一) 先名后利.即使是骂名
   如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名」,因为先有了「名」,「利」自然会随之而至。演艺界或娱乐圈便是最好的例子,多少名星为求出名,而做出许多令人「瞠目结舌」或令人「刮目相看」的言行,千方百计的「自我炒作」方式,目的无非为求博出名,通过「出位」的言论,不惜背上骂名;因为即使是骂名也是「名」,有时候尽管被骂得全城轰动,可是身负如此「严重」的骂名后,反而更加人气急升,马上就红起来了。在物质化的今天,所有的「名」,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马上兑换成「利」;「名」值多少钱?出名后,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商业代言、商业广告的演出;对于企业来说,花钱把这些「红人」请过来宣传一下,就能吸引人气,让自己的产品像火烧一样红起来了。这就是名星效应。甚至是在政界之中,情况也是一样,名与利往往如影随形;然名利就像把双刃刀,有其利就必有其弊,名人的影响力有多大?这就难以估计了。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从古到今有多少人因名利而毁灭了自己。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表面上假装屈颜归顺,暗地里却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训练军队。又采用了用范蠡和文种两位辅助大臣的意见;其时文种为勾践灭吴制定了称为「伐吴七术」的七种方案,分化吴国,诬害忠臣伍子胥;赠送美女西施和郑旦,使吴王迷恋美色,不理政事等;和范蠡一起为勾践的复国立下赫赫功劳;最后大败吴王夫差,夫差自尽。灭吴后,文种自觉功高,不听从范蠡劝告,继续留下为臣。

  范蠡辅佐勾践多年,深知他可与共患难而难以共安乐,日久必然骄横多忌,疏远忠臣。因此,在勾践成功后不久,就决心激流勇退,悄然离开越营,乘小舟泛波而去,对功名富贵毫不贪恋,宁愿隐居田野,过着闲云野鹤一般的生活。他到了齐国后,内心不忍,写信给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读毕便称病不朝,但却为人诬陷有谋反之心,勾践便赐剑给文种说:「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文种自知为勾践所不容,自刎而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这就是为名利所害的最佳例子。

(二)先利后名.重名淡利
 
  世间上普遍人往往都是唯利是图者居多,有人为了金钱出卖自己、出卖朋友、亲人,甚至有人为了利益出卖国家、民族;可见这个「利」字实在是太吸引人了!试看古今官场上,往往是贪污者多,清廉者少;而近年社会上揭发的贪污舞弊或贪赃枉法的案件,更是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有人为了金钱去偷、去抢、去骗,种种不择手段的方式,甚至是杀人、放火;人之爱财可谓已到了「疯狂」的地步!
 
  可是「财」可分「正义之财」与「不义之财」,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可贪」,原本不属于你的,你却巧取豪夺,殊不知贪来之财亦不会长久;可是人总是为了财而迷昧了自己的道德、良心,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此贪财之害,是多么的令人警惕。
  若以佛法的角度而言,「财」又可分成「内财」与「外财」。内财是指自己的身体,如四肢五官、五脏六腑等;外财即指钱财。无论是外财还是内财,到人命终时,都是带不走的。一般人不了解这个道理,因而急急忙忙地苦追求。所以《大智度论》说道:「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什么是「五家」?五家是指水灾、火灾、恶子、贪官、盗贼;水火天灾或人祸的灾难,会令我们倾家荡产;不孝子孙,会把我们的家财散尽;贪官污吏,会以种种的手段巧取豪夺或剥诈百姓的财产;还有强盗恶贼,会劫夺我们的财富;所以说,世间的钱财为五家所共有,常为五家所侵,非自己所能恒久拥有,纵使钱财赚得再多,也无法预料无常意外何时会发生。
  这个「五家」只是大略的比喻,说明了世间上没有任何人可以永久享用财富;当拥有它的时候,似乎有无穷的「乐受」,然而乐受过后接踵而至的却是「无常」;「无常」一到,「坏苦」相继;当千金散尽时,心中的无助、失落与痛苦,又岂是荣华富贵之时所能体会的?所以,唯有真正明白钱财乃五家所有,才不会被钱财所惑,而成为钱财的奴隶。
 
  不过以世间法而言,亦有不少人透过正常的途径去赚取财富,如营商、贸易、投资、买卖等等,不过要赚钱必须要有头脑及方法;「生财有道」自然一本万利,财富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当财富有了之后,很多人自然就想追求名;这个时候,人生的价值取向就会偏重于名而淡于利;可是「名」与「利」往往是分不开的,爱名、好利是人的天性;名利双收是普遍人的人生理想;可是无论是在宿命或现实生活中,总是难以两存其美。
 
三、淡泊名利.名利双收
 
  名利这个东西非常有意思,未必是人们所可设定或预期的;有些时候你越想离它远,它就越靠近你。所以,真正看透名利、淡泊名利的人,名利却往往不期而至。一个人如果拥有一颗纯真的心灵,在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之中尽了全力,他的成就自然而然就会显现出来,而且理所当然地可以得到应得的人世间荣耀;所以,不计较名
利,淡泊名利,无求而自得才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起点。
 
   淡泊名利造就市场价值的著名案例之一是画家吴冠中。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性画家,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家,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着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国内外已出版画集约40种,文集10余种。
 
  他曾经说过:「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工夫的人越来越少。」他一生生活简朴,到了超乎常人想象的地步;他泼墨著书的书房只有5平方米,都不及人家一个卫生间大。他去理发,也只去小区退休职工办的露天摊位。然而,他之淡泊名利,反而使他的作品受到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追捧;他的《长江万里图》油画长卷成交价为5,712万元;另外,据数据显示,他流在市场上的作品总成交额高达178亿元。名利双收,皆因不看重名利。吴冠中确实是典型中的典型。
 
  古语云:「人到无求品自高。」淡泊是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大凡思想修养到一定境界的人,都能正确认识名利得失、成败毁誉,达到泰然不动心的境地,所谓「成固欣然,败亦可喜」。「淡泊」是中国人的一种道德修养,也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后人一直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
 
  诸葛亮在《诫子书》的开篇便谆谆告诫他的子弟,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所谓「淡泊」、「宁静」也就是要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一种超然的、非功利的人生态度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诸葛亮当年原是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可谓「淡泊」、「宁静」之极。然而,其心忧国家,有澄清天下之志,并为此做了长期的不懈努力,让雄才大略的刘备发出「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慨叹(《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助刘备联孙权抗曹操,成就帝业;辅刘禅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一生对「致远」的执着;可是他从不贪图功名利禄,摆正自己的位置,坚定自己的方向,心胸开阔,为安邦护国而无怨无悔地奉献己力。这就是不求名利的最高典范。
 
结语--是非名利转眼过
 
  清乾隆年间文人郑板桥在《道情十首》的开场白中,藉词明志,用曲述情,无非要人放下名利,摆脱烦恼,恬适淡泊,清心自在。他说:「枫叶狄花并客舟,烟波江上使人愁;劝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他的《道情十首》固然是以笔墨游戏人间,但字里行间,字字辛酸,句句呼唤,他的目的,无非在「觉争名之辈,醒夺利之人」;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茶香酒熟田千亩,云白山青水一湾;若是老天容我孏,暮年来共白鸥闲;船中人被利名牵,岸上人牵名利船;江水滔滔流不息,问君辛苦到何年?」人生除了名利之外,有何更高更长久的价值呢?什么才是成功的人生呢?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呢?
 
  一个人需要多少的名和利才会感到满足呢?庄子借许由的话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名和利对我们来说,都不过都是身外之物;无论是宦海沉浮,无论是商战成败,就像寒鸭戏水一般,冷暖自知;正是「天地由来是客舟,昨日少年今白头;是非名利转眼过,天边白云空悠悠」。所以,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就会像行云流水一样,任运逍遥,自由自在;不会因为名强利锁而自我束缚、自我设限、自我封闭。一个人对名利的欲望越大,幸福的笑容就越少;一个人名利的拥有越多,生活的压力就越重;人生的价值与意就在此虚耗净尽了。不过从某种意义说,此亦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适当地追求名利对社会的发展是起到促进作用的;试想唐朝的商人如果不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就不会千辛万苦地开辟「丝绸之路」,将东方的丝绸、茶叶等物资运到西方;商人在谋利的过程中也将东方文明传播,使得中、西文化荟萃交融,为世界带来文明、进步。可见名利的追求,不一定是坏事。
 
  所以,世人对名利的追求必须知所进退;有了名利,要能与家人亲友共享,要能对国家社会有益;有了名利,要能造福人类,利益众生;要让名利不只是一时,而能为千秋万世留下历史,这才是人间名利的真义。(全文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