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二)不即不离 10.证解勘验


   日期:2020/5/23 22: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公案本文

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谓仰山慧寂师云:「汝须独自回光返照,别人不知汝解处,汝试将实解,献老僧看。」

(缘起于现象界,禅师欲印证仰山悟境,对仰山言,你常回光返照自性,使别人无从了知你之悟境,你将实际证解处,提出来让我看看。)

仰山云:「若教某甲自看,到这里无圆位。亦无一物一解得献和尚。」

(若由我自印证,我似经过藏、通、别三位后,觉得无达到位位相摄圆融之圆位。无一境物、无一解可呈给和尚。)

师云:「无圆位处,原是汝作解处,未离心境在。」

(汝所提出之无圆位就是汝所见解到的,有此见解心,可说是未离心,尚有意境在。)           

仰山云:「既无圆位,何处有法,把何物作境?」

(我意解的无圆位,既无圆位,何处有法相可言,又把何物当境界来看?)

师云:「适来是汝作这么解,是否?」

(不管如何说,刚刚这些见解是否由汝自己提出,作此见解?)

仰山云:「是。」

(没错,是我作这么解。)

师云:「若恁么,是具足心境法,未脱我心在。元来有解,争道无解献我?许汝信位显,人位隐在。」

(若是这样,还具足有心之法境在,未脱离我人空之意识心在。原来就有解,怎说无解献给我呢?和尚印证汝已证入菩萨十信位阶之境,但未上达超越纯净绝对,向上直入之悟境,向下救济众生之人位。)

 

()玄祥释解

1.前言

一般无知修行人,常以盲修瞎练说在修行,练气者有之,练光者有之,能出阴阳神者有之,能近身或隔空帮人治病者有之,能了知过去、未来者有之。但此等人无一戒可持,无一真善可言,虽有善心助于人,只是帮助人增长邪知、邪见,不能帮人断除妄习,不能帮人使其慧命增长,所以佛教徒称此等行者皆为外道行者。

当然此等人也能言善道,但非真正能讲解脱知见,所以无从自我解脱或帮人超出世间三界,更不用谈能得一声闻果位。因此等人妄想心不除,粗习不去,所以粗心者有坚固妄想,执取五根、六尘之真如性用与所见为真,故祇能知其然,不能断其所以然。若有行者能除色阴魔相者,虽超越了色阴五根、六尘之魔相,然以虚明妄想以为其觉受之本,有所觉知则诸缘所生觉受即起,受者有忧喜、苦乐,被七情、六欲等觉受所困,离不开受阴魔相之困境。当然更不知舍一切见闻、觉知,此所得之见闻觉知加上自己妄执,而说些似是而非的话,误使人以为修行就要像他这样子,实不知修行仅在于修心、断妄想,离贪、瞋、痴等三毒,去除六大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邪见等,若不知断除妄习,当然就无有果位可言。佛陀说断一瞋即得须陀洹果,即是五根见诸外尘人事物,都能不被境黏,无有是非、善恶、对错分别想。佛陀又说断一法─贪,则许您证阿那含果(不还果),故行者能不贪世间诸欲、天界诸善境,即能超越色界天神之天报,得生四禅后五净居天。

仰山慧寂禅师是何许人也,现虽才证得不沾五根之性用,心不黏六尘之外境,内能守一空寂。然灵佑禅师仅印可他得「信位住,人位隐在」,可说无有我、人、众生相而已。这在果位上一点成就都无有,仅有修行人才有的五别境善境界出现,即有胜解、胜欲、念、定、慧等五。若依《菩萨璎珞本业经》贤圣名字品所列,信位者即应有十信心:(1)信心:一心决定,乐欲成就佛道。(2)念心:常修六念,即念佛、法、僧、戒、施及天。(3)精进心:乐闻菩萨藏,精勤修习无间善业。(4)定心:于事、于义,系心能安住,远离一切虚伪、轻躁、忆想分别心。(5)慧心:闻菩萨藏,思量观察,知一切法无我、无人,自性空寂。(6)戒心:受持菩萨戒,清净律仪,身口意三业清净,不犯诸过,有犯诸过即知悔除。(7)回向心:所修善根,回向无上菩提,不愿得诸有漏境界;回施众生,不专为己;回求实际空无,不著名相。(8)护法心:防护己心,不起烦恼,更修默护、念护、智护、息心护、他护等五种护行。(9)舍心:不惜身财,所得能舍施他人。(10)愿心:随时修习种种净愿。

由上十信所生之心,也仅是修行初步的善境界,除五别境(胜解、胜欲﹝精进欲﹞、念、定、慧等五善境界外,再加上持戒、回向、护心、愿心及信心,共为十信心。依上所述我们可以返观自己,是否已做到此十信住的位阶,若还没有则离入菩萨位阶又差了卅几位阶哩!也就是还要花约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得开悟,入菩萨之林。除非您今生觅得善知识,提示您进道功程,今生急迫似地努力以赴,也许能像阿难尊者在《楞严经》中所说,不历僧祇获法身,达今生开悟的境界,入菩萨初地后,能学习度如是恒沙众。

 

2.释题

本公案名为「证解勘验」,禅师依行者体会的心境来判断行者约走到何境界,不是问行者有多少气、见几种光、能超世间见闻与否等等能力,不是由此来印证您是得个什么果位。所以佛弟子应要有正确的知见,不要与外道一般的见识。

佛教各宗历来以此十信配菩萨之位次而有各种异说,天台四教义认为十信位为别教五十二位中最初十位;圆教又别立六即,配以相似即,为六根清净柔顺忍之位。华严宗五教中谓如须陀洹道前有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加行位,于愿乐行人,则有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四种;于始教,以十信等四位为资粮位;于终教,入菩萨初地位之前,还有三贤位(即十解﹝住﹞、十行、十回向),但认为十信未达不退位之故,所以不能算有何位阶。而唯识宗亦言菩萨十地之前仅有三十心,也就是十解、十行、十回向,所以十信亦不立位。那么我们要能有何境界才能入十住位?有点地前菩萨的味道?行者即要能做到:

(1)初发心住:信奉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受习一切行、一切法门,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 种颠倒,不生八难处,常值佛法,广闻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于空性之位;并以空理智心习诸佛之法,于心生出一切功德。十重者乃大乘菩萨严厉禁止作犯之十种尽戒:杀戒、盗戒、YIN戒、妄语戒、酤酒戒(卖酒)、说四众过戒(谈论出家、在家男女佛教徒之过失)、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悭惜财、法,毁谤布施财、法之事)、瞋心不受悔戒(起瞋心亦不接受对方之追悔)、谤三宝戒(谤佛法僧),不论自行,或教唆他人行事,皆为其所禁。八种颠倒者指,指凡夫与小乘之人所起八种颠倒之见解:(1)非常计常,(2)非乐计乐,(3)非我计我,(4)不净计净,(5)常计无常,(6)乐计非乐,(7)我计非我,(8)净计不净等八种妄见。八难处者:(1)在地狱难。(2)入饿鬼难,(3)在畜生难,(4)在长寿天难,如无想天五百劫寿,因无想故不得闻佛法(5)在边地之胜处,生此处者,其人寿千岁,命无中夭,贪着享乐而不受教化,是以圣人不出其中,不得见佛闻法。(6)盲聋瘖难,业障深重,盲聋瘖,诸根不具,虽值佛出世,而不能见佛闻法。(7)世智辩聪难,人虽聪利,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8)生在佛前、佛后难,由业重缘薄,生在佛前佛后,不得见佛闻法。

(2)治地住: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其心明净,犹如琉璃内现精金;盖以初发之妙心:履治为地,故称治地住。

(3)修行住:前之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障碍。

(4)生贵住: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即行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

(5)方便具足住: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缺。

(6)正心住:成就第六般若波罗蜜多,故非仅相貌,且心亦与佛同。

(7)不退住:既入于无生毕竟空界,心常行空无相愿,身心和合,日日增长。

(8)童真住:自发心起,始终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灵相乃一时具足。

(9)法王子住:自初发心住至第四之生贵住,称为入圣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称为长养圣胎;而此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犹如从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绍隆佛位。

(10)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犹如剎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

已至灌顶住之地前菩萨即具有三别相:(1)度众生,谓堪能修行,成就十种智,而能度众生。(2)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众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地前菩萨亦不能测量其境界。(3)广学十种智,了知一切法。

又什么叫十住中灌顶住地前菩萨所成就之十智?(1)悉能震动无量世界智,(2)悉能照明无量世界智,(3)悉能住持无量世界智,(4)悉能遍游无量世界智,(5)悉能严净无量世界智,(6)悉知无量众生心行智,(7)悉知众生随心所行智,(8)悉知无量众生诸根智,(9)悉能方便度无量众生智,(10)悉能调伏无量众生智。

上述初五者系明世界无碍智,一为随心回转,二为晖光照觉,三为愿等住持,四为自在普入,五为至处皆严。次三为知众生心行之智,一为知心,二为知心所行之境,三为知根海。后二者为授法之智,一为应根与法,二为灭惑成德,故称调伏。当我们观十住地前菩萨之德性,已叹为观止,更不用去想十行位、十回向等地前菩萨或登地菩萨之境界了。

 

3.语体文解

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谓仰山慧寂师云:「汝须独自回光返照,别人不知汝解处,汝试将实解,献老僧看。」

有一天潭州沩山灵佑禅师对仰山慧寂师说:「您现在用功的方法是常须独自让觉知心回光返照自性,让真性主行,应缘时不起妄想分别心相随,这样子修行方法是对的,但别人不知您到底悟解到什么程度。现在您试试看,将您实际所悟解的,呈献给老僧看看,您是得个什么道理或是到达什么境界。」

禅宗无上心法不落于有为心相,真行者到真性主行无妄想心相随时,若他守住空寂,连禅师都无能力去了知其心境。所以禅宗都以参问对话来勘验行者悟境。现在沩山灵佑禅师问仰山慧寂师,试提出您目前的悟境来,让他来印证一番。

按语说:缘起于现象界,禅师欲印证仰山悟境,对仰山言,你常回光返照自性,使别人无从了知你之悟境,你将实际证解处,提出来让我看看。

仰山云:「若教某甲自看,到这里无圆位。亦无一物一解得献和尚。」

仰山慧寂师说:「若教我自己来看,我所处的境界,我知道是还没有到达圆位。但要我提出一问题,连一物也无,怎么提得出问题给和尚您呢?」

此处我们当先学习何谓圆位?天台宗判教学说有藏、通、别、圆等四教,此是化法四教,分别诠释于下:(1)藏教:全称为三藏,即经、律、论之教,系指小乘教,为三乘人各别说生灭之四谛(苦、集、灭、道),以析空观以及如何断见、思惑,令入涅槃者。(2)通教:指般若诸部经教,义通大小,包括深奥与浅显之道理。即为三乘人说体空无生之四谛,令同入无余涅槃。(3)别教:指其他方等经,即大乘经,此不共二乘人说,专为大菩萨说无量之四谛,以次第之三观(假、空、中)破三惑(见思惑、沙尘惑、无明惑),令证「但中」之理。(4)圆教:指《法华经》教义,亦即为菩萨说无作之四谛,以圆融三观以及断三惑,令证「不但中」之理,即不偏于空、有二边,入中道观。

所以仰山慧寂师自知未达位位相摄圆融,住空有不二之圆位理地,仅处于别教中的空证中,故要他提出一问题,因一物也无,要他怎能提得出来。所以仰山师说,无一物一解能呈和尚。在实证过程中,当行者住入空寂时,心已死掉了,要能起心动念真是困难,或勉强起心动念会觉得不痛快,当心大死一番时才是人间大好寂静,这是小乘行者寂灭之乐。

若已达悟空行者,再下来要怎么修下去?依《大般若经》中所说,悟得空、无相、无愿(无作)等三三昧后,当得从陀罗尼门下手,所以《止观辅行传弘决》云:「如智者释位,而引南岳用大品文四十二字,以为圆位。欢喜等地以为别位,干慧等地以为通位。」此处智顗大师说,若要证得圆位,当要理解基本梵字四十二字母。又观《大智度论》有云:「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是字初阿、后茶,中有四十。」

再观《大般若经》亦谓:「复次,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诸文字陀罗尼门。何等文字陀罗尼门?谓字平等性、语平等性入诸字门。云何字平等性、语平等性入诸字门?善现当知!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由是可知,《大般若经》称四十二字门为文字陀罗尼,《大品般若经》卷五广乘品,并以四十二字母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并称菩萨摩诃萨之摩诃衍(大乘)行相。

按语说:若由我自印证,我似经过藏、通、别三位后,觉得无达到位位相摄圆融之圆位。亦无一境物、无一解可呈给和尚。

师云:「无圆位处,原是汝作解处,未离心境在。」

沩山灵佑禅师说:「无达到圆位处,原是您认为这样作解处,那应还未离心境,应还有心境在,怎能说无一物、一境可呈老僧?」当行者悟得空、无之境,亦可阐述空无之境,若行者真执顽空,堕空亡处,可能就以无有所说当作悟解处。

按语说:汝所提出之无圆位就是汝所见解到的,有此见解心,可说是未离心,尚有意境在。             

仰山云:「既无圆位,何处有法,把何物作境?」

仰山慧寂师说:「既然无达到圆位,何处有法可说,我能把何物作境呈给和尚您呢?」行者当知圆位者位位相摄圆融,所以才无有法可说,有境无住,有法无主,故无所说之境,这才是圆位行者的风范。既然仰山师自知未达圆位,又住空寂,以为无一法可说,其实还是有一心守住空寂在。

按语说:我意解的无圆位,既无圆位,何处有法相可言,又把何物当境界来看?

师云:「适来是汝作这么解,是否?」

沩山灵佑禅师说:「起初您说未达圆位,但亦无一物、一境可呈,但刚才您所说的见解,是您目前所体知的悟境,这就是您目前的见解,对不对?」

按语说:不管如何说,刚刚这些见解是否由汝自己提出,作此见解?

仰山云:「是。」

仰山慧寂师说:「是的,没错!」按语说:没错,是我作这么解。

师云:「若恁么,是具足心境法,未脱我心在。元来有解,争道无解献我?许汝信位显,人位隐在。」

沩山灵佑禅师最后终于鉴定其悟境说:「若是这样子,您还是有心境法具足于心,您虽已去除我相,但我心还未脱离,尚有具生我执、分别法执之心在。原来是有所解悟,何以说无解悟可以呈现与我?我现在正式印证您证得信位显露,但人位未显,也就是悲心未起,还没有具足度人之能力,但已有此等潜力在了。」

按语说:若是这样,还具足有心之法境在,未脱离我人空之意识心在。原来就有解,怎说无解献给我呢?和尚印证汝已证入菩萨十信位阶之境,但未上达超越纯净绝对,向上直入之悟境,向下救济众生之人位。

(2004.10.22.撰于法尔)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善祥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善祥法师)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3.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2.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1.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10.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9.诸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8.自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7.性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6.三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5.观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4.动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3.无 

 善祥法师:公案禅机 伍、认识佛性 (六)无为性用 2.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