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白云禅师:大乘菩萨的行修——四无量心


   日期:2020/5/29 12: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乘菩萨的行修——四无量心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大乘菩萨的行修,也就是修行菩萨法必须要把握的法要。所谓修行菩萨法,我们不能以在家或出家来分别;菩萨这个名词,梵文叫「菩提萨埵」,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觉有情」。这个词语很难理解,所以我将它以白话的方式诠释为「修行觉悟的人」,也就是学佛的人,佛法的实行者。
  在这个前提下,所谓大乘菩萨,必须要把握两个最重要的课题,在座各位可能也知道,菩萨法是以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做为修行的指标,包括道理和方法。
  做一个修行觉悟的人,如果我们只是依于某一些比较偏、窄的知见或方法来实践,以菩萨而言那是不够的。菩萨要以觉悟为前提,通常谈觉悟,就会联想到「佛陀」它的本义,一般只是定位在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这些已经成就的佛陀地位上,亦即是从已经完成果位者的角度,来界定「佛陀」这个名相。事实上,于佛法的理念,应该是以「觉悟为内涵」的这个定义,去面对「佛陀」这两个字。
  为什么要强调觉悟?因为人在日常生活中必然要面对人与事,难免在应对的时刻会有很多问题发生,其中少不了利害,相关每个人,于人于己都希望获得的是利益,而非伤害。
  在利益方面,想要使别人得到,而且自已也能获致,这不是难事;但是要做到既不伤害别人,也要使自己不受到伤害的话,那就不容易了!提到不伤害别人,还可勉为其难地做到,倘若想兼顾自己也不受到伤害,实在很难!
  而学佛的人既然是以觉悟为前提,他的目标就是在,学习如何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于此必须要有道理方法来帮助我们,至于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该如何去培养、表现它?在佛法中涉及到慈、悲、喜、舍,称之为「四无量心」的项目,这也正是今晚首先要介绍的理法。
  一般来说,佛以慈悲为怀,菩萨也是以慈悲为怀,其实学佛的人无不以慈悲为怀。慈悲的意思大家都理解,要详细说出其中的含义,就必须要理解「拔苦与乐」:拔除别人的痛苦,给与别人快乐。
可是,这里面究竟和佛法所说的慈悲,是不是那么的贴切?尤其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是不是真能拔除别人的痛苦,给与别人快乐?此点值得深思。刚才我说:不伤害别人,就必须要做到拔除别人的痛苦,给与别人快乐;同样,要不伤害自己,也必须拔除自己的痛苦,给与自己快乐。
  可能大家会疑惑,慈悲应该都是对别人,怎么反过来对自己呢?这即是定位的问题,看你本身处在什么立场,所面对的是什么人;或是说,你所面对的人,他的立场和你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个定位如果不能确立的话,就很难理解,怎么还有对自己这一层?
  事实上,经典讲得很清楚,菩萨法是要自利利他。不单单要拔除别人的痛苦,也要拔除自己的痛苦;不仅仅是给别人快乐,同样也要给与自己快乐,这才是所谓的自利利他,也就是我所说的「不伤害别人,也不使自己受到伤害」的含义。以上是对慈悲两个字,于概念上的认识。
  其次,要思考的是究竟怎样才是慈悲的内涵?谈到要拔除别人的痛苦,是不是所有的痛苦都能够拔除?要给与别人快乐,是否别人所需要的快乐你都能够给与?依于四无量心,这个「无量」是没有限制的意思。我们一个人究竟能做到多少?如果不能做到多少,怎么能无量?又如何达到无限量、无限制的境地?
所以谈慈悲,如果只是看到「拔苦与乐」这样的诠释,的确不容易把握。依照世俗的观念,慈是指仁慈,悲是指悲悯,这是世间法里面已有的。佛法是以世间法为基础,慢慢去提升、增上,这样才能达到超越,或者说出离世间的境界。
  综合前述,可知慈悲是从仁慈悲悯上下手。如果我们以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来看,肯定是一份慈悲心,并且是无条件的付出;而佛法所陈述的「慈悲」,即是以这一种基础为出发点,慢慢将它扩大,从父母对待子女的心态、情感,渐渐提升、扩展到自己子女以外的他人,这正是佛法中所谈的饶益众生。
当然,这并不表示以父母一般的高立场、高姿态去面对众生,而是要像父母一样的情怀,对子女的那种感情、那份心境,它是没有条件,不求酬报的,完完整整施舍的精神。尤其我们常说佛菩萨以慈悲为怀,佛菩萨讲究的是众生平等,譬如六波罗蜜法中的布施波罗蜜,即提出要求:平等普施,这就是增上、提升的一种修养。
  世间法中父母对子女,还是有限的,不管是于情感上和精神上所发挥的力量,都不够广大。所以菩萨、佛,肯定的说:是像父母一样对待众生,并不是指以父母般的长辈姿态,把众生当成子女那样的晚辈姿态,而是在心量上的包容性。
  于此我们不妨从慈悲的本意,来探讨有关人与人、人与事之间,一些可能发生的现象。至少大家也能理解,目前的社会形态、政治环境,及国际上的问题,看看这个世界,战争、贫穷、混乱的情势……,处在这个乱象的时代中,除了感觉恐惧害怕,心生烦恼不安之外,我们只要稍微去思考、面对,就会联想到为什么会这样?
  以前我曾向各位提过,佛法是探讨一连串的为什么,可以化解一连串的为什么;当我们面对人与事,如果不去探讨为什么,只是直觉依自我意识去看、去听而立即肯定的话,可能永远落在一个自我意识里而已。
事实上,国际间或国家区域的问题,如果先从一个家庭去着手,每个家庭份子都能有慈悲之心,再去慢慢影响到所有的家庭,甚至到所有的国家,最后到整个地球上的人类,你就会发现,所谓多数跟少数,它不是一个比例的问题,因为少数是包含在多数之内,这些少数能做好,影响所及,多数的也就好了。
  我们看贫穷的问题,目前在台湾可说经济条件非常优越,生活十分富裕,几乎想要什么都能得到。可是有一个疑问,不晓得大家是否曾经思考过:我们究竟缺少了什么?好像大家都过得很好,事实上真的过得那么自在快乐吗?
当你在夜阑人静独处的时候,可能也会想到:我真的过得那么好吗?似乎缺少一些什么?!可是究竟缺少了什么?还真的很难把握!不在于我们对衣、食、住、行物质的需要上有何欠缺,而是在精神上拥有多少?
  今天这个社会、甚至全世界普遍皆然,不只是我们这个地区精神上贫乏;这不是出版一些书或录音带,有媒体、电视、广播,就表示人有了精神食粮。我们所要知道的是:这些流布的媒体里面说些什么?所表现的内容对人的影响又是一些什么?现在的电影有分限制级、辅导级、普遍级等,为什么要分这么多级?问题发生在那里?一个国家立下那么多的法令规章,为什么还是有许多问题存在?
  看看他山之石,以新加坡来讲,它的环境、街道非常整洁,人民很守规矩,可是如果把新加坡的模式搬到台湾来实行,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愿意接受这样的体制?举个例子,新加坡以重罚闻名,颇收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当地如果有人随便扔张纸屑或者丢个烟蒂在地上,政府会施以重罚,在这种行政效率下,民众自然养成守法习惯。
  过去媒体曾报导一则新闻:有个美国孩子在新加坡犯法,他应该受的处分中,有一项是以皮鞭抽打的刑罚。美国人认为这是不人道的,甚至发动了许多人力想予以免除,而新加坡人认为这是我们的国法,不管你是什么人,只要在这个地区违反了法令,就要遵从法律的制裁,接受责罚。如果以新加坡这种作法来看,大家认为它是慈悲或是不慈悲。
  在此要提醒各位:人往往希望别人对自己慈悲,因此有人不断地为自己制造痛苦,希望别人来帮他拔除痛苦。就像佛教界所流行的想法:众生都有烦恼,希望佛菩萨能帮我们解除烦恼一样。很少会去想,这个烦恼是谁造成的?如同新加坡那些违反法律的人,之所以要接受惩罚,是因为那是自己造成的。
  佛法谈慈悲,绝不是以妇人之仁觉得「不忍心」、「过意不去」去看待,关键点在于:这一个本身做错的人,如果不去做不好的事,就不会受到责罚,也就不需要事后讲忍、不忍心;只要自己事先能在意,就无所谓事后了。
不过人经常都是只照着自己的看法、思想去表现各自的行为,也因为这样,很可能造成不是伤害了别人,就是伤害自己。所以我们谈慈悲,说拔苦与乐,事实上应该探讨的是:苦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只期盼别人拔除自己的痛苦,给与自己快乐?
  如果自己不去制造痛苦,还需要别人为你拔除痛苦吗?假如你已经把一切本份做得很好,本来就很快乐,还需要别人给与自己快乐吗?可是我们人往往不这么想,譬如当我们做错事情,或是引起别人烦恼时,常会歉疚的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可是有没有想过?本来这两句话不需要从自己的嘴里说出来,只要当初谨慎一点,也就没有必要向人道歉而说出这样的话来。
  通常我们人,都以一种依赖的天性来面对人与事,因此不免怀有一些对他人的寄望。试看小孩的成长经历:从小依附在母亲的怀里,肚子饿了以哭表示,仰赖母亲来喂食,尿片湿了也是借着哭声,希望母亲帮他换片干爽的。等到慢慢大了,开头是妈妈喂着吃饭,喂饭时,还要跟在屁股后面,追着去一口口喂,直到饱为止,好像吃饭都不是自己的事。
平常我们会说:小孩子不懂事嘛!本来这样没有错!可是这正是养成依赖的一些过程。以后自己会吃了,就开始偏食选择爱吃、不爱吃的食物,父母就顺着他的喜好而满足他。即使成年了,无论是在念书,或是工作,那一个时刻没有依赖?人总是离不开依赖。
  这种依赖其实并没有对与错,而是其中有些问题存在;当我们从小已经在依赖的惯性中熏习,成长之后,反过来别人可能会来依赖我们,彼此不断的在依赖中发展,即使此种互相依赖是必然的现象,仍需藉由佛法的理念认清它,主要在于如何做一些调整。
  人,不欢喜时会忧愁;摔倒、碰疼了就会痛哭;假使受到了什么刺激伤害,所有的烦忧都会爆发出来,这都是人性必然的反应。处在这些不顺当、超过个人能力负荷的时刻,往往会期盼别人的安抚、同情,甚至能够站在自己这边。
暂不管它是或者非,其中的关键在哪里?还是依于一份依赖之心。反之,在人顺利的时候,又是一种什么心态自居?欢喜、得意?与人分享?或者炫耀、骄傲示人?并不表示日子过得很好的人就不需要别人。
  总合而言,「不好」和「好」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如果认为好的是你所需要的,自然是愿意接受,反之不好的则排斥、拒绝,这本来是人很容易显现的共同现象。可是我们有否想过,好的,人人都期望,不好的,统统不要,那么究竟有多少是好的、不好的?这里所谓的好与不好,又是怎样去定位?
  譬如说,父母对子女如果管教严格,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如果是疼爱多一些,到底好,还是不好?所以,我刚才说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人活着时,避免不了的一些过程。以世间法来看,人处在这个世界,往往有太多的迷惑、无明,甚至太多的无奈,在这些前提之下,久而久之,我们就把它归诸于命运。以为人命就是如此!
  当然能够认命的人,他如果不去伤害别人就已经不错了;有的人虽然认命而不伤害别人,可是却会伤害自己。同时,不愿意认命的人,伤害别人的机会也是不少!这正是我们为什么要谈慈悲的原由。
  究竟该怎样表现慈悲?是不是希望他人拔除我们的痛苦、给与我们快乐,就是所谓慈悲?就是佛法?如果别人不能拔除你的痛苦、给与你快乐,是不是对方就不慈悲?
  从前面已说的互为因果关系,我们可探讨究竟怎样才是慈悲,佛法中谈任何问题,不在乎言语行为上发展的过程,而是在意这种言语行为完成之后,所得的结果。
  比如父母对子女的溺爱行为,可能使他们变坏;同样,也不一定父母对子女要求严格,这个孩子就一定会乖,爱或严格只是一种手段。如果结果是好的,不管怎么做都没有错,都是一份慈悲,因为慈悲的本义就是拔苦与乐。
问题在于:拔除痛苦后,所得的是什么样的结果?好比医生为病人诊治、开药方,把病治好了,它的结果是快乐的。假如对方是一个吸毒成瘾的人,你看他很可怜,给他钱买毒品来吸食,后果如何可想而知。你不能辩解地说:我是因为看到他痛苦的样子,不忍心,所以帮助他。认为这就是慈悲。
  所以慈悲的本身不是在于它的过程,而是在于所得到的结果是什么!
  佛法讲饶益功德,是肯定于效益上,确实有价值的表现。谈慈悲,必须以这种态度去面对,去正视其中的含义。
  记得我过去在一个寺院里,曾经发生这样的事,平常我较少跟寺内的人打交道,有一次出门时,在途中看到卖素食的小点心、包子,就买了一袋回去,分给常住吃。随后有人对我说:「法师,你好慈悲!」大家想想看,我只是买了一点吃的东西就好慈悲,是否不给东西吃,就不慈悲?当然,这只是误解慈悲的小例子,最要紧的是必须对它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注重这法要所完成的结果。
  接着介绍有关喜舍的含义,喜是欢喜的喜,舍是舍弃的舍,佛法中称「慈悲喜舍」为四无量心。其实说起来慈悲是于行为上的实际表现;喜舍则是行为表现的一种精神内涵;亦即你的表现是依于一些道理方法,去行为你的慈悲,当然必须要有一种精神上的维护。
这个欢喜的喜字,就是你要行慈悲、表现慈悲的时候,是以一种什么的心态、什么样的感情去表现?如果表现得很痛苦、毫不欢喜的话,那这个慈悲的折扣就太大了。欢喜,我们既然要拔除别人的痛苦,给与别人快乐,于此出发点下,必须要有所付出,在这时刻,你究竟基于什么情怀,存乎于心而去付出?
  譬如社会上有所谓的爱心问题。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镜头,一位清贫孤寡的老太太生病了,躺在床上,有爱心团体前往探望,还有新闻记者随行。代表的人物就站在老太太的床边,用一个信封装了钱,向老人家说明是某个爱心单位,知道她很可怜需要帮助,特地前来看她。
此时,有电视台的摄影记者摄取镜头并记载过程,明日的报纸即登有爱心普及人间、人间处处有温暖等文字的新闻;这里面能否发现到:看起来好像一个人在表现一份慈悲,他也好像很欢喜,可是有没有想过,躺在那儿的老太太怎么想?
  如果我是她,很可能会说一句话:你们今天来看我,我很高兴,可是你可怜我,我实在不欢喜。谁需要可怜?爱心不是可怜人家。所以通常我们做一些事,本来是件好事,自己似乎也做得很欢喜,结果可能只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看起来好像在帮助人,事实上已经伤害人了!
  欢喜,如果你从事慈悲行为,也用一份欢喜心去做的话,说起来倒不如像那些志工、义工,帮老太太清洗衣物、洗澡、弄吃的,且轮流照顾她,那比拿着红包,还要让她上报纸、电视宣扬一番的情形,两者间所谓欢喜的差距就太大了。
前面我提过「不伤害别人,也不要伤害自己」,有时行使慈悲,如果不是真正欢喜去做的话,很可能会造成伤害,不是伤害别人,就会伤害自己;那么究竟拔除了别人的痛苦没有?给与快乐了吗?这是很值得考虑的问题。
  前面说的,慈悲不只是对别人,也要对自己。以欢喜而言:当业报显现的时刻,亦即当我们遇到一些痛苦烦恼的时候,怎么以慈悲之心、欢喜的情识去面对业报?面对痛苦烦恼,如何去拔除它、化解它?所以拔苦与乐不只是一句话而已,也不仅是对别人而已,当面对自己时,也该知道怎么办!
  因此,要慈、悲、喜、舍的话,这在修学佛法的过程里是,一个最大的课题,因为这中间没有自私自利,由于涉及自私自利,就会伤害别人;一旦面对自己的业报显现时,似乎慈悲也派不上用场了,因业报显现时,就是无明烦恼时,如何跟慈悲扯得上关系呢?于此必须要了解,无明烦恼是痛苦,怎么拔除痛苦是当务之急。所以说学佛的人面对业报时,不只是承受,而是要在欢喜的前提之下,怎么去求得解脱。
  以更浅显的方式看,无明烦恼、痛苦的发生,是「我」在承受,当然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些痛苦拔除掉,可是怎样能给与快乐?如果面对它要欢欢喜喜,怎么欢喜得起来?
  佛法讲「解脱」,很多人把这两个字当成是「死」,解脱并不是死!生命过程中所承受的业报,内容就是一些因因果果,如果以一个因得到一个果来说,就好像一条绳子绑着你一样,许多的因因果果,即类似许多的绳子你绑着,学佛就是要怎样把这些绳子一条条解脱。解脱就是解脱这些,绝不是说,求解脱就是求死,否则何必学佛呢?
  求解脱是清净我们的业,承受业的时候,总是痛苦的多、欢乐的少;因为业里面,除了恶业之外,还有善业、无记业等,恶业是受苦报,善业即受乐报,所以还是有欢乐的成份。
  由此可知,所谓拔除痛苦是指恶业而言,给与欢乐就在于善的行为造作有多少。不过这些都不是究竟,真正能给与的快乐是什么?是求得解脱、求得自在才是快乐。所以我不管是以文字介绍或演讲佛法,常常提示学佛的目的就是在求解脱、得自在,如果能把握这个法要,而不把解脱当成是死的话,就能清楚学佛的重心,是关系到业的问题。我们人的一生,如果能把业清净的话,就是你的佛性显现的时刻,佛性能显现,你就成佛、成菩萨了。
  因此,当业报显现的时候,我们要怎样去拔除这些痛苦,怎样快乐能生起,最要紧的,还是先得欢欢喜喜的去面对它、承受它。怎么说呢?人如果要讲到因果报应的问题,也就是业报显现之时,以一个普通人跟一个学佛的人,反应差别就很大。
从世俗人方面来看,人与人之间,一旦发生了若干纠纷、问题时,很可能起初只是争辩,以后则可能发展到争吵,吵到某个程度时,可能就打起来,最后造成伤害。如果是学佛的人呢?往往不一样,因为学佛的人是针对迷惑、针对无明烦恼,从中去觉悟一些什么,能够把问题化解掉,于中求得解脱,就好像被绳子绑住,而把它解开一样。
  学佛的人为什么可以做得到?那是因为当我们与人产生争执之时,刚开始争辩就会想到:这么争不能解决问题?如果能够沈得住气,也即是通常说有定的修养,定的本身就是不乱;假如能够不乱,先沈得住气而不与人争论下去,当然就吵不起来。倘若因修养不够,还是会辩,辩到后来吵起来,此时如果还能知道这样吵下去并不能解决问题,就有化解的机会。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当别人发生纠纷的时候,在争吵的当中,旁观者总会说一句话:「唉呀!你们那一个少讲一句不就没事了吗?」这个少讲一句不是那么容易。为什么我们常会说这句话:人争一口气,甚至后面还要附加一句佛争一柱香?!我不知道有那位佛会去争那一柱香!人的确在争一口气,可是这一口气争到了,又怎么样?
  台湾话说「输人不输阵」,最后要付出多少代价?而且结果自己又得到了什么利益?很可能自己已受到伤害。为什么?因为当他面对这问题的时候,不是用一份欢喜心去面对,而是纯粹以一种自我意识去面对别人的自我意识。当两个自我意识相对的时刻,各自坚持自己的,所以就会争、辩、吵、打。这也是我们之所以强调要欢喜承受的原因。
  前面已讲了慈、悲、喜,接着再看第四个字「舍」,一般常以舍弃来说,往往容易造成误会,以为谈舍就是不要!弃就是去掉!这样解释,就好比古人会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居然你还要去给别人?即使是世俗的人,都不是遵照这样的道理去修养,何况是佛法!
  其实佛法的舍,是依于前面的慈、悲、喜,当你有了慈悲的心念,而且以欢喜的心态去表现的话,我们一定会知道有它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饶益功德;这一份饶益功德,你要舍,舍什么?即是舍执着于功德的心。因为你原来的目的是希望别人能得到利益,绝不是去执着所布施的功德,计较回收。舍,就是舍掉对功德的计较与执着。因为学佛的人不知不觉中常会犯这些错,会贪着功德。
  功德的内涵,就是一种有饶益或者有价值的行为。分开来讲,功,是一种力量;德,是一种修养;你的修养发挥为一种力量,就是功德。人有时在做了一些功德之余,会感到很得意,执意不舍,甚至在某一个时刻,面对那个得到利益的人,假使他有点对你不好,或表现不如你的理想,马上就会把这份功德搬出来,看看你现在这样对我,想当初我是如何对你……。
  为什么学佛的人要行舍?因为饶益功德是以「无相」为基础,帮助别人,是希望他能得到利益。如果心里执着不舍,必然会生计较之心我施了,你就要回报我;我做了好事,将来你就欠我一份人情。如此于心念中即不能清净。
  舍,真正说来,不只是对别人的饶益功德方面要舍,还要舍自己的「我」。会计较执着是因为有我,如果能够把这个「我」放舍,计较执着就不会发生。
  如何舍「我」?譬如谈慈悲,当你拔除别人的痛苦,给与别人快乐时,究竟是「谁」在那里拔除?是「谁」在那里给与?正你有这种行为而生起欢喜心的时刻,又是「谁」在那里欢喜?谈到舍「我」,常会难以把握这个「我」,总认为「我」只是一个自我,仅止于如此简单的认识而已。
  真正的我,表现最明显的是在三种行为上:一个是身体的行为,就是动作;其次是语言的行为;另一个是意念的行为;三者组合起来,在任何时空表现出来,就会显现一个「我」。比如说:我要揍你!嘴里讲,一个拳头举起来,身与口同时就表现;而「我要揍你」那个意念的生起,就是思想的行为,如此身、口、意就已全都显现出「我」来。
  又例如:我很欢喜!这是面对人、事、物后,所表达的情感反应,经由口述说显示的,于内心中就有了意念的分别,表示也有不欢喜的,而这是我感受欢喜的。那我们所说的舍,是否将此身、口、意都舍掉呢?不是如此!是要舍我行为造作中不好的。
  比如讲佛教,提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大家耳熟能详,很容易了解的话语,教诫我们:恶的不要做,好的、善的力求去做,这里面就包括了身体的、言语的行为;自净其意,就是意念上的行为。如果能够意念清净的话,当然,表现在言语、身体的行为,自然就是好的;如果意念本身的出发点不好,所表现的当然就不好。我们要舍,是舍身、口、意造作行为中不好的,并不是舍好的。
  刚刚说明慈、悲、喜、舍是:拔除别人的痛苦,给与别人快乐,还要欢欢喜喜的去做,做完了也就算了,这才完成了一个舍字。由此可以发现,你的「我」是一个什么。
  因此,不只是于业,是「我」的造作行为,于道,不也是自我的一种造作行为吗?只是我们把它分开说:造作成业,修养成道。
  其实造作是行为,修养还是行为,谁在那里造作?谁在那里修养?当然是自己的那个「我」。你对别人表现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实对自己的那个「我」,能从「慈悲」到「喜」,而后到「舍」的话,道理也是相同。
  如果能把这四个字,于道理、方法上建立融会贯通的知见,就会联想到我先前所讲的「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要怎么去做?这两句话,我经常向学佛的同道介绍,很多人都给我一个回应:不伤害别人,我倒可以做到,可是还要不伤害自己,这实在太难。为什么?因为他只是把自己当做是我的行为而已,忘了这个「我」,是和自己以外的「他我」,或者是人与事发生关系,才会表现出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容易发现:譬如自己有时不小心,事情没有做好,又关系到别人,常常不会承认自己做错了,反而责怪别人「都是你!要不是你,我就不会这个样。」其实是谁真正在那里行为、表现呢?
这个「我」,只是因为这个「我」关系到别人;好比说你手上捧着一碗汤或水,不小心撞到身旁的人,往往所起的反应是:假使别人不站在那里,你就不会碰到他。以这种方式去看问题,可是很少会想到旁边明明站着一个人,为什么不小心点,闪过这个人而要一头撞过去?这就是一个「我」的问题,只有自己的我,忘了别人的我。
  其实自己的我真正要舍,必须关系到别人的我,也就是舍弃自己的我,而显现出对他人的饶益功德。这其中不在意过程的好、坏,而是在乎它的结果。
  慈悲喜舍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以菩萨的行修,不仅仅须要依靠六波罗蜜法和四无量心,无论慈也好,悲、喜、舍也好,凡夫众生做不到,是因为迷惑,能做得到,必然是有所觉悟。
  谁迷惑?谁觉悟?是自己的「我」。这个「我」如果不能突破或者舍弃,想要行慈、行悲、行喜都不可能。所以我们会赞叹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伟大的愿力!因为地藏王菩萨把自己的我放在一边,他那个「我」,照道理是早应该成佛,可是他情愿不成佛,也要在地狱里度众生。
  如果他不能舍弃「我」,能够在地狱中行慈、悲、喜吗?可见前面的慈悲是一种行为表现,喜是心态的呈现,这个舍,肯定于不管是行为与心态,可能造成的结果,即使是好的,我们也要舍掉执着,坏的,则根本不叫慈悲,也不叫喜,就无所谓的舍。
  有了这些概念后,不妨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刚说不能做到慈悲喜舍,是因为迷惑,能行,是由于觉悟。既然说菩萨是一位修行觉悟的人,他是不是要具备这四无量心,才能称得上是菩萨呢?这就是所谓修菩萨行,必须先要具备心性上的调理。
  我们常说要明心见性,要明什么心,见什么性?也说到明心见性前,必须先修心养性;关于心性的修养,到底是谁的心,谁的性?各位不妨思考一下,是业心业性?还是道心道性?业,能成为人,而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带着业,来承受业报的;道,佛法告诉我们,如何从业里面去认识、了解,能够清净我们的业。
  我们谈心性,究竟这心性是摆在那一边?谈修行,绝不是只摆在诵经、礼忏、参加法会、行布施等,这些「教」的行为上,而是针对我们的心性,所表现的时刻,就是当业显现的时刻。
  业的显现,即是一个因果的现象。人的一生有无法计数的因因果果,所以经典上说及「一大阿僧祇劫」,提到成就菩萨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究竟说的是什么?阿僧祇劫又是多少?因为这个名相本身,就是意指一个没办法计算的数目字。
  劫,是劫波,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因与果的关系。人来到这个世界,要经历多少没有办法计算的因因果果,甚至小到连打一个喷嚏,都有其因果在。怎么说呢?打喷嚏是感冒了?还是外面有什么脏东西,进入到你的呼吸系统?一定有它的因,才会有这个打喷嚏的果。要大呢?可以大到所谓的生死问题,即是说人来到这个世界,是来承受业报-生、老、病、死,以至于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无非是在这些苦里过日子。
  可以说娑婆世界,就是一个苦的世界,人活在世间就是承受苦。问题是我们现在承受的这些,是我们在过去世什么时候,做过一些不好的事呢?如果这一生,我实在没有做什么坏事,我为什么也那么苦?
  不过,这一生的行为,也许你可以知道,这一生以前,过去世的行为,你能知道多少?的确不知道!所以佛法中提到「无明」,无明是不知道过去,而不是现在这一生。
  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当前社会上有乩童、通灵,还有很多所谓阴阳眼、通晓三世因果的,这些人都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而且这些人的生意非常好,收入很不错,为什么?因为众生无明,他说他明了,事实上明了没有?
  因为他知道人人都有无明,如果他也跟着一起无明的话,你就不会对他有所求了。所以他表现的是他能够明了,而你是无明,你既然不知道,就只有求助于他了。这叫迷惑。为什么?如果他真的明了,知道所谓三世因果的话,我告诉各位,这个人早就该死了。这话怎么说?
  以佛教里一些修行者的常性来看,当他能够表现出三世的一切,如他真要表现的话,只能有一次的机会。为什么?一旦他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种神通,真正像罗汉或菩萨,一旦表现了神通,他一定就此消失,你再也见不到他。这是中国佛教历史上,一些高僧大德曾经留下的资料记载。其次,依据佛陀的思想理念,刻意表现神通,就是迷惑众生,所以说他若用一种所谓神通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明了,是不是早就该死了?
  如果他真正能够明了,对自己为什么不明了?因为他如果能对自己明了的话,他早就成佛成菩萨啦!还需要用这种方式得到更多的钱财,哄骗更多的人吗?佛菩萨以慈悲为怀,这些人的行为并不叫慈悲。
  所以谈慈悲喜舍所涉及的问题,不只是在个人的心性上,还关系到别人的心性,甚至于不只是人与人,还关系人与事;人活在这个世间,这些互动关系都是少不了的。
  从无明,即所谓的迷惑中,我们都希望能够明了而觉悟;因此在慈悲喜舍上面,能够先建立起正确的知见,还能行于实际生活中,而且所得到的是一份饶益功德的话,当然,他就具备菩萨心,也就是所谓菩萨的胸怀。
  道理上看起来似乎很简单,谁都会说,要照着去做的确不容易。现在,我们于知见方面已知道很多,真正想要把慈悲喜舍,表现得淋漓尽致,确实使别人获得饶益的话,除了刚刚说的「我」要舍之外,于此再用简单的方式,谈谈如何去做。前面已提到,以父母对子女的感情和心态去着手,那是一种基础,再慢慢去提升、扩大,这是一个方法。
  可是,以佛菩萨的修养,如果我们要讲大乘菩萨的行修,谈修养,看起来只能做为基础,它绝不是道的显现。那么道在那里?
  大家都知道烦恼与菩提,也耳熟能详:「转烦恼成菩提」、「烦恼中有菩提」;假设烦恼是业,那么菩提呢?就是道。依于烦恼与菩提的关系去看业与道,我们能不能发现它的方法?
  转烦恼成菩提,绝不是说菩提是一种神奇力量,而烦恼就像一个罪恶的东西,藉这股力量去打击烦恼,事实上不是如此;所以我常说:「佛法不是武器,现实生活不是敌人,不要把佛法当武器,去消灭现实这个敌人。」佛法不是这种现象,烦恼与菩提也不是这种关系。
  修行的下手处,不外就是从烦恼中去显现菩提,或者说是从业里面去显现道,它是相同的理论。唯一的问题,是如何不去造成烦恼,不要造作成业,那才是真正的工夫。
  要不造业、不生起烦恼,这中间你所行为的内涵是什么?是慈悲喜舍!你能把握这一点,就知道怎样去行慈悲喜舍,如何建立起四无量心。烦恼是因无明而起,搞清楚了,就能显现菩提,那不就是觉悟么!
  业的形成,是因为处在无明的状况里,道就是从无明中去突破。所以我们称菩提是道,平常说的「发菩提心」、「行菩提道」,一般都把发菩提心当成是觉悟心,其实不是如此;菩提是一种道,也是方法,循着这一道路,依于这些方法,你可以到达觉悟的目的,这才叫做菩提道。

  发起菩提心,就是告诉你身口意的行为,要行于菩提之道,不要因造作而形成烦恼,或者形成为业;这是因为你没有行于菩提道,只是随着色尘缘境打转。

  从以上所讲慈悲喜舍的知见,以及怎样去下手,它的关键性,大概各位就知道所谓菩萨的发心,不只是发起慈悲喜舍之心,而是要先了解此四无量心的法义,知道它的方法后,照着这样去做,那才是菩萨行修之道。

  慈悲喜舍是行菩萨道的方法,
  像世间任何的方法一样,
  它能帮助众生得到利益;
  而且得到了,必须完全奉献出来,
  在佛法中就叫做菩萨心、饶益功德

大乘菩萨的行修   四无量心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大乘菩萨的行修,也就是修行菩萨法必须要把握的法要。所谓修行菩萨法,我们不能以在家或出家来分别;菩萨这个名词,梵文叫「菩提萨埵」,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觉有情」。这个词语很难理解,所以我将它以白话的方式诠释为「修行觉悟的人」,也就是学佛的人,佛法的实行者。
  在这个前提下,所谓大乘菩萨,必须要把握两个最重要的课题,在座各位可能也知道,菩萨法是以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做为修行的指标,包括道理和方法。
  做一个修行觉悟的人,如果我们只是依于某一些比较偏、窄的知见或方法来实践,以菩萨而言那是不够的。菩萨要以觉悟为前提,通常谈觉悟,就会联想到「佛陀」它的本义,一般只是定位在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这些已经成就的佛陀地位上,亦即是从已经完成果位者的角度,来界定「佛陀」这个名相。事实上,于佛法的理念,应该是以「觉悟为内涵」的这个定义,去面对「佛陀」这两个字。
  为什么要强调觉悟?因为人在日常生活中必然要面对人与事,难免在应对的时刻会有很多问题发生,其中少不了利害,相关每个人,于人于己都希望获得的是利益,而非伤害。
  在利益方面,想要使别人得到,而且自已也能获致,这不是难事;但是要做到既不伤害别人,也要使自己不受到伤害的话,那就不容易了!提到不伤害别人,还可勉为其难地做到,倘若想兼顾自己也不受到伤害,实在很难!
  而学佛的人既然是以觉悟为前提,他的目标就是在,学习如何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于此必须要有道理方法来帮助我们,至于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思想、观念?该如何去培养、表现它?在佛法中涉及到慈、悲、喜、舍,称之为「四无量心」的项目,这也正是今晚首先要介绍的理法。
  一般来说,佛以慈悲为怀,菩萨也是以慈悲为怀,其实学佛的人无不以慈悲为怀。慈悲的意思大家都理解,要详细说出其中的含义,就必须要理解「拔苦与乐」:拔除别人的痛苦,给与别人快乐。
可是,这里面究竟和佛法所说的慈悲,是不是那么的贴切?尤其个人所表现出来的,是不是真能拔除别人的痛苦,给与别人快乐?此点值得深思。刚才我说:不伤害别人,就必须要做到拔除别人的痛苦,给与别人快乐;同样,要不伤害自己,也必须拔除自己的痛苦,给与自己快乐。
  可能大家会疑惑,慈悲应该都是对别人,怎么反过来对自己呢?这即是定位的问题,看你本身处在什么立场,所面对的是什么人;或是说,你所面对的人,他的立场和你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个定位如果不能确立的话,就很难理解,怎么还有对自己这一层?
  事实上,经典讲得很清楚,菩萨法是要自利利他。不单单要拔除别人的痛苦,也要拔除自己的痛苦;不仅仅是给别人快乐,同样也要给与自己快乐,这才是所谓的自利利他,也就是我所说的「不伤害别人,也不使自己受到伤害」的含义。以上是对慈悲两个字,于概念上的认识。
  其次,要思考的是究竟怎样才是慈悲的内涵?谈到要拔除别人的痛苦,是不是所有的痛苦都能够拔除?要给与别人快乐,是否别人所需要的快乐你都能够给与?依于四无量心,这个「无量」是没有限制的意思。我们一个人究竟能做到多少?如果不能做到多少,怎么能无量?又如何达到无限量、无限制的境地?
所以谈慈悲,如果只是看到「拔苦与乐」这样的诠释,的确不容易把握。依照世俗的观念,慈是指仁慈,悲是指悲悯,这是世间法里面已有的。佛法是以世间法为基础,慢慢去提升、增上,这样才能达到超越,或者说出离世间的境界。
  综合前述,可知慈悲是从仁慈悲悯上下手。如果我们以父母对待子女的方式来看,肯定是一份慈悲心,并且是无条件的付出;而佛法所陈述的「慈悲」,即是以这一种基础为出发点,慢慢将它扩大,从父母对待子女的心态、情感,渐渐提升、扩展到自己子女以外的他人,这正是佛法中所谈的饶益众生。
当然,这并不表示以父母一般的高立场、高姿态去面对众生,而是要像父母一样的情怀,对子女的那种感情、那份心境,它是没有条件,不求酬报的,完完整整施舍的精神。尤其我们常说佛菩萨以慈悲为怀,佛菩萨讲究的是众生平等,譬如六波罗蜜法中的布施波罗蜜,即提出要求:平等普施,这就是增上、提升的一种修养。
  世间法中父母对子女,还是有限的,不管是于情感上和精神上所发挥的力量,都不够广大。所以菩萨、佛,肯定的说:是像父母一样对待众生,并不是指以父母般的长辈姿态,把众生当成子女那样的晚辈姿态,而是在心量上的包容性。
  于此我们不妨从慈悲的本意,来探讨有关人与人、人与事之间,一些可能发生的现象。至少大家也能理解,目前的社会形态、政治环境,及国际上的问题,看看这个世界,战争、贫穷、混乱的情势……,处在这个乱象的时代中,除了感觉恐惧害怕,心生烦恼不安之外,我们只要稍微去思考、面对,就会联想到为什么会这样?
  以前我曾向各位提过,佛法是探讨一连串的为什么,可以化解一连串的为什么;当我们面对人与事,如果不去探讨为什么,只是直觉依自我意识去看、去听而立即肯定的话,可能永远落在一个自我意识里而已。
事实上,国际间或国家区域的问题,如果先从一个家庭去着手,每个家庭份子都能有慈悲之心,再去慢慢影响到所有的家庭,甚至到所有的国家,最后到整个地球上的人类,你就会发现,所谓多数跟少数,它不是一个比例的问题,因为少数是包含在多数之内,这些少数能做好,影响所及,多数的也就好了。
  我们看贫穷的问题,目前在台湾可说经济条件非常优越,生活十分富裕,几乎想要什么都能得到。可是有一个疑问,不晓得大家是否曾经思考过:我们究竟缺少了什么?好像大家都过得很好,事实上真的过得那么自在快乐吗?
当你在夜阑人静独处的时候,可能也会想到:我真的过得那么好吗?似乎缺少一些什么?!可是究竟缺少了什么?还真的很难把握!不在于我们对衣、食、住、行物质的需要上有何欠缺,而是在精神上拥有多少?
  今天这个社会、甚至全世界普遍皆然,不只是我们这个地区精神上贫乏;这不是出版一些书或录音带,有媒体、电视、广播,就表示人有了精神食粮。我们所要知道的是:这些流布的媒体里面说些什么?所表现的内容对人的影响又是一些什么?现在的电影有分限制级、辅导级、普遍级等,为什么要分这么多级?问题发生在那里?一个国家立下那么多的法令规章,为什么还是有许多问题存在?
  看看他山之石,以新加坡来讲,它的环境、街道非常整洁,人民很守规矩,可是如果把新加坡的模式搬到台湾来实行,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愿意接受这样的体制?举个例子,新加坡以重罚闻名,颇收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当地如果有人随便扔张纸屑或者丢个烟蒂在地上,政府会施以重罚,在这种行政效率下,民众自然养成守法习惯。
  过去媒体曾报导一则新闻:有个美国孩子在新加坡犯法,他应该受的处分中,有一项是以皮鞭抽打的刑罚。美国人认为这是不人道的,甚至发动了许多人力想予以免除,而新加坡人认为这是我们的国法,不管你是什么人,只要在这个地区违反了法令,就要遵从法律的制裁,接受责罚。如果以新加坡这种作法来看,大家认为它是慈悲或是不慈悲。
  在此要提醒各位:人往往希望别人对自己慈悲,因此有人不断地为自己制造痛苦,希望别人来帮他拔除痛苦。就像佛教界所流行的想法:众生都有烦恼,希望佛菩萨能帮我们解除烦恼一样。很少会去想,这个烦恼是谁造成的?如同新加坡那些违反法律的人,之所以要接受惩罚,是因为那是自己造成的。
  佛法谈慈悲,绝不是以妇人之仁觉得「不忍心」、「过意不去」去看待,关键点在于:这一个本身做错的人,如果不去做不好的事,就不会受到责罚,也就不需要事后讲忍、不忍心;只要自己事先能在意,就无所谓事后了。
不过人经常都是只照着自己的看法、思想去表现各自的行为,也因为这样,很可能造成不是伤害了别人,就是伤害自己。所以我们谈慈悲,说拔苦与乐,事实上应该探讨的是:苦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只期盼别人拔除自己的痛苦,给与自己快乐?
  如果自己不去制造痛苦,还需要别人为你拔除痛苦吗?假如你已经把一切本份做得很好,本来就很快乐,还需要别人给与自己快乐吗?可是我们人往往不这么想,譬如当我们做错事情,或是引起别人烦恼时,常会歉疚的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可是有没有想过?本来这两句话不需要从自己的嘴里说出来,只要当初谨慎一点,也就没有必要向人道歉而说出这样的话来。
  通常我们人,都以一种依赖的天性来面对人与事,因此不免怀有一些对他人的寄望。试看小孩的成长经历:从小依附在母亲的怀里,肚子饿了以哭表示,仰赖母亲来喂食,尿片湿了也是借着哭声,希望母亲帮他换片干爽的。等到慢慢大了,开头是妈妈喂着吃饭,喂饭时,还要跟在屁股后面,追着去一口口喂,直到饱为止,好像吃饭都不是自己的事。
平常我们会说:小孩子不懂事嘛!本来这样没有错!可是这正是养成依赖的一些过程。以后自己会吃了,就开始偏食选择爱吃、不爱吃的食物,父母就顺着他的喜好而满足他。即使成年了,无论是在念书,或是工作,那一个时刻没有依赖?人总是离不开依赖。
  这种依赖其实并没有对与错,而是其中有些问题存在;当我们从小已经在依赖的惯性中熏习,成长之后,反过来别人可能会来依赖我们,彼此不断的在依赖中发展,即使此种互相依赖是必然的现象,仍需藉由佛法的理念认清它,主要在于如何做一些调整。
  人,不欢喜时会忧愁;摔倒、碰疼了就会痛哭;假使受到了什么刺激伤害,所有的烦忧都会爆发出来,这都是人性必然的反应。处在这些不顺当、超过个人能力负荷的时刻,往往会期盼别人的安抚、同情,甚至能够站在自己这边。
暂不管它是或者非,其中的关键在哪里?还是依于一份依赖之心。反之,在人顺利的时候,又是一种什么心态自居?欢喜、得意?与人分享?或者炫耀、骄傲示人?并不表示日子过得很好的人就不需要别人。
  总合而言,「不好」和「好」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如果认为好的是你所需要的,自然是愿意接受,反之不好的则排斥、拒绝,这本来是人很容易显现的共同现象。可是我们有否想过,好的,人人都期望,不好的,统统不要,那么究竟有多少是好的、不好的?这里所谓的好与不好,又是怎样去定位?
  譬如说,父母对子女如果管教严格,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如果是疼爱多一些,到底好,还是不好?所以,我刚才说这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人活着时,避免不了的一些过程。以世间法来看,人处在这个世界,往往有太多的迷惑、无明,甚至太多的无奈,在这些前提之下,久而久之,我们就把它归诸于命运。以为人命就是如此!
  当然能够认命的人,他如果不去伤害别人就已经不错了;有的人虽然认命而不伤害别人,可是却会伤害自己。同时,不愿意认命的人,伤害别人的机会也是不少!这正是我们为什么要谈慈悲的原由。
  究竟该怎样表现慈悲?是不是希望他人拔除我们的痛苦、给与我们快乐,就是所谓慈悲?就是佛法?如果别人不能拔除你的痛苦、给与你快乐,是不是对方就不慈悲?
  从前面已说的互为因果关系,我们可探讨究竟怎样才是慈悲,佛法中谈任何问题,不在乎言语行为上发展的过程,而是在意这种言语行为完成之后,所得的结果。
  比如父母对子女的溺爱行为,可能使他们变坏;同样,也不一定父母对子女要求严格,这个孩子就一定会乖,爱或严格只是一种手段。如果结果是好的,不管怎么做都没有错,都是一份慈悲,因为慈悲的本义就是拔苦与乐。
问题在于:拔除痛苦后,所得的是什么样的结果?好比医生为病人诊治、开药方,把病治好了,它的结果是快乐的。假如对方是一个吸毒成瘾的人,你看他很可怜,给他钱买毒品来吸食,后果如何可想而知。你不能辩解地说:我是因为看到他痛苦的样子,不忍心,所以帮助他。认为这就是慈悲。
  所以慈悲的本身不是在于它的过程,而是在于所得到的结果是什么!
  佛法讲饶益功德,是肯定于效益上,确实有价值的表现。谈慈悲,必须以这种态度去面对,去正视其中的含义。
  记得我过去在一个寺院里,曾经发生这样的事,平常我较少跟寺内的人打交道,有一次出门时,在途中看到卖素食的小点心、包子,就买了一袋回去,分给常住吃。随后有人对我说:「法师,你好慈悲!」大家想想看,我只是买了一点吃的东西就好慈悲,是否不给东西吃,就不慈悲?当然,这只是误解慈悲的小例子,最要紧的是必须对它有正确的认识,以及注重这法要所完成的结果。
  接着介绍有关喜舍的含义,喜是欢喜的喜,舍是舍弃的舍,佛法中称「慈悲喜舍」为四无量心。其实说起来慈悲是于行为上的实际表现;喜舍则是行为表现的一种精神内涵;亦即你的表现是依于一些道理方法,去行为你的慈悲,当然必须要有一种精神上的维护。
这个欢喜的喜字,就是你要行慈悲、表现慈悲的时候,是以一种什么的心态、什么样的感情去表现?如果表现得很痛苦、毫不欢喜的话,那这个慈悲的折扣就太大了。欢喜,我们既然要拔除别人的痛苦,给与别人快乐,于此出发点下,必须要有所付出,在这时刻,你究竟基于什么情怀,存乎于心而去付出?
  譬如社会上有所谓的爱心问题。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镜头,一位清贫孤寡的老太太生病了,躺在床上,有爱心团体前往探望,还有新闻记者随行。代表的人物就站在老太太的床边,用一个信封装了钱,向老人家说明是某个爱心单位,知道她很可怜需要帮助,特地前来看她。
此时,有电视台的摄影记者摄取镜头并记载过程,明日的报纸即登有爱心普及人间、人间处处有温暖等文字的新闻;这里面能否发现到:看起来好像一个人在表现一份慈悲,他也好像很欢喜,可是有没有想过,躺在那儿的老太太怎么想?
  如果我是她,很可能会说一句话:你们今天来看我,我很高兴,可是你可怜我,我实在不欢喜。谁需要可怜?爱心不是可怜人家。所以通常我们做一些事,本来是件好事,自己似乎也做得很欢喜,结果可能只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看起来好像在帮助人,事实上已经伤害人了!
  欢喜,如果你从事慈悲行为,也用一份欢喜心去做的话,说起来倒不如像那些志工、义工,帮老太太清洗衣物、洗澡、弄吃的,且轮流照顾她,那比拿着红包,还要让她上报纸、电视宣扬一番的情形,两者间所谓欢喜的差距就太大了。
前面我提过「不伤害别人,也不要伤害自己」,有时行使慈悲,如果不是真正欢喜去做的话,很可能会造成伤害,不是伤害别人,就会伤害自己;那么究竟拔除了别人的痛苦没有?给与快乐了吗?这是很值得考虑的问题。
  前面说的,慈悲不只是对别人,也要对自己。以欢喜而言:当业报显现的时刻,亦即当我们遇到一些痛苦烦恼的时候,怎么以慈悲之心、欢喜的情识去面对业报?面对痛苦烦恼,如何去拔除它、化解它?所以拔苦与乐不只是一句话而已,也不仅是对别人而已,当面对自己时,也该知道怎么办!
  因此,要慈、悲、喜、舍的话,这在修学佛法的过程里是,一个最大的课题,因为这中间没有自私自利,由于涉及自私自利,就会伤害别人;一旦面对自己的业报显现时,似乎慈悲也派不上用场了,因业报显现时,就是无明烦恼时,如何跟慈悲扯得上关系呢?于此必须要了解,无明烦恼是痛苦,怎么拔除痛苦是当务之急。所以说学佛的人面对业报时,不只是承受,而是要在欢喜的前提之下,怎么去求得解脱。
  以更浅显的方式看,无明烦恼、痛苦的发生,是「我」在承受,当然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些痛苦拔除掉,可是怎样能给与快乐?如果面对它要欢欢喜喜,怎么欢喜得起来?
  佛法讲「解脱」,很多人把这两个字当成是「死」,解脱并不是死!生命过程中所承受的业报,内容就是一些因因果果,如果以一个因得到一个果来说,就好像一条绳子绑着你一样,许多的因因果果,即类似许多的绳子你绑着,学佛就是要怎样把这些绳子一条条解脱。解脱就是解脱这些,绝不是说,求解脱就是求死,否则何必学佛呢?
  求解脱是清净我们的业,承受业的时候,总是痛苦的多、欢乐的少;因为业里面,除了恶业之外,还有善业、无记业等,恶业是受苦报,善业即受乐报,所以还是有欢乐的成份。
  由此可知,所谓拔除痛苦是指恶业而言,给与欢乐就在于善的行为造作有多少。不过这些都不是究竟,真正能给与的快乐是什么?是求得解脱、求得自在才是快乐。所以我不管是以文字介绍或演讲佛法,常常提示学佛的目的就是在求解脱、得自在,如果能把握这个法要,而不把解脱当成是死的话,就能清楚学佛的重心,是关系到业的问题。我们人的一生,如果能把业清净的话,就是你的佛性显现的时刻,佛性能显现,你就成佛、成菩萨了。
  因此,当业报显现的时候,我们要怎样去拔除这些痛苦,怎样快乐能生起,最要紧的,还是先得欢欢喜喜的去面对它、承受它。怎么说呢?人如果要讲到因果报应的问题,也就是业报显现之时,以一个普通人跟一个学佛的人,反应差别就很大。
从世俗人方面来看,人与人之间,一旦发生了若干纠纷、问题时,很可能起初只是争辩,以后则可能发展到争吵,吵到某个程度时,可能就打起来,最后造成伤害。如果是学佛的人呢?往往不一样,因为学佛的人是针对迷惑、针对无明烦恼,从中去觉悟一些什么,能够把问题化解掉,于中求得解脱,就好像被绳子绑住,而把它解开一样。
  学佛的人为什么可以做得到?那是因为当我们与人产生争执之时,刚开始争辩就会想到:这么争不能解决问题?如果能够沈得住气,也即是通常说有定的修养,定的本身就是不乱;假如能够不乱,先沈得住气而不与人争论下去,当然就吵不起来。倘若因修养不够,还是会辩,辩到后来吵起来,此时如果还能知道这样吵下去并不能解决问题,就有化解的机会。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当别人发生纠纷的时候,在争吵的当中,旁观者总会说一句话:「唉呀!你们那一个少讲一句不就没事了吗?」这个少讲一句不是那么容易。为什么我们常会说这句话:人争一口气,甚至后面还要附加一句佛争一柱香?!我不知道有那位佛会去争那一柱香!人的确在争一口气,可是这一口气争到了,又怎么样?
  台湾话说「输人不输阵」,最后要付出多少代价?而且结果自己又得到了什么利益?很可能自己已受到伤害。为什么?因为当他面对这问题的时候,不是用一份欢喜心去面对,而是纯粹以一种自我意识去面对别人的自我意识。当两个自我意识相对的时刻,各自坚持自己的,所以就会争、辩、吵、打。这也是我们之所以强调要欢喜承受的原因。
  前面已讲了慈、悲、喜,接着再看第四个字「舍」,一般常以舍弃来说,往往容易造成误会,以为谈舍就是不要!弃就是去掉!这样解释,就好比古人会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居然你还要去给别人?即使是世俗的人,都不是遵照这样的道理去修养,何况是佛法!
  其实佛法的舍,是依于前面的慈、悲、喜,当你有了慈悲的心念,而且以欢喜的心态去表现的话,我们一定会知道有它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饶益功德;这一份饶益功德,你要舍,舍什么?即是舍执着于功德的心。因为你原来的目的是希望别人能得到利益,绝不是去执着所布施的功德,计较回收。舍,就是舍掉对功德的计较与执着。因为学佛的人不知不觉中常会犯这些错,会贪着功德。
  功德的内涵,就是一种有饶益或者有价值的行为。分开来讲,功,是一种力量;德,是一种修养;你的修养发挥为一种力量,就是功德。人有时在做了一些功德之余,会感到很得意,执意不舍,甚至在某一个时刻,面对那个得到利益的人,假使他有点对你不好,或表现不如你的理想,马上就会把这份功德搬出来,看看你现在这样对我,想当初我是如何对你……。
  为什么学佛的人要行舍?因为饶益功德是以「无相」为基础,帮助别人,是希望他能得到利益。如果心里执着不舍,必然会生计较之心我施了,你就要回报我;我做了好事,将来你就欠我一份人情。如此于心念中即不能清净。
  舍,真正说来,不只是对别人的饶益功德方面要舍,还要舍自己的「我」。会计较执着是因为有我,如果能够把这个「我」放舍,计较执着就不会发生。
  如何舍「我」?譬如谈慈悲,当你拔除别人的痛苦,给与别人快乐时,究竟是「谁」在那里拔除?是「谁」在那里给与?正你有这种行为而生起欢喜心的时刻,又是「谁」在那里欢喜?谈到舍「我」,常会难以把握这个「我」,总认为「我」只是一个自我,仅止于如此简单的认识而已。
  真正的我,表现最明显的是在三种行为上:一个是身体的行为,就是动作;其次是语言的行为;另一个是意念的行为;三者组合起来,在任何时空表现出来,就会显现一个「我」。比如说:我要揍你!嘴里讲,一个拳头举起来,身与口同时就表现;而「我要揍你」那个意念的生起,就是思想的行为,如此身、口、意就已全都显现出「我」来。
  又例如:我很欢喜!这是面对人、事、物后,所表达的情感反应,经由口述说显示的,于内心中就有了意念的分别,表示也有不欢喜的,而这是我感受欢喜的。那我们所说的舍,是否将此身、口、意都舍掉呢?不是如此!是要舍我行为造作中不好的。
  比如讲佛教,提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大家耳熟能详,很容易了解的话语,教诫我们:恶的不要做,好的、善的力求去做,这里面就包括了身体的、言语的行为;自净其意,就是意念上的行为。如果能够意念清净的话,当然,表现在言语、身体的行为,自然就是好的;如果意念本身的出发点不好,所表现的当然就不好。我们要舍,是舍身、口、意造作行为中不好的,并不是舍好的。
  刚刚说明慈、悲、喜、舍是:拔除别人的痛苦,给与别人快乐,还要欢欢喜喜的去做,做完了也就算了,这才完成了一个舍字。由此可以发现,你的「我」是一个什么。
  因此,不只是于业,是「我」的造作行为,于道,不也是自我的一种造作行为吗?只是我们把它分开说:造作成业,修养成道。
  其实造作是行为,修养还是行为,谁在那里造作?谁在那里修养?当然是自己的那个「我」。你对别人表现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实对自己的那个「我」,能从「慈悲」到「喜」,而后到「舍」的话,道理也是相同。
  如果能把这四个字,于道理、方法上建立融会贯通的知见,就会联想到我先前所讲的「不伤害别人,也不伤害自己」要怎么去做?这两句话,我经常向学佛的同道介绍,很多人都给我一个回应:不伤害别人,我倒可以做到,可是还要不伤害自己,这实在太难。为什么?因为他只是把自己当做是我的行为而已,忘了这个「我」,是和自己以外的「他我」,或者是人与事发生关系,才会表现出来。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容易发现:譬如自己有时不小心,事情没有做好,又关系到别人,常常不会承认自己做错了,反而责怪别人「都是你!要不是你,我就不会这个样。」其实是谁真正在那里行为、表现呢?
这个「我」,只是因为这个「我」关系到别人;好比说你手上捧着一碗汤或水,不小心撞到身旁的人,往往所起的反应是:假使别人不站在那里,你就不会碰到他。以这种方式去看问题,可是很少会想到旁边明明站着一个人,为什么不小心点,闪过这个人而要一头撞过去?这就是一个「我」的问题,只有自己的我,忘了别人的我。
  其实自己的我真正要舍,必须关系到别人的我,也就是舍弃自己的我,而显现出对他人的饶益功德。这其中不在意过程的好、坏,而是在乎它的结果。
  慈悲喜舍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以菩萨的行修,不仅仅须要依靠六波罗蜜法和四无量心,无论慈也好,悲、喜、舍也好,凡夫众生做不到,是因为迷惑,能做得到,必然是有所觉悟。
  谁迷惑?谁觉悟?是自己的「我」。这个「我」如果不能突破或者舍弃,想要行慈、行悲、行喜都不可能。所以我们会赞叹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伟大的愿力!因为地藏王菩萨把自己的我放在一边,他那个「我」,照道理是早应该成佛,可是他情愿不成佛,也要在地狱里度众生。
  如果他不能舍弃「我」,能够在地狱中行慈、悲、喜吗?可见前面的慈悲是一种行为表现,喜是心态的呈现,这个舍,肯定于不管是行为与心态,可能造成的结果,即使是好的,我们也要舍掉执着,坏的,则根本不叫慈悲,也不叫喜,就无所谓的舍。
  有了这些概念后,不妨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刚说不能做到慈悲喜舍,是因为迷惑,能行,是由于觉悟。既然说菩萨是一位修行觉悟的人,他是不是要具备这四无量心,才能称得上是菩萨呢?这就是所谓修菩萨行,必须先要具备心性上的调理。
  我们常说要明心见性,要明什么心,见什么性?也说到明心见性前,必须先修心养性;关于心性的修养,到底是谁的心,谁的性?各位不妨思考一下,是业心业性?还是道心道性?业,能成为人,而来到这个世界,就是带着业,来承受业报的;道,佛法告诉我们,如何从业里面去认识、了解,能够清净我们的业。
  我们谈心性,究竟这心性是摆在那一边?谈修行,绝不是只摆在诵经、礼忏、参加法会、行布施等,这些「教」的行为上,而是针对我们的心性,所表现的时刻,就是当业显现的时刻。
  业的显现,即是一个因果的现象。人的一生有无法计数的因因果果,所以经典上说及「一大阿僧祇劫」,提到成就菩萨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究竟说的是什么?阿僧祇劫又是多少?因为这个名相本身,就是意指一个没办法计算的数目字。
  劫,是劫波,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因与果的关系。人来到这个世界,要经历多少没有办法计算的因因果果,甚至小到连打一个喷嚏,都有其因果在。怎么说呢?打喷嚏是感冒了?还是外面有什么脏东西,进入到你的呼吸系统?一定有它的因,才会有这个打喷嚏的果。要大呢?可以大到所谓的生死问题,即是说人来到这个世界,是来承受业报-生、老、病、死,以至于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无非是在这些苦里过日子。
  可以说娑婆世界,就是一个苦的世界,人活在世间就是承受苦。问题是我们现在承受的这些,是我们在过去世什么时候,做过一些不好的事呢?如果这一生,我实在没有做什么坏事,我为什么也那么苦?
  不过,这一生的行为,也许你可以知道,这一生以前,过去世的行为,你能知道多少?的确不知道!所以佛法中提到「无明」,无明是不知道过去,而不是现在这一生。
  也正因为这样,所以当前社会上有乩童、通灵,还有很多所谓阴阳眼、通晓三世因果的,这些人都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而且这些人的生意非常好,收入很不错,为什么?因为众生无明,他说他明了,事实上明了没有?
  因为他知道人人都有无明,如果他也跟着一起无明的话,你就不会对他有所求了。所以他表现的是他能够明了,而你是无明,你既然不知道,就只有求助于他了。这叫迷惑。为什么?如果他真的明了,知道所谓三世因果的话,我告诉各位,这个人早就该死了。这话怎么说?
  以佛教里一些修行者的常性来看,当他能够表现出三世的一切,如他真要表现的话,只能有一次的机会。为什么?一旦他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种神通,真正像罗汉或菩萨,一旦表现了神通,他一定就此消失,你再也见不到他。这是中国佛教历史上,一些高僧大德曾经留下的资料记载。其次,依据佛陀的思想理念,刻意表现神通,就是迷惑众生,所以说他若用一种所谓神通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明了,是不是早就该死了?
  如果他真正能够明了,对自己为什么不明了?因为他如果能对自己明了的话,他早就成佛成菩萨啦!还需要用这种方式得到更多的钱财,哄骗更多的人吗?佛菩萨以慈悲为怀,这些人的行为并不叫慈悲。
  所以谈慈悲喜舍所涉及的问题,不只是在个人的心性上,还关系到别人的心性,甚至于不只是人与人,还关系人与事;人活在这个世间,这些互动关系都是少不了的。
  从无明,即所谓的迷惑中,我们都希望能够明了而觉悟;因此在慈悲喜舍上面,能够先建立起正确的知见,还能行于实际生活中,而且所得到的是一份饶益功德的话,当然,他就具备菩萨心,也就是所谓菩萨的胸怀。
  道理上看起来似乎很简单,谁都会说,要照着去做的确不容易。现在,我们于知见方面已知道很多,真正想要把慈悲喜舍,表现得淋漓尽致,确实使别人获得饶益的话,除了刚刚说的「我」要舍之外,于此再用简单的方式,谈谈如何去做。前面已提到,以父母对子女的感情和心态去着手,那是一种基础,再慢慢去提升、扩大,这是一个方法。
  可是,以佛菩萨的修养,如果我们要讲大乘菩萨的行修,谈修养,看起来只能做为基础,它绝不是道的显现。那么道在那里?
  大家都知道烦恼与菩提,也耳熟能详:「转烦恼成菩提」、「烦恼中有菩提」;假设烦恼是业,那么菩提呢?就是道。依于烦恼与菩提的关系去看业与道,我们能不能发现它的方法?
  转烦恼成菩提,绝不是说菩提是一种神奇力量,而烦恼就像一个罪恶的东西,藉这股力量去打击烦恼,事实上不是如此;所以我常说:「佛法不是武器,现实生活不是敌人,不要把佛法当武器,去消灭现实这个敌人。」佛法不是这种现象,烦恼与菩提也不是这种关系。
  修行的下手处,不外就是从烦恼中去显现菩提,或者说是从业里面去显现道,它是相同的理论。唯一的问题,是如何不去造成烦恼,不要造作成业,那才是真正的工夫。
  要不造业、不生起烦恼,这中间你所行为的内涵是什么?是慈悲喜舍!你能把握这一点,就知道怎样去行慈悲喜舍,如何建立起四无量心。烦恼是因无明而起,搞清楚了,就能显现菩提,那不就是觉悟么!
  业的形成,是因为处在无明的状况里,道就是从无明中去突破。所以我们称菩提是道,平常说的「发菩提心」、「行菩提道」,一般都把发菩提心当成是觉悟心,其实不是如此;菩提是一种道,也是方法,循着这一道路,依于这些方法,你可以到达觉悟的目的,这才叫做菩提道。

  发起菩提心,就是告诉你身口意的行为,要行于菩提之道,不要因造作而形成烦恼,或者形成为业;这是因为你没有行于菩提道,只是随着色尘缘境打转。

  从以上所讲慈悲喜舍的知见,以及怎样去下手,它的关键性,大概各位就知道所谓菩萨的发心,不只是发起慈悲喜舍之心,而是要先了解此四无量心的法义,知道它的方法后,照着这样去做,那才是菩萨行修之道。

  慈悲喜舍是行菩萨道的方法,
  像世间任何的方法一样,
  它能帮助众生得到利益;
  而且得到了,必须完全奉献出来,
  在佛法中就叫做菩萨心、饶益功德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