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了法法师: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释义8 |
|
佛说梵网经菩萨戒本释义8
第三十七、冒难游行戒 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奁、滤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时中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二翼。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常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诵戒时,当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坐,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若结夏安居时,亦应一一如法。若行头陀时,莫入难处,若恶国界,若恶国王,土地高下,草木深邃,狮子虎狼,水火风难,及以劫贼,道路毒蛇,一切难处,悉不得入。头陀行道,乃至夏坐安居,是诸难处,皆不得入。若故入者,犯轻垢罪。 冒难游行戒,又名故入难处戒。此戒为初发心菩萨,更好地修学佛法,必须要保护好自己的色身。因为人身难得,佛法难遇。所以初发心的菩萨道力未坚,不能一切无碍,凡遇有险难之处,不可轻易去游行,故特制此戒。 “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是指受过菩萨戒的佛子、菩萨比丘、比丘尼等。常应在每年的春秋二时修头陀行。这时气候温和,万物欣欣向荣,既不寒不热,正是菩萨游行教化众生的时间。头陀,是梵语,译为抖擞精神。即在修行的过程中勇猛精进,以无畏的精神,抖擞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烦恼,以求无上菩提,而解脱生死。头陀行者所应遵守的规则有十二种: 一、住阿兰若寂静处或空闲处,远离村落五六里。 二、常行乞食,不受他人之请,常乞食以远离懈怠。 三、次第乞食,不拣别贫富。 四、受一食法,即日中一食,不更作余食。 五、节量食,不贪食过饱,称量受食。 六、中后不饮浆,中午过后不饮果汁。 七、纳粪扫衣,拾别人丢弃不用的布洗净、缝补为衣。 八、但三衣,即七衣、五衣、祖衣,不畜余衣。 九、露地坐。即坐在露天,没有遮蔽的地方。 十、冢间坐。即住在坟墓之处。 十一、树下坐。即住在树下。 十二、常坐不卧,不倒单。以上十二种,属于住处的有五种;属于食的有五种;衣法有二种。即头陀行者,对于衣食住,要少欲知足不贪著。 “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即修道者在冬天和夏天,这两个季节里应该坐禅,不宜外出游行。因为冬天寒冷,夏天酷热,出外有所不便,这时正好用功办道,以抖擞自己身心的烦恼。结夏安居,静坐修道,正是修行的好时间。 “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奁、滤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佛制比丘,结夏安居,九旬禁足、安心修道。从每年的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前安居;从五月十五日至八月十五日这三个月为后安居。在安居期间,常用杨枝等十八种法器,随身携带。 一、常用杨枝有五种利益:1、坚固牙齿;2、明目;3、清心;4、消风;5、除垢。 二、澡豆:以豆类作洁身之用。 三、三衣:即五衣、七衣、大衣,用以蔽形,与俗服不同,除去内心的贪著。 四、瓶有三种:1、净瓶,贮水供饮;2、随用瓶,贮水洗手;3、触瓶,用以洗大小便处。 五、钵:即应量器。以钵乞食,资身即足,可以断除邪命邪求。 六、坐具:梵语尼师坛,译为卧具,又名随足衣。即坐禅时,把它展开作坐垫用;睡眠时展开作被褥用。 七、锡杖:又名智杖,表示高树如来的法幢,以显圣人的智慧德行。 八、香炉:是表烧香供佛,断疑生信,以清净之体,入于佛道。 九、滤水囊:是用密绢做成,可以滤水保护生命,既不伤害微细之虫,过滤的水又可饮用。 十、手巾:出外游化,可以洗面浴身,以洁除垢。 十一、刀子:古时以戒刀降魔,今用戒刀剔除须发,以断贪爱。 十二、火燧:又名火石。取火之用,以光明破除黑暗,智慧如火破无明暗。 十三、镊子:是用以拔刺的,头陀赤足行走时,恐刺伤足,以资备用。 十四、绳床:用绳结成网,可作卧床用。在绳床上休息或坐禅时,不会受地上的湿气侵入,更可以克服内心的贡高我慢,不生放逸。 十五、佛经:是佛陀开示修行的法门,指导众生如何如理如法地修行,开启智慧明心见性,是成就菩提的法宝。 十六、戒律:是佛陀规范弟子的教诫,严格卫护身口意三业,令身心获得解脱。 十七、佛陀圣像:佛陀是住持佛宝,是我们得戒的本师,也是三界导师。 十八、菩萨形像:是住持僧宝,也是我们的同学善知识。“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菩萨行头陀时,及出外游方时,或行或来。不论从百里来,或往千里处,这十八种法器,皆当常常随身携带,以便随时受用。 “头陀者,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是二时中,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如鸟二翼。”是指行头陀者,在春分时开始,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的三个月;从秋分时来说,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的三个月。这二时之中,气候不寒不热,是出去游行参学的最好时节。但出外游行、或修头陀行时,必须要常时随身携带十八种法物,这样就如鸟有二翼,能远走高飞。出门在外也就不会碰到困难。 “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常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诵戒时,当于诸佛菩萨形像前诵,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人三人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坐,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若结夏安居时,亦应一一如法。”布萨译为作法办事,又名共住,是大众共集在一起诵戒;或名我对说,又名相向说罪,以有过失,相向对佛像前说罪悔过。但是新学的菩萨,智劣识强,于戒品中,勉力坚持,若不谨慎约束身心,恐有放逸的行为。所以必须在每月的十五日和三十日举行布萨,常诵十重四十八轻戒。如有违犯行为,说罪忏悔。应在佛菩萨形像前,如法堂、佛殿、斋堂中诵戒。在诵戒时,如只有一人布萨,即由自己一人诵。假若有二人三人乃至百千人在一起布萨,也只用一人诵戒。诵戒者高座,其余听者下坐,要注意聆听戒相的条文。参加布萨的人,应披九条七条五条的袈裟,在家的菩萨只能披缦衣诵戒。结夏安居也应该一一如法,半月半月如法的诵戒。 “若行头陀时,莫入难处。”出家菩萨行头陀时,切勿进入有险难的地方。以下有几个地方不能进入: 一、“若恶国界”:那里如发生战争,或当局不行仁政,常有屠杀、饥荒、瘟疫等。 二、“若恶国王”:不信三宝,必会轻视毁辱沙门。 三、“土地高下”:如地震区域,或火山爆发地等。 四、“草木深邃”:是指荒凉的草原或树木茂密的森林,禽兽众多,容易发生危险。 五、“狮子虎狼”:知道经常有恶兽出没也不能去。 六、“水火风难”:发生火灾、水灾、风灾的地方也不能去。 七、“及以劫贼”:有强盗劫贼,拦路抢劫、谋财害命的地方不能去。 八、“道路毒蛇”:游行的路上知道有毒蛇出没也不宜去。总之,“一切难处,悉不得入”。不但“头陀行道”不得入危难之处,“乃至夏坐安居”的时节,“是诸难处”也同样的“皆不得入。若故入者”违背了佛陀的言教,还有生命的危险,是菩萨“犯轻垢罪。” 1、此戒具三缘犯 (1)是难处; (2)难处想; (3)正游行,犯。 2、开遮 如先非难处,正游行时,难处忽起,不犯。 3、果报 游危难处,则有退道因缘,不游堪则使安心修道。 第三十八、乖尊卑次序戒 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如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后者后坐。而菩萨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轻垢罪。 乖尊卑次序戒,又名众生乖仪戒。此戒是补充前一条布萨、诵戒的内容。所谓诵戒者高座,听者下坐,在听众之中也有高下的戒腊之分。因为在佛门中是论戒腊排辈分,不论世俗的长幼,如受戒后有参加结夏安居一年的叫一腊,参加结夏安居十年的名十腊。所以凡是参加诵戒布萨法会的菩萨比丘众,都要按戒腊的高低分前后,不可紊乱。如不按戒腊,则会紊乱秩序,有乖佛制,故特制此戒。 “若佛子,应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是指受过菩萨戒的佛子,不论是出家众,还是在家的菩萨众,在诵戒或闻法时,都要依照佛陀的教导,如法如律,次第而坐。即先受戒者应在前坐,后受戒者应在后坐,以受戒的先后分座位。“不问老少、比丘、比丘尼、贵人、国王、王子,乃至黄门、奴婢,皆应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次第而坐。”是指诵戒听法,都要依受戒的次第而坐。如比丘依比丘众受戒的先后按次第而坐;比丘尼依比丘尼众受戒的先后按次第而坐。乃至贵人、国王、王子、黄门、奴婢等每一类,都要依先受戒的在前,后受戒的在后,随戒腊的长短,按次第而坐,不能紊乱。 “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后,坐无次第,如兵奴之法。”佛特别重视戒法,切莫如外道痴人一样,不知尊卑。外道没有智慧,不懂礼仪,不顾老少无前无后,坐没有次第秩序,犹如兵奴,坐位紊乱。出入也不讲先后,没有秩序,所以叫做痴人。 “我佛法中”以戒为师,“先”受戒“者”,在“先坐”。“后”受戒“者”在“后坐”,就不会紊乱。如《普照三昧经》中说:“阿阇世王请文殊斋,文殊尊让迦叶前行,曰:大迦叶久为沙门,世间所有罗汉皆从仁后,仁当前行。迦叶回答说:计于法律,不以年岁为尊,法律所载智慧为尊;神智圣达,乃为可尊;博闻辩才,乃为可尊;诸根明澈,乃为可尊。文殊乃前行。”由此可见,文殊让迦叶前行,是不敢违佛所制;迦叶让文殊前行,是表示顺于阿阇世王的本意。这说明二位大士谦虚谨慎,是破除我慢贡高,最好的例子。 “而”受过戒的“菩萨,一一不如法次第”参加诵戒布萨,“坐者,犯轻垢罪。” 1、此戒具三缘犯 (1)非次第; (2)非次第想; (3)正坐,犯。 2、开遮 如讲经说戒时,听者不知彼此戒腊长短而坐上座者,不犯。 3、果报 不敬戒律,则远离正法;依戒相敬,则殊胜利益。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山林园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若疾病、国难、贼难、父母兄弟和尚阿阇黎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讲说大乘经律。一切斋会求愿,行来治生、大火所烧、大水所漂、黑风所吹船舫、江河大海罗刹之难,亦读诵讲说此经律。乃至一切罪报,三恶、八难、七逆、钮械枷锁、系缚其身,多YIN、多嗔、多愚痴、多疾病,皆应讲此经律。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犯轻垢罪。 此戒是为一切众生种植福德智慧,如讲经律的法师,应该接受别人的邀请去弘扬佛法,是不能懈怠放逸。或有能力建立道场者,可以建立道场让修学者安心修道,功德无量。如懈怠放逸,就会失去福德智慧,则不能得成佛果,故特制此戒。 “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山林园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是指受过菩萨戒的佛子,有能力的,常常应该去教化一切众生,使众生有一个安定的修学环境: 一、“建立僧坊”。让僧众安心修道。 二、建立“山林”。在道场周围种植树木,绿化环境,让僧众得到山林的荫庇,更好地修行。 三、建立“园”地。种植蔬菜水果,以供僧众受用。 四、建立农“田”。种植五谷,以供僧众的道粮。 五、“立作佛塔”。供大众礼拜瞻仰。 六、建立“冬夏安居,坐禅处所。”让僧众在冬天可以坐禅,夏天可以安居,以期证得菩提。 七、“一切行道处”。凡是可以供人修道的地方,“皆应”该建立、修复,让修行者安心修道。以上七种是修福的总纲。但必须要发心为大众服务,用心安排,因果分明,丝毫无差,一心为常住服务,功德无量。如以公济私,则天堂未就,地狱先成,其罪过无边。 “而菩萨应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是指修学大乘佛法的菩萨,不但要修福,还要修般若慧。以中观正见,为一切众生讲说大乘经律。因为大乘经律,有灭恶生善,除罪获福的功能。有以下情况可以讲说大乘经律: 一、若人在“疾病”的时候,应讲说读诵大乘经律,令其离苦得乐。 二、若“国”家有灾“难”时,请法师讲说经律,令国泰民安。 三、若有“贼难”讲此经律,可以解脱一切劫杀,得无忧恼。 四、若“父母兄弟和尚阿阇黎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中,应该讲此经律,以此功德回向亡灵,让他们见闻佛法,往生净土。 五、“一切斋会求愿”,也应该读诵大乘经律,使一切众生心愿圆满。 六、“行来治生”,如经营生意、企业管理等。为了维持生活,吉祥如意也应该读诵、讲说大乘经律。 七、为“大火所烧、大水所漂、黑风所吹船舫”、或在“江河大海”中遇到“罗刹之难”。以上种种灾难,都应该读诵、讲说大乘经律,使灾难消除。如唐代玄奘大师去印度取经,路上遇到种种灾难,但由虔诚诵持般若心经,一切灾难皆得消除,顺利到达印度。并在印度留学,取得了大乘天的光荣称号。 “乃至一切罪报、三恶、八难、七逆、钮械枷锁,系缚其身。多YIN、多嗔、多愚痴、多疾病,皆应讲此经律。”是指读诵讲说大乘经律,能免除众生的种种罪报。因为经律能于地狱中作大赦书,令受地狱、饿鬼、畜生之苦的众生,速得解脱,往生人间天上。读诵经律能使已造八难之因,和已作七逆之罪的众生,超越八难七逆之苦。手铐叫纽,足拷叫械,头颈被铐叫枷,身腰被铐叫锁。纽械枷锁皆是系缚罪人,讲说大乘经律,可以解脱一切系缚之苦。如贪心、嗔心、愚痴心特别重,疾病也特别多。这些人业障深重,都应读诵大乘经律。因为读诵经律能使内心清净,消除欲念;读经能除嗔心;诵经能开智慧,灭除愚痴;诵经能消除业障,治疗身心一切痛苦。所以读诵讲说经律,功德是不可思议。 “而新学菩萨,若不尔者。”既不修福,又不修慧,辜负了自己,是菩萨“犯轻垢罪。” 1、此戒是遮业 应修不修,应作不作者,结罪。 2、开遮 常修禅观,读诵经律,无暇他营,不犯。 3、果报 不修则失福慧二种庄严;修则菩提资粮任运增长。 如是九戒应当学,敬心奉持,梵坛品当广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