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一)证毕竟空 3.见性成佛


   日期:2020/5/23 15: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公案本文

尝有华严院僧继宗问天台山云居智禅师曰:「见性成佛,其义云何?」

(识起迷情于见性成佛之意义,本无自性,何有性可见?本自自然,何有佛可成?)

禅师曰:「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摇。不属有无净秽,长短取舍,体自翛然,如是明见,乃是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性,故曰见性成佛。」

(清净之体性,本就湛然清晰澄澈,对诸境无有动摇。不属于有无,亦无净秽,无长短取舍,无有执着,体自秃兀翛然,如是清楚明了之见,乃谓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性,本自俱足空有二相之功能。行者了知此相,即曰见性成佛。)

曰:「性既清净,不属有无,因何有见?」

(体性既然是清净,不绝对属于有或无,因何而说有这个见?)

禅师曰:「见无所见。」

(体性有能见之功能没错,但在体性见诸境时,并无所见之情愫发生,故曰见无所见。)

曰:「既无所见,何更有见?」

(既然说无所见,那里更有此见?)

禅师曰:「见处亦无。」

(若性不应缘现像,即非佛性。所见处不生起一切识,故说所见之处亦无有。)

曰:「如是见时,是谁之见。」

(既然能见者与所见者全无,那刚才说此见,又是谁之见呢?)

禅师曰:「无有能见者。」

(体性本自鉴照诸境,其实无一能见者。若强说有一能见者,乃因识生时,始谓起见或能见。)

曰:「究竟其理如何?」

(无有能见者,到底此道理怎么说?)

禅师曰:「汝知否,妄计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未尝见。求名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

(你知道否?一切所谓有,其实均以妄想计执为有,亦是说本性能依他起自性,此自性再因此能变现,产生所变现之境,如此境界乃得名为迷人。若吾人随所见而生种种情见之意解,便是堕入生死网流。有明见之人却不是这样,终日见诸尘境,因不生起妄想执着,却未尝有见之情愫生起。求诸尘名处,或求体相,均不可得。能变之心识与心识相应之识境若全灭绝,此境界名为见性。)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达摩祖师来震旦后,所提出的一句禅宗修行指标,才能达到成佛境地。若讲到人心,成佛也靠它,成魔也靠它,在六道中轮回也是它,所以光是人心就有三不等。以心来讲就有凡人的恶业、习气等心,有善行的人亦有善恶习气的心,一入色界世间禅境界,亦有恶少善多的习气与妄执性,以无色界天来说,亦有微细妄执性习气的心。故在修行过程间,定要直指各个层次不同的心,来去除一切对境界的执着,这样才是真正地「直指人心」。

当然「见性成佛」之见性亦有三不等,有的以色界天诸境界---初、二、三、四禅等所现的真如性,以为是见性;有的以破色身见虚空性,悟得虚空无为才说是见性;有的要悟得真空理地后,要能以空对诸有境而能不黏,达择灭、非择灭、不动等无为才说是见性;有的要悟得空及受想灭尽以后,才说是见性;有的要能依空起用,心地能 徧照虚空界三千大千世界,以及所有世界中一切众生因缘果报,才算是见性。

所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句话,看您认知多少,就会有不同的执着与误解。若简单一点来分「成佛」、「觉者」、「解脱」的境界,概有声闻乘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及辟支佛、菩萨、佛等不同境界的见性。重要的是修行人在修行过程间,要明心见性,要见性成佛,定要有正确的境界认知,才不会指鹿为马,把过程中的世间禅定认为是最后的见性。达摩祖师所说的见性成佛,绝非是真如无为的如来境界,因这是大菩萨及佛的境界。此处见性应指开悟后的地上菩萨,证得焰慧地以上,稍能勉强说为见性, 要实说见性,当指真证得不动地八地时,才有点见性的样子。此等见性成觉者,也仅是证得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等三解脱道而已。若行者能进而依空起用,心能映照十方虚空、 徧知有情、无情类众生界,也能有无量的神变,这才是真正地见性,也才是真正成果地佛。

 

2.释题

本公案名为「见性成佛」,这是禅宗行者所追求的目标,但末法时期要见真性,真成果地佛是不可能的。此处说「见性成佛」主要对于自性不被妄想、习气所迷,而能面境如如不动,即可谓如如佛,此佛当然非如释迦牟尼佛等的果地佛。

一切法之真如性本无性,性本自空寂,缘来应缘,随缘而发各自 的真如性,以应一切缘。当应缘时,不计有为实有,若计有为实有,均是妄想计执之有,而非实有。所以圣人依此真如性应万种缘而能不昧、不执,亦无妄习与诸相应,此种境界悟得,可说是「见性成佛」,当有解脱知见。

此时见性成佛之行者,本性能依他起自性,此自性应缘时,不生种种见解。若因应缘后再因此能变现,产生所变现之境,如此境界乃得名为迷人。一般人虽说有修行,但此人随所见而生种种情见之意解,便是堕入生死迁业流识中。所执境界大者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处定。小者如声闻乘、辟支佛等,均是有所偏执。

见性成佛者终日见诸尘境,因不生起妄想执着,也未尝有情见生起。能变之心识与心识相应之识境若全灭绝,此境界名为见性成佛。

 

3.语体文解

尝有华严院僧继宗问天台山云居智禅师曰:「见性成佛,其义云何?」

曹洞宗华严院有一僧叫继宗者,问天台山云居智禅师说:「见性成佛,其义云何?」华严院位于湖北襄阳城东南十七公里处之鹿门山上,在南齐建武年中(494~497),有一姓习名郁者于此山中立有神祠,并建置二石鹿于此,故俗称鹿门山。到隋唐以后,隐逸之士多栖息于此。华严院就建于唐代,后来 有一名处真禅师者,于此开山,大宏曹洞宗法门,遂成十方大丛林。于明代时又被扩建,改为禅寺。

继宗僧问天台山后嗣云居山智禅师说:「见性成佛,其意义是什么?」按语说:识起迷情于见性成佛之意义,本无自性,何有性可见?本自自然,何有佛可成?未见性者都要找一可见之性,既见性后却无一物可见。既然见性后,一切均是空无,怎可说有佛可成。

禅师曰:「清净之性,本来湛然,无有动摇。不属有无净秽,长短取舍,体自翛然,如是明见,乃是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性,故曰见性成佛。」

云居山智禅师对于这严肃的问题,不想一语带过,所以就不厌其烦地述说什么叫见性?什么叫成佛?禅师说:「若是行者证得清净自性,以去除六根本烦恼、廿个随烦恼,亦无有善行、善境界之执着,可说是回到清净之自性。此时行者之自性本来就俱有湛然清楚、澄澈了然之样子,遇诸因缘时能无有丝毫动摇。此清净之性,不属于清净、也不属于污秽;更不能见其相有长或短,体性空寂自然而秃露,对诸境界能丝毫不黏。若能如是清楚认知此境界,乃可以说是见性。而性起即是觉者,性起觉而不黏者即是佛,所以说佛即是悟性空寂者,故说达此境界即是见性成佛。」

清净之性本自清净,但凡夫若不去除根本惑---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是不能恢复到未迷失前的清净自性。要去除六根本烦恼之前,当先从断廿随烦恼起,其优先级是要先断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害、憍等十小随烦恼,再去除二中随烦恼,二中者是不惭、不愧。行者至此当能清净第六意识心,之后,当行者开悟后当深入内心,断除八大随烦恼,实修第七意识的妄想执着根本惑。八大随烦恼者是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等八。行者对恶能去除,最后当要摒弃对修行中之十一善法,不要再去执取此等善因缘,也要把修行中所获得的五别境境界,同时去除不执着。此五别境为胜欲、胜解、念、定、慧等五善境界,至此阶段都能放弃不执着。行者如此善恶不执之境界达到,才是真正恢复到清净之性。

按语说:清净之体性,本就湛然清晰澄澈,对诸境无有动摇。不属于有无,亦无净秽,无长短取舍,无有执着,体自秃兀翛然,如是清楚明了之见,乃谓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性,本自俱足空有二相之功能。行者了知此相,即曰见性成佛。

曰:「性既清净,不属有无,因何有见?」

僧又问说,性既然是本自清净,亦不属于有、无,因何有见?那因何却能见、能闻、能嗅、能味、能触、能起心念呢?此僧尚不知真正修行层次及次第,问此甚深的问题,自己应要有点样子,显然好像不是这样子。按语说:体性既然是清净,不绝对属于有或无,因何而说有这个见?

禅师曰:「见无所见。」

禅师也真有耐心地说,见是有见,但无所见。意思是说能视 而不见,听而不闻,嗅而不觉,味而不知酸甜苦辣,触而不知软硬坚实,起心念而能无住。如是之说,即是见无所见,这就是圣人的境界。圣人者见闻觉知依然,但无有妄想执着想,这就是住境不生心之意。按语说:体性有能见之功能没错,但在体性见诸境时,并无所见之情愫发生,故曰见无所见。

曰:「既无所见,何更有见?」

僧又问说:既然您说无所见,那为什么还说有此一见,不是要保持着不见闻觉知,这样眼不见为净,耳不听更无烦恼起吗?怎么会还有一见呢?按语说:既然说无所见,那里更有此见?

禅师曰:「见处亦无。」

禅师又答:无所见之处,亦无所见之物,亦无能见之见性。行者若能在六根真如面对六尘真如时,光起六识真如之认知其境,只是这样而已,那就是所谓见处亦无,因心无住相故,有见等于无见。按语说:若性不应缘现像,即非佛性。所见处不生起一切识,故说所见之处亦无有。

曰:「如是见时,是谁之见。」

僧又问说:您说见物相时,以无所见之物相想。那反过来说,是谁在见,是谁在起见、闻、嗅、味、 触、心等功能。按语说:既然能见者与所见者全无,那刚才说此见,又是谁之见呢?

禅师曰:「无有能见者。」

禅师又答说:是没有一个能见者,祇是真心之现量,映照到外尘境,而生起自性,而生起法相。此法相若能不起妄心去执取,境归是境,心归是心,两不相干,是谓无有能见者。按语说:体性本自鉴照诸境,其实无一能见者。若强说有一能见者,乃因识生时,始谓起见或能见。

曰:「究竟其理如何?」

此僧还差得远,不能理解禅师苦口婆心地解释,再进一步说:到底其理由何在?究竟要如何来解释此说法呢?按语说:无有能见者,到底此道理怎么说?

禅师曰:「汝知否,妄计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未尝见。求名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

「汝知否,妄计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

至此,禅师不得不对他仔细说分明,故禅师说:您知道吗?在凡夫位则真性空体应缘后,生起法性、法相时,妄执为真有其境,是妄计为有。真性空无,应缘起法性、生法相,若圣人位即住境不生心,是为无所见、无所生、无有相。若凡夫如此,则能见之性及所见之物就真实地互动,就产生能变现及所变现的功能。有能变现及所变现功能现起时,凡夫执取为有,乃名为迷失本觉。

「随见生解,便堕生死。明见之人即不然,终日见,未尝见。」

因凡夫之所谓凡夫,就是随其所见、所闻、…等生起意解,若这样就是执其境为真,便堕于生死迁业流识中。圣人者即是明见之人,他们就不是这样,终日有见闻、觉知,但从无见闻、觉知想。所以说明见之人终日见,但未尝有见。

「求名处、体相不可得,能所俱绝,名为见性。」

若修行人在境界上,要强求一名相,就会执取这名相而迷失,见光、见气感、见一境性不动,或者是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定中,在此等名相中执取这些,就不能悟得菩提大道;反之,若悟空行者想从空性中去执取其空境,求取其体性空之本来,能发起法性、法相之本来,这样也是犯了执取其空体行相,会落入偏空理。因真正修行人,在名相、体相中,空有二相中,都要能不执取,要是执取,终是不可得也!行者证到能变现的体性了然,所变现的尘境也能知而不黏,达到此境界就是能所双亡的境界,也可以称之为「见性」了。

按语说:你知道否?一切所谓有,其实均以妄想计执为有,亦是说本性能依他起自性,此自性再因此能变现,产生所变现之境,如此境界乃得名为迷人。若吾人随所见而生种种情见之意解,便是堕入生死网流。有明见之人却不是这样,终日见诸尘境,因不生起妄想执着,却未尝有见之情愫生起。求诸尘名处,或求体相,均不可得。能变之心识与心识相应之识境若全灭绝,此境界名为见性。

( 2003 年 10 月 29 日 撰于法尔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善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善祥法师)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3.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2.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1.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0.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9.诸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8.自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7.性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6.三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5.观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4.动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3.无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