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白云禅师:大慈心


   日期:2020/5/29 21:1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大慈心

  佛菩萨以慈心济世度人,为欲令众生普获利乐,所以智度论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可以说「大慈心」即是佛菩萨的愿心,也可以说是成就佛菩萨的基本条件。

  慈,即是仁慈,说文中说仁就是亲,礼之中庸说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论语学而篇:「泛爱众,而亲仁」,似乎慈心的对象仅局限于人。仁与慈在意境上通义,说文中说慈即是爱,偏于由上安下的说法,礼记中亦有:「为人父,止于慈」;左传中也说:「宣慈惠和」,都是「上爱下,下亲上」的单元之说。佛教立「慈」为「四无量心」之首,是不分上下,怨亲平等的;大乘义章中说:「爱怜名慈」,鸡跖集中也说:「如来慈心,如彼大云,荫注世界」;这与国语齐语中的「下慈孝于父母」,以及新书道术中所说的「恻隐怜人谓之慈」,有着同样广博的「慈意」;唯佛菩萨的慈,达到「无缘慈」像阳光,如雨露,无有些许偏私的胜义境;在法华经普门品中说:「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是为以平等一如,普缘无量,与众生一切利乐的最好佐证。

  观古鉴今,佛菩萨的成就,无有离于「慈心」的,也就是说,无有无慈心而能成就佛菩萨圣果的;此种慈心的广博,在前面说过,不仅广及怨亲,更博大以至「无缘」。无缘慈,在佛持论中说:「诸佛之心,不住于有为无为性中,故心无所缘」!大智度论中也说:「佛以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往来五道,心着诸法,取舍分别;故心无众生缘,使一切众生,自获拔苦与乐之利益」;可见佛的无缘大慈心,于众生无取无求,无有条件,确然是「无上正等觉」的圣智者,以唯众乐无众苦的意念和愿心而济世度人;确然超乎世俗的「爱」为「亲」,为「上与下」,所谓「信者得救,可上天堂,不信者沈沦地狱,皆是分别的「慈心」,纵然予乐,也是短暂的,局限的;不如「佛慈」,予以「常乐」而得究竟,无有「执」与「障」的偏私和不平等,或是蕴藏溺爱,甚至危害他人的「慈心」;是以教下立「慈心」乃「无量」,确然不是泛泛的论说而已,尚须实实在在的去作为;所谓「事理圆融」,正是佛教最为强调的宗旨与方法,因为不如此,便不能成就道业,不能证得圣果。

  不过,佛的遗教与训诫,虽然一直为学佛弟子所遵行,更为世俗所景仰;但,时正末法,纵使口头自谓学佛的不乏其人,而心头真实学佛的却为数太少;如果以现前世界的佛弟子比例来说,可以辨别的应该是偏于「理」者为最,行于「事」者不多,是一个令人耽心的比例,在一个宗教行者的处境来说,其所荷担的责任,将是愈来愈繁重,也愈来愈艰辛了。基于世态的变化,人心的衰颓,绝多数为时代所带来的困扰,像伦理的,道德的,渐渐已趋向「空虚」枯涩的境地;诚然使人惶恐,孤独,绝望而长久地沦于烦乱的时日中。于是,必然地会使这个世创显得格外冷酷无情,人人像生活在世纪末的哀苦里;因此,为了避免这些可怕的来临,唯有人人生起佛菩萨的大慈心,以爱怜,以常乐,慢慢地去填满那些空虚,像大云澍法雨,滋润那些枯涩;使众生对这个世界感到处处充满了温馨、祥和、可爱;于平安中寻求究竟的「法乐」,共同获得无上正等觉的圣智之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