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贰、认识本性 二、公案 — 空之如来藏 10.性源鼓浪


   日期:2020/5/21 21:3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公案本文

僧问河东广原禅师曰:「如何是佛法大意?」

(识起迷情於佛法大意,言佛法者属现象界与本体界者,出世间与出出世间者,乃诠释性空缘起诸法之道理。)

广原禅师曰:「听取一偈:『刹刹现形仪,尘尘具觉知。性源常鼓浪,不悟未曾移。』」

(觉性本庄严,尚不离对尘境之觉知应缘,未悟者本亦具足,惟被妄想执着所迷而不自知故。)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前一个公案(法身体用)讲到行者修证到最後,因应外在的因缘起一切自性,起了自性後,如果第六意识分别心不灭,第七识妄想执着心不灭,在这里就很热闹;起了一个自性,本来没事,只是应照一切境界,但是不清净的人就会搞得很热闹非凡。第六识是分别事识,还有其他的名称,如意识、攀缘识、寻旧识、波波识、人我识、四住识、烦恼障识、分段死识(死後即灭)等十名。依其十种名称即知第六意识之真实相,易攀缘、烦恼无量、一波又一波地没完没了。

第七意识具有审慎思量的功能,很会打妄想,很会仔细的思考,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自问自答,如此会搞得神经衰弱。举例讲:外在因缘是声波,依他起自性,闻性了知声尘後,第六意识认识它是什麽,刚开始第六识不用,声识照其声尘而不认识它,只知道是个声波而已,现在呢!「哦!刚刚听到的声波是叁字经,是在骂我,骂我家人,..。」经第六识一分别,即知是骂人的话。如果你嗔心不灭时,还有这个习气的话,那就热闹了,非吵架不可。本来声波已经过去了,但你又要去想,越想就越不甘愿,就大作文章、大动干戈,所以就会很热闹。这是第六识不清净,烦恼无量,第七识不清净,蒙蔽了本心,本心不清净,就是第八识被污染了。

2. 释题

「性源鼓浪」公案意含佛性本来,空不空两面;自性清净是本源,自性空能应缘是鼓浪,心清净行者遇业缘时,能遨游於毕竟空中。在禅宗来说,修行法门是从第八识本源直接下手,不去管支支节节的末。第六识的妄分别是支节,第七识妄想也是支节,想东想西的,想合理不合理、有没有道理?这些都是支节。你不管它现什麽相,都从心地下手,直指人心,这里的人心是指凡夫的心,不正当的心就是人心,你直指人心时,修呀!修呀!把这些习气都杀光,就能见到本性,见到自性佛心。

见什麽性?见性者,是依因缘法起什麽自性,就产生什麽法相,如此而已。不要有这个意念、这个心,即第六心王不要起,第七心王也不要起,就像拿镜子来照一样,「汉来汉现,胡来胡现,不来不现」,就是这麽样,你就是见性了。见性者对万种缘能了了分明而不昧,更无有烦恼法等。

3. 语体文解

这个公案「性源鼓浪」是在讲什麽呢?僧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僧问什麽是佛法大意?请你用简单的一句话来告诉我!禅宗祖师大德是一问一答,顶多二问二答或是叁问叁答,就把问题解决了,阐述事情是很简单的。

佛法有叁种: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是圆融的菩萨法;若强把功用讲,一种是谈体用,一种是谈性空,体用是现象界之法,性空是理法,本公案兼谈性空与体用,所以我们说本公案是兼带体用者。

广原禅师回答他说:「听取一偈:『刹刹现形仪,尘尘具觉知。性源常鼓浪,不悟未曾移。』」

「刹刹现形仪」是指佛性空而不黏、不通商量的庄严相,刹刹是威风凛凛,肃气禀然,非常的威严壮烈,那只是体性所现的一个形相而已。

「尘尘具觉知」:行者心打开後,佛性看起来有板有眼的,好像很庄严的样子,但是它对外在的尘境了了知觉,自心、尘境没有内外之分。我们说若修空观,修久了对外境不知不觉,那就「尘尘」不具觉知,这还是不究竟,只是过程之间而已。所以「刹刹现形仪,尘尘具觉知」描述自性威仪,了了觉知,清清楚楚,所以来什麽法,它就现什麽相,出现在心湖里面。

自性本是清净的,是一切法储存的本营,如果自性不脱黏,凡心不清净的话,就会像大海的波浪一样,有8级风、9级风、10级风,..,等所现的大浪一样。为什麽你有心浪如此之大?是妄想习气太多,自性还不清净,被第六识所迷,第七识所制,所以抓到一个境界,就起心动念地去应缘,应缘後又加上您的习气相应,故烦恼多多。

很多小事情看得开、无所谓,譬如说钱,你看得开,今天又掉了五千块,心想算了吧!算我欠他的!就无所谓;但谈到爱情,人家说你先生在外面怎麽样,..,跟那个小姐怎麽样,你就不得了了,为什麽呢?还有嫉妒心,还有受不了的心。

刚刚那个钱,你可以放得下,但情感就放不下,情放不下,浪就起了一大堆。每一个人都有可看开的一面,也有死角看不开的一面,每个人所熏的习气毛病不一样,不可能两个人都很相像的;有的人很在乎这个,有的人不在乎这个。看得开是很好,是解脱!看不开的要尽量把它摔掉,不要让它起波浪,所以有一天你什麽浪都不起了,心像一个平静的水面,那真的解脱了!

「性源常鼓浪」,性源本是空,空中应缘起波浪,才会鼓起一切的波浪来,这是不清净才会这样。微尘或者外在的尘境都知道,但仅知道是没有用的;虽知道却修得不够好,所以我们自性本源会起一切的波浪。若心净行者以空性能体知一切相,但不会去让识心发酵而起波浪,如此就是真心的觉知。

「不悟未曾移」:一个人还没开悟,不能刹刹现形仪,但佛性真的还是具在的,不会因为我没开悟,就没有存在。若开悟了,但没有现出威仪相,只是能认识它的用、能够利用它而已,不能够认识它的不黏、空无、解脱的无漏功德性。若只会利用它而无解脱知见,就是妄想习气毛病太多,刚好隔离你去认识它。

我们按语说:「觉性本庄严」,觉性如果尘尘具觉知,而觉知没有空掉、不黏的话,就没有解脱,刚刚讲的性源常鼓浪,是指心还没调伏好的人的一种形象。

觉性本庄严,尚不离开对尘境觉知的应缘,它能够应缘一切尘境,不透过你的思想,它自己会应缘。修行是很自在的,什麽因缘来,不要用你的妄想去做,要沈得住气。未证如如者,常常要呼口号来做心理建设,解除障碍;证如如者,沈着应战,不为法缚。其实那是不必战,「战」是由体性自己去战斗,不要你去战斗,只要沈得住气,不要用一法,就能无事不办。并不是叫你去动干戈,去动一法,更不是叫你把所学的佛法都使出来,而是要放下!一切放下!什麽都放下,不必用一法,不必战,不必怎麽样用,..,如此灵通就来,事情最後没有像你想像的那麽坏,最後都会转业缘。

我们很多同学学佛法的时间,说久也不久,说不久也蛮长的。当事情来的时候,还是用世间凡夫的观念、方法去应对,那跟凡夫有什麽差别?一个大修行者,他不用什麽法,碰到境界来他就放下一切,一切放下的话,没有一个微尘、没有一丝一毫的微尘来障碍你的本心,如此才有灵通,灵变力也就一起来了。所以你只管吃饭、睡觉、屙屎,这就是大修行者,什麽事情就是这麽简单的化解掉,也就是你的觉性应一切尘境,它自己去应缘。

「未悟者本亦具足」:你悟了也没有多一点点!不悟也没有少了一点点,只是你不认识它,被妄想执着所迷而不自知。修行是在修什麽?修一个法去舍一切,舍一切情,朋友、同事,甚至於家人、夫妻的情,把情爱转变成慈悲,不要用世间的情爱,世间的情爱很苦的。慈悲心是什麽?是满足众生的愿,但先决条件是要度化他、转他,其他舍不了的也都要舍掉。

心如何调呢?凡夫的心常常要称心、要顺心,这样不好!不能顺它,顺了就完了!一定要跟它作对,你要这样,我偏不这样,因为我们这样会养成习气,所以要忤逆地把它转回来,舍一切法跟一切佛法,你要学什麽?没有什麽可学,讲得那麽多,其实是在舍一切法。

「法身体用」、「性源鼓浪」两公案,慢慢把我们的体从空之间带到它的用,但是你在空之间要有能力空得住,不要事情来了,就控制不了,那就不好了,一定要放得开,要潇 的能够解脱。如果能够这样的话,才能够慢慢体会我们的心本来是解脱的,本来在世间里面你是逍遥自在的,你说世间八大苦、十六大苦,我看没什麽苦,很逍遥自在的。所以你心清净的话,这娑婆世界国土就清净了。你心不净的话,当然你就痛恨这个娑婆世界,痛恨周围的人、亲戚朋友。若解脱时,对冤亲等就只有分别心念,但你会觉得他们也蛮不错的。

( 85 年 5 月 28 日 讲於 法尔)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善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善祥法师)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3.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2.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1.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0.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9.诸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8.自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7.性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6.三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5.观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4.动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3.无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