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依空法师:無常是常


   日期:2020/6/19 8: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無常是常

依空法师

後汉郑玄解释《易经》时,认为「易」有三义:简单、变易、不易。从後二义来看:世间永恒不变的道理就是不断地变化,变即不变,不变即变。佛教的基本教理「三法印」之一:诸行无常,说的就是世间没有永远不变的东西,无常是常理。

何以证明诸行无常,变是一种常轨?我们生存的器世间,有成住坏空的现象,月圆月亏,花开花谢,眼看他高楼从地起,眼看他夷为平地。再看有情世间的人类,则有生老病死的循环,有生必有死,有生必有灭,生死无常成为中国文学中经常出现的庄严主题。孔子观於川流,而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光阴流逝不再的慨惜。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丕「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今我不乐,日月如驰。」陆机「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都是对倏忽若寄的人生的喟叹,把生命譬喻作晨霜、朝露,短暂无常,不可把捉。《古诗十九首》的基本情调在反映人生苦短,好景不常驻的心理:〈今日良辰会〉:「人生寄一世,奄忽如飙尘。」〈回车驾言迈〉:「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驱车上东门〉:「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金石终将化为灰烬,何况危脆的身躯。《古诗十九首》所吐露的是魏晋六朝社会动荡不安、生命瞬间殒灭的时代悲音。

佛教认为我们的心识生住异灭,天台哲学说「一念三千」,《金刚经》则说「三心了不可得」,过去心已经消逝,未来心尚不可把握,现在心则刹那生灭,因此,心念也是无常。如果世间一切都是无常,那麽人生奋斗的意义何在?无常如此地令人沮丧,怎麽是真理之一呢?既然一切现象都是无常变化,美好变成坏败是无常,坏空转成成住也是无常;盛极必衰是无常,否极泰来也是无常。因为无常,细胞会新陈代谢,疾病可以痊癒;因为无常,「长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世代交替,社会人力清新,生生不息;因为无常,「世间公道唯白发,贵人头上不轻饶」,警惕世人生起勇猛精进心,珍惜寸阴,经营生命,不可任意挥霍青春。因为无常,人世的困顿终将拨云见日,「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史记》)。陶渊明〈饮酒〉诗说:「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世道和自然一样,有代谢、荣衰的无常变化,若能察时顺机,便不再迷惑於俗。陶诗〈神释〉:「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体证无常的虚妄性,超越死生祸福,不悦生、不恶死,融合於大化流行之中,与自然合为一体,开创永恒不灭的生命。因此,能够彻悟「无常」之理,正是所以通向「恒常」之道的助缘与途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