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白云禅师:禅的语丝


   日期:2020/5/29 22: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的语丝                   

白云老禅师著作
 
        一
 
   禅行者,于耳目之所及,切忌但存挑剔,不妨依作镜照;返观自我的起心动念,别人如何?自己又如何?
 
        二
 
    挑剔,对象不是别人,对别人,应该多与体谅;挑剔自己的过失,具有检讨与改进的作用,也就是所谓修。
 
        三
 
    修行的诠释: 修是修养,行是行为;修养自已的「身、语、意」行为,就叫做修养。
 
        四
 
     如何明心见性呢?     唯有修心养性!
 
        五
 
     佛法不是用来作武器,专门刺伤他人。
 
     佛陀所说的道理与方法,是用来调整自己的缺失;务期使不好的调整成好的,使好的更为增上。
 
        六
 
    分别心发动之时,不能一味地计较和执着,必须进一步去认识和了解;从探讨及时有所发现,则可以净化无始的业力,修养成可以明见心性的智慧之力。
 
        七
 
    「因误会而结合,
 
      因了解而分开。」
 
    时下的男女关系是比较任性的。
 
    但是,可曾想过,误会的是彼此的优点?抑或是缺点?
 
    尤其,结合在一起的,那一份「爱」的诱因,当心念中发起要分开之时,爱的诱因到那里去了?
 
    如果,好好的想一想,结合时是彼此决定于爱的诱因;结合后,只为一份强烈的自我意识,忘了还有「彼此」;凭借自我的任性与冲动,活生生地否定了爱的诱因。
 
    请问:但有自我,跟谁结合?
 
    再说:彼此真能了解,不是更好相处么?!
 
        八
 
    一张脸,一头发丝,以及那些掩盖丑态的服饰;可曾想过,代表生命的时空,汝为之消耗了多少?又回收了多少?
 
    不是么?生活中最珍贵的精神与物质,曾经以「爱拼才会赢」的干劲,从辛苦中挣得;然后,投注于一张脸,一头发丝,以及那些掩盖丑态的服饰。
 
    想想,何不净舍于殊胜的饶益功德之上!
 
    (切记:饶益自己以外的许多人,方称殊胜功德。)
 
        九
 
    万里晴空,蓝天显得冷漠;大地上,万物少不了一些期盼。
 
    茫茫人海,充斥喜怒哀乐;心念中,人们少不了一些期盼。
 
        十
 
    天赋你我许多,却不能表现淋漓尽致;善用智慧的人,往往比别人拥有的要多;智慧的形成,来自点点滴滴的知识与经验;想一想,至今你搜集了多少的点点滴滴?
 
    十一
 
   荣与枯,盛与衰,全在自我的主宰。
 
  修养般若波罗蜜的人,往往抓住的尽是荣与盛;耽于放逸懈怠的人,则逃不脱枯与衰的悲惨命运!
 
        十二
 
    游山玩水的人,对山水的态度,不是赞叹,便是毁伤,很少有人愿意付出一份诚挚维护的感情。
 
    人,游走人与事之间,往往面对人与事,不是挑剔,便是评诂,很少愿意以学习的心态,好好地珍惜;尤其是所谓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恭,似乎应该从来与「我」无关。
 
    但是,可曾以之作为镜照,返观「他我」即是「自我」
 
之时;想想看:
 
    阁下的起心动念中,发现的又是一些什么呢?
 
十三
 
    禅行者之所以能够洒脱自在,主要的行为表现,在于面对「是、非」之时,彻见是非的利与害,却止于明辨,而不是参与。
 
        十四
 
    修行的人,若欲不伤害他人,同时也要保护自己;首先学着不将自己的痛苦与快乐,任性地加之于他人身上;其次是修养自己的「受、想」,远诸色尘缘境,莫使发生情识作用,务期从自我所起的「受、想」,转变为道我的「非受、想」;而后,在时空中恒久的精进,以至入于觉道的「非非受、想」方称是个真实的修行人!
 
        十五
 
    学佛之道,在追求「了生」,务期「死的解脱」;或者说,于「生」的明了,则「死」即解脱;未来之世,便不再受「众生」的苦,自然也就不受「诸死」的苦了。
 
        十六
 
    学佛,即在学智慧,而且是突破(出离)世俗的,能够化解问题(烦恼)的;有了智慧,纔能出离色尘缘境,化解问题,远诸烦恼,也就是具足觉悟的能力。
 
        十七
 
    智、阇那,举凡一切的知识与经验。
 
    慧、般若,运作知识与经验于现前,使其成为力量,化解问题;结果所得,是肯定的饶益功德!
 
        十八
 
    看蓝海,见碧波,共长天,却成一色。
 
    听旋律,耹音符,藉管弦,整合一曲。
 
    人,依凭耳目之所到,总在见闻中讨生活,跳不出声色的圈子,迷惑于自我意识的日子;有几人?放眼广闻,深思熟虑,那些不同的语音,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族性,不同的人文史实,何以生起许多的分别?
 
    难道,何者是人?何者不是人?
 
    禅行者的修养,当知:
 
    理相,只是生、住、异、灭,精神的。
 
    事相,但显成、住、坏、空,物质的。
 
    倘若,认清了:
 
    感性的,自毁伤他,无非是不舍自我。
 
    理性的、自评诂他,任也是不离自我。
 
  因此,是非之内,固执于主观意识;是非之外,虽设客观,又何曾突破了是非的圈子,真能做到不参与是非!
 
        十九
 
    能够做到明辨是非,而又不参与是非的人,即使面对许多的是非,亦不至成为是非范畴之内的人,应该是一位「学佛」的人!
 
        二○
 
    但以自我意识分别人与事,好像是自己懂得很多,其实已经陷入了奴才的行列,被人与事迷惑了;一个学佛的行者,于人与事之前,如果能够从分别中察觉,以至诚心地返照,必然地可以增长智慧,行于菩提道上。
 
        二一
 
    严而不苛是教法,爱而不溺是家法,谏而不损是良友;慰而不朦真情意,坚而不顽讲原则,称得上人间处处有净土!
 
        二二
 
    礼佛、在追求菩提。
 
    礼法、在修学般若。
 
    礼僧、在尊重知识。
 
        二三
 
    问题发生之后,以一句「我怎么知道」来保护自己的人,其实是表现愚痴之后的借口;就好像常说「做人真难」的人,忽略了自己的修养之不足。
 
        二四
 
    百依百顺,并不代表温柔或体贴。
 
    安贫乐道,并不表示幸福或快乐。
 
    饶益功德,全在修养中的内涵,是否肯定实际上的价值!
 
    佛法的成效,讲求不伤害别人;可是,自己同样不可以受到伤害;亦如懈怠与精进,但能突破自以为是的情识分别;又如悲愤与进取,悉得远离计较与执着,所谓人法皆自在,方入清净之道。
 
        二五
 
    伴着孤独数烦忧,无异望着良田数稼穑;从来不肯付出汗劳耕作,亦不事辛勤灌溉;到头来,免不了仍旧孤独,依然烦忧!
 
        二六
 
    勇于接纳自己以外的人,往往是拥有最多的人;相反,但知推销自己的人,终究是个止于代销而不会生产的业务员。
 
        二七
 
    不要一味的计较别人说些什么?必须确定自己正在做些什么!否则,只是要求别人做佛菩萨,而自己长久地处于凡俗众生之位。
 
        二八
 
    政治行为是:
 
    有的能说不能做。
 
    有的能做不能说。
 
    有的要做也要说。
 
    宗教行为是:
 
    不能说的要善巧说。
 
    不能做的要权宜做。
 
    但能契应于饶益功德;
 
    可以方便的说与做。
 
        二九
 
    名身、句身、文身,是经论典籍的组合方式,不能一味地在相上转来转去;必须深入探讨谛义之所在,或者说,必须发现「法」的效益性,纔能展现出佛陀所留遗教的无上功德!
 
        三○
 
    身口的造作,源自意识的动力,确定造作值率;意识的主控,在于心念之所起;心念的内涵,缘于八识田中,已经存放的种子成分。
 
    是故,行者之行,在维护身口意,在调适吾人之心念,在培育正行的菩提种子!
 
        三一
 
    方、是随方不昧。
 
    便、是便利巧用。
 
    方便不是随便,是权宜于饶益功德之时!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