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有道者得 无心者通──六祖惠能大师《真假动静偈》浅释


   日期:2020/5/30 16:0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有道者得‧无心者通(一)

  ──六祖惠能大师《真假动静偈》浅释

  2013年1月5日下午3时半至晚上10时,宽运法师应智度会副会长林富华先生之邀,出席「智度会弘法慈善基金会」佛法研讨活动;当天出席的法师,除宽运法师外,还有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总监衍空法师、澳门佛教总会副会长愿炯法师,以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院长李焯芬教授及会友等数十人。大众围绕六祖惠能《真假动静偈》,作深入交流并分享心得;藉此对惠能大师禅学思想有进一步之了解及认识。与会者皆感到法喜充满,受益良多。现将宽运法师当天发表的谈话内容全文刊出,以飨读者。

前言

  提起唐朝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他的「得法偈」;他写这首偈的缘由,是因为当时五祖弘忍大师,欲求法嗣,令门人作偈呈心,若有悟得佛法大意者,便可付之衣法。当时大弟子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弘忍大师看后,认为神秀偈「见即未到,虽到门前,尚未得入」。惠能知道后,针对神秀偈和了一首,即得到五祖认可,从而继承衣钵,成为禅宗六祖。因此这首「得法偈」,可以说是惠能大师禅学思想的高度浓缩,历来备受重视。

  关于这首「得法偈」,1922年日本佛教学者矢吹庆辉发现敦煌本《六祖坛经》(以下简称「《坛经》」),其中记为两首,其一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其二为:「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而在后出的其他版本《坛经》中,则为一偈,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自此之后,关于各种版本《坛经》的真伪问题,在学术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可谓见仁见智,至今尚无定论。受此影响,六祖惠能大师「得法偈」,历来也有颇多争议。但这并不是本文要探讨的部份。

  《坛经》记载了惠能大师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以及启导门人弟子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而从经中全部义理内容来看,亦是研究惠能大师禅学思想的重要资料。

惠能大师的生平与禅学思想

  六祖惠能大师(638~713),出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间;三岁时,父亲不幸去世,由虔诚信佛的寡母李氏夫人含辛茹苦扶养长大。据说在惠能大师诞生时,家中来了二位奇异的出家人,主动为他取名作「惠能」,意即「惠施众生,能作佛事」;预言他将来必能把佛法惠施给世间一切需要的人。

  惠能大师的籍贯,本为河北省范阳县人,由于父亲被降职流放到岭南,因而在新州落户。用现在的话说,惠能大师应该属于客家人。

  据《坛经》所说:惠能大师从小家庭贫穷,生活十分艰难困苦,他没钱读书,只靠卖柴维生。后来因送柴至客店,在门外听到有一位客人读诵《金刚经》,心中有所感悟,想学习佛法。后来经一位客人的鼓励赞助,来到黄梅五祖弘忍大师处学习佛法。

  不过,据赞宁《宋高僧传》的记载:「其先为范阳人,唐武德三年(620),六祖父卢行贬新州司马。」说明惠能父亲被贬以前是在北方当官,而且这个官阶比司马还要大。因此,按古代北方士族婚姻门当户对的风俗习惯来说,惠能的母亲应当是知书识礼的大家闰秀。所以,虽然惠能大师三岁丧父,但他仍然生活在具有一定传统家庭教育的环境里。

  因此,过去大家总以为惠能大师是一个砍柴的樵夫,是一个不识字的人;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实际上,惠能大师不是不识字,因为据《坛经》记载,他曾经和同村的刘志略结拜为兄弟。刘志略有个姑母出家,法名无尽藏,每当无尽藏比丘尼在诵读《涅槃经》的时候,常由惠能大师为她解说经中大义。因此,虽然在《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确曾自称是一个不识字的人,但这只是他自谦的言辞。类似现代人交谈,也有人常说:「我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也是一种自谦之辞,并非真的不学无术。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惠能大师并非真的不识字,而且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素养的人。他之所以自称不识字,其中更深的含义,就是警示后学不要拘泥和执着于文字,真正的佛法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

  而当五祖弘忍欲求法嗣,令各门人以偈述心的时候,惠能所写的偈语,蕴含高超的意境和禅韵,如果说他是个目不识丁的人,如何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句呢?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

   再者惠能大师在悟道后,南下避难,潜藏猎人队伍中十五年。后往广州受戒,听闻法性、印宗等法师讲《涅槃经》。惠能大师住世说法三十七年,接引学人的方法除随机点化外,还经常引经据典,如在大梵寺讲「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法」;为达法说《法华经》,阐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之深意;为智通释《楞伽经》;解答永嘉玄觉禅师学习《维摩经》时的疑惑;为内侍薛简阐述《净名经》(《维摩经》)真谛等等。因此,在《坛经》各品内文中,可以看见,引用佛经开示弟子是他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果说慧能是个不识字的人,又如何能够处处引经据典呢?由此可知他对各种大乘经典,都有很精到的研究,而且对佛学义理有很深的体悟。

有道者得‧无心者通(二)

  ──六祖惠能大师《真假动静偈》浅释

《六祖坛经》的主要内容及理论

  整本《坛经》可分为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应邀在大梵寺开示「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第二部份,回曹溪山后,传授「无相戒」(故法海于书名补上「兼授无相戒」)。这时《坛经》开始外传,俗称《六祖法宝记》。第三部份,是惠能大师与弟子之间的问答。《坛经》是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被尊称为「经」者。其中共分十品,即行由品第一、般若品第二、疑问品第三、定慧品第四、坐禅品第五、忏悔品第六、机缘品第七、顿渐品第八、护法品第九、付嘱品第十。

  其中心主张是:佛性本有、见性成佛,「以定慧为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指出「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顿渐,人有利钝」。佛性本有的思想,可说是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坛经》认为「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又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经中同时还论述了什么是功德:「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又说:「功德需自性内求,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付嘱品第十〉三十六对法

  〈付嘱品〉是惠能大师临终前对弟子门人的嘱咐;他七十六岁时,预知时至,把座下弟子,如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同时叫到座前,对大家说:「你们几位和别人不一样,我圆寂以后,你们一定都能弘化一方,都可以做人天师范。现在我要教你们如何说法,才能不致离却顿门禅宗的宗旨。最主要的,你们要明白三十六对法……。」

  惠能大师所提的「三十六对法」,分别是:

   一、关于外境无情的,有五对:天与地,日与月,明与暗,阴与阳,水与火。

   二、关于法相语言的,有十二对:语与法,有与无,有色与无色,有相与无相,有漏与无漏,色与空,动与静,清与浊,凡与圣,僧与俗,老与少,大与小。

   三、关于自性起用的,有十九对:长与短,邪与正,痴与慧,愚与智,乱与定,慈与毒,戒与非,直与曲,实与虚,险与平,烦恼与菩提,常与无常,悲与害,喜与瞋,舍与悭,进与退,生与灭,法身与色身,化身与报身。

  佛法以中道为根本,凡是离于中道的对待法,无论说空说有,讲色讲心,都是不究竟的。因为在真理实相中,本来一切皆空,没有相对的是非好坏、生灭有无。以下的公案,就是一个很好的、具体说明的例子:

  唐朝杜鸿渐宰相,有一次与无住禅师在寺院后院论道,其时刚好庭前树上有只乌鸦在高声啼叫,于是无住禅师便问杜相国:「是否听到乌鸦的啼声呢?」杜相国回答道:「听到了。」
   不一会,乌鸦飞走了;无住禅师又问杜相国:「是否还听到乌鸦的啼声呢?杜相国照实回答道:「听不到了。」
   可是无住禅师却非常认真的说道:「我现在还听到乌鸦的啼声啊。」
   杜相国听后,感到十分惊讶,问道:「乌鸦已经飞走,早就没有声音了,为甚么你说还听乌鸦的啼声呢?」
   无住禅师解释道:「有闻无闻,非关闻性,本来不生,何曾有灭?有声之时,是声尘自生,无声之时,是声尘自灭,而此闻性,不随声生,不随声灭;悟此闻性,则免声尘之所转,当知声是无常,声无生灭,故乌鸦有去来,而吾人闻性则无去来。」

  世间一切诸法,皆为对待之法,如上下、去来、有无、生灭、大小、内外、你我、是非、善恶、好坏等,都不是究竟的。因此惠能大师举出三十六对法,就是要弟子们明白对待法,希望他们能够离开两边的偏执,从对待法中超越,并取一个中道义。中道是佛法不共世间法的特色之一,能够把握中道,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实义。唯有中道才能真正的超越。

  惠能大师说,于三十六对法,如果能够解用,就能贯通一切经义。举例说,如果有人问法于你,问在「有」,则以「无」来破其常见;问在「无」,则以「有」来破其断见;问在「凡」,则以「圣」来破其凡见;问在「圣」,则以「凡」来破其圣见。主要的,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也就是以空遣空,以法对法。如此两边相因而随即离却两边,就能开显无所著的中道义,而不会失却中道的理体。

  其实,在这个世间上,宇宙万法,森罗万象,无一不是对待法。三十六对法也只是约略举例,例如,有人问:「何名为暗?」惠能大师就回答说:「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则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就成中道义。」余皆如是。

   所以,法相宗以唯识为中道义,三论宗以八不为中道义,天台宗以实相为中道义,华严宗以法界为中道义。无非教我们远离苦、乐二边;唯有离于二边,才能契入中道。

有道者得‧无心者通(三)

  ──六祖惠能大师《真假动静偈》浅释

《真假动静偈》的真实意义

  《真假动静偈》是惠能大师在〈付嘱品第十〉所说的一首非常重要的偈。惠能大师在圆寂前,特别再次集众开示。当时很多弟子难免忧伤悲泣,六祖大师说:「法性本来无生无灭,无去无来,你们何必为生死动念?修行的人应该要毁誉不动、生死不动,因为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无来无去、无生无死,何必忧喜分别呢?」

  于是,为大家说了一首《真假动静偈》,偈云: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是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这一首偈语,主要就是说明动与静:动即生死,静即涅槃;动即去来,不动就是如来。

(一)「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一切无有真」,如《觉林菩萨偈》云:「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我们肉眼所见的「一切」事物亦即「现象」,到底何者为「真」、何者为「假」?其中并无「真实」的存在。我们眼、耳、鼻、舌、身五根,缘色、声、香、味、触五境,因而产生五识;这五种心识分别为:

1. 一眼识,只缘色尘境,不缘其余五尘。

2. 二耳识,只缘声尘境,不缘其余五尘。

3. 三鼻识,只缘香尘境,不缘其余五尘。

4. 四舌识,只缘味尘境,不缘其余五尘。

5. 五身识。只缘触尘境,不缘其余五尘。

  但是这五种识,并不能离开感觉即感性而起作用;五境必须从属

于五识而生起,所以,五境的获得,并不是独立的、自主的,因此并无绝对的客观性;所以,又怎可以说,这就是事物的「真相」?若依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洛克(J.Loke)的「次性」(Secondy Qualities)说,以此事物之表象,而说之为真,这个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至于所谓「理性的思考」,难道合符「理性法则」的,那就是「真」的吗?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理性法则是人类思想的形式法则,它本身并无内容,所以亦无「真」、「假」可言。由此可知这种法则,只是人类的「思维眼镜」(参考罗素《西方哲学史》B.Ressell对康德先验范畴的评论);如果戴上这副眼镜去看这个世界的话,那么一切的事物,都首先被这副眼镜「过滤」,如此,所看见的,就不可能是事物的真相了。

  所以惠能大师说:「一切无有真。」我们所思考、所感觉、所看见的,其实都不是「真」的,都是「假」的。正如《金刚经》中,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既然一切相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的,若能见相而不执着于相,亦即见相而离于相,也就是「见见之时,见非是见」;如此的话,就能体悟缘起之性,就能与如来相应了。「起法性如是,此是菩萨知诸法因缘聚集所现之相。如是自性,如如幻、如化、如梦、如影、如像,悉不成就。」(《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所以惠能大师说,「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二)「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假」者,身心幻垢也。如《圆觉经》云:「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痴者,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如果能离开我们心中的成见、主观的感觉及思考,以智慧观照──最高的智慧即是般若,若能以般若智观照万物,我们的心性就能复归于至真的「本来面目」;见本来面目者,即能「离」假,那能「离假」的「自性」,也就是「佛性」。这即惠能大师所说:「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不会动摇的自性,因此称之为「不动」。什么是「不动」?《圆觉经》说:「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在生活中自性起用,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是故重点是自性「起用」,也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起用即能离假,若不能知幻离假,亦即自性未「不取相起用」,故被一切相所取、所染而不能离假。当行者落于一切相时,就无处是真实。但若自心能离假,则处处皆是真。所谓「不在求真,只在息妄」;息妄就是离假,离假自然就能够归真。归真就是回复本来面目,所见的一切无非真实的法性,自然「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一切无非是自性的呈现与流露。

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四)

  ──六祖惠能大师《真假动静偈》浅释

(三)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有情」即是众生。而众生之所以成为众生,就是因为他有情、识、感觉,懂得思考、活动,否则就同于草、木、瓦石,不识得反省、不识得努力、修行,乃至于觉悟。

  因此,有情众生,若依真如自性起念,六根即有见闻觉知的感触。所以说是:「有情即解动」。无情众生如木头、石块,它没有自性起念,也没有见闻觉知,四肢更不可能移动,所以说是:无情则不动。

  「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若行者不知「不动」之真义,而专守于不动的姿态,如一般人对「入定」的误解;或死守心念上的不动,如卧轮禅师「能断百思想」。在见性者看来皆如同木石,外相上的定,并不是真正的定、真正的不动,比如说,一张桌子,它被节节支解时,是没有任何知觉或感觉的,但这并不是真正的不动;《金刚经》中佛陀对须菩提言:「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这是佛陀举他过去生中行菩萨道时,修忍辱波罗蜜这件事情来教诲我们,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不动。所以说,外修不动行,是未明心地;内心不为外界的利、衰、苦、乐、称、讥、毁、誉八风所动,才是真正的不动、不退菩萨行。

(四)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什么是真正的不动呢?真正的不动其实就在动中,动中即有不动,亦即动中有静,静中有静;动、静二者是相成的,而不是相对的,所谓「法无去来,无动转者,寻夫不动之作。岂求动以释静?必求静于诸动;必求静于诸,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僧肇《物不迁论》)若一味只求不动,永远不动,就会变成草木瓦石,形同无情之物,如何能够发起自性之用,证悟成佛?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若以为「心不起念,长坐不卧」是不动,则此种「不动」如同木石,故曰:无情无佛种。无情且没有佛种,又怎可能修行成佛呢?此处即牵涉到「无情有性」的问题,也就是草木能否成佛的问题;此问题最先由三论宗的吉藏提出,他认为可同取二边;后来牛头禅的法融,和天台、华严宗人亦相继加入辩论;而天台因此而分裂为山家与山外两派。可见这是大乘各大宗派的一大问题,而惠能大师的立场,较接近如来藏、华严系统。

  因此,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是为「动」,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是为「不动」。故曰「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五)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是见,即是真如用。

  这里一层又一层地深入去说明「不动」的真正意义;首二句「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出自鸠摩罗什大师译《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其中「于第一义而不动」,在玄奘法师翻译的《说无垢称经》中译为:「观第一义摧怨敌。」

  「善」是智慧。也就是用智慧去观察诸法相。诸法之相,有世间杂染生死的缘起相,也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乃至生缘老死。」而此诸法之相,还有出世间清净还灭的缘起相。若行者的心「于第一义而不动」,安住在第一义谛中,如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处灭,六处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在第一义谛中,无生也无灭;没有是非、没有烦恼,不为四魔怨敌所动,是大安乐、大自在的境界。《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观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是毕竟空、无自性的,也就是无生无灭。日子久了,功夫深了,智慧自然能增长,就能悟入第一义谛。

有道者得‧无心者通(五)

   ──六祖惠能大师《真假动静偈》浅释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这个「见」,就是禅宗所谓「识自本心」、「见自本性」的「见」,也就是「体证」、「悟得」的意思;然而何谓「真如」?又什么是「真如用」?

  一切众生本来皆具有圆满的佛性,这个佛性有许多异名,如真如、法性、清净本心、本来面目、本际、实相、菩提。为了描述它自在无碍的本来面目,又叫它为本地风光。它又是万法之本,故称「法身」。又是万法之性,故名「法性」。此心之体不变不易,故称它为「真如」。此心觉性圆满本具,故名「本觉」。法性非虚妄不实,故名「实相」。心本清凉寂静,故谓之「涅槃」。

  其法义的阐释方式最常看到的是「体用」二说,也是现今常说的「本体论」与「现象论」。「真如」是心的本体论描述,「生灭现象」是心识所起的现象论。「本体论」与「现象论」是一体两面;本体论在于阐述心的静态本质、本有的特质。现象是作用所产生的外相。不论由本体论出发或由现象的角度出发,都是心的一种描述。

  六祖惠能大师说:「一切法从本以来,皆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假名为真如。」真如自体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众生带着真如无量劫中在六道轮回,亦不会消失;而证悟成佛,真如体性也不会有所增加,此即所谓「法性如如」。只因众生妄想执着,所以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心,就没有凡圣、迷悟、空有、生死涅槃、烦恼菩提种种法相的差别,真如自然法尔显露。

  惠能大师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是对清净真如的描述。又如《入佛境界经》云:「诸佛如来不见诸法,不闻诸法,不念诸法,不知诸法,不觉诸法,不说一法,不示诸法。」清净法性无我、人、众生、寿者相;离名言相,离觉观、离分别意识,离见闻觉知而清净无染,不净不垢。

 于理体,法性平等;于妙用,能显无量义。似水生一切波,全波本是水。体用亦犹如灯与光,光在灯在,光还照灯体,心光复照心体,故说体用如如,即体之用是妙智,即用之体是真如。妙智与真如皆是对心的说明而有,皆在一心中。

  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能善分辨诸法相,又能平等观之,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所以无论怎样说,最重要的是能「自性起用」,而能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是「真如用」。

(六)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惠能大师要告诉各位学道之人,必须努力体会,多加思惟他说话的真正涵意。

  「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惠能大师告诉智常: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俱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义,不在口争。若观念中还以为生命有生有死,有涅槃寂静,就执着于生死智当中,落于二相。也就是告诉大家,千万不要在禅宗顿教门(此所谓「大乘门」,不是指大乘佛教,而特指禅宗)中再执取生死智,即执着于生死而无法了悟参透。

有道者得‧无心者通(六)

   ──六祖惠能大师《真假动静偈》浅释

(七)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于谈论中能相契并产生共鸣,即知是人如《金刚经》所说: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故可与之深谈,共论了义。

  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若于谈论中不能相契并产生共鸣,则知是人福德尚不具足。这时只能选择对方所欢喜或习惯的语言来方便解说,以维系将来的缘份;所以说法者必须谦恭柔和,令对方即使无法真正相契,亦能心生欢喜。

(八)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一位菩萨道行者的使命与任务,就是荷担如来家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令一切众生本具之「觉」产生共鸣。以是之故,觉者不诤;若诤则可能失去令众生产生共鸣的机会。故曰「诤即失道意」。

  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本宗法门直指人心,此心本自真实,是故没有可诤论之处;对学人而言,悟者自悟,一点即破;若不悟者,硬要执着非争辩到底,分辨出一个绝对的是非善恶,这就是「执逆诤法门」,就会落入外在的生、死;善、恶;空、有;烦恼、菩提等三十六对法中的相对的一边。这样自性的光明就会被遮蔽,就无法显现,自然就会落入生死轮回之中了。

惠能大师最后的言教

  惠能大师向弟子们说完这首偈之后:

  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摩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

  传法不传衣:五祖弘忍大师将衣钵传给惠能大师后,曾对他说过传衣的真义;那天晚上「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这就是是直接了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教法。「衣钵」,「衣」指袈裟,「钵」是应供的器皿,二者代表心法的授受、传承。「善自护念」好好护持自己的心念,是自利。「广度有情」广度有情识的众生是利他。

  弘忍大师继续说:「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五祖交代六祖去度众生,在众生的心田下佛种是因,等到因缘成熟时就能成佛果。

 「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无情识的木石无佛性(但有法性),既不能下佛种于因地,就不可能成佛果。

有道者得‧无心者通(七)

  ──六祖惠能大师《真假动静偈》浅释

  对于衣钵的传承,当时五祖是这样说的:「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经过了六代,从达摩到惠能,人已能信,所以衣不合传。

  因此,惠能大师在圆寂前,承接五祖的嘱咐,而又说出上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一偈。一花开五叶:五叶者,大众皆以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等禅门五宗。

〈付嘱品〉中最后的部份,还有一段记述:

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

  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

  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

  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

  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如佛陀灭度之夜,佛陀传达了对色身离世应有的看法:「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会亦当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世实危脆、无坚牢者,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惠能大师亦是如此,理解并自然接受色身无常之法则。

  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有道」与「无心」是对法。如法门对示第九,惠能大师提示「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能真正理解三十六对法者,就是正法眼藏的传人。

  偈云:「觉觉不知觉不觉;悟悟空悟道中道。」能真实了解「空」义者,而且能将之落实在生活中者,称为「有道」;有道者如实了知生命的真义,所以常能正念现前,表现在生活中为「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无住生心」,亦即「无心」。所以能不住色、声、香、味、触而生心者,就是世间的通达人。故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是正法眼藏的传人。」

结语

  在这世间上,作为佛弟子,我们应该追求一种怎么样的生活?依佛法来说,就是追求一种平常的生活,所谓「平常心是道」,所以佛教教我们要学懂「平常」,也就是以「平常心」过活;平常心其实就是「中道」,也就是不偏于有无、苦乐的二边。人生有时候太苦了,苦得令人失意消沉,烦恼困顿;但如果太快乐了,也会令人沉溺五欲,甚至是乐极生悲,所以我们若能离于苦乐相对的二边,自然会出现一个超越苦乐的自在境界。我们在思想上,亦不可过于偏激;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看见很多人,他们的思想都很极端,或愤世嫉俗、或怨天尤人;生活中有太多的执着、分别、比较,看不开、放不下,以致身不安,心也不安,这样就失去了生命真实的意义。因此,如果我们能以惠能大师的「三十六对法」待人接物,来过中道的生活,来做一番身心的修养,真正做到「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皆是道」;那么,生活中必然会有另一番的光风霁月。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往往都是看不清人生的本质,一生中总是营营役役,忙忙碌碌,每天不停的追逐,所谓「熙熙为名来,攘攘为利去」,是故能动不能静;多少人为了争名逐利,耗尽了一生的精力;然而在觉悟者的眼中,名利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不过也有一些人,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但求好好地过生活,所以即使再忙、再奔波,只要有些许的收获,就会觉得满意、幸福;这种人如果要他闲下来,静下来;不要忙,不要动,他的日子就会很难过。相反地,有些人能静不能动,他欢喜安逸、安闲,不喜欢劳动,如果要他稍微劳苦一点,稍微辛勤一点,他就会受不了,就会吃不消,就会觉得无法活下去。

  动静如此,贫富也是一样。世间上有很多的人,能富不能贫;富贵的时候,他尽情享受生活,可是一旦穷下来了,日子就会很难过。可是,有些人能贫不能富,他安于贫穷,一旦有了钱,反而坐立不安,引生无穷的烦恼,无法自在的过日子。

  所以,有无、动静都是相对的,都不是真实法;真实法是无去无来、不动不静的。外境一切现象,其实都不是真实的,所谓「一切唯心造」、「一切因心成体、因心而有」;由于我们凡夫不识本心,内中不定,就会心随物转,被境所迁;若能了知自心,动静一如,则万象万物皆可随心而转,正如《坛经》中,惠能大师曾对法达开示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勉示他诵经贵在明了经旨,心领神会,悟入自性,便能因诵经功德豁然开朗,明见心地,受用不尽;若口诵心不悟,纵使诵念千遍万遍,反被经法境界所转,越自迷蔽本心,不得见道。《楞严经》中亦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这亦是惠能大师《真假动静偈》的真义所在。(全文完)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