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继程法师:熏习净化


   日期:2020/5/30 13:5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熏习净化

前面谈到修行层次上的一些问题,也谈到如果要时时提升自我,必须要有一份诚心,深入自己的内心去剖析。我们的心造作种种的行为而形成种种的业因,再招感种种的果报,所以心是一切活动,甚至是一切现象显现的主体。因此,心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修行一定得往内心去深入探究。

亲近善法,向内熏修

虽然说修行并不是从外在的形式及因缘去做功夫,但是外在的因缘却能够产生一定的熏习和净化的作用。比如当我们不晓得要应用什么方法来修行时,就需要善知识在旁指导、帮助我们,也需要阅读一些经典来吸收正确的思想观念。这种种的法界等流显现为一种外在的因缘,让我们能够依其而产生一种熏习和净化内心的作用。在止观法门的修学里,我们也看到了外在因缘、条件的重要性。幽静的环境对修行有一定的帮助,持戒也能够产生一定的效果。这些戒条并不只是告诉我们不应该做某些事情,而是要我们在不造恶的同时,积极地去行持一切善法。

世间一切的善行都能够净化我们的身心,世间的恶法则会障碍我们的修行。通过戒律的修学,我们能够分辨善恶,从外在行为善恶的分辨到达内心的剖析。“心所法”分成“善心所法”及“恶心所法”,当我们的内心生起一个念头时,就能够分析它会衍生为怎样的一种后果。如果一个行为的造作会伤害到别人的话,最后它必然也会伤害到自己,这就形成一种障碍了。

恶心所法即指烦恼。在用功的过程中,当我们生起一些恶念时,如果能从佛书的指导中了解它是一种阻碍,是一种往下拉的力量,就设法去改进自己的行为,从行为的改进而产生一种熏习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够常常行善,它就能够和内心的善心所法相应,逐渐加强善心所法的力量;而一些恶法或者不好的行为,尽量不去做,甚至不让恶念生起来,那么恶心所法的作用就会慢慢地减弱。

在初学的阶段,我们固然需要从外在的因缘或者一些助缘中,懂得去分辨、去分析,然后作出适当的抉择及如法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对心的熏习与净化的作用。心是一切造作的原动力。倘若我们的心净化了,行为自然就会清净。可是我们愈往内心去探索,愈会发现它捉摸不定。如果说心是我们自己的,但它又好像不听我们的使唤;如果说它不是我们自己的,却又知道自己在想东西。所以心非常抽象,也最难捉摸。佛法就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它,让我们明了心的作用。我们在修学的过程中,是否曾觉察到这种情况呢?

我们偶尔会发现自己的心力薄弱,那是因为我们捉摸不到自己的心;我们对心的作用、功能和性质没有正确地了解,因此无法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所以我们的心没有力量。在修学的过程中,这些情况都会出现。

如果我们只是在外在的形式下功夫,比如初一、十五吃一餐素,偶尔往寺院跑,找法师喝喝茶、聊聊天,这样当然不会发觉自己的心没有力量,因为它也是随着外境转。认为自己在某个程度上已符合了外在的形式,觉得自己已经是一个佛弟子了,这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已经学佛相当一段日子,仍然停留在很表面的层次,这在整个学习的过程来讲,即使是世间学问,也不是很理想的。

借事观心,不断净化内心

在修学过程中,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增上。世间学问如此,学佛修行也不例外。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把一些缺点、一些烦恼消除,即使无法完全除去,也要让它逐渐地减轻。如果真的能够让佛法深入内心,它就能够发挥净化的作用,我们就会逐渐感觉到内心的烦恼一层一层地脱落,也会有一种类似解脱自在的感觉。

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生活中种种的问题,在面对的当下,我们依自己内心的境界去应对它,所作出的反应正好说明我们内心真正的境界。比如事情发生时,感到慌张失措,虽然学佛了,仍然不能真正运用佛法来分析,也无法观照自己的内心:为什么这个烦恼会生起来?那表示自己还做得不够好,还不能用观想的方法来化解烦恼。

我经常会提醒大家,修学佛法是一种解脱之学、解脱之道。学佛之后,心胸应该是愈来愈开阔。如果愈学愈苦恼,原本没有学佛时还不觉得被绑住,学佛之后反而有了更多束缚,那就得检讨到底是佛法出问题,抑或是自己的学习心态不正确。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不是用方法来绑住自己,而是要依这些方法来帮助自己开拓更宽广的视野与胸襟。

佛陀在制戒时已经告诉我们,戒为别解脱戒,戒能够让我们得到解脱。也许我们认为法律约束我们,实际上法律让我们得到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法律是一种约束抑或是解脱之道,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如果我们不犯法,法律对我们而言就不是一种约束。只要不闯红灯、不超速,交通警察就不会管我们;若我们不但开快车,还到处闯红灯,当然交通警察就会开罚单了。戒律也是一样,表面上看似在约束我们,其实却是让我们得到更多、更大的自在。戒律防范我们造恶业,因为恶业会障碍我们修行;如果我们不造恶业,当然我们走下去的路就宽阔了。

修行的每个阶段、每个法门,都是在帮助我们开拓更平坦、宽阔的道路。这条路我们不知道要走多久,也许三十年,也许五十年,甚至穷尽这一生,可能还要继续走下去,所以当然希望自己的路能愈走愈平坦、开阔。即使我们不去想将来这么遥远的事,把重点放在现在,但我们是否能从佛法的熏习里得到一种比较内在的受用呢?学佛之后,心胸是否放宽了?在面对种种问题时,是否能以更宽阔的胸襟去包容、以更理智的态度去应对,以更有智慧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呢?

有时候面对问题时,我们的确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处理。但是当静下心来,仔细用佛法来分析,也许就能够把原本压抑在内心的那股压力疏解开来。在分析的过程中,心里可以想:事情已经发生,一定是因缘具足了,我们不可能逃避它,只能面对它、接受它,然后慢慢地调整它。即使再大的事情,我们也有信心、有能力去处理。我们一生中面对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就是死!如果连死也能够看透、坦然面对,那还有什么事情是看不透、放不下的呢?

虽然我们把重点放在内心的净化上,但是也要让外在的仪式行为产生一种内熏的作用。比如做早课时,是否能够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专注在课诵里呢?大家一起拜忏时,是否能够全然投入,让自己的心与这个外在的仪式相应?我相信有很多人是排斥这些仪式的,他们也许会认为:“我这样的人不需要拜忏。”如果这么想的话,它当然就不会发挥效果了。也许有一个人在在拜忏时感动得痛哭流涕,下定决心从此要改过自新;他的心念一转,所受到的熏习就会变得强多了。这种种外在的形式都有一定的功能,但看我们以什么心态去看待它。

同样的,在守戒时,我们不要把戒律当作一种条文、一种形式。其实戒律是要防范我们造恶,帮助我们解脱。如果认为戒律是一种约束,表示心里还想做坏事。比如,若你觉得交通规则是一种约束,就表示你还想闯红灯。我们要训练自己遇到红灯时,不管有没有人,也不管是深夜抑或清晨,都很自然地遵守交通规则。我们有责任去遵守该有的纪律,让它能够顺畅地进行,大家才能共处在一个更和谐的环境里。如此,我们不但能减少很多的烦恼和障碍,同时也能帮助别人减少烦恼和障碍。

这些外在的形式能够产生熏习的作用,但内心的净化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回到自己本身来。别人也许能够在外在的行为上帮助我们,可是无法直接进入我们的内心提供帮助。即使佛陀有“他心通”,能够知道我们起了恶念,他也没有办法把我们内心的恶法去除,能够消除恶法的唯有我们自己。因此,我们一定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去锻炼,让心念能够产生净化的作用。

一旦我们返观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这很不容易,因为我们的心静不下来,所以不能有效地分析它。一定要通过一些方法去锻炼我们的心,先让它得到某种程度的专注与稳定,再进一步去剖析它,让它能够发挥功能,达到净化的效果。

修定为了炼心。炼心为了修慧

我们可以通过禅定与智慧法门的修持,来锻炼我们的心。从文字或者是理论上的分析,我们先把心当作一个精神的个体来看待,再从不同的角度及层次去剖析它。佛法谈到心识的问题时,一定是以哲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去剖析。依哲学的角度看,修行必然是通往解脱道,修持一定是趋向出世间法的。

当我们往内心观照时,会发现心的作用的确是这样。我们内心有种种的烦恼,一旦某个念头生起来,会发现它的确是一股驱动的力量、一个烦恼。经典、论典能够周详且细腻地剖析有情心识的作用,乃是因为结经造论的祖师大德们是真正通过自己内修的功夫,把内心的种种情况一层一层地剖析;他们也可能是在修学过程中,从其他有情心识的活动及心理的状态去了解、分析的。

佛法谈到修心时,会偏向于心识的一种分析,甚至偏向唯心观,毕竟修行离不开调心、修心和锻炼心。明白修行的重点在于修心,我们就先从“有”的角度去分析它,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然后再往深一层去分析、理解,甚至看出它是是本性空寂、因缘和合的一种作用。当然,这就牵涉到解脱道的修学了。

不过在修行的过程里,我们仍然要从“有”的角度出发。比如禅七开始用功时所用的数息法就是这样,我们要有一个能数的念头,这个能数(观)的心是心识作用里的一部分,还要有一个所数的呼吸及用来数的数字,这就构成一个方法了。我们在数呼吸时,是缘着呼吸进出的一种触觉,当觉察呼吸出去了,我们才数它。

当我们开始专注数息时,可能会发现能数的念头散乱而没有力量,很容易被其他念头拉走,这是因为我们的前五根习惯攀附于外在的五尘,然后把讯息传人意识里,产生一种熏习的作用。这个进出的作用非常快速,比如把眼睛一张开,我们对于所看到的东西,当下就会作出一种反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个过程已经过好几层的作用了,可是我们却感觉非常快速,而且没有间断。

人的心识有一种持续的作用,在每个刹那的持续过程里,它非常快速地产生内外来回的运作,这就会触动内心许许多多的心所法,有些心所法是比较强而明显的。比如你看到一杯水很想喝,可是又想到这杯水是不是别人的。在这个过程里,你可以觉察到想喝及不能喝两个比较强而明显的念头,而这两个念头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小的念头组成的。

我们前五根所缘的作用是当下的,当一个外尘与根相应时,在这个刹那,作用就生起来了。可是我们的意识作用可以缘过去、缘现在、缘未来,所以接触了之后,意识就开始作思考、分析。比如有人骂你,你也许会一直把它记在脑海里。也许那已经是多年前的事了,时间已经流转了,当时骂你的因缘也已经离散了,可是你还把它留在意识里一直熏习,这样你就苦恼了。如果你经常喜欢攀附外尘,也很喜欢强烈的感官刺激,当然你的意识活动就愈趋强烈、粗糙。即使静下心来用功,你的意识层里的作用却还很活跃,使你无法专注,很快会被许多妄念拉走,不断地缘过去、缘现在、缘未来。

当我们开始调心时,会发现原来心并不是一个作用而已,而是一组一组的作用。假如我们时常往外攀缘,让心活跃惯了,便无法马上把它拉回来,所以要锻炼它。我们用一个方法扣紧它,把一些我们不要的活跃性作用慢慢地清理掉。因此,我们仍然把心当作是一个个体,先提起一个能观的作用,提起一个比较粗的念头,专注在一个固定的外尘上。比如我们用功时,当眼根隔绝了外在的色尘,耳根的作用就比较强,我们可以依耳根去专注外在的声尘。

实际上我们可以依前五根来修行,因为前五根的作用包括在心识的作用里,但是五根容易攀附于五尘而引发内心的种种烦恼、欲念。若依身根所触的外尘来修行,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用功,专注在呼吸进出的触觉上,慢慢地让心稳定。开始时,也许妄念会比正念、专注的念头多,我们觉察了,但是不去分辨它;分辨和思考,会触动我们内心贪与嗔的烦恼。如果觉察不到,则表示我们是处在愚痴、昏沉或是缺少警觉的状态。我们必须不断地让念头专注,不断地清理一些妄念、杂念,也不断地让自己的心安住在更深细的状态。

经过锻炼的心能够发挥无限的力量与作用,但这也只是整个修行过程的一个部分而已,不是修行最终的目标。我们只是依这个禅定法门,不断地锻炼我们的心,让其力量凝聚起来,再依它来起观想,一层一层地把内心的烦恼断除。只要最根本的贪、嗔、痴烦恼断除了,一切问题就解决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