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清远法师:瑜伽行派的两个系统


   日期:2020/6/12 17: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瑜伽行派的两个系统

    瑜加行派是从无著,世亲这个系统下来的,重要的典据是《瑜伽师地论》。“瑜伽师”是汉译名,从藏译看,原名是“瑜伽行”,所以一般称这派为瑜伽行派。此派是从世亲传承下来的,世亲的学说规模大,方面广,但在形成瑜伽行派的发展过程中,却始终是以唯识说为主导的。在唯识学说发展中有两个系统;一者是唯识古学;二者是唯识今学。
    一、唯识古学
    唯识古学比较偏重於保守,注意保持世亲学的原来精神,甚至在文字上也尽量保持原貌。唯识古学的代表人物先有难陀,后有安慧。
    难陀唯识说的重要根据是世亲的几部论:《二十唯识论》、《三十唯识论》等,甚至可以追溯到《摄大乘论释》、《辨中边论释》中关於唯识的思想。以陀把上述各书的唯说贯穿起来,并加以发挥。因此,要了解难陀的主张,应先读其思想渊源的《摄大乘论》。《摄大乘论》中曾提出了三点成立唯识的理由:(一)由唯识无义。“义”即境,就是说,心法中只有识而无境。心法的对象都是无体的;不实在的,所以成立了唯识。(二)由于有见相二。虽无实境,但它毕竟有个来源,它的来源仍然是识。其原因是因心与境是以“见”“相”关系统一在一种识里的,如眼识属于“见”,所见的各种色训就是“相”,色识也统一在眼识中,成为一级,总的谓之眼识。因此,这也成立了唯识。(三)由种种相生起。前五识都各有自己的确定对象,如眼限於见色,耻根于闻声等,到第六识,范围就宽了,它可遍缘於十八界,但仍属于“相”的一边,所生起手足 种“相”,仍在识的范围内,所以也成立了唯识。
    《摄大乘论》成立唯识的三个理由完全根据它把识总起来讲。诸认总的来说,凡有十一类,即身识、身者识、爱者识、就受识、正受识、世只、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恶两道生死识。这十一类决摄一切识。如说眼识,就可归于身识,色识,归于应受识等。这十一类识在观行识,看具体情况来配合,哪一类的识属哪一识的见或相,并不是固定的。难陀根据《摄大乘论》的说法有了发展,他把见相固定了,把八识分开来讲。说每种识教个别的有其见相,如眼与色相对,耳与声相对等,分工明确,不相紊乱。就是说,每一种识生起都有两种作用,一是能取境,一是它转变成为所取的境。因此,见相固定在每一种训上,能取的就叫“见分”,所取的就叫“相分”,那么,按实言之,这二分都同为识的自体呢,还是各一分为识的自体?难陀认为,二分中见分为自体,见分是转变出来的,所以是不实在的虚象。如以三性区分,相分是虚像,属遍计所执性;见分因有分别作用,属于依他起性;只有到它转变成净的性质以后,即认识到相分是不实在的以后,那时所显现的才是圆成实。
    难陀以《摄大乘论》出发,首创见相二分说,同时又与种子说相联系而创种子新熏说。在他看来,见相分之转变,显现,是由于种子的功能,种子则由熏习而起。所谓熏习,就是前七识有了分别而留习气于第八识上,这些习气将士烛可以发生现行的,所以叫它种子。种子的来源就是熏习。难陀进而认为,种了既是由熏习来,熏非本有,而是现熏。人们把他这种说法称为新熏说。
    以陀的唯识说与世亲比较接近,虽然有所发展,但基本精神还是来自世亲。难陀的发展是他明确地指出相分是无体的,见分也无其地相。因此,后世称它的学说为“无相唯识说”。
    唯识古学的代表,难陀之后还有安慧。安慧基本上继承了难陀的思想,同时吸收了陈那之所长,把二分说、三分说同《摄大乘论》、《辨中边论》中的唯识说事例一起。虽然他的说法还是三分说,但他用《辨中边论》开宗明义第一颂的意思,认为识法分别只是“虚妄分别”。在此分别上的见相二分即“二取”,是遍社所执性,都是不实在的,所以谓之“二取无”。只有自证那一分才是实在的,属於依他起的性质。所以以心分来说,三分说反而成为一分说了。
    安慧产於种子瓣熏的说法,与难陀差不多。由於他这种唯识说,主张相分不实在,甚至连见分也是不实的,亦无行相,所以也属“无相唯识说”。
    二、唯识今学
    唯识今学,态度比较自由,进取,在不丧失无著、世亲学说基本精神的范围内,对其学说,大加发挥,在文字上也做了一些改动。这比难陀,安慧等的原派来说,是一个新派,所以称之为唯识今学。
    唯识今学的代表人物当推陈那和护法。陈那是世亲的门下。他的著作中有许多讲到唯识的地方,特别是《观所缘论》就是成立 唯识无境的著作。陈那说的“所缘”就是境,此境不是在心外。陈那认为,能够称得上“所缘”的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有实体,令能缘识,长彼而生。”就是说,所缘(境)必须是实体性的事物,还必须能够引起能缘(心)攀缘而生。(二)“能缘识,带彼相卢。”就是说,在能缘识生起以后的分别中,要有它的行相。这个行相虽然似境,但却是从心中生出来的,如镜显影,但产生影的功能却在于镜子本身。考究这两个条件,境不会是在心外的实物,而在心内,是心的一部分(心的相分)。由此看来,陈那也是主张唯识说的。不过,他的说法有其特点:相分引起见分,见分所得的行相与相分一模一样,因此这个相分(所缘)也是内境。这样,第一、相分是有实体的,实在的;第二、见分也有其行相;这种唯识说一般称之为“有相唯识说”。
    陈那认为量的性质是自己了解自己,这也叫“自证”。这样,从心分来说,在见分相分之外,他又加量果一分也叫“自证分”,而组成三分说。
    唯识今学的另一家是护法。护法的唯识学说比较特殊的看法有下列几点:
   (一)、他对世亲《三十唯识颂》作了改动,中间修改了唯识性的一个颂。他将三十颂分为三大段,开始十二四颂是一段,讲唯识相;中间一颂是一段,讲唯识性;最后五颂是一段,讲唯识位。
   (二)、关于心分,护法主张四分说。他认为“见”、“相”二分是一重关系,对一专的全体来说这是比较外围的一部分。到了“自证”,就属于心的核心部份,属于内缘,而内缘复有能所,能,就是“证自证”,所,就是“自证”。这又是一重关系。由这两种关系就构成了四分说。唯识说发展到四分说算是最完备的了。
   (三)、关于种了说,护法调和难陀的新熏说和护月的本有说,认为种子既有本有,也有新熏,在发生作用时,两者均发生力量。
   (四)、关于唯识的性质问题,一般认为唯识的含义是:一切法说到究,竟性质上属于识的一类,以识为性,所以是唯识。护法则认为一切法只要不离识就可以,不单独脱离识而存在就是唯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清远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清远法师)  

 清远法师:佛教戒律应注重创新的管理 

 清远法师:小资学佛者 

 清远法师:讲经说法是只船 度己度人到彼岸(清远法师访谈) 

 清远法师:讲经说法 展现风采——清远法师接受凤凰网华人佛 

 清远法师:佛教的环保理念及其实践 

 清远法师: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 六、法藏大师的华严教理 

 清远法师: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 五、法藏大师的判教理论 

 清远法师: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 四、法藏大师法界缘起说 

 清远法师: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 三、法藏大师对《华严经 

 清远法师: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 二、法藏大师的生平及著 

 清远法师:法藏大师的华严思想初探 一、序言 

 清远法师:清远法师泊莲寺水陆法会上堂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