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定法师:法门龙象众,当观第一义——敬悼正定学长法师


   日期:2020/6/24 16: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法门龙象众,当观第一义
 
——敬悼正定学长法师——
 
超定
 
        台南市佛教会现任理事长竹溪禅寺第五代住持正定法师,于民国八十八年(岁次己卯),农历十月十八日,西元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化缘已毕,舍报往生。法门龙象众又损一人,为法思人,悲情难抑。谨于吾兄灵前,心香一炷,期待乘愿再来;并略述世尊遗教,尚乞冥中谛听,偈言:
 
四大本空因缘有 革囊众秽无可恋
幻生幻灭今已了 乘愿再来续法缘
 
        我佛世尊于三十五岁那年的腊月初八日,证悟诸法实相,见中道真理,而成为人间的佛陀。从此展开说法度众生的大业,席不暇暖,直至八十岁入灭。何谓诸法实相、中道真理?虽然如来法身常住,真理永恒不变,然而历史的演进,经二千五百年,由初期正法而至末法,大家对世尊的正觉已渐模糊了。金刚般若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相,内情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法相、非法相;五蕴相、十二处相、十八界相;十二因缘的流转相与还灭相;乃至四圣谛相、能证智与所证理相,如是林林总总的一切诸法,以诸佛菩萨的慧眼观之,无一法不是虚妄相;虚妄相即是空相,即此空相为诸法实相。「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见如来也即是见真理、证实相,因为经说:「见法即见佛」。佛陀之所以被尊为佛陀,不是他的种族尊胜,相好端严,神通广大,而是他的体见正法,成就法身。我人修学佛法,务必正确地掌握这一理趣,时时忆念如来圣教,身体力行,住持正法,阐扬人间正觉之音。
 
四大本空因缘有
 
        据中国禅籍记载:梁武帝于南京拜见菩提达摩,请示「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师答言:「廓然无圣。」再问:「对朕者谁?」师云:「不识!」所谓圣谛即真谛,第一义是最高真理,特殊、超常的境界;证得圣谛第一义,就名解脱的圣人。达摩祖师是西天第二十八代祖,中国禅宗初祖,他当然是契入第一义的圣人。而今面对皇帝菩萨,为何不老实告诉他,而表现出似乎不耐烦的语气:「廓然无圣」、「不识」?殊不知,「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第一义谛、不二法门、诸法实相,乃是离四句绝百非,不可思议的境界。古德云:「说似一物即不中」,起念即乖,开口便错。拟议圣境,岂不落于戏论?
 
        既然如是,立志为法门龙象众,又如何谛观第一义?答言:当以无分别智观之。此无分别智有:加行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无分别智。第一义不可说,不可分别,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但悟入的方便,从印度传来的佛法,不论大小空有,都必须依如来经教,作闻思修的功夫。也就是依分别入无分别,依名言而入离名言;依世俗谛入第一义谛。无分别,绝非呆如木鸡,或植物人、白痴一般地百物不思。禅宗主张无念法门:「无念者,于念离念」;「于诸境上心不染」;「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无分别,乃是无虚妄分别,而非否定如理分别。如加行的二谛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藉此加行无分别智观而达根本无分别智境:「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最后从空出假,以后得无分别智去成熟众生,庄严佛土,自利利他,完成佛果。
 
        四大本空,不过约构成色身和外物的主要因素,也即生理和物理现象;此四大种及其所造色,皆是空无自性。依此类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能取与所取,乃至出世涅槃,能证与所证,无一法不是空者。空、不可得,方便言之,含有否定与肯定二义:否定诸法不变、独存、实体的自性,遣除众生的迷情妄执。迷空着有为生死根本,有执不破,解脱无望。「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在性空中,有无、常断、一异、我我所皆不可得,扫荡得净尽无余。在否定的同时,肯定此空性乃诸法实相;「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因缘有与自性空,相顺相成,名异而实同。缘起=自性空,即此性空为中道,为圣谛第一义。圣龙树在回诤论里明白显示,空并没有否定什么,或主张什么,仅仅将世间事务的真相告知世人而已。
 
革囊众秽无可恋
 
        四大假合的色身,从头至足,从内而外,无一净相。经云:「九孔常流不净」,任你如何清洗,技巧化妆,想尽办法去美化,结果也不过像绣花枕头,外貌迷人,实则藏垢纳污,恶露充满;何有智者,当乐此身?
 
        佛陀开示二甘露门——不净与持息。也即是:多贪众生不净观,散乱众生数息观。这是针对欲界有情二大通病而施设的法药。因为上二界的有情,从生命出现,直到死亡之前,都活在禅定中;既无散动之念,也不可能爱乐色身。只有欲界有情,尤其处此人间,贪欲为其特性,一生岁月都在追求欲乐的满足,特别是男女性欲,情爱缠绵,陷入欲海难以自拔!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古德云:「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真是一针见血之语。在家五戒,容许有夫妇之正YIN;出家沙门,则戒绝YIN行。经云:「YIN欲不除,尘不可出。」止观法门,出世圣道,坚决宣示:YIN欲为障道法。学佛修行,目的是超出三界;YIN欲不止,坠欲界中,何能超三界?
 
        佛说四念处,观察身、受、心、法。一切皆是不净、苦、无常、无我。修道下手处,直观此身,四大假合,虚伪无实,由假想观而达胜义观;藉戒定的克制调伏,而代以禅悦法喜,终于定慧圆明,证入无我我所,体现当下的涅槃解脱乐。
 
        诚然,四大苦空,五蕴无我。古德常诫弟子,当观此身为臭皮囊,不值得贪恋。但同时又肯定此假体对修道之意义,也即是「借假修真」;圣道的修学,戒定慧等五分法身,离此假体又如何修得?自苦其身,虐待自己,违反不苦不乐之中道。以世俗心,一味地贪求功德,断指、燃疤等行为,偏离菩萨大悲利世的精神,则无实际价值可言。古人为法亡躯是伟大的,今人如为满足虚荣心、成就感,而夙夜匪懈,不眠不休,发展事业,终致百病缠身,绝症而死,恐也非佛教正行。
 
幻生幻灭今已了
 
        正定兄!当我踏上宝岛的土地,您已于前一天晚上先走了。无缘见您最后一面,听听您未了的心愿,究竟还计划为祖寺做些什么大事,内心深感遗憾。回到祖寺,西方殿内供着您的灵位,庄严的法相,散布着生命的活力和为教的无尽悲愿。四周摆满各方师友、徒众献上的鲜花果品。此情此景,触发我隐藏在内的悲情。盛年谢世,壮志未酬;道场广大,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而人才缺乏,后继无人。如今,您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走了,留下重大任务,有谁来承担推行?常住大众,义学与修持,有谁来领导?缁素之间的关系,又靠谁来凝聚与沟通?
 
        往事如烟,一切像昨日梦一般,一幕一幕映现脑际。记得新竹灵隐佛学院于四十年前招考,您像大哥一样带着我坐上老爷火车,经八小时的劳顿才到达新竹站,又换上市区巴士,在摸黑的晚上到了目的地。没有电灯,用的是萤火般的煤油灯。从未出过远门的我,人地生疏,颇有适应困难之感,幸得您陪伴在身边,度过艰辛的岁月。慢慢地,专心于学业上,听课、背经,学习出家威仪,生活规律,身心安定下来。每逢寒暑假,还是由您带领,往返于台南的常住和新竹佛学院。三年毕业,从灵隐到福严,继续进修,接受完整的僧教育。学业完成,各奔前程,开始实习佛门法务,学以致用,从实务中去增进道业。您由福严当家做起,而后南北奔跑,展开您的弘法利生工作。五年前,您被推选为祖寺第五代住持。龙天推出,名山得主,师友和信众对您寄以厚望,期望祖庭的重光,负起内修与外弘的大任。岂知因缘差别,事与愿违,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不可以道里计。古老寺院,长久以来的传统,杂乱无章,积非成是,改革谈何容易?共业造成的环境,在独木难支,一筹莫展之下,终于忧郁成疾,肝癌夺走了您宝贵的生命。「众因缘生法,我(佛)说即是空」,幻生幻灭,实无生灭;生既不必喜,死又何足悲?竹溪寺牌匾:「了然世界」。世相如是,夫复何言!
 
乘愿再来续法缘
 
        众生情爱无尽,生命永续,流转于三界中;菩萨悲愿无穷,游化人间,为人间的正觉之音而献身。明知这是五浊恶世,众生刚强,难调难伏,但为偿多劫愿,还是必须回来,坦然面对苦难,发大菩提心,浩荡赴前程。中国寺院早课,楞严咒前偈颂云:「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将此身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这是大乘菩萨的伟大精神,也是人间佛教的思想。
 
        人间,苦难的人间,有什么值得再回来?不要误会,以为提倡人间佛教是鼓励大家回来人间享受五欲,难分难舍地留恋世间。上面已明言:「革囊众秽无可恋」,既不染着色身,还要去贪图欲乐吗?最令人气结的论调:人间太危险,稍微不谨慎就会堕落三途;有谁能保证依人向佛道而得不退转?问题是:为何会堕落?既然正觉之音不绝于耳,听闻正法,修学正见,趋向正觉;起码,具备人格,道德高洁,即保证不失人身。「勤修三福行,愿生佛陀前」,便是最稳当的保证。不闻正法,不修善行,自甘堕落,那是咎由自取;佛菩萨也不可能为这类弟子背书呀!
 
        正定兄,您一定要回来喔!集合同愿同行的人,以凡夫身,共同来发心,从十善行做起,净化三业;直其见,正其行;更依三心而进修六度;用六和敬为准则,建立大乘菩萨僧团。陶渊明辞云:「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祖庭荒芜,杂草丛生;菩提大树,遍体鳞伤;群魔乱舞,正道难行。寺运呢?风水呢?鬼祟呢?不也,共业使然。逝者已矣,未来前途,决定于现在;十方世界,此土为重;志度无量有情,以人类为先。惟愿吾兄效法印公导师的伟大悲愿:「愿生生世世,在这苦难的人间,为人间的正觉之音而献身!」——乘愿再来,继续法缘,住持正法吧!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五日于高雄觉元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