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仁俊法师:作三宝裔,净健二三(下)


   日期:2020/6/23 9: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作三宝裔,净健二三(下)
 
仁俊
 
        真的三宝嫡裔,生死安危中证印的、蹈践的,都是冷静、平宁、坚正、深明得不忧不喜,舍得直落落,当得果决决。生死中出脱颠倒,安危中洞照泰定,佛法中的大步骤与世法中的多程次,全凭这么开展进迈得莫可滞遮的。修学三宝,空净的知见与坦正的行思,络续通贯得紧凑合融,深深地受到「护念」与「加持」的经验、感受,对「三杂染」的「世路」厌得透,治得绝,情不毁愿愿胜情,见不夺智智遣见,不问平常或非常,则一概挺实卓昭得不昧不变。人性中体见、触会着佛性(寂灭无相、无染),佛性中长养、发达着人性(无我我所),人佛二性渐渐融即一如,「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身实相与佛实相(「理性佛性」——性空)等观不二;凭实相观引发的如实(真空)行,三业上巨细的作止与展敛,「无得大行」与「无方大用」,则配应得善巧切当。人类之身从如实中有了划时代的捩转、解放,面临一切,内持的念力与外现的法力,透过了妄见与幻惑,脚下的一片净土,眼前的一条正轨,则载容得着人也进发得了己。谈做人、为人,身立得正,事作得善,生命中的活力与通德,时间上的表现能促进时代,空间中的体会能阐扬空义(正智悟入缘起而治倒执),人身最值得重视的一点——不颠倒;真学不颠倒的人,必须从听闻缘起正法开始,缘起成为知行准绳,彻底解除了自我性的困盘、教唆,才不会任身胡为妄动。生命的活力与通德,正义大用,从人际的缘起网络、网路中,系联、接衔得声气相应,人脉畅通,胜解无我而巧用假我;用活了假我,真空就起大用了。
 
        假我从真空中体见到的一切,便不与世智所见「雷同」。出世而能导世、净世的佛法,所见与所说,所行与所向的一切,尽从整体的文化、文明着眼、着手。诸佛的通号之一——「世间解」;世间解,也就是说明世间(情与非情)的一切。这所说的,都能说明其各各差别及本来如是的「如实相」。因此之故,佛陀特别重视语言的效用、效应与效果,释迦佛「转*轮」的宗趣,可说全都着眼于此三效。语言所诠表的:文化与文明。一般说:人类从远古迄今,因思想而发为言说,由言说而演进为史乘记载、流传,这叫做文化。从急需的实用中共相构想,造作种种器物,制定一切人事典章,这叫做文明。世间文明的雅与俗,与文化的高与低成正比。依佛法说,世间的文化与文明都含有杂染的自我因素,其质底离不开我见。所以,世俗间一切人为的对立、冲撞,都由文化的矛盾所引发。佛陀转大*轮的动机:宣倡最清静而究极的文化与文明。这样的文化,说出的都否定了自我知见,都能从人事界的内蕴与外现的一切,说明其因缘关联——「论因说因」;以因缘观纠治有漏而体证无漏。这样的文明,做出的都显豁出大公无私,任人再怎么严密察审,也检核不出欲私、袒护,自自然然地透露净淡的概品与风范。从如此的品范中,诠达佛教的文化与文明,其语言的雅正与如实,始能将微妙义趣道得恰切、谛精。这么看来,语业的力能与价位,是多么重要啊!因此,我有两句话与同道们相勉:心智不让人低估,脑思不令人轻视。
 
        以慧为核心的佛法,对「慧学」特别重视。慧的特质、妙用:见不为(也不可藐视)世圣所蔽,行无有后遗影响。学佛法,对这把紧了、看重了,意志集中得坚住正观,将圣道体照得的历深微,面对心向的没堵壅,不退缩,默融明决中了却得透、发达得开,触处不离圣道,不着世相;「无相」成为念头的无间所缘,「空解脱」与「无作解脱」之门,就出入得熟悉、明准了。人类意(识)域中储积的业能极复杂,也极丰富;将复杂中的污染致力调治,丰富的善净罄力发挥,意业的胜用与正效,则相续得绵密无尽。「生得善」与「生得慧」,惟有人类才获得这难得的条件,如果人能善加利用而扩充之,从有漏中念念持向、切入无漏,无漏对有漏防御得不受惑,就不会堕落了。内在最富有的人——意域中的智藏丰满,智宝从智藏中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精神界的意象与兴乐,受持与腾掀的,则不落俗套了。这等人才有超(泛常的)意识观行;超意识观的表征:从无我中看一切,看得十分清清醒醒;从缘起中舍一切,舍得无不洒洒落落(喜喜敬敬);从这般清醒洒落中培教、熏陶成的人性、人相,治绝了「实体」之我,泯除了「本体」之法,意识中的思路见地,则开阔得明直中正。「宿识能持诸慧善,一闻正法能开解」:慧观将意识照管得谨严,印循得周遍,识的净强势用,则策提得念念发力,处处起用。就这样,修学历程中铭现于心目的:「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地狱。」根本佛教给我们开示的,多么强有力哟!
 
        菩萨道(行)的热奋鼓舞,精诚承荷,端凭这样的佛嘱而展布开去的。释尊之所以被弟子们瞻叹为「大雄」者,即因为从他的因地与果地,谛观、体肯他对生命、生活、生死的看法与做法,都显得与一般不同;效学他老人家的,首须从这不同处体察、勘练得切实笃浑,心地存的与身语现的,才斥得绝自我「钟情」,禁得起他人「注目」。佛陀对于「生」之体思与胜解,从无限时空与无常业行之交织互融中,通晓了众生(人类)生死、死生的所以然,由无始惑业所招致的无数大苦,所以,总是苦口婆心地劝人学道证灭,了脱生死。从大乘利他的普贤行说,却特地倡践于长时大空中广修遍学,不急求个己了脱。不了生死,而发愿于无量生死中「不尽有为,不住无为」的卓然作略,这又象征着对生的极其重视!生之特殊涵意:既活脱而又通摄得能化能见一切众生,诸佛菩萨普度一切劣恶众生,能深深地耐受其种种讥谤、恼害并击刺,而愈发勤恳、亲切而喜慰,就因为众生都有向上、向善、向净的可能或定能。从诸佛菩萨极久远的因地看,也同样具有丛丛杂染,因此,诸佛菩萨最能同情、体贴而加护众生。处于众生阶段的吾人,果真常常体念、沉思诸佛菩萨因地中那样的体恤苦难众生,立刻发心赶上去,我们的「彼既丈夫我亦尔」的气志,方不肯输给诸佛菩萨哩!
 
        衬持而策练生命的动力——大雄志神,时时以大雄自许、自验、自励,决不肯一念泄沓,生命线则展挺得直直坚坚。生命的点转与导趣者——慧命,慧观中将慧命育护得不间时节,深解空义,时空中所见所触的,看得透绊不倒,强有力的慧命就有分了。「从法化身」——本质的佛法化;佛法化了的本质,则决不狂放、不怯缩,平镇中运持、练达的菩萨表征,真实得绝不扣减。到得这时,慧观的觉警性所体握的:光阴算在指头,光明照在心头;光得能伏染着,能行净空,大雄性荡绝与开廓的:威能破我内患除,愿能为众外善展。
 
        最能肯定人身价值的——诸佛菩萨,由于他们的因地与果地,也是依人身修学而完成的;所以,非常重视而珍惜。学习菩萨道或体察佛陀境,握锻着生命志性,开发出生命力德;从净力中撇脱赖傍,从净德中振得慰提大苦(者),不避而以身代苦,誓舍大(欲)乐不耽而以法为乐,这样的学得分明,做得认真,则必然的见得了一切佛,也见得了一切人。这么见得决定了,真健气与大明心相应成片,身心中的佛法活现活用得如向是应,如臂使指,耳根中听的不离佛法,意根中思的不着世法;佛法转得了世法,世法随顺着佛法;从佛法中涵练着决然健气,世法中触受的、适应的,便活络、开通得不孤不闭,能刚(祸福不变)能柔(忍耐毅,苦乐不易),有声有色地做成一群朝气蓬勃、佛心鲜活的人了。
 
        人际间最急需的——最健最活的人。佛法所说的健与活:善的成长与时俱增,慧的运积与空俱扩,穿透了时间之隧,也凌越了空间之边;不为时(网)空(窟)所罩陷,能将罩陷于时空中者拔脱出来。健活得真健活的开始:健呢健得永恒探头,活呢活得决定透底。能这么样健得活得,当下的心与当前的境,配合得极紧凑而真切;真切中省治的、施设的,莫不健全活脱得的的明明、洞洞豁豁。具有如此的基质,坚持踏踏实实的本分,学的不诳己,修的不炫异(这是毁己、毁法的魔怨!)沉得住(不离佛法),明得了(放下欲私),安得决(永不动摇),发得开(智悲不退),活得触不着一般「实我」,做得昭显出佛法中(缘起)假(名)我,(非一般的「假我」或「真我」),生活中活得这样的活,我们心目中见到的、证印的,就不会昧忘诸佛菩萨的一切了。佛法中真安下来的,都这么体应得不落虚泛。在这样的体应中绝不张扬、味恋,敛摄得淡了寂平,则能与诸佛菩萨的一切愈来愈相近。无形的发达与有形的开通,其基根是这么扎固的。出世为人从这样的基根上出发、进展,六根门头所触照的六尘境界,则处处是活路,也念念能把心用得活灵灵,发得通平平,不再做佛法门外人。
 
        学佛法的总动向、全发趣,做时间上的活人,空间中的通人;活得能解业缚,通得能顺「法向」;正法化为修学中的心眼,眼光看穿了一切幻相,掉得转自我(妄执),也提得着(如幻)众生,从幻化观中活得一切俐落、恳到;心智透达了一切(诸)法(实)相,用得明也印得决诸佛(宗趣),从大忍化中通洽、敬偿一切(恩怨者);辗转地这么推进得不离实相,不着幻相;幻相中处处(解)悟触(会)实相,生死中学的(因果)事相分明(得丝毫不爽),修的(因缘)理则察照(得佛天不滥),生死中的行愿与化用,身心承当的、兑现的,便没有什么虑顾或迟徊的情态了。
 
        久学而深学佛菩萨的大乘行者,抱负与鼓激的超特志神:无齐限地行于生死中,发坚强的广大心修学,净默得于空有中接引众生,完成佛道。大乘者的生命观:愿誓与光力,综合的发挥与导照。生死中的胆略、器识、底基,离了佛法无我无畏的愿誓,根本不能学菩萨行。以悲愿为上首的菩萨道,其愿誓都直从无我上振抖掉生命恋顾、生死迷旋,活得生气沛溢,发得动机(「意乐」)畅豁;意境中平寂得透脱命根,智光法力照镇得净净足足,生死中的一切看得明、做得正,舍得绝、持得整;从悲智整体中,将佛法实用得决不为「人法」所障,生死中的身心,则从此不离「法身」。法身与法性(空)相通相应,一切都消归法性,对法性则体印得无极无滞,生死便不介怀了。从生死中活得俐落、奋扬,生命则直觉直上得从佛法中改头换面。能这样,生死中若观若行:所观的不忘菩萨因地忍进,不违佛陀果地空净;所行的综合着忍进空净,面对一切有情(人类),消平了一切爱憎、逆顺的情绪,情操中的智用得如冰清月白,情感中的慈豁得如风和日丽,化融了一切情绪,显露出一片空(廓法)相。生死中首须警治的——不闹情绪;不让情绪缔为情结,见地之网也就停止编织了,挣脱了情绪见网的缠罩,才会永远显现空廓的法相哩!「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就这么从生死中体认而照见的。
 
        完成大乘最究极的深观大行之基:生死,学大乘法,能作生死中的中流砥柱者,始能永恒地与诸佛菩萨的忍进与空净打成一片!
 
佛历二五四三年六月七日写于温哥华观音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