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演法师:三止三观


   日期:2020/5/28 10:0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20120709 悟演法师的讲义

三止三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法界一切皆因心而显现,人生八苦也因心显现,世间一切皆因心而显现,所以,如何在心地法门上用功夫,就是我们修行的出路。在表相上做文章,去努力,是属于空谈。从心地法门上去修行,不僅是对我们为人处世,心性上的一个修持纠正,更是一种智慧的提升。往往现在很多学佛的人,贪、嗔、痴、慢、疑心特别重。

今天,我们讲“三止三观”的修行方法。我们很多人执着一个“我”字,执着于这个世间万物都有,真实不虚,对我,对有,特别的执着,以致颠倒、无明、惑业,他缺乏对世间万物空性的理解,因此,第一,我们应该是行体真止修空观。早几天我说了,作为一个修行的人是“给予方便”,给人家方便就是修行。普贤菩萨十大愿说要“恒顺众生”,这一点就是让我们要惜缘,要懂得以此对境来修行,要以假修真。因此,第二个就是行方便随缘止修假观。我们对世间一切的善、恶、对、错、美、丑等等都偏执,要么是好,要么是坏,而释迦牟尼佛所倡导的佛教,提倡的是“中道”,因此,我们要行息二边分别止修中观。通过这“三止三观”也是我们当代学佛人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间,面对一切境界都要用“三止三观”来真实生活修行于当下。这是今天讲的第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修行?千言万语也是为了两个字“出世”,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让自己从烦恼中间走出来,就是要转识成智,就是用这颗充满禅意的心,又叫“禅心”,来了自己这个缘。具足禅心和了心是我们出世的法宝。我们念佛、修行、坐禅的一切就是为了出世,那么有出世就有入世,作为一个修行人应该怎样看待入世呢?出世是为了解脱,入世是现实的生活。如何理解入世?入世是对自己责任的坚持,入世也是一种修行。在入世之中所产生的一切境界都是我们追求出世的对治法门,这一点定要知道。因此,有入世才有出世,出世跟入世是不可分的,不一亦不二,这是今天讲的第二个问题。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学佛人都学了很多,道理也懂得不少,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间,很难改变自己的习气,缺乏包容、缺乏智慧、缺乏出离心、缺乏慈悲心,最普遍出现的就是“观过”,很会去看别人的问题,所以才起了心,动了念,因此而造业。那么,作为学佛的人,是应该不观过,如果你观过了,你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佛教徒。释迦牟尼佛提倡的是不观过的原则,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不观过?这是我们今天的第三个问题。其实,不观过并不是指看不到过失,更不是要把过失看成优点。而应该是在明确自己修行宗旨的前提下,把一切境界当作自己当下的修行,来调心、来增长资粮,这才是真正不观过。如何做到不观过呢?不观过是要从恭敬心上培养,如果你对他很恭敬,你就不会太过观他的过了,并且你会非常善巧方便去做一切的事情。因为你没有彻彻底底的去恭敬他,才会有分别。试问有几个会说爹妈不好呢?除非是迕逆之子,一般都会说爸爸妈妈好,但是,爸爸妈妈也是凡夫俗子,吃五谷杂粮的众生,那有没有习气毛病的?我们会观他们的过吗?不会,就算父母亲做错了,我们也不放在心里面。也许根本不在乎,也许跟他们说说,沟通沟通仅此而已,所以说,要不观过必定从心地恭敬心上着手。就是因为观过,它给我们带来种种的烦恼、无明、惑业,也给我们人生道路上设置了种种的障碍。

不错,这个世间十分的颠倒,很多善良的人都会招惹更大的伤害。在网络上,师傅我也有很多粉丝经常提出问题问我:「师傅,为什么善良会受到伤害?」这只能说是因果的关系,只能说你自己缺乏智慧,不需要怨天尤人。那么,面对种种的伤害,我们又应该怎么办呢?这是第四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去面对伤害?我跟大家说过了,1、修行是一个忏悔的过程,是一个感恩的过程。因此,发生伤害的人事障碍,在我们人生道路中间是无可避免的,所以我们要惭愧自己没有足够的福德智慧去感化他,并且,面对这个伤害我们的人和事,我们要发愿在未来能够利益他,帮助他,让他能够从烦恼自身中走出来。2、坚决不结怨,只结缘,怎样去理解?起码现在不要去结这个恶缘,敬而远之,或者是沉默以对,内心不要起嗔恨之心。3、把这个伤害我们的人和事,当作一个反面教材,要提醒自己防过,改正过患,就是防过和改过。4,把这个伤害我们的人和事当作是佛菩萨示现来磨练我们的心志,来激发我们感恩之心。所有佛教徒都皈依佛法僧三宝,其实更多的是皈依自己的修行。修行就是给自己良心的最好交代,而包容、出离、慈悲、智慧是我们修行的主题。

很多人往往在人与人之间相处,在团体生活中间都会执着一个“我”字,比如大家对某某人发生陈见的时候,当你永远没有忘记这一点的时候,你都会出现偏差,你所说的话,你所做的事情都是在为自己设置障碍,其实,境界来了,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能够觉醒怎么做。其实,面对伤害,面对无明烦恼,在某种意义来说,忘记不愉快,是我们人生中要具足的一种智慧和能量。你忘记不到,你是凡夫,你不可以能没有戒备,但你越戒备就越来事,越来事就越给自己挖坟坑,所以要从心性上去断离这种现境,这种障碍,这才是真实的方法。

学佛的人他不能够转心成智,他就永远跳不出三界火宅。有因必有果,要在你心中断离这个东西,离开这个颠倒、无明、惑业,你才能够真正快乐解脱,这是一个做人和处理人事关系的一个原则。这也是佛陀教给我们的方法,释迦牟尼佛说:「末法年代,会有很多魔子魔孙披着僧衣袈裟进入佛门,来破坏佛教。」那怎么办呢?佛陀您都离我们远去了,没有您的指导,没有您这个指明灯,我们就是在茫茫大海中飘浮的一首孤船,我们该怎么办?佛陀说:「可怜的孩子们,你们要记住,我虽已入灭,法性尤存,以戒为师。」所以释迦牟尼佛已经给予我们一个很好的方法论,如何在世间生活,因此,我们大家不要执着于对和错,而是在乎你能否用中道的理念和中道的方法去完美它,处理它,让自己的心没有任何动念,这是一个很实在的心地修持,你才不会激起波澜。人和事的心都是幻变的,心是没有一成不变的,都是随时变化的,无常的,你能够跟得它转吗?你不能转,你只能够管自己,不能管他的心啊。因此,我们根本就不用把自己的精力耗在人家的心性上去,更多的是要关注自己,和如何处理人事关系,最至上的法宝就是中道,所以不要爱之入骨,也不要恨之彻骨,也不要执着对和错、男和女、老和少、美和丑,中道。也可以这么说,在人生舞台,所有扮演的角色都不脱离两个字“中性”的艺术。打个最实际的比如,任何一个女性,虽然你十月怀胎充满女性的慈柔,坚负了女人的责任,诞生孩子呱呱堕地和教育孩子,但你在某程度上比大丈夫还大丈夫,你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去养育自己的孩子,是大丈夫气概,所以说并非完全只是一个女人,更多的是真心真爱的智慧。回到我们佛陀的理念来说,就是要中道。不管那个男人,那个女人,你不要偏离中道去思维,去行持,否则很容易偏差,你太过于野蛮,就好像一把火,一把刀一样,人家看到都怕,必敬而远之成为孤家寡人,但是,你如果在心性上拥有女性的慈柔就是你的无上成功法宝,你的人格魅力将会更多的展现出你的光芒。如果你是一个女人,总是咕噜咕噜,就会让人家反感,那有时间给你整天咕噜咕噜,你的丈夫也不可能给你一天24小时咕噜咕噜呀。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空间,每个人的心灵都有自己的一片很苍白的空间,这个苍白的空间充满着悲哀与快乐,只有自己知道。你不能指望对方给予你什么东西,你越指望他就越难受,只可以指望自己。因此很多生活思想理念变质了以后,我们讲话的底气和生活的勇气都不一样。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丹阳宝林禅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悟演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悟演法师)  

 悟演法师:如何考证修行是否有进步? 

 悟演法师:大家应如何学法? 

 悟演法师:大家修行上不去的几大原因 

 悟演法师:坐禅的重要性 

 悟演法师:如何觉悟 

 悟演法师:如何参禅--“念佛是谁”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一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二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三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四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第五课 

 悟演法师:二O一二年二月 观音佛七共修 解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