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定法师:念念向觉的新生活


   日期:2020/6/23 23: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念念向觉的新生活
 
超定
 
新生活的意义
 
时光易逝,岁月无情,转瞬间一年又过去了。值兹新年伊始,循例向本刊的读者、编者、作者,敬致至诚的贺意,恭祝大家:新春吉祥,身心安乐,道业胜进,福慧无量!
 
新年如旧年,每逢新春期间,亲友见面,总是说些吉利话:恭喜发财、新年快乐之类的贺词,年年的期待都是这样。对于佛弟子而言,明知世间多忧苦,还是希望万事如意;诸行无常,每逢初一、十五的早课,唱颂宝鼎赞:「端为国家祝万岁,地久天长;端为世界祈和平,地久天长。」毕竟世俗美语,人人爱听,从旧年说到新年,年年说,天天说又何妨。法师为人说法,开场白时总说些令听众悦耳的客套,而后言归正传,宣示佛法「无常、苦、空无我」的深义。这些无非是二谛的妙用,菩萨道的「先以欲牵,后令入佛智」的方便吧!
 
时序的更替,有春夏秋冬;时间有三相,过去、现在、未来;物质文明的演进,从古代到现代,日新月异。为满足人类的五欲享受,真是后后胜于前前,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世人的愿望:财富积聚,地位升进,眷属美满,健康长寿。这些愿望是新是旧?未得欲得,已得患失,如经说:「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所欲若不遂,恼害如中箭。」欲望是无止境的。「顾恋过去,欣求未来,耽着现在」;旧爱与新欢,恋旧与趋新,形成矛盾对立,带来无边苦恼。依佛法来看,这都是人类固有的旧希望和旧生活。
 
什么才是新希望、新生活?新与旧,原是相对之词,约众生界的轮回说,贪欲、瞋恚,愚痴的种种相,它是一向如此的,在未趋向涅槃的还灭之前,无始无明的作祟,法界有情,一旦陷入这一迷宫,天上人间,五趣流转,难以出离。学佛之人,觉今是而昨非,立定志向,转迷启悟,弃暗投明,不再沿以往的老路,不甘心继续沉沦。这是新生活的开始,空前未有的新希望。
 
古德开示:「妄念成生灭,真如不变迁。」如何转生灭的妄念而为不变迁的真如?这是菩提道上,转染成净,转识成智,背尘合觉,返本归元;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理论与实践。举凡诸佛如来,古今圣贤所开导,能令人离苦得乐、断惑证真、趣向解脱的方便,都是有助于我人转换跑道,实践新生活的准则。
 
迷悟在于一念间
 
众生是执迷不悟的凡夫,菩萨是由迷向悟的觉有情,佛是断尽无明、成等正觉的大圣人。学佛,以成佛为目标,以发菩提心、修菩萨道为历程,而从人间的人类做起点,由人的地位发心、修行,乃得成佛。尽管说无边有情,一切众生类,究竟皆成佛道,但佛法以人类为本,因具备智慧、惭愧与勇猛三大特胜,比起其他天神、鬼畜、地狱众生,更有充足的条件,通向大悲、大智、大雄力的佛陀果德。
 
大乘佛法以十法界,划分所有生命之间,品位的高低。佛、菩萨、声闻、缘觉,名四圣法界;天、人、阿修罗、鬼道、旁生、地狱,名六凡法界。六凡法界,归类为「迷」界;四圣法界,统属于「悟」界。迷与悟,不出一念,一念迷念念迷,一念悟念念悟,这是凡夫与圣者的分界线。六祖慧能大师说:「前念迷,佛即众生;后念觉,众生即佛」。我人修学佛法,在未开悟之前,处于凡夫的阶段,以培植正念力为其要行。如三十七道品的四念住、念如意足、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念力坚强,邪念不侵,念兹在兹,念念不离正觉。正如成语说,团结就是力量。倘能摄万念为一念,化一念成无念,即定即慧,定慧均等,无漏现前,突破凡圣关、臻于脱胎换骨、立地成佛的圣境。
 
佛说六六法门:六根、六尘、六识、六触、六受、六爱。根境识三和而生触,凡夫以无明相应触故,有可意、不可意、俱非触;三触引起苦、乐、舍三受;三受故有贪、瞋、痴三毒烦恼;于是爱恨情仇、欲海浮沉,在盲目意志的驱使下,蹈汤赴火,奔驰于茫茫的三有大海里。生生不已的生命洪流,前蕴灭,后蕴生,相续而不已。所谓「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纯大苦聚集」,即是此意。
 
佛法真正的新生活,乃是生命的变革,从缘起的生灭,转向缘起的寂灭之意。也即是「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忧悲苦恼,纯大苦聚灭」的涅槃境界。在十二缘起支中,构成生死流转的条件是:无明、爱、取、及其所衍生的行与有。缘起的生灭,如一连串的锁炼,前后锁,环环相扣,牢不可破。如何从生灭转向寂灭,由旧生活转而为新生命?既查明流转的真相,原于「无明之所覆,爱结之所系」,也即是「无明为父,贪爱为母」。于是狠下心肠,不惜杀父杀母,断欲去爱,勘破无明,逆流而上,超出三界。然而,断爱欲、破无明,谈何容易!解脱之通道,为三学、八正道。简要言之,即禅观法门,修定修慧,依慧证解脱。佛说四念处为一乘道,能令诸众生离忧悲、脱苦恼。是故直修正念,念念不离正法,念念于如理的思惟;具足正见,及其相应的正行,念念向正觉,终于达正念而正定的究竟涅槃。
 
念念不为愚迷染的功力
 
六祖法宝坛经记述『无相忏悔』法:「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为愚迷(憍诳、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我以为可引申此义,做为日常生活的修行指南。止恶行善的事行是戒学,自净其意则兼定慧二学。佛陀最后遗教,继「以戒为师」之后,嘱诸弟子调御六根,且强调说:「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经文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制心之法,即是正念、正知、正觉的实践。修行,不仅在禅堂、念佛堂,而必于二六时中的起心动念,语默动静,全程的生活都不离道场,以「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为愚迷染」,做为用功的重点,达到禅宗所标示的「坐也禅、行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的工夫。
 
忆起出家祖寺「开元」的客堂,挂着祖师开示的法语:「平常时请来坐坐,非常时要去修修。」可解说为:静中修止,动中修观。止观更替而修,功力到家,止观一如,定慧相应。修行是不受时空限制的,随时随地,保持一颗禅心,念念苦空无我,守住修行的原则:转熟成生,转生成熟」。如是日积月累,久而久之,因缘成熟,水到渠成。解脱自在!
 
做为正信三宝弟子,在在处处不离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正念的法门,可深可浅,从发心的称名,乃至实相的无念,内容涵盖了三增上学。慧能大师开示「一行三昧」,要求行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禅宗以无念为宗,释云:「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又云:「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这也是维摩诘经所说:「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定慧不二,真俗无碍的诠释。
 
以上引用的佛言祖语,看来是老生常谈了无新意,但用之于实修,如本文标题──「念念向觉的新生活」,佛祖的正觉之音,令人贯耳入心,如晨钟暮鼓,值得「谛听谛听,善思念之」,笃行之,保证令君满意,受用无穷。
 
革命尚未成功,同道必须努力
 
学佛修行,是为千秋万世的革命大业,依经论明文所载,学人在因缘具足下──「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要证得阿罗汉果,最快是三生,最迟要经六十劫。辟支佛果,疾者四世,久者经百劫。菩萨道成佛,通说是经三大阿僧祇劫。龙树菩萨则持异议:「佛言无量阿僧祇劫作功德,欲度众生,何以故言于三阿僧祇劫?三阿僧祇劫,有量有限。」中国佛教徒深受后期大乘的影响,宣扬至简的方法,至顿的效果,至圆的理论。即身成佛,顿悟之谈,造成佛教徒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流弊。当知菩萨发心,既为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令至无余涅槃的究竟目标,务必尽未来际劫,如普贤大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众生烦恼尽」,而救度众生的愿行,永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印顺导师在『人间佛教要略』,开示修持心要:「信──愿,精进;智──定,方便;悲──施、戒、忍。」也即是菩萨道的纲领,依三心修六度之意。做为人间佛陀──释尊的追随者,若能切实奉行,修学信愿、长养悲智,则于菩提道上,胜进不为难了。站在佛法革命的思想,为住持正法,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不论是个人的净化,解脱惑业的牵缠,抑或为众生解粘去縳,般若的空性智实具有决定性的导航作用。大乘佛教所说的:「建水月道场,作空华佛事,度如幻众生。」便是与空相应,贯穿了般若道与方便道,悲智双运的菩萨正行。在修学的过程中,三大纲领,如舍离般若一法,则不成为菩提愿与大悲心;至此,不免被眨为败坏菩萨,或沦落于无际的有海中,迷途而不知返了。
 
欣逢新年,佛门四众在大雄宝殿,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经声佛号,梵音嘹亮,象征着佛弟子新年的新希望──人间净土的实现!佛法有信愿与智证二门,信愿为方便,智证为究竟,我们藉念诵的方便,坚定信心,启发智慧。理想的完成,端赖新生活的实践,念念不离如来正法,念念趣向解脱道、菩提大道;时时处处自我反省:不觉?后觉?正觉?先觉!正念正知,即色身而见法身,即世间而超越世间。是为转迷情成正觉的佛化新人!
 
西元二○○三年耶诞前夕
写于观音丈室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