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白云禅师:清净、庄严、淡泊


   日期:2020/5/28 23: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清净、庄严、淡泊

文:白云老禅师

每天你们都会看得到“清净、庄严、淡泊”这六个字,这是千佛山佛研院的院训。“清净”的主题是谈“修行”,首先要知道一个大前提,谈清净总是离不开“学佛求解脱,能够证果位”。这“清净”谁都会念,也很容易解释,但是究竟要怎样去清净?又从何下手?为什么要特别提出清净呢?缘于要修行才能到达清净,可以说清净是修行的一个目标,那么该怎么着手去修?通常教界里有一个误解,以为谈修行就是念经念佛、拜经拜忏或修个什么法门等等,其实修行不只是如此而已,那样做只是自己做不了主,暂时找一个什么做挡箭牌。真正谈修行是谈怎样去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也就是如何调整“身体、言语与意念的行为”,而意念是指思想观念。通常,我们身体的行为难免会有偏差,言语的行为、思想观念也是如此,就因为有偏差,所以才要去修正它,因此修正“身、口、意”的行为才叫做修行。

另外有一个名词“修养”,其实修养是由修行慢慢累积起来而完成的一种力量,我们说这个人脾气好、修养好,是由修行慢慢累积出来的。举一个例子:在一个公司行号、机关做事,有时人家会挑剔你的不好,这时你就必须忍耐,为什么?因为不忍耐就会被炒鱿鱼,至少你会产生一个依赖心理:担任这份工作有一定的收入,看在收入的份上,我只好忍耐了!在社会上几乎人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可是,想不透的是,一旦走进佛门学佛,反而做不到,究竟是为什么?原因在于他会说:我又没有拿你的薪水,我又没有怎么样....好像变成自我意识的自由了。往往许多学佛者,刚出家时,一副诚惶诚恐的,惟恐自己有一点点做错,经过十天半个月就变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走在前面的那些人也是这么过的,后来者有样学样,形成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现象!

这就是为什么佛教里特别强调要亲近“善知识”?因善知识能帮助你,指点你的缺失及更严重的“无明迷惑”,让你学佛能得到好处,这是亲近善知识的可贵,绝不是因为那个人的名气大、地位高、有钱,或者每天在电视报纸媒体曝光才是善知识。看看那些知名度高的人,尤其这些年在媒体上的报导几乎都是负面的多,影响所及,弄得社会人心不振,产生所谓的骨牌效应。

其实学佛也是如此,往往寺院不可能像一个家庭或者像一个单位,成天有人盯着你,人就是这么一个奇怪的动物,如果寺里有先出家的,刚开始很谨慎的过日子,时间一久,假使自己有一点点不对,没有人管,下一次就会多错一点,再继续没人管,就有更多的不对,日积月累整个人就变得乱七八糟了!一旦成了习气再去管他,他会感到不耐烦,言语稍一不顺耳,听了就会冒出无名火!其实这种种现象都是身口意不清净导致的,为什么身口意会不清净?因为从来没在修行,一味的任由自己的身口意去行,自我意识的结果不是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所以为什么要以修行来谈清净?就是因为没经过修行就不可能清净!不清净是因为人是带着业来的。

讲到“业”,我在这里顺便提一下,什么叫做业?翻开佛学辞典说:“善、恶、无记,这种种造作行为叫做业。”猛一看好象是对的,但是讲得不够清楚,其实身口意行为造作完成,任何一个结果都叫做业!正在做的时候,也就是还没有结果之前那不能叫业,务必造作完成,才会有一个结果。譬如你造作的行为是好的,当然就是善业,不好的就是恶业,还有一些弄不清楚的是无记业;这是站在一个佛学的范围之内来谈业。真正的业,我刚刚说过:“凡是任何一个造作行为完成的结果,都叫做业。”譬如读书有学业,从事各行各业各种职务都叫做业,都会有一个完成的结果。所以不要把业只看成佛教里面提到的业,不是害怕就是造成对自己的威胁,说是会得到什么报应....就像有些人常常一旦身体不好、运气不好就会说:“大概我业障太重了!”

往往遇到这样的人问我:“我是不是因为业太重了,所以才会身体不好,运气不好,什么都不好?”我会反过来问他:“你在好的时候,你认为那是什么?”好的时候也是一种业哩!所以不要把什么都归之于业,尤其都把业摆在不好的那一面,难道不好的称为业,好的就不叫业?!如果你说业重,那你是恶业太重?还是善业太重?佛法一向特别强调,“不可以表相来论问题”,佛法讲求外表跟内在要相呼应,才能去谈论,为什么如此肯定?因为佛法是从相对中去认识,然后怎么去突破,最后显现绝对。通常我们都知道,提到表相与内在,常常有一句这么的话“面恶心善”,说的是表面与内在不一样,也有所谓“笑面虎”的,表面看似很好,但是内在坏透了。

佛教肯定谈“不可以从相对中去分别选择,而是要从相对中间去认识、突破,显现出绝对”,绝对是什么?不外是“表里都是一样”!经中有一句话:“直心是道场”,什么叫做直心是道场?就是表里一致!如果嘴讲怎么样,内心也这么思考,身口意行为合一,才谈得上是在学佛。尤其身为一个佛弟子,于中国的佛教,是讲究菩萨道并不是声闻乘,基于声闻乘是讲究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菩萨乘除了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外,还可以帮别人化解问题。中国佛教跟原来印度的佛教,最大的差别就在这里。原来印度的佛教,可以说早期佛陀谈“四圣谛”“八正道”,都是停滞在声闻乘,到了后期,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时,现场就有几百个声闻弟子当场离席,那是因为释迦牟尼最早讲的是“四圣谛”“八正道”,而今“四圣谛”变成了“二谛圆融”,“八正道”变成了“六波罗蜜”,再加上要发“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所以那些声闻弟子就离席不听了,因为他们已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但是释迦牟尼佛并不在意,甚至还说以后那些声闻乘弟子会再回来。

讲到这里,可以发现佛教为什么强调“要从相对中间去认识、了解、发现,然后去突破,最后显现它的绝对”!我们常常不是说要离苦得乐、要出离,其实念这些名相跟我刚刚讲的是完全一样的。做为一个佛弟子,虽然我们是带着业来到这人世间,会有很多问题,但这不是太重要的问题,问题是一旦成为佛弟子,是不是每一天都在好好照顾自己的身口意!让身体的行为不致形成偏差,言语上怎么样不会造成伤害,思想观念又如何去慢慢提升?如果业的习气总是不肯改,一直让自己停滞在业的范围里,那即使学了一些道理,往往原来业的习气,还是高过于道的千百倍,甚至于自我意识表现业的习气时,还会强调我没有错、我讲的都是对的、我是为大家好……。

其实不只是佛弟子不可以有这样的行为表现,连世俗的人也不行!因为这样只会造成在社会上处处难行!一个佛弟子最可怕的敌人就是自我意识,有这么一句话:“最可怕的不是别人,是自己那个我”。我今天讲这些话,其实不只是指在场的,甚至包含教界其它的佛弟子,所谓的大师、长老、法师、老和尚…这些身份的,也未脱离这个范围,为什么?很简单,就是会常常忘了自己是个出家人,忘了自己是佛弟子,永远把自我摆在前面!以为所学的道就是佛法,其实佛法不是绵密没有空隙的,佛法本来就是一种无定法,空间非常大,也就因为这个原因,一个人如果业的习气太重,自我意识只要有机会,一下子就会冒出来!

我们谈清净,是清净谁啊?当然是清净自己的那个我,不是去清净别人!我以前常说一个笑话,做一个佛弟子不要去开洗衣店,为什么?洗衣店专洗别人的脏衣服,做为一个佛弟子,是自己要清洗自己穿脏的衣服。想想连释迦牟尼佛都不够资格开洗衣店呢!释迦牟尼佛也有“六不能”,他绝不能说,某某你衣服脏了,拿来我帮你洗!这些都是修行上的关键性问题,要达到清净的境界,如果不从自我的身口意下手,眼睛、耳朵拼命地看别人怎么样、听别人怎么样,有没有反过来想一想?如果你站在对方的立场,你会怎么样?如果好,你会不会跟他一样好?甚至比他更好?如果不好,是不是自己也犯了同样的毛病呢?或者还比别人严重?我常常说修行就是修理自己,人家一听我讲“修理”,以为就是要打、要骂,但是“修”是修正,“理”是整理,有偏邪的把它修正,散乱的把它整理一番,那不就是修理吗?其实,把佛教的名相,翻成世俗的语言,不也是佛法吗?难道说世俗的语言是世间法,佛教的语言才是佛法吗?!

譬如我常说“功德回向”,什么叫功德回向?大家都会念:“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法界有情众,皆共成佛道。”你有什么东西给人家?功德回向是自己要有功德,才能把这份功德给予更多人一起分享,才叫做回向。往往谈功德回向,我们都是用佛教的语言,譬如说我念了多少经、我做了什么的好事,以为就有功德,然后去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或回向什么地方,但是,你真正有功德吗?须知“功”是一种“力量”,“德”是一种“修养”,要把你已经具备的修养,表现出来成为一种力量,而且这种力量肯定是饶益性的,没有任何一点点伤害,那才谈得上是功德。这样的功德才够资格回向。所以,将自己的修养发挥成力量,给予更多的人一起分享,就是功德回向,现在你们不妨闭起眼睛思考一下,你每次的功德回向,是不是符合这种内容?

就好像很多学佛的人去“忏悔”,一旦做错了什么,会跪在佛前说:“啊!阿弥陀佛!我要忏悔……”好像你就没有错了,就把那些不好的都推给了阿弥陀佛。如果是在三宝殿忏悔,忏悔完了,人一走,是不是就把你的烂摊子交给那三宝佛了,这叫忏悔吗?还搬出经典做为理由:““忏悔得安乐”嘛!我已经忏悔了嘛!”,其实你“忏悔”,一定有不对的地方,你只想把错的交给谁,那就是不懂得忏悔!所谓“忏”是检讨,“悔”是改错,为什么忏悔要跪在佛前?至少你的身口意心念是在很庄严之下,会去认真的检讨自己,然后去修改自己的错误,可见忏悔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其实佛教经典讲八万四千法门,哪一种法门不能化为一种修行的方法?!但如果只是依赖,那永远都不是在学佛。

学佛是处于任何环境,关系到人与事,都有机会让你修行;譬如人家挑剔你什么,讲一点不好听的,你不要一下子就让那个自我冒出来,先不妨冷静想想:第一个,他讲的是不是事实?第二个,你从中就可以发现,他是误会了?还是你真正错了?第三个呢?你就可以把它当成修行,把偏邪的修正,不好的调整,那就是修行。所以我常说,做一个出家人,如果自己去搞一个小精舍,或者住在山里远离人群,那根本没有修行的机会,反而一天到晚都是在那里妄想杂念。假使生活清苦的,也许会想到高僧传记里提的,那个天神大概会帮我送米饭来,那不是幻想吗?!再不然,“哦!因为在这里修行,感动了护法神,大概就有护法来这里供养我!”这都是怎么形成的?都是受了以前的修行人他们修行故事的影响,可是当他们真正在体会、体验、在承受的时候,你完全不知道。就好像我写《云水悠悠》,大家好羡慕,都想去试试那种生活,可是一旦真正面对那些环境,连三天都待不下去!为什么?现实是现实,看别人很容易,真正自己要去做,谈何容易啊!所以我说修行是要修理自己的我,这个我如果不能达到清净的目标,那你完全只有依赖你的业的习气在那里过日子,最多了不起有善有恶、有好有不好,可是道在哪里?能不能得解脱?问题就很大了!

所以说修行要清净,不是一个口号、一句语言,而是要从身口意上面踏踏实实地去做,如果还涉及到业,肯定都是不清净;当然我们刚开始需要依赖道,但是道并不是一种所谓的武器或者挡箭牌,而业也不是敌人,不是一个坏的东西,为什么?因为道与业的关系,是要我们从业里去认识了解并发现,最后能突破业显现道!道又怎么显现?当然需要学佛陀的道理方法,然后怎么样去约束自己、要求自己、改变自己,久而久之就可以达到清净!只不过这种清净,还未臻佛法上讲的究竟完整的“究竟清净”,为什么?

那种境界太高了,高到什么程度?必须是业也不会发生了,当然道也不需要了,那才是“究竟清净”;如果还需要道帮助你去调整你的业、化解你的业,即使能够达到清净,那只是一些不同的点、一些面,绝不是一个结果。但是学佛不是三级跳,一下就可以到什么程度,刚开始还是得一点一点慢慢累积,累积到某一种程度,你的修养就到什么境界,累积得愈高,修养就愈高!要知道,修养是从修行上下工夫,慢慢完成的内涵,这种内涵还要能表现出来,不管是对自己或者是对别人,都绝不会有任何的一点伤害,必须是完全的饶益,能达到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清净。道理上是如此,可是修行人,先不要好高骛远,一下就想“究竟清净”,可没那么容易!但只要你慢慢去行,就好像我们衣服脏了,没关系,洗!洗干净了再穿,千万别说:“我衣服洗干净了就摆在那里,我不要再穿了,因为一穿又脏了....”那就不是修行,修行就像吃饭一样,肚子饿了要吃,吃饱了,慢慢又会饿,这就是所谓的修行。绝不可能说:“我一顿吃饱了,以后就不要再吃了。”不可能的!因为人是带着业来到这个人世的,这些问题永远都跟着你。

所以,我常说学佛是一辈子的事,尤其是出家,等于判了无期徒刑,绝不是我念了几本经或者我做了什么法门,就自认为开悟了,好像自己就是一位活菩萨。经典常提到:“想从文字上求得佛法,最后是一无是处!”所以,由文字印成的经典只不过是些印刷品,一切得看你在现实中,能不能把这些文字化为道理方法,对你才有帮助。就像《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很多人以为可以什么都不要读了,什么都不要做了,好像他就是六祖惠能大师,只听了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其实想学六祖开悟,就一定能开悟吗?与六祖相比,起码他还少了些行为,第一个他家没有饭吃,第二他要挑柴去卖,你是不是有同六祖一样的环境?就像大家认为学佛就是学释迦牟尼佛,我说如果你想学释迦牟尼佛,那先要做到“八相成道”,但是第一个你就做不到,因为你得去找一个国王,降生为他的太子,你做得到吗?其实那叫做学人不叫学佛!佛是“觉悟”,我们人带着业来,有无明迷惑烦恼,怎么样从中去觉悟,那才叫做学佛!所以要学佛就必须从身、口、意上面着手,于行为上面去打点,这样才有清净的机会。

其次谈“庄严”,就是谈“功德”,经典上不是常有一句“功德庄严”、“庄严佛净土”,不都是谈“庄严”吗?其实,重点是在于“功德”。讲到功德,我们千万不要只是谈布施、谈供养,那是最大的错误。因为往往有布施、有供养,却不一定能够形成功德,必须功德能形成,才能得到福报。其实得到福报也没什么了不起,最多到天道享受去。如果做一个佛弟子,戒行庄严就够了,你就可以到天道;因为戒行庄严,你就不会造业,不会做错事,至少保持自己的清净,也不会伤害别人,自己也不会受到伤害。

刚刚说“功德”,“功”是一种力量,“德”是一种修养;你的修养能够发挥成为力量,又肯定是饶益性的、利乐性的,没有伤害没有后遗症,是不是这样就能庄严了?但这是一个概念,教界常常有些笑话,譬如看到一个比丘尼,长得很美,不敢说她长得很漂亮,都说她很庄严;再看连插一盆花,也是讲好庄严,简直糟蹋庄严两个字。

话又说回来,我们人是带着业来到人世间,难免有业的习气。我们常说:“处处是道场,处处都有佛法”,打开始我讲的,人都执于表相,其实在乎表相是很自然的,连释迦牟尼佛也谈表相呢!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都是谈表相吗?那你一定要了解,释迦牟尼佛谈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说从你的修行完成修养,慢慢改变形成的,不是跑到整容医院一点点给它整出来的。在十几年前,因为我是单眼皮,就很多人说去割成双眼皮,眼睛会大一点,照相会好看一点;现在人老了,满脸都是老人斑,是否应该去把这些统统点掉,弄得干净一点?那我就会说,如果把这些都去掉了,就不叫老和尚而叫做老怪物!因为这都在表相上打转,只不过人对表相的分别心并没有罪过,问题在这种分别心生起以后,不要太过于去计较执着它,如果能保持一种“自然性”,至少世间法也这么讲:这个人长得不怎么样,可是他内心很好,有所谓的内在美;那内在美谁看得见?看他的表现不就可以看见?!

常常世俗的一些话,不要只是当成语来念,什么”红颜多薄命”、”蛇蝎美人”,那都是从表面上看,要想看到他的内在,其实不容易了解,所以有时候,有些来参访的在家、出家的佛弟子,见着我说:“人家说老和尚有神通,你知道我现在正在想什么?”我说:“我绝不会告诉你,你在北京的天桥看猴戏。”因为这里头有很多典故;很多人都是拿后人写的祖师大德的故事去问别人,可是我会告诉他:“我不会这样,因为你心里在想什么,跟我有什么关系?”如果我告诉你:“你现在满心都是佛心”,你就欢喜了吗?你就成佛了吗?假使我讲一句教训的话:“你满脑袋瓜里都是妄想杂念”,你会怎么样?!

从以上可以发现,即使你能将修养表现出一种力量,佛法论“从因到果”,中间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过程中间,还涉及到“因缘”的问题.如果我们把世间法放在一边,只是害怕逃避,拚命地去寻找佛法,我问各位,真能找到佛法吗?世间没有佛法,世间只有世间法,必须知道怎样从中去突破、出离,被绑住了能得解脱,有烦恼能够不烦恼,就是出离,如此一来,“五欲八风”对你而言,一点关系都没有,那才是真正有修养!可是有修养并不够,修养要能够化成力量,产生能帮助别人的“效益性”才是。

所以我们不要到《大藏经》里去找佛法,而是要把大藏经当成知识经验,具备这些知识经验后,面对现实的环境,不管人也好、事也好,能够分别你所计较执着的不是“业”而是“道”,要能达到这种程度!但是,这还不是很高的境界,可是能做到这样也就不容易了;因为分别心生起,总是有两端的对立,想从世间法发现它的绝对,把握一个原则就能一下子抓住要领:在人与事这种环境中,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没有什么对不对、是与非,如果还有,都是一种分别的相对法,如果能够突破这种“有”,就可以到达“无”的境界!但是“无”不是没有,你们如果看我的CD、VCD或者DVD,应该可以发现我总强调“无不是没有,无是从有的突破,可是在某一个时刻,可能还有不一定的意思”的法要;所以这原则一定要把握。当然有些经文里说的“无”肯定是指“没有”,那就要看是哪一部经,在哪一品、哪一章?谈的是什么?但是只要涉及到“有”,肯定那个“无”不是“没有”。

刚刚说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对与错、是与非,那是什么样的境界?就是一个“绝对”的境界!只要还“有”都是“相对”的,是相对的都是世间法。现在我们可以想一想:“烦恼跟菩提是不是相对法呢”?好像是相对,为什么?烦恼是世间法,菩提好像是佛教里的东西,但是我告诉各位,菩提还是世间法不是佛法,这么一讲,烦恼跟菩提都是世间法,那什么才是佛法?这问题就严重了。首先须了解:为什么“烦恼即菩提”?因为烦恼里有菩提!只是你能不能从烦恼中间显现出菩提来?如果只谈“菩提”,肯定是指“觉悟的道路”,或者是“觉”的意思,那还是些文字,一些含意,所以它还是世间法。你要如何从烦恼中显现出菩提?这就需要佛陀的道理方法帮助你!但要知道:如果烦恼消失了,你的菩提也不存在了,为什么?就好像一件衣服脏了,是烦恼,是不是洗干净就是菩提呢?衣服脏了我们说是脏,洗干净了是干净,这都是世间法;要了解:是谁在那里烦恼啊?衣服脏了穿在身上不自在是烦恼,我要去洗也烦恼,是那个“人”在烦恼,不是衣服起烦恼,你穿得再脏它也不会烦恼,你洗得再干净它也不会欢喜,这一切是因为那个“我”去分别!我刚刚不是说过,于业于道的分别中都有我,问题是:“谁”在那里烦恼?“谁”在那里菩提?是谁在那里分别?是你那个“我”!

所以说在分别心之下,难免会有计较执着,但是要搞清楚,“你计较、执着的是业还是道?”如果是业,是世间法,如果是道,还是世间法,不是佛法,为什么?因为烦恼是需要方法去化解的,方能显现出“不烦恼了”,凭什么不烦恼了?因为搞清楚了、觉悟了!那你说现在不烦恼了,可以抓住一个觉悟不放吗?所以说烦恼没有化解之前,菩提还是存在的!烦恼化解了,菩提也不见了,这一点你们一定要多思考!如果烦恼化解了,认为还有一个菩提,我告诉你,你还是分别心,还是执着与计较,一点都不清净,那就谈不上修养。因为功德的“德”,是从“修养”来说,修养是依于清净的修养完成,才能够谈到功德的显现,一旦有这种功德,那要怎么去显现?就要发挥它的效用,不只是自己得到利益,还能帮助别人得到利益。可是很多人把一部《维摩诘经》搬出来跟我抬杠,《维摩诘经》不是讲“自尚未度而度他者,即是菩萨”?缘于他把那个“度”当成化解问题,其实化解问题不是度,是叫“解脱”!“度”是什么?“出离生死”,“离苦得乐”那才是“度”!这个苦不是一个单独我们讲的“生老病死苦”或“五欲八风苦”,而是讲这个生命“一期生死”的“苦”,完全脱离了,得到了乐,才叫离苦得乐,才叫做“度”!度什么?在人世间假使你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那你就得度了!或者是说,我在人的世间,能够成就“声闻乘”,到达“阿罗汉”;或成为“菩萨”,从“因”到“果”的完成,才叫做“得度”;这个果不是我们一般讲因果问题的果,是讲你在菩提道上,修“解脱之道”,最后怎么样证得结果的果。所以我们对佛教经典里的很多名相,常常混淆不清,尤其谈到“解脱”认为就是死,谈“涅槃”认为就是死,简直叫人发笑。其实一个问题把它化解掉,就是一个解脱,而解脱的最后还有“究竟解脱”呢!究竟解脱是什么?那是连问题都没有了,不需要道理方法帮助你了,只要还有问题都需要道理方法!所以说庄严,庄严什么?表里一致!而且肯定是依教如法。依于佛陀所教、佛陀所谈的道理方法去修养而完成道业,这才是庄严的真谛。

最后谈“淡泊”,也可以讲“心识”或“心志”,也可以浓缩起来就是一个“愿”字。淡泊就是一种愿,而且是一个愿的完成。什么叫淡泊?是吃苦耐劳,去忍辱或者拼命地压抑自己,承受一切?不是的!用白话来说,“淡”是没有任何的味道,“泊”是一个范围,这个范围不一定是指哪里或一个什么范围,也就是说不论“无明、烦恼、迷惑”、“五欲、八风”,甚至“十恶业”,任何一个范围,如果停滞在那个范围里,你的心志能达到淡然无味的境地,那是要靠“庄严”、“清净”来完成的,所以说“淡泊”是一种愿,是一种“理想”与“目标”,绝不是说我不穿太好的衣服,穿破烂一点,那个不叫做淡泊,也不是所谓粗茶淡饭,因为如果落到营养不良的地步是会生病的,愈来愈严重还会死,这并不是讲怕不怕死,而是你的生命价值,你修养了多少?发挥了多少?谈生命的价值,你来人世短短几十年做了什么?对自己怎么样?对别人怎么样?如果我们给自己立下一个愿,那还得不能搞错方向,就像一般人讲的:“我发愿死了以后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不是个很好的愿吗”?但是,如果做不到“庄严”与“清净”,去得了吗?!凭什么去?!发愿之后还要去行,如果做不到的都不叫愿,那叫做“大妄语”。

尤其对于生死大事,我们常常会发一个愿,以前我在行脚的时候,偶而也会遇到一些出家人化缘,我问他化缘干什么?“我化缘将来要盖一个庙。”我说:“你盖庙干什么啊?”、“我要供养很多的出家人”、“你供养出家人干什么?”、“发扬我们佛教啊!”哦!盖庙供养出家人,发扬佛教,我对他说:“那很不错!那你自己呢?”他一脑袋瓜摆在幻想上面,把盖庙、供养当成愿。后来他就问我:“我该怎么办?”我说:“怎么办,那你有没有师父?”他说当然有,我说:“你师父有没有寺院?”他说有,我说:“你为什么不待在寺院里好好修行办道,尽一份心帮助你师父呢?”他回答我一句很妙的话:“他跟我意见不同!”我就问他,既然意见不同,你为什么要跟他出家呢?他说:“他都是都靠信徒供养哪!”我说:“出家人如果没有信徒供养,怎么活下去?你现在化缘不也是信徒供养吗?”他回答:“我是化缘,不是他们来供养我。”我告诉他:“那你是讨饭!那是乞丐!”尤其很多人都是用一个自我去想,可能都是一些妄想杂念或幻想,我常说真正的愿不是把它摆在遥远的未来,真正的愿只是一个概念融合,而后必须真正脚踏实地去做,一点一滴去行,最后完成你的愿。如果只是摆在一个遥远的未来,就好像有很多出家的、在家的弟子跟我说:“师父!来生我还要跟你出家。”我说:“你这一生都搞不好,还谈来生哩!你来生真有本事跟我出家吗?如果还能找到我跟我出家,来生应该我拜你做师父,因为你的修养比我高!”因为他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做“因果关系”与“因缘法则”。就像这次过年,有一位大陆新娘,她是浙江人,来这里皈依,第一天皈依后就没有再看到我了,第二天看我下来,就跪在我面前说:“师父!我找你是要向您要一样纪念品结缘。”我就叫人带她到福利社,我说:“那儿挂着很多念珠、手珠,你自己看喜欢哪一串,你就拿那一串当作结缘吧。”她很欢喜,拿了以后拜托我加持,我说:“让我加持是不是念起来就会好一点?”她说:“是啊!”我说:“那我就给你加持了....”她不了解什么叫缘,就把它当成缘,学佛、谈修行,我们一定要了解,清净是在修行上着手,要完成功德才能庄严,最后于你的心志、愿力要有什么样的认识?我说心识要能做得到的,千万不要变成妄语,尤其成了大妄语!真正想普度众生,必须本身要有修养,自己都不能度了,怎么度别人?因为《维摩诘经》讲的“度”字,刚刚跟大家讲过,那是“究竟解脱”,真正能够究竟离苦得乐,那才叫做得度!自己还没有得到究竟解脱之前,自己还没有入涅槃之前,把自己已经有的修养去帮助别人,这叫做菩萨,这几句话是这么解释的。他们把这种引导或者影响,或者我们讲劝告人家,认为这就是度人。佛教谈度,是要能够“了生脱死”的。就好像开一个大巴士,如果你坐在驾驶台,是一个驾驶者,即使一部车你开得动,也会前进、后退,也会拐弯,并不表示你就能够把这一车人送到目的地,为什么?还有路况的问题、交通规则以及意外事件等种种问题,令你意想不到的实在太多了!

所以,常常有很多人举例,说小乘如骑脚踏车,大乘就是开大巴士,从表相看起来很像,其实有没有想过,骑脚踏车也可以坐两三个人耶!开巴士,我们常常看到,有一些城市公车,就只有司机一个人跑空车,所以我们不能够只看表相,还顾及它实际内容的问题。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大家看这六个字是不是这么简单?我可以告诉你“信佛、学佛、成佛”也靠“清净、庄严、淡泊”,这六个字谁都会念,大概的意思也知道,但是真正要谈到它的知识经验,所谓的道理方法,因果关系与因缘法则,那所涉及的就太多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