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制 1.迷头狂心


   日期:2020/5/22 8: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公案本文

僧问瑞州道虔禅师曰:「人人尽言请益,未审师将何拯济?」

〈识起迷情於禅师的教化方式,若一个人习气未断,真心未明,体性未露,常言到处请益,此等人来时,师将如何指点迷津?或有人已开悟,前来请益时,禅师您如何拯济他们?〉

师曰:「汝道巨岳还曾乏寸土也无?」

〈巨大的山岳还会缺少一丁点儿泥土乎?此段禅师针对悟者而言,若行者已开悟时,则般若智慧本自具足,何劳请益?〉

僧曰:「恁麽即四海参寻,当为何事?」

〈那行者四海参寻,所为何事?刚开悟之行者,素法身起,过、习气犹覆盖住本性,认识不清,始到处参访,希望禅师能加以指导,能早日静止下来。〉

师曰:「演若迷头心自狂。」

〈色、受、想、行、识等五阴不能自主,不认识妄心幻化,诸法本空道理, 迷失自我,故着相应法,心何能不狂!〉

曰:「还有不狂者也无?」

〈行者业识未调伏净尽,尚有不狂妄者吗?〉

师曰:「有!」

〈开悟行者当入狂妄之境,但也有心不狂妄者。〉

曰:「如何是不狂者?」

〈何种人不入狂妄之境呢?〉

师曰:「突晓途中,眼不开。」

〈晓知旅途道次必然现象,心眼能不外开,当可避免。若因缘而开悟的行者,当以般若慧、观空智,来破灭心所起的种种狂妄之相。〉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修行到得力、紧要关头,最怕的就是错认境界,《楞严经》讲的一切魔境是善境界,但都必须超越,不要执着,一执着就容易着魔。因为一执着境界,就会贪心起,客邪在哪个时候,进到你心腹里都不知道,或着是你对心里面的觉知,认为是真实的,然後随缘去流转,做些有为诸法。迷糊的时候,邪魔一附身,更不知道警觉。

在本段公案前言中,幼璋禅师所说的一段话,谓一个开悟的行者,他不必到处去参访,因为内心就是道场,参访来参访去,所有的过来人都会叫你灭却狂心,别无他法,让你狂心歇息下来,就能见到自家本性。为什麽不能够把你的心安住下来呢?你未悟时,当然是很容易假性安住其心,但是一进入开悟的境界时,灵知灵觉的心很敏感,按老上师所讲的,是比一般人的心要敏感9倍之多,就像人死亡时,其普特伽罗(中阴身)就有感知业缘的灵知灵觉一样。你说你潜意识料事很准,悟後的心比你潜意识的敏感多至9倍,很准确哦!但你却放不下,内心的习气、毛病让自己随缘去发作,怎麽不起狂妄之心呢?

所以要让它歇息下来,就要让你自性清净的体空现出来,六祖云:「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本无动摇。」其他两个「本自具足」、「能生万法」暂不要讲。如果一个人回到清净的体空,它本自具足无漏的功德,当然!如果再进一步的话,具足无量神通,这一部份不是我们可以去体会的,但起码具足无漏功德性,没有烦恼的心,清净体性就现起了。因为没有智慧或者是没有真正悟到本,或者是没让你的菩提自性充份的显露,而且去抓那枝枝节节的末,当然心狂意乱了。幼璋禅师所讲的那段话,从大江南北到岭南、五湖,所有道场都参访过了,但只有给您一句话,叫你「息却狂心」而已。

2. 释题

本公案「迷头狂心」是讲开悟的行者,色受想行识五蕴不能自主,迷失本来,执取一切觉知之境,而心现起狂妄之相。本段前言中,世尊颂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世尊明示阿陀那识之行相---甚深且微细而广博,具无所不感召的能力,其识中所含诸种子,若一旦开启而出时,业识就有如瀑流般地,会倾泻而出。世尊对於智慧不具足者不敢演说此大法,恐怕此等人会起分别、执着想,将此瀑流所现的心念,当成是自己的念头,执取而迷失。此段经文可做为本公案「迷头狂心」之写照。

一般而言,若行者开悟时,能有人将此现象解释清楚,不被虚狂心所迷,闭关将养,任运自在,假以时日,当能入如如之境。若因缘不具足者,常会现出迷失状,或执取灵通异能,而无法超越五阴魔相,终归坏事。故修行要有善知识指导,不要迷头,灭却狂妄之心,也就是避免过程中出差错也。

3. 语体文解

僧问瑞州道虔禅师曰:「人人尽言请益,未审师将何拯济?」每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之间,初学者要参问,开悟的也要参问,悟後中途的也要参问,因为没有一个人天生就能了解佛法,都是要学习的,除非像世尊开悟时就是证悟,他开悟後就神通变化都来了,智慧具足了,所以他不会迷糊。

世间禅定的行者,也就是说世间里面的禅定,如果破色身的话,将进入无色界的境界,若没有修佛法因缘的话,他不会去修解脱道,最後成就无色界四禅定,长久的寿命尽时,还是照样轮回的。

没有一个人是不学习就会,就算你亲自体悟了,还是要从经验里面去慢慢学习,六祖开悟後,还有15 年遁迹在猎人队伍里面去磨练。所以不是说不要磨练,磨练一定要,但不是到处问;到处问的话,被问的人还是跟你讲:息却一切的狂心,让它静止下来,自然就可以看到您清净的自性了。

「人人尽言请益,未审师将何拯济?」每一个人都来请益,怎麽来跟他们解释?怎麽来救度他们?当然每个人问的问题不一样,你要对机去跟他破解。这里讲的是开悟境界的人,所以没有问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打妄想的问题,像「祖师西来意?」西来意?问达摩祖师到震旦来何为,此跟你有什麽关系?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心理不去研讨,而去研讨外在的事物,真是没有意义的!

像萧同学所问的问题里面,有一个是妄想的题目:「六祖已经开悟清净了,跟诸佛、菩萨的心应该一样了,那个时候再来修密法,要不要再灌顶呢?」问这种无聊的问题,没事找事!这是他在打妄想,所以这个题目就不用回答他了。

自己身心的问题是可以问的,但是那些鸡毛蒜皮跟你不相干的,达摩祖师来中国跟你有什麽相干呢?不必去问,那都是初学的人,被老参害的,初学的人没有问题问,人家叫你出去参问,就随便找一些话,也没有实证的功夫,随便问当然会被骂、被打。

师曰:「汝道巨岳还曾乏寸土也无?」道虔禅师就说:「那麽高大的山岭有没有缺少一小块的泥土呢?」也就是说你把心打开来的时候,智慧本来具足的,他会没有智慧吗?还要到处去问来问去吗?此关键在那儿呢?心扉是自己打开的,还是业障造成的。怨亲债主跟你弄得身体爆开来的,那时你有灵知灵觉的心,又不能如如,就会散乱的。很多人说:我的耳朵怎麽可以听到别的声音,眼睛怎麽可以看到另一类众生,搞得心慌意乱,到最後就是被送去疗养院了,因为一般人不知道,我们本来就有这些功能。心扉被怨亲债主打开的,会搞得六神无主,就认为这是不正常的。也有很多出家修行,碰到这个境界(魔相)来的时候,他也认为不正常,我耳朵怎麽可以听到人以外的声音在对话呢?我的眼睛怎麽可以看到另一类的众生?我的鼻子怎麽可闻到异香、异臭?

其实这些是身体里面的五根,经脉气旺时压到它的话,它会有这个功用,再一进步讲,体性有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与心性,此自性具足的功能,是不必透过五根始能用的。所以眼睛瞎掉的话,这个人可不可以看?如果开发出见性来的话,他照样可以看。耳朵聋了,如果修得好的话,照样可以听到声音。我们有一位同学耳朵比较重听,上一次办的避谷精进班,断食的时候修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时,有时带子放得很小声,她却听到了,用什麽听?不是用耳朵听的,是她脑筋里面那个闻性听到的,她说她听到了,所以要了解我们的诸根不具足的话,可以用潜在的见、闻、嗅、味、觉这些自性所具足的功用去听、去闻、去看、..。你懂得这些的话,修行就不会害怕,就不会错认境界,把好事当做坏事。有些道场的主持人,因为宿世因缘所修与您不对路,不能帮您化解的话,才要去参访、参问。但真正打开本来的话,智慧具足,就欠将养、任运,故巨岭哪里还有缺少那一寸的泥土呢?

本来智慧具足的,什麽智慧具足?我常讲智慧有叁种,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出出世间智慧等叁。

世间智慧:开悟的行者,在现实的人生中想学什麽,都学得来,处理凡世间的事情,举头动念之间,步骤马上从心中出,一下子就安排好了,这脑筋实在太厉害了。譬如说要举办一个世界性的会议,要怎麽办呢?「啪」一下马上在脑筋里面现出十数个步骤,这个要人教吗?不用!就怕你没有把它找出来,或者要学习比较深的医学、药学、电脑、物理、..等等,只要你有心投入,一学就会,比别人快;因你具足世才辩聪(世间的辩才、智慧、聪明),这是世间智,开悟的人他也会有的。但要记住,不要耍聪明,将一切聪明才智回归天地,要学习平凡,不要爱出风头,不然又证不到法执灭矣。

出世间智慧:悟到空无体性,面对诸境能照而不黏,真是圣人的境界、解脱的知见,不学自会,脑筋起烦恼的种子,他不会去抓、去做,因为他有一个了了的知觉,在观照它,起心动念都不对,所以解脱的知见,自然就具足了。未证得纯熟前,也不至於会迷头狂心的,更不会去追逐世间的名闻利养,也不会对贪、嗔、痴、慢、疑等五盖犯而不觉知。总之,自在、无碍是不学自会的。

出出世间智慧:悟到空理的行者,修到最後,能得空有不二智慧,不住凡圣,是圆融的,此後又要再回凡的,体露真常。悟得根本智後,差别智亦修得,以後就要回凡入世了,再进入大众里面去弘法、度众,所以这句话,已经道尽一个行者的智慧了。

如果不是真正因修行而进去的人,是意外地走其他路进去,当然会很辛苦的,障碍重重,智慧也没有被激发出来。

僧曰:「恁麽即四海参寻,当为何事?」禅宗也好,其他大乘修行的人也好,到处去参访,这些人干什麽?无事找事?为什麽要叁山、五海的去参寻呢?因为你执着脑筋里面所现的为真,然後习气毛病却还没有灭,又没有人跟你提示清楚,也没有智慧去执行,没有那种定力去转那个薰习很重的心、意、念,这样当然会乱的。

那为什麽要四海参访,在干什麽呢?道虔禅师就说了:「演若迷头心自狂。」你所显现出来的行为,或者是你内心的警觉心,如果是迷失了的话,脑筋迷失了、理智迷失了、体性更不见了,会去执着那枝枝节节的末,感知什麽事情,体知什麽大小事情,就会去追逐这些,你都没有把这些感知、体知、悟知、..等等拿掉。本要学习不感、不知、不觉,而你却去追逐「末」;「本」不去抓,「末」为什麽要去搅和呢?是因为不清净、不得已,所以祖师大德也讲了,如果悟得本,那些贪、 、痴、慢、疑都是末,让他去翻滚,为什麽要让它翻滚呢?因为还不清净,所以会翻滚,翻滚就翻滚,让时间去解决一切,但是「本」要抓住,「本」不抓住,随末去逐流,就越走越远了,迷失掉了、沦坠了。所以演出失常,不能控制情绪,是来自於脑筋乱了,舍本逐末,心怎麽能不发狂呢?

按语里面所讲的色、受、想、行、识这五阴不能自主,是说不能认识我们的妄心、幻心,妄心所感知的,甚至於真心所体会的,真的也好、假的也好,都算在内,诸法一切都是空的,因为你不能空却而去应这个缘之故。

师曰:「演若迷头心自狂。」不要讲全部的事情,只要拿一件事情来讲也一样,这件事情特别的重要,是您放不下的,若迷失的话,照样心狂意乱,心狂就是胡思乱想一大堆,感情控制不了、思想控制不了,不能让它安静下来;我的觉知看着我的妄想念起,本来正常的话是很清静的,可以看着它 「哦!你起来了!」、「哦!你灭去了!」、「哦!你在挂碍那件事!」,我可以超然的看着它。如果一个人迷了头,就不是这样,那个念头起来後,就栽进去了,跟它合一在执着那一件事情,那不是心狂了吗?不是迷失了吗?进而就想去做妄想的事情。

「还有不狂者也无?」这位僧人又问了,有没有不狂者。禅师说:「有呀!」如何是不狂者,不迷头认影、不去心发狂呢?

僧又问说:「如何是不狂者?」那一种行者在何状况下,能不心狂?师曰:「突晓途中,眼不开。」如果还没有进去,那好办!我心还不清净,粗的习气毛病,贪、 、痴、慢、疑还有很重,若心扉打开,进去的话是不好的。

祖师大德说「初心从缘而得」,诸佛、菩萨就是在观察你的粗心转细否,要不要给你加持,就是观你的贪、 、痴、慢、疑,到底有没有80分,不要讲100分,100分那就是菩萨了。达到80分的程度是什麽,可以说偶而妄想打一打,但不会去做,采取行动去做的话就太离谱了。不该犯的大戒,有没有去犯?犯了以後才来忏悔、诵经、礼佛是不行的,要有智慧去预防不能去犯。有这种底子的话,可说因缘成熟了,诸佛、菩萨就会给你加持了,也不必去修心中心法一千座,当下你学念佛也可以开悟,打坐也可以开悟,甚至於出坡都可以开悟的,古代的祖师大德,拿着锄头天天在外头那里锄草,都有开悟的。

如果根基不好、智慧不够、习气毛病一大堆,光想开悟是没有用的,所以叫做「因缘时节」。最基本的在於你的德行有没有80分,没有就不要跳进去,星云大师也常讲了:「饭还没有煮熟,就不要把盖子打开。」不熟而打开的话,带领的人会很累的,你当然也很累。有一些碰到怨亲债主的,就是这个样子。如果真正修行的人,讲一句话,他就懂了、悟了,就没事了。被外来冤家搞进去的,没有智慧,看不清楚,把握不住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再重复;若悟得本的话,只要跟他提醒一句话就够了,他就可以做得很好,不会碰到境界,手足无措,任它宰割。因为你把心守住的话,什麽都没事,偏偏你不把心守住,让它去发展、去妄想。

所以古德云:一念觉菩提,一念迷烦恼。讲的很简单,但要做到,就要有智慧,智慧就用在这里。智慧也不是一下子就修成的,是累劫累世修来的。有时候,你骂你儿子这麽简单的事情也不会,一加一等於二也不会?他是慢慢学习的,我们也是。「悟得本」的时候,学得很快,看到经典这句话,一下就懂了。

心要练得像石头一样,没有一点缝罅,可让外界的境界透进来,你只要这句守住的话,就没事了、就悟了,以後再碰到什麽逆境,就守住我的心像石头一样;你叫我高兴,我不高兴。叫我生气,我不生气。叫我起情欲,我不起..。就那一句话就够了,佛法讲那麽多干嘛?受用的一句就够了,你做到了没有?智慧、定力不具足,也就是说基本的德行不够,就不要强求要进去;如果已进去的话,那要怎麽办?不是我愿意进去的,那时你就要警觉自心不能起狂妄之相。

在过程之间,如果心眼能不开,就不要开,你不要说我心开,能看到天堂、看地狱、..,有的人心眼开,可以看到我们众生有的断头、断手,整个人全身都是血,有的..,你害怕看,那干麽开眼?既然开了眼,你就要坦荡荡去接受这个事实,人世间另一类众生冤死的一大堆,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因果!你要坦荡荡的去承受这个事实,不要悲伤,也不要逃避,如果不成熟就不要开,一开的话,就要去承受这种事实的存在。释迦牟尼佛心里容纳所有的众生,包括好人、坏人,你搞什麽,他都能承受,那种智慧、那种无碍,只有成佛的圣人才有的。佛因有叁明六通,那「明」字出现的话,心是光明,能容纳一切众生在他心中,他都能无碍。要如何修呢?不简单!现在叫你要容纳所有同学的讲话、批评,有时候我们就受不了了,何况要所有众生出现在你心中,好坏照单全看,您能不跳脚?

眼开了却承受不了,闭住的话,什麽事都没有了,这个公案在告诉我等,如果真的打开的话,自然就有智慧,如果不是自己打开的,当然智慧不是没有,佛性本来大家都有,只是你没有办法认识它,就是认识它,也不真实,然後妄想习气一大堆盖住它,让它发挥不了作用,如何能不迷头认影、不心起狂呢?如果自己知道的话,不要进去嘛!不要急着开悟,要待您德行搞好一点,脾气搞小一点,执着少一点,贪心少一点,傲慢心少一点,怀疑心少一点,这五大毛病好好去修,有没有好好修? 心最容易犯的,有人做些不如我意者,就要发嗔了,有没有反观自省?我为什麽不痛快?遇有心生不正常的念头,自问我为什麽有这个心态?怀疑心!怀疑这个,怀疑那个,为什麽要怀疑?全部放下。

十善做到了没有?最常犯的几个,嘴巴常常嘀嘀咕咕的,常犯两舌,你自己做了,还没警觉,有亏你的德行,为什麽我不能听到,就到此为止呢?不管事情是真是假的,不听就不听。前面公案「听而不闻」,要好好去看看,修行要怎麽去修,不管人家说好、说坏,到我这里就停止了,也不必听到好的,就去给人说他讲你好耶,某某讲你很不错哦!不错又怎麽样?你讲一句不错,他就更不错吗?不会!某某人说你不行,那一件事做不对,某某怎麽样..。世事太多了,你有没有把嘴守住呢?最简单的修行法门,不知道怎麽修?看这一件不对,看那件不对,你眼睛不能闭起来吗?什麽叫对、什麽叫不对?难!做事难,就以道场的义工来说,诸人批评的多,某些人很会批评,但是你来做做看,你是不是能做得比别人好,你有没有那种布施的心?有没有那种宁愿牺牲的心?没有!就不要讲话。

所以反观自省的话,有很多可以修的,不是诵几部经、念几句佛号、咒言、打上千座就有用,光会打坐不会修心,因缘怎麽成熟?所以同学的报告,如果写我心怎麽坏,然後碰到境界时怎麽改,那才是真正在修心。其他的光怪陆离的事情,在菩萨的境界里都是枝节,对你来讲都没有用,锦上添花而已,我们要的就是,我真的观照我的心了吗?对这件事情为什麽会起这种心态,我犯了五戒十善的那一戒,这样搞得80分以後,才有一点希望。说修行难,也不难,说不难,却有很多人都做不到,我不知道大家怎麽修?所以这个公案是在讲进去的话,就有智慧;没有智慧,那就要看很多经典去产生智慧,再不行,就只有多参问了。

( 88 年 11 月 21 日 讲於 法尔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善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善祥法师)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3.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2.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1.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0.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9.诸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8.自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7.性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6.三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5.观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4.动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3.无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