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判断自己——与2011短期出家学员的对话


   日期:2020/5/31 14: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判断自己——与2011短期出家学员的对话

背景:三个月短期出家即将结束,师父与学员座谈。

现有什么问题,包括所有的顾虑,都可以提出来。

※※ :后面这段时间,感觉还是挺适应这种出家生活的。

不要总是用感觉来做判断,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真实的定解和智慧来判断。因为感觉是会变化的,光靠感觉是不够的。当然你也可以谈谈你的感觉,没有问题,可以谈谈。

※※ :就像您说的,这种东西会变化,是因为这种事情还是想得比较少吧?

短期出家结束之后,有的就还俗了,有的想要长期出家,是不是啊?

※※ :嗯。有些困惑,也不算是特别大的困惑。我朋友前两天过来着,要找我聊一聊。跟她一说,我想留下来一段时间,也许话没说好吧,她有点反感,急了,然后她就有点受不了。这对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她的这种情绪的波动对你也产生了影响?

※※ :有一点。我始终觉得外面的影响对我是有,总觉得这种影响还是来自自己最大,应该不是别人的。

是啊,如果我们自己内心当中本身就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当然外界的影响可能会触动它。

※※ :我现在有一点……如果要想起来的话,还是有些东西放不下,对于这种感情上的东西。

没有太放得下?

※※ :是的,因为以前没有去深刻地观察自己,观照自己的这些东西,总觉得有些问题,应该是在以后的学佛过程中会慢慢地变好。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我可以应付很多事情,什么烦恼也打不垮我,其实这种东西是让自己的心变得特别硬,变硬的那种,是那种即使面对,但很多东西是绕开的,问题还在那里。只是这种境界或者事没有发生,要是发生的话,自己还是无法解决。

尤其是从上次宏贞法师讲的《慈心观》,包括后来看过的一些关于“观心”的内容,还没有太往里深入去琢磨这个事情。如果琢磨的话,应该能找到一些根源,而不是在表面。但的确是有棱角,觉得这颗心始终没打开。但跟原来有区别,以前我对很多东西尤其是未知的东西,有一种恐惧感。再就是对一些解决不了的事情,我会产生一种厌烦感。学佛以后,我就按照佛法把这些东西归到出离心或者什么里面了。后来发现好像不太合适、不太对。现在感觉心里比以前开阔许多,那种害怕的东西少了,最起码,现在敢去面对自己内心以前的一些东西,不像以前那么害怕了。虽然没有完全把它解开,但比原来好很多。而且不像以前会纠结在出家不出家,或者怎么样的行动上。现在觉得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担心少了很多。

但是同样,这里面也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不知道真要去面对时,自己能把握得怎么样,或者说会不会慢慢又不知不觉地走偏了等等。

您说过,有颗求道的心是好的,现在觉得自己的确是有这方面的向往。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我这个性子太过于急躁吧,还是希望能够清清楚楚、踏踏实实地往前走。有些东西如果没有马上去做,自己就会有多余的想法。所以就受影响,后来这段时间就不想了,就像您所说的,把自己的想法放下!

有所得啊,你有求,有求皆苦。有所得就得不到。有求就得不到。有求,你人就不能冷静、不能踏实,就不能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打个比方讲,拔苗助长,你不能把今天的这棵苗照看好,总想着秋后的果实,那只会害了这棵苗。无论怎么担心这个秋后的果实,对它也没有任何益处。你现在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踏踏实实地把今天的事情做好,把眼前的事情做好,照看好眼前的这一棵秧苗。

※※ :自己以前是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活在回忆当中,还有段时间是活在憧憬当中。这段时间感觉好像不想以前的事情,好像也没有对以后的打算。但我不知道这种想法对不对。好像按照我以前的习惯来讲,有点变得呆了。按您说的,把现在做好,每天都做好周围的事情。好像有点不适应。

这是一个基础。我们不想、想很多、妄想,都是错误的。如,过去假如怎样怎样就好了,未来假如怎样怎样就好了,如果将来我能得到这个就好了,我要能开悟就好了……这些纯属妄想。这些妄想,全部去掉!但是不是应该什么都不想呢?现在叫我干嘛,我们就好好干嘛,未来、过去完全没有概念了,其实也不是。

佛法不是让你不要想,不是让你没有意念,是让你保持正念、正思维。什么叫正思维?叫如理作意,要有正思维。乱想,不是正思维,什么叫乱想?乱想就是你过去的那些种种的世俗思维方式、经验、认识方法,这大都属于乱想。你一定要有正思维!佛法是要让我们觉悟的,让你闻思修啊,怎能不想呢?但要会想,要正思维,如理作意。

比如,当境界发生了,有人在毁谤我们,应思维:“噢,在消我们过去的业。”对不对?八正道啊,三十七道品,宏贞法师可能也讲了吧,这都属于如理作意,然后要法随法行,按照这个作意,正念去正行。要停止乱想,开始正想!停止乱思维,开始正确的思维!但正思维的方法怎么才能得到?你先得闻!你不能没有来由地去思维,你要有所依凭地去思维。根据我们所学到的佛法去思维,根据祖师大德、佛菩萨的思维去思维,而不能乱思维。

当然这是个过程,因为你们现在短期出家已经三个月了,有一定的体验,这些体验也很难得,但是还没有巩固。就像你讲的,一个境界现前,它会扰乱我。比如说,我本来觉得我可能可以了,但一个境界现前,又勾起了我这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我又纠结起来。你的心还不定,因为你还没有得到定解。比如出家这件事,出家有这么多的功德,这是定解。你若有定解了,那也不会产生其他的想法。比如说,我们讲信佛,有些人觉得佛法很好,可是当有人说,佛法不是迷信吗?只有那些穷人、那些没文化的人才会去信佛,多落后啊。你一听之后,就好像觉得自己有些不好意思了。这说明什么?你没有得定解。你得到定解了,就不会人云亦云。

因果也是如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规律。我们如果产生定解了,就不会被别人干扰。说:某某人,你看,他学佛以后,现在疯了,也不怎么样啊;你看某某,他也没学佛,人不也挺好嘛,人也很善良,还都很讨人喜欢的。你一听:呀,也是啊。你看,因为你没有得定解,所以你就会被干扰。因为你现在的体验没有能巩固。

打个比方来讲,虽然我烦恼还没解决,但是当一个境界现前,遇见一些舆论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噢,不是佛法不好,而是因为我们没学好,对不对?但是我们对佛所讲的深信不疑,现在还需要这么一个过程。刚开始我们看待佛法,都是用一种很浪漫的心情去看的:哇,解脱啊,或什么的,但到底解脱是什么,并不知道。我想要解脱,或者我想要开悟,我想要智慧,我想要放下,我想要清净,但什么是放下,什么是清净,什么是解脱,你并不了解,这其实只是贪求这种结果而已,它是什么,你并不知道。

所以,还得沉下心来啊。一个是老老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把基础打好,培福;再一个方面,多闻熏习,如理作意。把我们自己这种固有的、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错误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修正过来,可以说要改造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你看,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像你们来这儿之后,其实也在不断地改变,但是还没有稳固。你可能听到别人讲一句话,你的人生观就又有点瓦解了。

而且很多情况下,它是根据自己的一种喜好,比如,我觉得感觉不错,我就觉得我好像还能安得下心来;如果哪天我要感觉不行、不好,或是怎样,那么可能就又待不住了。只是靠感觉在行事,而不是靠自己产生的定解。比方,我们有时会头痛发烧,一发烧之后,我们就想:唉呀,还不如死了算。其实就是因为你还没产生定解:做人还有很多意义啊,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去做,我们只要相信医生,好好去配合治疗就会好。但是当我们一发烧的时候,就凭着这个感觉:唉呀,这个世界,简直太痛苦了,是不是啊?

你不能只靠感觉来行事,要有一定的理性。当然这个都是可以改造的,但是你得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感觉其实是经常在变化的,你要靠自己多闻、熏习产生的定解,把自己的这种认识模式、人生观,先牢固了再慢慢地上道。就像你们现在,已经通过寺院的生活,产生了一种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是过去没有的,包括听法师们讲课。但这种人生观还不坚固,因为我们一向不用这种人生观来指导人生,我们习惯的是用另外一种人生观来指导人生。

每个人的人生观不一样,但到这里得到了一种新的人生观,但这种人生观还不坚固。所以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听了法师讲,当时觉得很有道理,可是遇到事情就自然地又回到了原来的思维模式上去选择处理问题。或者一旦遇到有人来给我们“吹吹风”的时候,我们所学到的这种思维模式又开始瓦解和削弱了,所以,这个阶段你要巩固住。

其实你在寺院培福,包括去闻思,能帮助你把它巩固住。一旦能巩固住,产生定解,你就不容易退了。但要达到这一点呢,你得有些法喜。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要得到法喜:噢,的确如此!这种法喜一旦产生,你就不容易退转了。所以你自己要把自己的生活和经典结合起来,你要融入到所学习的佛法中,在这个过程里要享受到法喜。否则的话,我们一看,这周围的环境,马上就会动摇。但这种法喜却不是求来的,打个比方,就像我们锻炼身体一样,如果懒惯了,一让我们锻炼身体,哎呀,觉得很难受。当你锻炼身体尝到了甜头,每天一锻炼,神清气爽,充满力量,你就不用别人催了,你自然就能坚持下去,我们现在也是如此。

比如,这次短期出家结束后,“到底走还是不走呢?”我觉得也挺适应(寺院生活),但还有些没有确定,“那么看看将来的感觉吧”,跟着感觉走,是不是有这样的想法啊?

※※ :像您说的,每天的想法都会变的,我前段时间想了想,应该会留下来。但过段时间,一有境界出现,就会退了,会变的。

它没有稳固,没有得定解。因为你这种智慧、这种人生观,它是听来的,不是你自己实践当中证到的。

※※:有一种感觉,好像自己还没走到这一步,像您说的闻思修,需要去印证,现在还没有达到一种完全的印证。

不是需要印证,而是,你吃饭后,就得到了饱的感觉。它不是印证,而是自然产生的,不需要别人来印证。你饱了,就是吃饭后,把它消化了,自然会饱。你饱了之后,自然会相信:噢,这个饭,原来很有好处的。如同你口渴,喝过水,就会不渴,这是自然产生的。

※※:这两天我也用吃饭来做比喻,感觉好多东西,它会饿、会饱。吃了,有时它饱了吧,就不想了;但等饿的时候,这种声音又会出来。每天都反复,后来想想,这可能也是属于正常的现象。在学习过程中,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只要你坚持吃,就始终能保持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但是有一点,就是需要正思维。不想的话,解决不了问题,但想要会想,你不能用过去的想法去想。比如说,如果你学习《解脱庄严宝》,你用《解脱庄严宝》的方法;如果你学习宏贞法师的《慈心观》,就用《慈心观》的方法;如果你学习某一部经典,比如我喜欢读诵某部经典,比如读《普贤行愿品》,你就从这部经典入手,在这个经典当中,去跟佛菩萨的思维、智慧相沟通,也可以。就是你每天必须要有所定课,你自己要有所追求,而不是说:噢,行,寺院每天肯定会安排我一些事情。当然,你要完成寺院的事情也很重要,但又不能止于此。

什么是不能止于此?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不能为了做而做,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要去觉悟!为什么要这么做,怎么做。就像那天有个大学生,讲的行堂,你看他在行堂过程中,在觉悟,不是为了行堂而行堂,你会发觉这个行堂具足了六度。你要观察别人需要什么,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然后你给他行堂,就会有所选择,你会去看懂他的眼神。不能为了做事而做事,在做事的过程当中要去觉悟。如果这样,那你的智慧则长得快了。包括做功课,早晚上殿也一样,你会做,在早晚上殿时就可以觉悟,这也是一种方法。当然这个方法也因人而异,这跟悟性有一定的关系。

第二个,比如说我每天拜佛,这算是一种定课,或者我每天要诵经,或者每天我要听录音,或者每天我要打坐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或者念佛也好,观呼吸也好。你要从这两个方面去进行,这样才会对你有帮助。否则的话,刚开始你也会觉得很充实,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好了,但这个干的过程当中,如果你不懂得去觉悟、去思维的话,久而久之,就疲乏了。不就行堂吗?刚开始行堂,还觉得很新鲜,行过一段时间后发觉,不过如此,没什么新鲜。其实行堂大有学问。

你看周利磐陀伽,扫地都能扫成罗汉,因为扫地他就在觉悟!扫地扫地扫心地,扫去心中的灰尘,每扫一下,心中的灰尘都会减少。同时,每天你都要有个定课。比如说,我要忏悔,每天反省自己,过去做过哪些错事。还要发大愿,诸佛菩萨过去都发了大愿,祖师大德都发了大愿,最后有了这么大的成就。我们呢?祖师是人,那我也是人,对不对?我们要效仿先贤!你这样每天道业就会成长,不能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你若真能在这里待个一年两年,那你心就能定下来,你要待不了,不要说一年两年,一两个月都不一定待得了。其实不用一年两年,几个月就见“真章”了!

※※:其实要说待应该也能待,您说的这种定课,我能待到现在,感觉越来越好,基本上是按您说的在做,每天都有定课。这段时间是看书,一行禅师的书。

我曾经给你们讲过《竹窗随笔》等一些高僧大德写的东西,有没有看?

※※:您说的这我还没看过。我以前一直在看这个,有的细的看过四五遍的,《安士全书》看得比较多,因果方面的书看得多些,儒家的东西看得多些。

对。每天有个学习的过程。每天都自习吗?

※※:有的。以前那两个月,是《沙弥十戒律》,每天都要诵戒。修因法师走的时候,我问过他:法师走后,该怎么学这个?他说每天都要诵。那段时间在这方面,可能相对比较精进吧。最近这段时间就调整了一下,可能速度缓慢点,但是就因为发现些问题,然后缓下来。一行禅师的书,他的一些方法,我以前没怎么接触过,但感觉也挺实用的。他就是叫你安住于当下,不想过去,不想将来。而且,就是正念。比如说正念地刷碗、正念地作息、正念地做晚课、做所有的事情。目前感觉还挺好吧,它比较容易,但是能够深入的话,可能就不容易了。这个点比较好切入,而且时间多少都行,很琐碎的时间也可以做到。所以,我整体感觉,我能够待下来,就因为我的正念很强。遇到很多事情,虽然对我有影响,但这影响现在没有深入到我的内心,但是也不能说这个事情对我没有影响。

我最近也有个疑问,以前没有面对过。尤其是关于学佛的,所谓的这个“心”吧。学佛之后,感到自己越来越能面对一些事情、烦恼,也都能扛。这段时间,就感觉这颗心,的确是有点太硬了。上次好像跟您聊过这个,觉得这颗心,应该要软下来才对,不能太硬了,应该慈悲些。比如说儿女情长的东西,对父母的那种感恩……我正念提起来的时候,感觉……应该是……觉得这么做的话,好像有点在绕一个圈子。但是一想到这个心的问题的时候,就觉得……现在的问题好像是出在在世间,在父母身边的一些东西。感觉像出来以后,好多东西还是在绕开了,无法去面对。但是为什么说又不害怕了呢,因为我觉得我这个正念在我身上起作用了。而且不容易失去!虽然别人对我有时是有一些影响,但是特别特别不容易失去!我不知道出了这个寺院的门会怎么样,但在这的时候,感觉是很特别强大的,无论这个东西给我多好的印像,就好像有这么一个东西护持着我似的!这是我以前没有体会过的那种感觉!

这是寺院的加持力,因为有护法神啊!

※※:是啊,可能就这么理解吧,因为我不太能用这种东西去解释这个,因为看不见啊,但的确是好多了,还能面对。但是如果遇到事情的时候,的的确确还得去解决啊。因为像太太啊,父母啊,感觉也是,连世俗的感恩心都没有,拿着这颗心去学佛,学的是什么佛啊,拿这个东西去念佛,念出来的东西,估计也不会相应的。就如同以前我读过的一篇文章《冷酷的心》,有点那个样子,很强大,很硬,没有敌人。但是这个东西,跟那个佛心,好像是不相应的。上次您也说了,这两个都是极端,不应该落入这两个点。但有的时候感觉,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心,也没有是为自己想,好像也还是在寻求佛法,在求道的心当中。但是在做的时候,就有点天马行空了。

对,你发现把自己绕进去了,在绕圈子。

※※:有一点。甚至有的时候觉得这个也没什么可怕的,随缘了事吧,什么事情发生了,我就随着事情去做,反正我有正念。

那也不是!你这么讲,其实也不过是敷衍了事,那是因为你无法面对它!

※※:我感觉的确是在面对,以前遇到这种事情,我以前有恐惧感,就是不敢面对它,甚至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去避免这个事。

你说,唉呀,随缘,到时候依着情况再处理吧,这其实就是不敢面对!因为具体的事情,必须要有个具体的选择啊。你说随缘,到时候可能就知道了。我再跟你谈一下啊。你觉得你过去“冷”,现在是不是又想软一点啊,也不能太冷了,是吧?太冷的话也不像个学佛人,但是这样讲,要软一点,又感觉像有点走回头路,又有点陷入到情执里。你说不要陷入到情执吧,它好像又太冷,这人又没有一点慈悲心,没有人情味,是不是啊?所以你就陷到这里头,你又陷入一种怪圈,把自己陷进去了。我跟你讲啊,两者都不是!就像你在这么想的时候,比如说,我应该是采取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啊,或者说我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啊,或者我希望自己软一点啊,或者说我希望自己硬一点啊,其实这已经离开了正念!正念的意思就是什么?看着它,不要试图改变它,不要试图操纵它!你只是如实地觉知它而已!见到这句话了没有?

学员:一直在思维这句话,这句话我就没太懂。就如同我就不动,那随着它发展不就得了吗?

不是的,觉知它!你随着它发展,这个意思还是想控制它,你把它当真了!你只觉知它,你是一个局外者。你去觉知这颗心,你是自己这颗心的局外者。冷也好,暖也好,冷一点也好啊,或者应当柔软一点也好,其实你都把自己陷进去了!你成了当局者,你不是局外者!当局者永远看不清楚。打个比方,电视里两个人悲欢离合的故事,你看了以后,电视里面的主人翁悲惨,你也替他悲惨;看见这个主人翁突然遇见了很欢喜的事情,你也心里面欢喜,跟着高兴。那你说,到底是悲伤好呢,还是笑好呢?你是希望自己悲伤一点好呢,还是希望自己笑一点好呢?

※※:笑一点。

都不是!悲一点和笑一点,你都是当局者,你陷进去了!你是局外者。你只是觉知它而已,你既不是要对它冷一点,也不是要对它热一点,对它冷和热,都是当局者的态度。正念是什么?如果用这种比喻,来比喻这种局外,你只是觉知它的存在,就像我们觉知自己的呼吸一样。就像,唉呀,我的呼吸太短了,怎么能让它长一点呢?我呼吸太急促了,怎么样让它缓慢一些?或者,我想呼吸呼到多少次……你呼吸的时候,会有这些想法吗?

※※:我尝试着去做过,但是如同想把自己……

尝试着去做,其实这就已经决定了你是当局者。你需要慢慢去体会它,你知道吗?这世界上有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个世界上每天都上演无数场戏。我们只是看到一场戏,就是关于“我”的戏!我们陷到这个戏里头,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戏。母亲听到我说这话,哭了;妻子听到我说这话,心里也很难受。看到他们难受呢,我觉得怎么样,我应该软一点,或者说,我觉得我应该硬一点。其实你都已经陷进去了,你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每天都在发生着无数场各色各样的戏。当然,你还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实际去培福、诵经、闻思啊,才能真正体会,否则的话,你永远是个当局者。今天,这个境界现前了,我就陷到这个场景里去,换一个场景,那个境界现前了,我又陷入到那个场景去,你都不能保持正念。然后,见到这个场景,我就希望我变得怎么怎么样一些,见了那个场景,我就希望我变得怎么怎么样一些。

※※:我隐约能感觉到这一层意思,就像您刚才说的,很清楚很明白,把这个东西,如同先把自己“摘出来”。

呵呵,你想“摘出来”,又是当局者。局外者没有想要摘出来,不存在这个念头,不存在这个事。因为我本来就是局外的,摘个什么出来。比如我在看电视,啊,不行,我得把自己摘出来,你会这么想吗?没有!你想摘出来,说明你是个当局者!又是一个妄念。当然这个很难,就是你必须要有闻思的功夫,这个确实跟悟性有关系。它不是靠感性的、我的一厢情愿就可以解决的,如我希望自己这样,我希望自己那样,不是的,你没有经过一番冰寒彻骨,不行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去把《竹窗随笔》、《影尘回忆录》看一下,这些书对你们有意义。

否则的话,你不会有力量,它必须是一个真真切切的东西。否则这一切都是自己的想象,我想要这样,我想要那样,但其实哪一样都跟你不相干。

对于你与母亲妻子的沟通,建议啊,很简单,就是你不要陷进去,不要作为当局者,但这一点很难。

※※:我有个想法,可能也不对。与人沟通的时候,如果你把自己完全摘出来,就是没有用心去体会对方的感受,很多事情他能感觉到吗?他无法跟你深入……

你把自己完全摘出来,才能理解他,否则你不能理解他。为什么只有真正摘出来才能完全体会他呢?你看啊,假设两个人发生了矛盾,这个人来跟你讲,他说:“唉呀,他多么的不是,我多么多么的有理。”你一听,是啊,这个人真有点不像话,你好像是理解了他,是吧?换他来讲:我是什么原因,我为什么会这样,有理由的,我是有苦衷的啊。你一听,又理解他了,是吗?其实你两个都没理解,你看见没,两个产生的东西是相反的!说明你哪个都没有理解。换第三个来呢,你又产生一种新的东西,哪个都不真切,其实你哪个都没有明白,哪个你都没有理解。这个“摘出来”并不是说不关心他们,这样真正的大慈悲心才能生起来,摘出来不是冷漠,要好好理解。

※※:我有段时间感觉能把自己摘出来。

可能不是摘出来,而是隔离了,摘出来不是隔离,其实所谓“摘出来”是取消了界线,就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打个比方说,我这一滴水,把你们每个人都融进去了,所以,我不会说:只有一个孤立的你,没有别人。我在跟你讲话时,他们同时在我的心里头。我在跟他讲话时,他们同时也在我的心里头,所以我的心就会是冷静而全面。否则的话,我如果陷入这种执著里,我跟你谈话时,就只有我跟你,他们都不在我的心里头,这个不是摘出来。

跳出来其实才能融进去,但这个融不是融入他,而是融入所有的众生。说明你不仅仅在他这里,他又属于所有众生之一。不叫“摘出来”,这个词可能用得也有点不当,我的意思是,跳出来,是个局外人,是旁观者,这个比喻,也不一定很恰当。什么意思呢?你只有真正跳出来,你才能融进去。这个跳出来,不是说就跟他不相干了,而是只有跳出来,你才能真正把他包容进去。你看这个东西不全面,有很多障碍。那么我要从这里跳出来,我跳到房顶上,或者跳到山顶上再看,就全看到了。你只有跳出来,才能融进去,你若不跳出来,这是很局限的。

※※:有的时候,这慈悲还不对。如何用佛法的义理看待生活里的一些东西?我了解了五蕴的一些知识,看那些东西在某一段时间,就觉得很好,挺清楚,但是因为没有定力,一融进去就又不行了。

你要是能真的融进去,就不会不行,你若真的能融进去,那就会越来越清晰的。

所以说,你认为解决了的问题其实不一定是解决,就像你的认识也一样,其实现在很多还不稳固,仍在不断地变化,你并没有得到定解。如果你得到定解了,就不会有这么多的困惑,或者说:唉,算了,随缘吧,到时再说吧。其实你真明白了,就不存在什么自以为是的“随缘”。真正的随缘不是这个意思,你这个随缘是因为糊里糊涂,你现在看不清楚。

※※:我来天开寺的时候,也有特明确的一个目的,但是有这个想法,就跟您说的这个感觉比较接近,就知道自己这个想法肯定是有问题的,我就不想了,我就想好好去学习。

对,学习,接受,你把自己这些想法先摘出去,可以。

※※:让自己最起码脑子清楚点、明白点,再去思考问题。何况在这里的三个月很受益,所以有延期继续的想法,也是延续原来的想法。我想如果三个月是这样,那三年呢?我觉得最起码要比现在轻松很多,那个时候我再去面对很多事情,我相信要比现在面对更好。原来想不上班修行十年,也是这个目的。最起码人生方面有很多很多的问题,我觉得拿十年出来,能够让我明白地看清一个东西,我觉得是很值得的。

但原先你没有方法。拿十年,天天念佛是不是就成了?不一定,因为你脑子里并不清楚,并不明白这个道理。

※※:这段时间感觉比较幸运,如果像以前那样,那十年不知道能修出个什么呢!我相信这也很强大的,若精进起来,魔也很强的。

是的,你精进起来,不成佛也有可能成魔。比如说你精进起来,朝冷的方面精进,能成魔;你朝暖的方面精进,又能成魔,呵呵。

※※:是的。原来估计要朝冷的方面,就会成魔了。其实那个时候,想想也挺害怕的。但是像您说的,这个得去历练、需一翻折腾吧?

去历练,在你还没有长大之前,你无法历练,怎么历练啊?

※※:我觉得这个折腾的过程就挺历练人的。因为每次的一点点超越或者突破,都是挺折腾人的一些事情。

我和妻子之间,我们觉得关系还处理得很好,大家都在避让,避开很多的“雷”啊,避开很多交流,包括父母的东西,我也在想办法。像您说的,我原来也理解了,我想办法把父母安排好,把她也安排好,有段时间真挺累的。尤其学了佛以后,运用了一些佛法的方式,还好,处理了一些危机。但现在对于这个事情,一旦触及到才发现,还是个问题。如果以后不解决的话,这个问题会一直存在。譬如您说的那个忍,没了解真正忍辱的意思,那就是在憋着呢,如果哪天,会憋出个更大的问题。

嗯,憋出个“瘤子”来。

※※:所以这个也就是我现在要勇于面对的东西。套用您那句话:“面对它,解决它,放下它。”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总结它,放下它。“炼心24字”,你也好好看看。

※※:是,其实这些东西,我一般时候不容易入心,但这段时间,不知为啥,这些东西在脑子里会一点点往外冒,有的时候生起一个念头,突然这些字就出现了。所以面对这些事情的时候,就是产生刚才的一切的想法。

这些东西,如果我现在跟她谈,她肯定会被激怒的,甚至她都会觉得……

你先要学会倾听,所以为什么说你真正跳出来才能理解别人呢,你不跳出来,你不可能真正理解她。你要先学会倾听,因为她心里有委屈啊,她一定要释放出来,你要去理解她的感受。虽然理解她的感受,但是你并不会陷进去,就好像我们站在这里看电视一样,理解她的那种心情但又不陷进去。就好像一滴水一样,它一旦融入到大海,就是一体的,我们跟每一个众生都是一体的,你有一种开阔的眼界,面对问题时,才更有力量。

※※:这点我不容易做到,因为这点我以前尝试过。

当然我也做不动(笑)。去尝试,但不能强求。现在你可能是做不到的。只是说你自己去体会,只有当跟众生接触的时候,众生的苦你感受到了,然后面对这种境界时再想:噢,我学到了佛法,应该怎样去运用它。这个时候才能得到一些真实的受用,你不要想过去,我应当怎样去看。你想想看,我学到了佛法,现在我应当用哪个,怎么用呢?先别不平吧,别抱怨,而且去欣赏她。怎么欣赏,你看你会不会欣赏?

莫要强求她,什么叫强求?强求就包括,我希望你要做到我所希望的东西,我对你有希望,对你有期待,对不对?要感恩,感恩她,而这个感恩不一定是说出来,但你心里要感恩她,但是你又不能陷进去,很难,要处于中道,的确是很难,要不明白诸法空相的道理,很容易陷进去。所以要“习莫牵,为意主,普贤行”。你一定要知道,这个世界上并非只有你们两个,你生活的世界不是两人的世界,是所有人共有的世界。

※※:所以说想解脱,要不就很冷,就像您说的这个,不被她所影响嘛,可能我这人本身就……

不被她所影响,并不是因为冷,是因为你知道她狭隘。打个比方讲,你看有一只蜘蛛去捉那个虫子吃,你看见那个虫子被杀的话,你会很同情它,但是你并不会陷进去,因为你不但看到这虫子的可怜,也看到这个蜘蛛的可怜,看到所有众生的可怜,你不会陷进去,你知道所有众生的可怜,你会同情它,但你不会陷进去。因为你的眼光照顾到所有的众生,你照顾的范围很大。

※※:我以前正好相反。您说的这种情况,不执著这只虫子,也不执著这只蜘蛛,感觉就像是在冷眼旁观似的。

那不是,你虽然站在局外,但记住啊,它都是你内心的反应,众生的苦就是我们的苦,你一定要用佛法来指导。你若说冷眼旁观,那么佛法讲,众生的苦就是我的苦,怎么解释?你要说一看见它,我觉得,唉呀,我应该打死这个蜘蛛,来救这只虫子,又或者,我应该可怜这个蜘蛛,牺牲那个虫子;那我问你,一切众生都平等,那又怎么解释?或者佛法讲,莫要嗔恨又是怎么回事呢?或者说,莫要执著又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不但这个虫子可怜,蜘蛛也同样可怜(因无明而造业)。比如说,这是一只我养的虫子,我很喜欢,然后我有好恶之心,那我又莫要执著,又是怎么回事情呢?你要把这些道理都理清楚,你理不清楚就是一团乱麻,你的“佛法”是打架的。

你就好好地把心安下来,去面对,不要逃避。不管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包括家里人等,你不用去逃避。其实我们学佛人确实应该对众生生起慈悲心,但这种慈悲心并不是情执,因为情执并不能帮助他们,就好比你跟他们在一起,其实也不见得就能解决很多的烦恼。

※※:我曾经生起过这样一个心,包括现在也还有,我不知是不是菩提心或者是……总感觉是在一个正念下、佛法的前提之下去做所有的事情。比如说,关于家庭啊,还有其他事情。我甚至有时想,我不知道是不是把它叫推卸责任,或者叫什么。我妻子挺重视这个问题的,我就觉得,她需要这种家庭的方式去度化,我可以作为一个俗家的人去度化她,我有这种心。

但是像您说的,这种东西,自己还没自度的时候,怎么去度别人呢?有的时候这两点会矛盾。但是我每当生起度别人的心时,首先就会冒出这种正念的想法来,也别管是否对,或者能不能落实了。可能有的人会觉得虚伪,说你什么都拿佛法来挡,去搪塞很多东西,可是我自己感觉的确如此,的确是我通过佛法认识到这些东西,事实如此。我跟他们接触的时候,首先是佛法,然后接下来善巧,就是用佛菩萨讲的“应以什么得度,就以什么身去度他”。

你这个,说句老实话,谈得高了。我只提醒你一点,要用你学到的佛法,来指导自己,不要用自己的感觉来指导自己。因为感觉会欺骗我们,不要只凭着感觉去行事。

从理论上讲,是有“应以何身得度,即以何身去度化之。”但佛菩萨为什么还要讲,孟母要择环境,孟母三迁啊。你要看你现在是什么样的人,你要是个成年人,你若是个菩萨,应以何身得度即以何身去度化之,你吃喝嫖赌都行。我跟你讲,你当个嫖客也行,只要你真有这个能力,但这个不是一般人能为的。一般人是什么?我们要想学圣人的角色,我们要一个好的环境,这个好的环境是什么呢?比如说,一个相对清净的环境,世间染污的力量比较轻,求道学道的力量比较重。你本来是个小孩子,你还没成长,没有力量,而且你还很脆弱,搞不好别人一句话就被骗跑了,勾跑了,所以你不能离开大人。

《沙弥十戒》说多少多少年不能离师,是不是啊?其实你那是一个妄念。你有那样的力量吗?让你现国王身,你现得了吗?让你现大将军身,你现得了吗?倒是有佛法的依据,但是对于你来讲,是一团乱麻。很多概念你不知道它是不是正念啊,还是用它来作为挡剑牌。

※※:这一点在家里有一定效果,我就想,我好好地做人做事,通过我的改变来影响太太,影响父母。

好好地做人,怎么好好做人?好好改变,怎么好好改变?你到寺院里一学习,噢,原来里面还有好多细节,包括需要准备那么多的东西,才发觉其实我们以前讲的话,根本就是华而不实,没有地基。

※※:在家的时候就想,能做个好兄长,做个好儿子,做个好丈夫。

怎么做?不用学习佛法我也可以这么说,世俗上的人都可以这么讲,我不学习佛法也可以这么讲:我要做个好爸爸、好儿子、好兄长、好丈夫。

※※:也就是说,就让他们都满意吧。

怎么都满意,这可能吗?比如说,婆婆跟媳妇,一个说要往东,一个说要往西,你怎么说才能让她们都满意?

※※:那时的做法是各让一步,你们的愿望我无法完全达成,只能达成一部分。

那这样,也可能两个都不满意,两个都觉得你立场不坚定。

※※:我倒没想那么多,但至少她们不打架了。

你没想那么多,是你不明白。事实上你讲这个,并不代表你就真正解决了它。这只是你一个想法,一个美好的愿望,光有愿望不行。比如说夫妻结婚前,都畅想天天美好的生活,一天到晚很浪漫;结果婚后发觉,一天到晚锅碗瓢盆;又发现,这婆媳关系搞不好。原来结婚之前,还没发现什么坏毛病,一结婚,全发现了,哪里有什么浪漫啊?一天到晚,不就成了做饭婆,要么黄脸婆,对不对?要么就是丈夫一天到晚埋头工作,或是等等这些的。其实,你原来的都是些美好的愿望,美好的愿望不等于事实,人人都有美好的愿望。

所以为什么一定要学佛法去觉悟,觉悟什么?觉悟这个真理,真理是个不变的东西。我们现在变来变去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真理。今天感觉这个不错,嗯,明天不行,变了,这个行不通,就感觉可能又是那样的。其实一辈子都在反反复复,生生死死,就这样。这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你一定要发现自己哪个地方存在不足与问题,你才有努力的方向,否则的话,不过是一天到晚一大堆的佛教名词在心里打架。这方面觉得吧,应该慈悲;那方面又觉得要出离;今天出离占了上风,明天所谓的菩提心又占了上风。这不是真正的出离心,也不是真正的菩提心。真正的菩提心就有出离心,真正的出离心就有菩提心。要么就是冷漠,要么就是情执,不断地在变化而已,变来变去换汤不换药。

※※:那您说我这种状态,还适不适合再继续待下去?

你这种状态适合,但你一定要认识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在哪里。要是老凭着自己的感觉,我只相信自己的感觉,那么你继续往上成长就会难一些。总靠感觉去行事,你的感觉可靠吗?

※※:可是人说话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靠感觉。

是嘛,你看我是这么说吗?

※※:我想问您,您说的这些话,觉得是靠感觉吗?

我说的话,感觉的成份比较少。为什么?你看我说这话,有没有改变过?比如你每次见我,我每次跟你说过的话有没有改变过?

※※:没有。

既然没有改变,说明什么?说明恐怕不全是一种感觉吧,感觉是会变化的。什么叫定解?就是固定的见解,就是说它不会变化。

※※:那就是说,感觉以后会越来越少,定的东西会越来越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感觉与定应该是夹杂都有,是吧?

你要在佛菩萨的教诲、师父的教诲当中,再去判断自己的感觉,扬弃自己的感觉,你要依靠三宝而不是依靠自己的感觉。当感觉跟自己不符的时候,要把感觉去掉,把它赶走。打个比方,每个人都不一样,像你,靠感觉比较多一些,像那两个大学生,比你们更理性些吧?他们变化的成份就不多。你看,仅这十天时间,(他们)悟性提高得比较快,因为相信佛法!你看,马上他们有些自己的东西就丢弃掉了。而你呢,也许是过去的所谓社会经验,你的年龄要长一些,所以你形成了很多固有的思维惯性,你收不住。

他们就可以把这些舍弃掉,说:“过去我觉得爸爸如何,现在就认识到了”。他听到一句佛法马上就可以举一反三,而且是有依据的,是依据佛法来举一反三。

你的这个感觉是依据什么?就像芦苇一样,头重脚轻根底浅,没有根。你看那天他分享了行堂,没有人怎么教他,可就在没有人教他什么的过程中,悟到了行堂中一些比较核心的东西,让我吃了一惊,这就是悟性不一样。一般人,你叫我行堂,我就行嘛,你看以前有些人行堂,行堂老不到位,是吧?如我不想吃这个,他却“喹”一大勺,他搞得我心情难受,对不对?我想要吃这个,他看都不看,看不见,走过去了,这个确实需要悟性。

感觉不可靠,我们要靠什么?要依靠三宝,不要依靠感觉。当然这很难,它有个惯性,这个惯性思维很强大,就是你得学会“给三宝让步”。你先听听,先回忆,听听佛菩萨怎么讲,师父讲过些什么,你少去发表些自己的感觉和评价。你说我讲话靠不靠感觉啊,我讲话,纯粹靠感觉的话,我就会老变。

※※:我说的这个感觉就是三宝进来,它是通过你的身口意来表达出来的,所有的东西过滤了……

所谓的感觉,是经过你加工了的东西。

※※:那这些东西一进到眼耳鼻舌身意,再出来,肯定是被加工过的啊。

是,但程度不一样。

※※:那我的这个程度,自己加工的太多了。

太多了。

※※:跟您我也敢说一些,说得多点,平时不说也不想。

你说不说都是你心里的东西。就像过去那种开悟的人,怎么印证呢?你说不说,就摆在那里。开悟的人看你就像一块透明的玻璃,清清楚楚。这跟你说不说没有关系,你心里是什么,就是什么。你能讲出来,当然是好事,但是你一定要学会自我扬弃!假如告诉你:这个地方不对,颜回为什么厉害?不二过。老师告诉他,这样做不对,行,就不犯第二次。他能扬弃,他有这个力量。告诉他不应该这样想,他就可以不这样想了。你要经常去思维什么?去思维佛菩萨的教诲,包括师父讲的这些东西,而不要老是给它加以发挥。

你给我讲点佛菩萨的原话听听,能记得多少原话?我不说别的,那两个大学生,他能讲出些原话来。抓住一句,一句就受用!一句,多年的心理障碍就去掉了。佛法甚至不在多,一句得受用。就怕不老实,添油加醋。

※※:我就是典型的那种!

别人说,你怎么想的?我怎么没想这些东西呀?其实需要思考。我们为什么叫“正思维”啊,佛菩萨讲的东西已经很多了,够你去思维的,自己还要想出一些,“别想”出一些东西来。

※※:现在也觉得念头是一个好事,从中开悟的。包括我刚开始来的时候,我跟您说,眼里老是看别人的不是这一点,您一说,我又想起来了,那两个大学生,当时我又看出他们的一个问题。

他们当然有问题啊。

※※:后来就觉得,我这段时间没怎么看别人问题,但您一提起来……因为其中有一次,我忘记是哪位师兄,他都不想上课了,我还想让他来找您开示。他跟我说的理由是他学净土,这里不适合,上殿是浪费时间。后来我跟他聊过一回,想听听他的想法,就像您说的,脑子也很灵,各方面都很强,说得我哑口无言,但是当时我脑子里冒出个想法,这是他的一个长处,但也是他修学佛法的一个障碍——就是自我的意识太强了!

是。我这只是拿来举例,包括后来分享那次,他讲了自己中间的反复,也承认,丝毫没隐瞒什么,噢,其实是自己的问题!他自己的心路就有成长。

※※:我对他说,如果你觉得和我说话说不了,那可以去找说得来的人。

是。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比如他有一点比我们强,在这一点上就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不说谁,他们学佛的时间也短,但就这么十天的时间,而且是没有多少学佛的基础,就是自己看看书,也没有人教,他们还都有收获。

也就是说,你学佛,要依靠三宝,要依靠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你靠一个总在变的东西是靠不住的。比如,今天突然产生了某个想法,明天又突然产生了另一个想法,这些想法都是过眼云烟,它的生命力不长久。就如同上次我讲到,像你们,都是有一颗求道之心的,但这个社会上染污的力量很大,求道之心能不能持续下去,或者将来能不能有个好的环境去发芽结果。我觉得,做师父的要给你们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但是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见解,师父也不会强求。我就告诉你,人身难得,能有一颗求道之心也很难得,但是往往我们看不清楚。有时候我们觉得去利益众生,想去度化众生,但我们还没度化众生呢,就被众生给度化了。就像有些人,他本来是想帮助别人,结果一跟别人谈起佛法,最后吵起架来。是啊,这就被度化了,为什么?他被别人的嗔恨心给度化了嘛。一厢情愿是不够的,真正的历练是: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

※※:您上次讲的忍辱,现在都有点忘了,但当时很受用。

是啊,所以你们一定要记录。

※※:那个东西很重要的。不掰开揉碎了讲吧,看十遍也没有用。

我即使掰开揉碎了讲,你不记录,不去思维,现在不还是有点忘吗?你当时真能够继续升华它、巩固它,一辈子也就受用了,但是我们呢,就是一再错过。

※※:当时挺受用,包括现在也是很受用。

那只是一种感觉。

※※:因为道理明白了,当时是的。

当时是,现在还明白吗?

※※:现在还明白,但是这个东西……

已经模糊了。

※※:这个道理在用的过程中,已经丢失了很多。

你说下吧,哪“九大绝招”?

※※:第一个我记得是,要知道这个忍辱的原理吧?

把它深入到自己的心里去,随时随地,熟到什么程度,张口就能说出来,一反应就是它,熟到这个程度,第一个就是不能自主。

※※:我现在想到的,就是你先去感受对方的痛苦,其实他也是很痛苦难受的。

你若真想学好,就把这本书请出来,自己在下面一定要记录,甚至去写心得,然后把它延伸,最后真的成为自己的东西。否则的话,再过个十天半个月还剩多少啊?最后都剩下了一些美好的感觉!

你一定要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我们为什么老在学这个,但是效率不是很高呢?你要把自己的学习方法总结一下。学习是有方法的,不是没有方法。包括修行也一样,修行是有方法的,并不是抓到哪个是哪个。

※※:这方法需要自己去总结一下。

一个是自己总结,再一个就是听师父讲,你自己要记住。光靠自己总结,也是很不可靠的。比如说,你在听师父讲的时候,态度就要认真,不要老是想自己的感觉,师父讲师父的,你想你的感觉。更认真的,要拿个笔,记录下来。噢,哪一条,你真的很全神贯住,噢,这一条,很关键,记下来。师父不可能老给你重复,回去之后,你务必把这个反复认真地悟,悟了之后有疑惑,你再过来找师父。每次都这么泛泛的,讲完之后,有点印象啊,其实下来谈的还都是同一个问题,每次还都是问同样的问题。这个效率就很低了。

(终)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