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法清法师:无为之后无所不为


   日期:2020/5/27 13: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无为之后无所不为

    之前,我跟大家说过出家,每个人都要出家。我们人如果出家了,就会真正快乐了。如果不出家,就永远没有快乐。但出家的意义不是说,把头发一剃,跟我一样,住到庙里去,就叫出家,不是这样的。那大家都还记着出家是要出哪些家了没?对,主要是出世俗之家,出烦恼之家,出三界之家。
    之所以说出世俗之家,是因为世俗社会都是相互攀比,都是很虚假地生活着的,那我们从这里边走出来,就是不再跟别人去攀比什么。在世俗社会里面,穿衣服不是为自己穿的,是为了别人穿的;买房子不是为了给自己住的,是因为别人拥有了,所以,我也要拥有。所有这一切,都不是自己真正的需要,而是一个面子、虚荣的需要。世俗社会里的人,都是这样的。学佛的人,佛的弟子,要出世俗之家,就是要从这些虚假当中走出来,不再跟这些人一样。走出来后,我们该买房子还买房子,该买衣服还买衣服,但是,买衣服只是为了自己穿,因为我们真正明白了穿衣的目的。买房子是为了住的,而不会再为了面子,去计较大和小的问题。真正的出家,就是这个意思。
    这本经中我们已经讲过的几章,都是针对出家人说的。这整本《四十二章经》,都是因为出家人向佛提出了一些问题,佛给他们开示时说的。但这并不是说,这本经就只是针对的出家人的。大家要明白,出家人不光是像我这种已经出了家、受了戒的人,你们在家的人,也是一样的,也是要出家的,所以,我把这本经拿出来给大家讲,目的是希望大家从中获益,明白真正的出家是什么意思。
几个常见概念
    但这里边有几个名词,有一些常识性的概念,希望大家认识一下。比如第一章里说到的沙门、僧、出家,还有大家熟悉的和尚、尼姑,这些名词,都和出家人有关,今天给大家专门介绍一下。
    首先是。一般人现在见了出家人,如果礼貌一点,就会说这个僧人。但是,大家要明白,这个“僧”不是指一个人。佛教里有三宝,就是佛、法、僧,我们常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有些人皈依过哪个师父,也叫皈依三宝。大家要记住,一个出家人不能称为僧,这是常规性的知识。僧其实是“僧团”的简称,中国人好简,就把“团”字省略掉了。而僧团,必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出家人,才能称为僧团。僧跟众,其实是一回事,三个人,才称为众,所以,三个出家人才能够称为僧。比如光是我一个人,就不能称为僧。
    出家沙门:出家这个名词,是在中国形成的,而沙门是从印度翻译过来的,但它们要说的,其实是一个道理,所以,出家沙门其实是一种重复。沙门是梵文的音译,翻译成中文,就是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说,出家修道的这些人,每天是专门干修戒定慧,然后息灭贪嗔痴这些事的。不过,在印度,沙门是对所有修道人的统称,不是光指佛的弟子。印度这个国家的很多人,都热衷于修道,凡是离开家庭,去寻找道、去修道的人,都统成为沙门。但在中国,沙门就是佛教出家人的一个代名词,像弘一大师写书法作品时,落款处就总爱签署“沙门弘一”,不过,这种用法不是很广泛。
    比丘:出过家、受过戒的男众,称为比丘。出过家、受过大戒的女众,称为比丘尼,俗称尼姑。比丘是佛弟子的专用称呼,一个单独的出家男众,就可以称为比丘,一个单独的出家女众,可以称为比丘尼。
    还有沙弥沙弥尼,分别是指已经出家,但还没有受过戒的男众和女众。对这些,庙里分的很细。对大家来说,见了一般僧人,可以称为出家人。沙门一般是我们出家人自己称呼自己的,如弘一法师自称为沙门弘一,或者沙门某某,这是规范的称法。
    和尚:这个名称可不是一般的出家人都能称的。现在的人,见了出家人,就说这个小和尚、那个大和尚的,但其实,真正能称为和尚的人,是没有几个的,一般出家人都是不够格的。和尚这个名称也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它的意思是教授,是指能够传授一切佛法的尊贵的人。过去,在中国丛林里面,最传统的、最大的寺庙里面,配备完备了,一住几千个人的这种庙,最多也只有两个半和尚。所以,你到哪个庙去,见了师父,如果这样请问:师父,这庙里住了多少个和尚?你如果这样问,那就说明你很外行。一个庙里,不是说住了多少个僧众,就是住了多少个和尚。一个几千人的完整的寺庙,就是两个半和尚,还是最多。
    那是哪两个半呢?首先是现任方丈,方丈和尚;还有一个就是已经退居二线的老和尚;还有一位半个和尚,那就是这个寺庙的首座,就是长老,资格最老的那个。前面两个和尚不在的话,这个首座和尚就要代理表法,来主持大家,给大家讲法,来教化大家。但是,现在,在大家的心目中,和尚这个名称好像有点带贬义了,许多人常说这个和尚怎么怎么,一说和尚,就好像有不恭敬的感觉。其实不是的,和尚是个很高尚的名称。我们出家人,一般表达爱戴和尊敬时,就说某某老和尚,某某和尚。我们说和尚,是表示最高的敬意。
    一个美好的东西,传的时间如果久了,往往就会变成不好了。所以,大家现在总以为,说和尚这个名称,是带有贬义的,不尊重人的时候,才说“你这个和尚”。这是世人把它传错了。比如“先生”这个词,见了一个男的,我们就会说某某先生。但在中国古代,先生这两个字是相当于教授啊,是很受人敬仰的人才配使用的,像孔子,孔夫子,才能够被称为先生。但现在,先生却变成了一个礼节性的称呼。
    以上这些,是一些常规性的知识,希望大家了解。
《四十二章经》不粗浅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这是第二章的经文。
    这段经文是说,像我们这些求佛道者,学佛的这些弟子,要“断欲去爱”,就是断除一切欲望。这里的欲望,是指贪。“断欲去爱”,就是要去除一切贪。去除一切贪以后,我们要识自本源,识自己的心源,明白我们的心性,明心见性。成为佛的弟子,我们就是要明了自己的心性,明白我们的心是怎么回事。那么,如何明白呢?就是“达佛深理”。“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其中的关键,就是无为法。这一章,主要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叫无为法,修无为法怎么修。
    这个《四十二章经》,过去许多人都把它当作是小乘的很粗浅的经,其实,这样看是错了。四十二章经,作为中国佛教翻译的第一部经,两位高僧当时在翻译的时候,是把佛的道理综合起来进行整理和翻译的。所以,这本经里面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你们看,这第二章里面教我们的,其实就是般若系统的一个法门。
无为的后面是无所不为
    关于这个无为法,许多人没有真正地认清楚,学佛学了一段时间后,碰到这个,就会产生误解。以为自己不用修不用证,不修不证,就能够了道,就能够成就。所以,就会觉得说,每天诵经拜佛,参禅打坐这些修行方法,都没必要。如果是这样理解“无为”二字,那就是学偏了,是不懂佛的真正的深意。我们学佛,就要“达佛深理”,就是要明白佛教我们的真正的道理在哪里。对于这个“无为法”,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去理解。那么,什么叫“无为”?要明白无为,我们首先就要明白有为和无为的关系。
    首先来看什么是无为。经文中,佛是这样给我们解释的:“内无所得。外无所求。”你的内心里面对一切事物,都不会贪着。内心里面有所得,才有贪着,才分别。那我们现在对一切事物都不起贪着,不起分别,我们能做到不?现在肯定做不到。可许多人学了佛以后,看见佛说要“无为”,就觉得说,每天诵经拜佛都是多余的,这样理解,显然是错了。佛告诉我们的无为法是说,我们虽然每时每刻都在修,在做,但是,我们的思想应该是清净的,是不起分别的。我们不起分别的心情,但我们依然是在做,这样,我们才能够达到解脱。所以,无为的后面,是要无所不为。真正的无为,就是要无所不为。无所不为,但没有为的心,才能够称为无为。而不是说,自己躲到房间里面,把外面的门一关,什么都不做了,就是无为了。谁如果这样想,那就完全错了。
    “内无所得,外无所求”是说,对一切景象、对一切存在物,我们的心都不贪着,不贪求。能做到这样,那已经是超脱的人,已经是修成的人了。对于修成的人来说,就不存在修和不修的关系。反过来,当我们还存在修和不修这么一个分别时,当我们还会分别存在的事物时,就说明我们还没有解脱。在没有解脱之前,我们还是要该怎么修,就怎么修。只是,在修的过程中,没有急功近利。
    现在许多人学佛,也是急功近利的。比如说修念佛法门,一开始念佛,就要求自己要念到一心不乱,一天到晚,光想着怎么样一心不乱,这样,就是属于有所求了。他求什么?求一心不乱。这就错了。心有所求,心就有所得,这样,你就不会圆满。这样做,就不是修无为法,而是修有为法。你明白这个道理后,每天念佛,只是念着,很清净,心里没有想说,我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乱,那就对了。你如果天天想着要一心不乱,这个想法就是一个妄想,是最大的一个妄想,那你怎么会不乱呢?只会乱。有为法和无为法,就是这么一个分别。当你一边念着佛,一边想着一心不乱,这就称为有为法。当你一边念着佛,心里没有想说,我要一心不乱,你没有这个想法,就称为无为法。
    佛的弟子,要修的是无为法。无为法不是什么都不去做,而是在做的时候,没有目的,没有贪着,没有功利。但现在许多人学佛,也是功利大得很。只要存在功利心,那都是有为。比如说参禅,那就好好地参我们的禅;诵经,就好好地诵,心很清净,就这样诵着,这样就很好。有为和无为的分别,关键在这个地方。大家一定要把这个道理记清楚,把有为和无为分清楚了,那接下来,你就会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在修道的过程中,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内心里面,也不想得个什么,没有这么一个得的想法,不分别、不贪着。然后,外无所求,我们也不去求个什么,比如说我们念佛,只是念着,也不求要得个一心不乱,把这个一心不乱的想法去掉。如果没有去掉这个想法,那我们就没办法达到一心不乱,因为你心里面已经有这个需求存在,所以,就不会清净。
佛教的都是人生最高智慧
    然后,要“心不系道。”这里这个“系”,念Ji。“心不系道”是说,虽然我们在做这个事,比如念佛这个法门,但心里不能想说,我在修这个法门。你如果老来分别和执着这个法门,那就不对。心不去分别和执着这个法门后,“亦不结业”,就是亦不去做恶业,也就是不善之业。这样,“无念无做”。这一句是在总结前面的道理,我们对这些法门,没有想法,没有分别,没有贪着,也没有求,无求无得,就能达到“无念无作”。我们要成就最高的法,得最高的道,但我们的脑袋里面,不存在修、证这些概念。有这些个概念,就是分别,就不对。所以,学佛修道,要把修和证的念头也去掉。然后,“不历诸位”。诸位就是修行的次第,修行是一层一层的,逐渐地往上修,但“不历诸位”是说,道虽然有次第,但修行者心里不能有那个层次,这样,他就能达到最高:“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这一段话,许多人学完后就会误解说,修道是要靠顿悟的,因此,就什么都不做了。佛的意思不是这样的。“不历诸位”是说,我们修道,虽然是在逐渐逐渐修的过程中,但我们不能有这么一个过程的想法。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回家爬楼梯,你家如果住在七楼,你要从一楼爬到七楼。那你如果老想着这个楼梯,那你爬到七楼时看看,会觉得很累。但你如果没有在意这些楼梯,也不在意自己爬到了几楼,你就那样从从容容地走着,那你到家后,就一点儿也不会觉得累。为什么?因为你的思维里面把这个台阶去掉了,没有记住这些台阶的事,所以,当你爬完这些楼梯时,就会觉得很轻松,这是一个秘诀。
    所以,我经常说,佛教给我们的,都是人生最高的智慧。我们把这些智慧落实到人生的每一个角落,都会得到非常有益的帮助。佛的智慧,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生活。
    所以,不历诸位,不是说从此不再修行,而是每时每刻都在修,但不去分别这个过程。就像你回家,必须爬楼梯,除非你家有电梯。你爬楼梯的时候,必须是一级一级地往上爬,但是,你只是爬,不去在意到底爬了几级。你心里面如果去分辨这些楼梯,心里想说,哎呀,要爬到七楼,这么高,得爬多少楼梯呀,那你就会觉得越走越长。可是,如果你把这种想法去掉,不去注意到地爬了几级,也就是“不历诸位”,那你在不知不觉之中,就会爬到了。修行的次第也一样,你心里如果老想:呀,这一层一层的这么多,该修多久才能修成啊!那你就会觉得很难。但你如果什么都不想,那你很快就会达到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想了,执著分别妄想就起来了,障道就产生了,所以,我们要把“想”去掉。这样,就“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大家要记住,理解佛的深意,就要这么来理解。不是回家以后,就不再修了,平常念阿弥陀佛的也不念了,平常诵经参禅打坐的也不做了,不是这样的。而是我们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只是对所做的这些东西不分别、不执着,这样,才能真正有效果。这一段经文的大概的意思就是这样。
无所得而得
    这一段最终告诉我们,要想成就一件事情,一定是要无所得而得,无得而得,无修而证。这个道理,跟《金刚经》里的道理很像,讲《金刚经》的时候,我也给大家讲过的。
    我们做什么事情时,如果是很刻意地要做好,那你记住,你一定不会做好的。比如开车,现在许多人都会开车,刚学车的时候,你上到那个车上,车是车,你是你,你特别想把这个车开好,一心一意想着方向,想着前面的路,可是,你偏偏开不好。为什么?因为你的脑袋里面概念的东西太多了,想要做的太多了,结果,你这车就是开不好。等到哪一天,你上了车后,心情放松了,不害怕了,慢慢的,你的身体跟车融合为一体了,人车合一,这个时候,你开车的时候不觉得自己在开车,你的脑子里压根没有开车的概念,那这个时间,你就一定能把车开好。简单来说,当你还一心一意地想要把车开好,你心里有开好车的这个想法,那你记住,你永远也把这车开不好。到哪一天,你把想开好的这个心扔掉了,那这个车你很快就能开好了。这是佛教我们的智慧,做任何东西都是这个道理。
    许多人看到我的画,就会问我是怎么学画画的。我说我就没有学过,他们都不相信。大家之所以这么问,是觉得画画是一件很难的事。为什么会觉得很难?因为许多画家太在意他们那个画,一心想要把它画好。而我从来没这么想过,总是拿起笔来就画,画成什么就是什么。我画画,也是修无所住,亦无所求,亦无所得,所以,想画就画,完画了,回头一看,自己也不知道是在画什么,经常是这样的。可是,有的人不是这样的,他总是很在意自己画得好不好,这一在意,就坏了,就画不好了。无论做什么,只有当你不在意的时候,你才能把它做好。所以,你们如果要把工作做好,就记住,不要把它看得那么重要。当你心里不把它当一回事,这个事你就一定能把它做好。如果你太在意了,你就永远做不好。这一点很关键,大家要掌握。
不争不等于不做
    那我们在生活当中如何学无为法、修无为法呢?有些人理解说,就是不去跟人争,不在世界上跟别人去争个什么。不争是对的。不争所以不去,这是老子说的。我们不争个什么,它就不会离开我们,就永远存在着,这就是真理。
    对于不争,许多学佛的人就理解为:在工作岗位里边,碰到需要竞聘、竞争的时候,也不去参与,还认为自己这是在实践无为法。这样理解无为,理解不争,是错的,是没有智慧的表现。
    佛教我们的无为、不争,不是不做,也不是不参与竞争。你在工作的时候,需要竞争了,应聘了,碰到这种情况,你都应该积极地去参与,而不是说,因为学佛了,就不参与这些事情了,你如果认为这样,那就错了。你也不要以为,不参与才是对的;去参与了,就是不对了。这些,大家一定要分清楚。
    学佛的人,一定要把正确和不正确,真正地分清。作为佛的弟子,在单位里边工作时,碰到需要和同事竞争、竞聘的情况时,都应该积极地去参与,因为这是你应有的工作态度,是你该做的,所以,你一定要去做,一定要去参与。但参与完以后,你的内心“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就是说,你的内心没有想说,我一定要得到第一,或者别的什么。世俗的人去参与这种竞聘时,都是志在必得,利益心很大。而我们佛的弟子,只是积极地去参与,但我们内心不去想,这次我一定要达到第几,要得个什么,这样,才能够满意。自己内心里边,没有对结果耿耿于怀,没有关于结果的包袱,这样,才是无为法。
    我们去参与,因为这是工作的要求,大家都在这么做,那我们也应该这么去做。面临所有事项时,都应该是如此。比如同事都给领导送礼,那你也应该去送,知道不?你不去送,就说明你的工作没做好。别人送什么,你也就该送什么。能送的,你就一送,这也是布施。要得财富,都要布施,所以,该送该给,我们都去做。但做完后,我们脑袋里面没有要得到什么的概念,这样,才称为修无为法,才是佛的弟子。
    而不是说,碰到问题了,自己躲得很远,光在那儿看,不参与,还认为自己很清高。这样,就是不对的。这不是无为法,而是有为。因为你害怕自己得不到,对自己没信心,怕输,输不起,所以,你才逃避。你逃避,是你自己有问题。所以,不参与是错误的。
    学佛的人,应该做什么,就要去做。只不过是说,做完了,我们对它的结果不在意。最后结果出来后,也不会计较它是什么,这才是佛的弟子该要有的修为,这才是无为法。学佛的人要记住这个关系。许多人一学佛以后,分不清楚这个关系,认为学佛了,就不应该参加这些了。那你学佛以后,可以不吃饭吗?如果从学佛开始,你一睁开眼睛,不需要吃饭,也不需要上厕所了,那么,你就可以什么都不去参加了,因为你已经解脱了。可是,当你每天睁开眼睛以后,还要去上厕所,还要吃饭,这说明你还没有解脱。你还没有解脱的时候,就是还生活在人世间。既然在人世间,那人世间的这些工作,你都应该去做。只是在做的过程当中,不贪着,不计较,不分别,这样,才是佛的弟子应该要有的修行方法。
    而不是说,你学佛以后,在单位里边,大家竞聘的时候,你就认为这些都是名利,就不去参与了。你如果这样,那就是把佛给学歪了。所以,大家要分清无为和有为的根本关系!把这个根本关系分清了,我们才有资格来学佛,才不会把佛给学错了。但许多人很容易就学错了,就是因为在根本上没有建立好。
    修无为法,就是要这么来修。做一切事,不起分别。不贪不取,随一切缘行一切事,而不贪着。这样,才是修无为法的开始。
    所以,这一段经文是很重要的,很多佛经都会涉及到这样的道理。有的人接触到这样的道理后,因为没有理解佛的深意,就觉得佛的道理跟生活很碰撞、很矛盾,因此,三学两学以后,就觉得自己跟生活合不到一块去了,就很苦恼,这就是没有学对。当你把佛法学对了,就不会存在任何问题,也不会觉得佛法和生活有任何矛盾。佛,他是一个智慧,是来教我们处理人生问题的方法的。我们修练,就是要在面对人生当中形形色色的问题时,心境保持清净。这,才是佛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智慧。
人到无求品自高
    这一章中,佛教我们“断欲绝求”。当我们存在一个求,就存在一个得。如果我们没有存在一个求,就“人到无求品自高”,这是我们中国的一句老话。但无求,也不是说,你不去工作就是无求了,你如果这么想了,那你也错了。
    求,是说你志在必得的欲望很大,非得要一个结果,那才称为求。而工作,是你应该做的。对于应该做的,你就去做,只是不应该有过分的奢求,也不求能力范围以外的,也不多求。如果求这些,那就是贪。“断欲绝求”,就是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所以,千万不敢说,出家学佛了,无求了,就把工作一辞,把公司一关,认为这就是开始学无为了。千万不敢这样!这样,就是在糟蹋佛了。
    在《道德经》里边,也经常谈到无为这个问题。《道德经》里边的无为,跟般若系统里面的无为有相通之处,主要是说,不要去分别、执着所存在物。去分别和执着这个事情,最终,它都不会是圆满的。讲《金刚经》的时候,我记得给大家讲过一个写书法无求无得、而得到最高的故事和道理,老学员们可能还记得,这个道理,是我在十几岁时通过写书法悟出来的。
    岳阳楼大家都知道吧?岳阳楼上的“岳阳楼”三个字是谁写的?是郭沫若写的。解放后,岳阳楼曾重新修建,那时,正是毛泽东时代。以前,岳阳楼上的“岳阳楼”三个字,是国民党时代的一个人写的,此次重建后,岳阳楼文史馆的工作人员就想请毛主席来给题字。毛泽东还是很精明的,他认为岳阳楼是一个文化历史的纪念地,而他自己是一个政治人物,所以,不适合给这里题字,他就推荐了一个合适的人,就是郭沫若。郭沫若文豪,也是历史学家,毛主席认为他和这个地方的文化历史比较合拍,所以,就让郭沫若来写。
    郭沫若平常写字潇洒得很,都不当一回事。但是,主席把这个伟大的任务交给他后,他就觉得很神圣,很当一回事,就很认真地写,总共写了二十几张。写到最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哪一张是好的了,因为他太认真了。他写完以后,全部一折,折完以后,装到信封里面,再在信封上写上“岳阳楼文史馆收”几个字,就寄了出去。文史馆这些人收到信以后,打开信封一张一张地看,但看来看去,这二十几张,就没有一张是他们能够看上的,都不理想。最后,突然有人发现,原来信封上写的“岳阳楼文史馆收”几个字特别好。于是,他们就把挑选的结果反馈给郭沫若,请他重新再题个名,因为信封上没有落款,而牌匾上需要一个题写人的落款。
    郭沫若收到这个结果后,都吃惊了一下,他认认真真地写的二十几张都没被看上,被看上的反倒是信封上的那几个字。他觉得很惊讶,就亲自再跑去看,看完了,最后说了一句话:真正的艺术是在百姓当中。他也没再落款,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岳阳楼”那三个字是郭沫若写的。
    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这又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就是这段经文告诉我们的,“内无所得,外无所求。”郭沫若在写的时候,因为是主席交给的任务,所以,很在意,也很慎重,拿起笔来时,有很多的名和利,这些,都是执着分别呀,所以,他写的就很认真。很认真,身体就没有放松。身体不放松,气就不畅,写出来的东西就不圆满。但写信封的时候,因为该写的已经写完了,所以,就写的很随便,全没当一回事,结果,却最好。
    那我们生活当中也一样,比如做饭,今天如果要来重要客人,你想好好表现一下,想好好炒几个菜招待人家,那你肯定一炒就砸锅。为什么?因为心有所得,有所住,有执着分别了。你太在意这个“炒好”了,结果,它偏偏就会炒不好。你的心如果清净了,不求好它自好。当然,你今天如果心情不痛快,生气了,那你炒的菜也会怎么炒怎么难吃。
    生活中,只要心清净,无所得,不在意,就会把什么事情都做好。修行也一样!我们只是修着,但心很清净,该念佛,就每天念着,随时随刻都念着,也不想我要念成个什么,那自然而然的,你就会有很大成就。修别的任何法门,也都是如此;做别的任何事,也都一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