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一)证毕竟空 10.成佛次第


   日期:2020/5/23 18: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公案本文

唐永徽三年,邑宰萧元善请牛头山法融禅师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至寂灭品,地为之震动。讲罢归山,博陵王与师问答佛法。

(缘起于现象界,法融禅师初转*轮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感动天地,发生大地震动,使博陵王生起与禅师论佛法心要。) 

博陵王问曰:「折中消息间,实亦难安怗。自非用行人,此难终难见。」

(在任运折衷之间,实难有安顺贴适者。自己本来亦非用有为法来调伏诸心习气者,奈此困难度终于使我难见性焉。)

禅师曰:「折中欲消息,消息非难易。先观心处心,次推智中智。第三照推者,第四通无记。第五解脱名,第六等真伪。第七知法本,第八慈无为,第九遍空阴,第十云雨被。」

(在任运折衷之时,欲有些消息,并不属难易之事。但修禅宗佛道不离此十个阶段,若此十阶段没通过,即未达究竟也。)

禅师又曰:「最尽彼无觉,无明生本智。境像现三业,幻人化四衢。不住空边尽,当照有中无。不出空有内,未将空有俱。号之名折中,折中非言说。安怗无处安,用行何能决。」

(空觉圆明即无觉,无觉后依无明应缘生起本来智。修证中依境像所现之身口意业,以幻人之身依四圣谛---苦集灭道化除一切三业。行者悟空后能不住空寂,法中悟非相之相,不属有无。悟无相三昧行者,观一切法不出空有,也不执取空有之相。这种修法强名折中(任运),折中不属于言说、不落于文字。要安其心怗其意,无有可安心处,用一切有为之法,无能成办任运之事。)

博陵王又问曰:「别有一种人,善解空无相,口言定乱一。复道有中无,同证用常寂,知觉寂常用,用心会真理。复言用无用,智慧方便多,言乱与理合,如如理自如,不由识心会。既知心会非,心心复相泯。如是难知法,永劫不能知,同此用心人,法所不能化。」

(有人认为空无相者,即定与心用同一。道有中却无法可得,证体性常寂而能心用,好像善能用此心即会得真理一样。又说用即无用,智慧方便力有多门,言说心起与理事合一,理如如即能心如如,不必由识或心之别相来体会得。)  

禅师曰:「别有证空者,还如前偈论。行空守寂灭,识见暂时翻。会真是心量,终知未了原。又说息心用,多智疑相似。良由性不明,求空具劳已,永劫住幽识。抱相多不知,放光便动地,于彼欲何为。」

(证空及性用,本是修行人到最后理论都能懂得,但唯一习气是否断尽?若已能断尽一切微习,却是还沉空守寂,不能有性用,这样也不对。若是有性用,但是微习不灭,总是劳形,因无法真正证得解脱知见故。)

博陵王又问曰:「前件看心者,复有罗縠难。」

(若前所说看心者,复有罗縠薄纱阻隔,看不清楚应如何?)

禅师曰:「看心有罗縠,幻心何待看。况无幻心者,从容下口难。」

(看心之时,有罗縠之障,既是幻心何必去看它。若无此幻心,遇缘要有所说时,下口也难矣。)

()玄祥释解

1.前言

一个开悟行者,要能明心见性,若无过来人指导,极易迷失方向。有时行者虽非迷失方向,但对于佛性的认知,好像没有办法拿得准,又会花费很长的时间在寻寻觅觅间。若此时无有善知识指引,会花很长的时间在修行上;甚或能自行深入经藏、古籍中寻找出个道理,也是会很浪费时间的。

初开悟的行者,当素法身活起,本来心与识是有所分别,但因认识不清,所以不知妄心与真识之分别在于何处。若能以古德所教言,以「执杖牧牛」方法行之,不让心与识产生混淆,最后倒也能得个休歇处。此时始知以前是没有走错冤枉路,更没有迷失掉。

但当行者悟得空时,对于佛性的起用,可能还是会有彷徨无依之感。因「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只得靠自己福德去遇缘学习,始能认知佛性本来面目。这也就是古僧大德留言虽简约,但却有些蜘丝马迹可寻。

行者欲得个中消息,均在心识的折冲任运间。当心能起灵觉之时,更是要用智慧之时机。能用智能来观灵觉所得之消息,且能不受其左右或影响,这也就是般若智慧,可言智中智。知一切法不能离诸相,那也能用方便法门,达了法性空,一得空性即是得智慧。要能了法性空,当推心不起善恶念想,有善恶分别想即不能通无记性。若能真的得善恶无分别想,就名解脱知见。

2.释题

本公案名为「成佛次第」,世间禅定中不管色界、无色界天,修行者都有其次第来遵循。当然要认识佛性,要能明心见性,也要有次第来遵照悟知。正如法融禅师所言,佛禅之行者在心的任运中,要依此过程来成佛道,达即心即佛之境地。渠曰:「首先观心处心,次推智中智。第三照推者,第四通无记。第五解脱名,第六等真伪。第七知法本,第八慈无为,第九遍空阴,第十云雨被。」

当行者第一阶段得解脱知见后,如何来分辨自然性应缘起法之现象,或者是五蕴非自然性起法相应者。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遇缘应缘是真,无缘起法是为伪,行者能善分别心的真伪,且能以平等法观之,当能知一切法之根本。本立则心能入无为境,处无境能起大慈心。行者于行菩萨道中,徧学一切法、一切智、道相智,总是要把五蕴根身与心法等都空除。若真也能达到此境界,行者心中之法云自能现起,徧泽一切众生,雨大法雨。

    

3.语体文解

唐永徽三年,邑宰萧元善请牛头山法融禅师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听者云集。至寂灭品,地为之震动。讲罢归山,博陵王与师问答佛法

唐朝太宗的继承人唐高宗,其即位的最初六年年号名为永徽,后来改年号为显庆,高宗共在位卅四年(公元六五○~六八三年)。在高宗永徽三年时,官拜邑宰的萧元善先生,请牛头山法融禅师,在建初寺讲《大般若经》,临寺听众非常之多。当法融禅师讲到《大般若经》的寂灭品时,大地曾为之震动。法融禅师讲完经后,即回归到牛头山。时有五王之一的博陵王崔玄暐先生,与法融禅师请问佛法。博陵王者即是唐中宗被武则天废位后能重新复位时的五功臣之一,贬武拥李之主流。中宗复位后,对五位反武则天得呈之大臣们,不得不加以封官赏赐,因此封为首的张柬之为汉阳王,其它封桓彦范为扶阳王、袁恕已为南阳王、敬晖为平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

    按语说:「缘起于现象界,法融禅师初转*轮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感动天地,发生大地震动之象,使博陵王生起与禅师论佛法心要。」本公案缘起于现象界,说明本公案的缘起,乃因法融禅师于建初寺讲《大般若经》,感动天地,讲至寂灭品时,大地为之震动。此现象促使博陵王,想更进一步向法融禅师请益佛法。

博陵王问曰:「折中消息间,实亦难安怗。自非用行人,此难终难见。」

按语说:在任运折衷之间,实难有安顺贴适者。自己本来亦非用有为法来调伏诸心习气者,奈此困难度终于使我难见性焉。」

博陵王崔玄暐先生开头即问法融禅师说,在修行有点境况、消息时,欲安此心难免要有些折衷,也实在很难能达到此心能安顺贴适。我自己认为不是用有为法来调伏心病的人,但还是非常地困难到能够见自本性,这样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一个开悟的行者,色身已破,五根应缘仅止于五识了知其尘境的功能,而能不加第六意根于分别想进入境中。虽能执杖牧牛,做到这样子的情况。但另外却还有第七意识、第八意识的功能相继出现。在此觉知与妄执之间,行者是很难去取得一平衡点,如何明心见性?

所以行者至此阶段,要能悟得空,还是有得折腾的,但行者在心的任运间,是以无为法为首要法门,不用一法守真空才能脱黏,若以一法治一法还是第二层次的法门。而无为法还当以忍辱波罗蜜多为究竟,万法中以忍字诀,当能克服一切坚固妄执性。

禅师曰:「折中欲消息,消息非难易。先观心处心,次推智中智。第三照推者,第四通无记。第五解脱名,第六等真伪。第七知法本,第八慈无为,第九遍空阴,第十云雨被。」

按语说:「在任运折衷之时,欲有些消息,并不属难易之事。但修禅宗佛道不离此十个阶段,若此十阶段没通过,即未达究竟也。」

一个开悟的行者,才是真正要修心的时候,也就是所谓实修的开始。到底此时行者要如何来折衷任运此心,古僧大德讲要像「执杖牧牛」一样,随时依面境所缘观照此心的反应,此反应分觉知与习气相应两部份。依法融禅师所言,修心过程有如下十种情况。

行者首先应观心所处之心境,次推展运用智慧中之智慧,三者当回光反照前能推展智慧者为何,四则不住善恶通达无记性,五者了解解脱之知见,六入真伪等观不加以分别,七者了知诸法本来之空,第八悟入大慈无为之境,九者证入五蕴皆空,最后能雨诸法云由心生一切法。详细说明十个修行次第于下:

  • 观心处心---此心当面境时,就会产生十二入(六根入六尘),然后生识用后即产生十八处(六根入六尘生六识)。此时行者心因为很敏感,比一般人有九倍之多,所以随境会有超感的觉知,觉知周遭之人事物的表里现象,此时行者祇能像「执杖牧牛」一样,只能有第一念的觉知,不能有第二念的妄执性心念起。
  • 推智中智---智中智者,前一智即能超感一切人、事、物的觉知心;后一智为空体能照一切境的智,此智具空有两面,具所现境能不黏的般若智慧。当行者「执杖牧牛」中,对境有超觉知后,微细习气使然就会有要批判善恶、对错的念头起时,行者马上要以后智超觉心及般若智制止前智所生妄想、习气分别之心念,不能让它继续动念下去,这就是第一阶段的「执杖牧牛」功夫。
  • 照推者---第三层次要能认识自性,此能照境者为何,行者当回光反照前能推展般若智能者为何,学习认识体空不黏、不着的真如性,推计体空、法空的道理。
  • 通无记---当行者能认识真如自性随万种缘而发,但心地已无善、恶之分别想,即体会一切法是属无记性,三性中不偏于善、不偏于恶。行者对世间事能如此认知后,就能得初步解脱,若还做不到断善恶、对错分别想,就要以方便智来证得解脱知见。
  • 解脱名---当行者未得解脱知见时,即要用般若智来证得,在般若智、方便智两者间任运后即当证得解脱知见。若行者对有情起慈悲心是名方便智,若观法寂灭是名般若智;若认知归于佛是名方便,若了无取着是名般若智;若求一切法是名方便,若了法性空是名般若智;若正观时是名方便,若观照亦空是名般若智;若拔济有情是名方便,若了众生空是名般若智;若观佛净土是名方便,若了佛土空是名般若智;若得佛菩提是名方便,若了本寂灭是名般若智;若观七觉支是名方便,若了真本觉是名般若智。如此行者在有相、无相间任运,就能得解脱知见。为何行者不能一下子悟得解脱知见,因微细、极微细习气在作怪使然也。行者在有、空二相中任运后,当得自在法身现起,是谓得解脱名。
  • 等真伪---当行者得解脱知见后,菩提自性将现起,能映现世间诸有相,因此时行者已能入一真法界,一念起觉知即真,但一念执取其相即为伪,行者于同是一法中不能有真伪想,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不能执取一边,若执取一边,佛性又当要泯灭。所以到此行者,念起、念灭随之,真如自性应缘随念起,能不取一法者,即是等真伪,也就是不去分辩真实。
  • 知法本---行者经过上述各阶段、层次的任运后,这真如本体空更能悟得,悟得空真如体后,真如依缘来应缘能生诸有相,对于诸有相却能不执着,此时行者始知一切法系因缘生,缘灭法灭的道理。如此认知自性本空,遇缘应缘起法,法法现起却无有妄执性来取其相,至此行者已知一切法之根本为何,即谓知法本。
  • 慈无为---行者悟得菩提佛性后,四无量心现起,能以无为法随缘做慈悲、喜舍之佛事。此时行者虽悟得无为境,对众生发起慈悲心,但修行毕竟因未竟全功,所以还是要继续保任,使心更能深入无为,遍经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无为,最后希能获得真如无为的菩提道果。
  • 遍空阴---行者更进一步的修证,除能悟尽廿空理及三三昧(空、无相、无愿)等解脱法,还得遍历色、受、想、行、识等五阴之空,突破五阴等五十种魔境之执取,最后行者当终归无所得。若行者在经历过五阴五十种阴魔境界中,有所执取其境界,则必有其果报,终将归入小乘佛果位、天界、仙道或魔道中。
  • 云雨被---行者在去除五阴魔、经历诸境界,以般若智慧观一切无所有、不可得,最后能得清净法身,获得诸法雨润泽。此时行者心能懂得一切法,能悟解一切佛理,更有正知正见,不执取空、不执取有,深得中道无为境。对于众生能随缘化度,依众生根基,雨诸法语,令众生能得其利。

以上禅师所言,都是保护任运中所必须经历的路程,若是修行过程中漏掉哪一段,即是不究竟,这是我们佛弟子所要认知的。

禅师又曰:「最尽彼无觉,无明生本智。境像现三业,幻人化四衢。不住空边尽,当照有中无。不出空有内,未将空有俱。号之名折中,折中非言说。安怗无处安,用行何能决。」

接着禅师又继续说:「当行者修证到心性合一,此能觉知的心已没有了,本来善于觉知一切人事物的灵知、灵觉,修证到此阶段,应是达到最后无所觉了。在此无所觉中,还是有一心会应缘起法,还是会有分别境,此即所谓的后得智,依此后得智得生起菩提根本智慧。我们面对日常生活的人事物,现起身、口、意三业幻化成人形,我们对此三业要如何来化除,当依靠四衢道(四圣谛)---苦集灭道。行者悟道谛后应不尽住于空境,当鉴照于诸有相中之空,从理地去观无相,即能悟有法无主的意境。行者当知不出入于空与有相中,亦不俱有空无之见,如此终将得所谓空觉圆明。如此修行、保护、任运是谓折中,故所谓折中,非落于言说,定要有实证。如果行者欲使心境安怗妥顺,实无有一处可安其心,用种种有为之法来解决,终不可得也。总结一句话,无明生本智,无明心即菩提心,当心应缘生起法相时,若能不住一法,即是解脱。若还有一法可用,怎能解决一切法呢!」

按语说:「空觉圆明即无觉,无觉后依无明应缘生起本来智。修证中依境像所现之身口意业,以幻人之身依四圣谛---苦集灭道化除一切三业。行者悟空后能不住空寂,法中悟非相之相,不属有无。悟无相三昧行者,观一切法不出空有,也不执取空有之相。这种修法强名折中(任运),折中不属于言说、不落于文字。要安其心怗其意,无有可安心处,用一切有为之法,无能成办任运之事。」

博陵王又问曰:「别有一种人,善解空无相,口言定乱一。复道有中无,同证用常寂,知觉寂常用,用心会真理。复言用无用,智慧方便多,言乱与理合,如如理自如,不由识心会。既知心会非,心心复相泯。如是难知法,永劫不能知,同此用心人,法所不能化。」

另外有一种人,善能解释空、无相等名词与境界,嘴巴常说定与心起心灭是出自一门。又说是有其所谓的道,但其道中却无可有言说、心法,这样才能证得体用与空体之常与寂,此等行者常知道所谓觉寂但因寂才能常用它。又复说:当用之时,确无所谓用不用此心,因个中智慧门与方便门很多,当有所言说似心起乱意,但与理地无有不相容。他们并说,体能如如,理事自也如如、无碍,不必由识或心间去理会得。既然能知心起本属于非、错误的,但前心又被后起的心所泯灭,何必在意这些心起心灭呢?像这种说法的行者,应难知真正什么才是佛法,我看久远劫中都不能悟知。像有些人也执着这种理论的人,是否不能用佛法才化导他们呢?

按语说:「有人认为空无相者,即定与心用同一。道有中却无法可得,证体性常寂而能心用,好像善能用此心即会得真理一样。又说用即无用,智慧方便力有多门,言说心起与理事合一,理如如即能心如如,不必由识或心之别相来体会得。」

禅师曰:「别有证空者,还如前偈论。行空守寂灭,识见暂时翻。会真是心量,终知未了原。又说息心用,多智疑相似。良由性不明,求空具劳已,永劫住幽识。抱相多不知,放光便动地,于彼欲何为。」

另一种证空者,还是以前面所说偈论为主。住空守寂灭之行者,以为一切识与见暂时翻现而已。如果仅能体会真心量用,但因微习尚存,终未见其真性,故此行者说是未了原。又说不用其心,疑似能产生诸多的智慧。此均因不明了本性者,求空本已具劳形,此等人久远劫中常守住幽闲之识,抱持种种相时,尚不知佛性是什么,但能知佛性及能放光随之而地动,像有此境界了,他又要再修些甚么?

这里要强调的是住空守寂是不究竟,但若是没断除心习、毛病,一味地说真空性用,自在如如,就怕有朝一日,业缘来时不能自持,而随业流转。所以内守一幽闲之识,不能起性之用,也是不好。但永守空寂,不让佛性起性用,也是落于空执。行者要如何来做呢?放纵心意识太松,可能又患心浮意乱。严守空寂,遇缘能灵光闪闪而不迷失,可能是比较真实的法门。

按语说:「证空及性用,本是修行人到最后理论都能懂得,但唯一习气是否断尽?若已能断尽一切微习,却是还沉空守寂,不能有性用,这样也不对。若是有性用,但是微习不灭,总是劳形,因无法真正证得解脱知见故。」

博陵王又问曰:「前件看心者,复有罗縠难。」

博陵王又问说,像前面所说者,虽能理解空寂与心用,也能观照其心,这样还有罗縠薄纱阻隔吗?按语说:「若前所说看心者,复有罗縠薄纱阻隔,看不清楚应如何?」

禅师曰:「看心有罗縠,幻心何待看。况无幻心者,从容下口难。」

当行者能以觉知心观照此妄心时,因是妄心故不必要去观它,观不观其实是无所谓,就怕您不知是幻心,会以余习与它相应,这样就要好好观照它。若一行者已能证得心空余习灭,住于空寂中,此时遇缘要说个话,语言总是缓慢而出,是有点困难的样子。修禅的人以心用为主,若有言说也是慢吞吞地,这与心住空寂有关。若有人说悟得性空,讲话却像连珠炮,这就有问题了!

按语说:「看心之时,有罗縠之障,既是幻心何必去看它。若无此幻心,遇缘要有所说时,下口也难矣。」

( 2004 年 4 月 5 日 撰于 法尔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善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善祥法师)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3.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2.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1.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0.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9.诸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8.自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7.性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6.三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5.观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4.动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3.无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