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清远法师:略述坛经思想的源流及其特色


   日期:2020/6/12 15:1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略述坛经思想的源流及其特色

一、前言

禅宗是我国佛教的主要流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菩提达摩大师为中国禅宗公认的东土初祖。他到中国来,在当时并没有立即引起大的影响,然而他的思想却像一个种子一样,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一天天茁壮成长并迅速繁衍起来。达摩的禅法传到了六祖曹溪慧能大师即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了,对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影响。禅宗的独来独往的风格和其下承当的教学法,都是由于慧能的努力而趋于完成的,他在禅宗的伟大业绩中真可谓“昊日丽天”。一面继承诸祖家业,一面开拓了“生趣盎然、言思罔及”的壮阔局面,后来的“五家”都是得到了他的法乳滋养,从而继续作出进一步发展的。

慧能的禅法思想主要包含在《坛经》里面。本文将从禅法在中国的施设、演变,《坛经》所说的中心思想来显示慧能禅法的源流及其思想特色。

二、坛经的思想源流

东土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之禅法,如《楞伽师资记》云:“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谓籍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谓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达摩之所谓“籍教”是深信凡圣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所覆,不能显了,这是以如来藏说为基础,而悟入真理,名为理入。见道后,还要以四行来修道,达三轮体空,自利利他,庄严菩提。

《续高僧传》卷十六《慧可传》更明显地显示出“如来藏说”即是《楞伽》教义:“初,达摩禅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行者依行自得度世。……故使那、满等师常赍四卷楞伽以为心要,随说随行”。

慧可由达摩处,得四卷《楞伽》印心;又以此四卷《楞伽》授其弟子那禅师,那禅师又以之传慧满,代代相传,奉为心要。虽以《楞伽》相授,名曰籍教,而却重在悟宗,同时兼奉头陀,常行乞食,过着云水僧的生活。

僧粲史实不明,如《楞伽师资记》云:“可后粲禅师,隐思空山,肃然静坐,不出文字,秘不传法,唯使道信,奉事粲十二年。”

道信的禅法,如《楞伽师资记》所云:“信禅师再敞禅门,字内流布,有菩萨戒法一本,及制入道安心方便,为有缘根熟者说,我此法要,依《楞伽经》诸佛心第一;又依《文殊说般若经》一行三昧,即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

道信于南方游学时期,受了天台禅观以及般若的影响,因而以“楞伽禅”的传统,结合《文殊说般若经》的一行三昧,制立了“入道安心要方便门。”由此可以看出道信禅法的三大特色是:戒与禅合一,楞伽与般若合一,念佛与成佛合一。

自此以后,道信的禅法,深深地影响着后代的禅者。如弘忍门下开法传禅,都与戒禅合一有关,例如,六祖慧能于大梵寺开法的主要内容——说“摩诃般若波罗密”现“授无相戒”就是受了道信的影响。

由于道信引入了《文殊说般若经》的一行三昧,谈到了“念佛心是佛”,直接影响了弘忍以及门下的念佛禅,如《传法宝记》云:“及(弘)忍(法)如、大通(神秀)三世,则法门大启,根机不择,齐速念佛名,令净心,密来自呈,当理与法,优递为秘童,曾不昌言,倘非其人,莫窥其奥。”弘忍不择根机,教念佛名,令净心,显然与道信这一行三门有关。但这一念佛方便,还只是入道前的方便,如参学者有何见地,还须求师印证,使“密从方便开发,顿令其心直入法界”。慧能传禅,却不以念佛为方便,反而是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其实这一法门,还是渊源于道信所宗的《文殊说般若经》。经中谈到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

另外,道信所传的禅法并不一定念佛为方便。如《入道安心方便》云:“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维,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用,不会去,亦不会住,独一清净,究竟处心自明净”。由道信所引入《文殊说般若经》的一行三昧,不但促进了东山法门之门庭大启,还影响到南能(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与北秀(以念佛净心为方便的对立)。

与东山法门相对的牛头禅,受玄学的影响至深,其初祖法融,唱“空为道本”,“无心合道”,与在东山法门之“即心是佛”,心净成佛相抗衡,因而影响到曹溪慧能门下,唱出“即心是佛”,“无心为道”的折中论调。

以上简述了达摩以来的禅法,它们对曹溪慧能都产生了直接、间接的影响,下面进一步从《坛经》的中心思想来看曹溪慧能的禅法。

三、坛经的禅法特色

《坛经》所谈的般若,是不离自性的。而于“授无相戒”时,还是开示“见必成佛,见自性佛”,“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同样是不离自性的。而由此所开的禅法,则是“定慧为本”——“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一) 见性成佛

《坛经》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便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又云:“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坛经所说见性成佛之性,是顿见真如本性。此真如本性不向外求,而在自性中,故又名为自性,自本性。并且“自性含藏万法”,自性变化一切。如《坛经》云: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诸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

我们从《大涅槃经》可以找到《坛经》中“定慧不二”,“见性成佛”的来源。如《大涅槃经》云:“诸佛世尊,定慧等故,明见佛性,了了无碍。”而《坛经》亦云:“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意,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著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

由此可看出,要明心见性,应定慧等持,定慧不二。而此不二的道理,如《涅槃经》云:“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既是实性,实性既是佛性”相吻合。

下面简要说明慧能“定慧等学”的禅法:

(二)定慧等学

慧能重视“不二之性既是佛性”故唱“定慧不二”。而其所提出的修行法,则是:“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

1、无相为体

《坛经》云:“无相,于相而离相。······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众生易随名言计度分别,于相而著相,正如无明障住真如本性。反之,若能离相,于一切相而不著,就能顿见性体本来清净,因此说自性以无相为体。

2、无住为本

敦煌本《坛经》云:“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依坛经所说,人的本性是念念相续,不会断绝的。众生迷昧本性,却念念住著,而流转生死,反之,若能体会当前的一念,念念相续就是本性,而且于一切法不生执著,这就是解脱了。故云:“无住为本”。

3、无念为宗

敦煌本《坛经》云:“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生念。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学道者用心,莫不思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见自迷,又谤经法,是以无念为宗。······世人离见,不起用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敦煌本《坛经》以为,念是自性所起的作用。人的自性本来就是念念不住的,因为凡夫于境上有念,一切尘劳妄念便由此而生。反之,若能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心便不会随境流转,虽即见闻觉知,却能不染万境而常自在了。到此时,不但于境上有念的有念不生,连不于法上念生的无念也不立了。

四、结语

菩提达摩最初以四卷《楞伽》印心,递传慧可、那、满等禅师,至道信时,引入《文殊说般若经》的一行三门融入楞伽禅中,传至慧能,更融合了《大般涅槃经》的佛性思想,提倡见性成佛,虽于开法传禅时说摩诃般若波罗蜜,但此般若还是不离自性,还是一贯的如来藏禅。

从菩提达摩以来虽然都是一贯的如来藏禅,但是在道信以前,都是法匠潜运,学徒默修,领宗得意的不多。至弘忍时,以一行三昧念佛为方便,不择根机,法门大启。传到慧能,不用念佛、看净等方便,直示菩提自性本自有之,要学人直接从自己身心去见性成佛。般若,菩提,净土乃至三身佛都在自己心中。佛,净土,菩提不再遥远,而是现实人间的体证。慧能的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的禅法,强调行、住、坐、卧、语默动静无不是禅,把禅融入日常生活中。这些不拘形式的作法,对后来的禅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清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清远法师)  

 清远法师:佛教戒律应注重创新的管理 

 清远法师:小资学佛者 

 清远法师:讲经说法是只船 度己度人到彼岸(清远法师访谈) 

 清远法师:讲经说法 展现风采——清远法师接受凤凰网华人佛 

 清远法师:佛教的环保理念及其实践 

 清远法师: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 六、法藏大师的华严教理 

 清远法师: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 五、法藏大师的判教理论 

 清远法师: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 四、法藏大师法界缘起说 

 清远法师: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 三、法藏大师对《华严经 

 清远法师: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 二、法藏大师的生平及著 

 清远法师: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 一、序言 

 清远法师:清远法师泊莲寺水陆法会上堂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