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超然法师: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 之十二


   日期:2020/6/25 8: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达摩大师《血脉论》浅读  之十二

下面,对于达摩大师,为什么不允许大家在禅修境界当中,礼拜佛菩萨的形象,有人提出了疑问:

问曰:因何不得礼佛菩萨等?

他问道:“为什么不可以礼拜,在禅修当中出现的那些佛菩萨们呢?”

问题很清楚,咱看达摩大师的解答:

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罗示现神通,皆作得菩萨相貌;种种变化,是外道,总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错礼拜。

大师回答说:“因为呀,天魔波旬,以及阿修罗等等,它们显现神通的时候,都能够化作佛菩萨的样子;不过,那只是它们的种种神通变化而已,它们本身是外道,终究不是佛呀。”

“佛,就是自己的本来心,千万不要错误地去礼拜那些外道鬼神。”

哎,这位“魔王波旬”,它是欲界第六重天,大自在天的一位天王,可以说,它是欲界的主宰者,因此,它不愿意任何人超越它,超出它的统辖范围,每当有人禅修,即将出离生死轮回的时候,它就会前来扰乱,要么,用欲望来吸引,要么,用恐怖景象来恐吓。

佛陀在菩提树下降魔成道,嘿嘿,降伏的就是这位老兄。它的神通很广大,可以变化出任何形相,包括佛陀的形相在内。

还有“阿修罗”,在这里,达摩大师指的是天道的阿修罗王,是《楞严经》当中,所说的四种阿修罗之一,最厉害的那种。它具有极大的神力,可以和大梵天王、帝释天王,以及四大天王争权。阿修罗王最喜欢喝酒,可是,业力所招感,它就是酿不出酒来,为此,它时常会发脾气。

阿修罗男众很丑,女众却很美,甚至于,阿修罗王的一个女儿,因为长得太美了,胜过了天女,于是,被帝释天王迎娶为妃子。所以呀,这天上和人世间一样,关系都是错综复杂的。帝释天王是佛教的大护法神,可是它的老丈人,却是扰乱修行人的阿修罗王,而且,它们之间不时还会发生战争。其中,决定一切现象成败的呢?是能力和福报;能力和福报从哪儿来的呢?嘿嘿,业力,自己的业力造作啊。

和魔王波旬一样,阿修罗王也可以变化出多种形相,包括佛菩萨的形相在内。由于它前世曾经也是修行人,喜欢争强好胜,没能够悟道解脱而已,所以,一旦有人禅修,深入禅定以后,哎,它就凑热闹来了。同时也是因为,按照《楞严经》所说,嘿嘿,一旦咱大家深入三摩地,自然会与一切菩萨、罗汉圣者之心地相通而清澈无比,于是,连虚空(是由心的痴顽所显现的,并非永恒)也开始消融;接着,魔王和阿修罗王等等鬼神们的宫殿,却会莫名其妙地摇动崩塌,因为,那些都建立在虚空里面嘛。您说,它们咋会不着急呢!所以,《楞严经》第九卷云:

“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都的意思)来恼汝。”

哎,世尊说得很清楚,一旦咱深入三昧,这些妖魔鬼怪们都来了。其中,最具有蛊惑性的呢,就是呀,它们会变作佛菩萨的样子,来迷惑咱大家;一旦咱相信,并且礼拜它们的话,就很容易被它们所摄受。哎,这时呢,咱忽然发现,在“佛菩萨”的加持下,咱自己一下子不得了了,得道了,忽然有了不可思议的神通妙用,咱的师父呢?嘿嘿,就是济公活佛,或者是观音老母,等等,反正不是佛,就是菩萨。其实呢?唉,都是鬼呀。

——像这样得到的神通,不是神通,是“鬼通”,啥意思?嘿嘿,鬼神加持得来的通呀。如今那些所谓有神通的人,绝大多数,百分之九十以上,或许会更多,都属于这种“鬼通”,不是自己修出来的,也不是宿世善根,而是鬼神师父们的加持。

问题是,这些鬼神在加持您,使您具有某种能力的同时,也就把您收归了门下,成为它的弟子,奉行它的旨意。要不然,嘿嘿,它就会收拾您,给您点儿颜色看看,看看你小子老实不老实。于是,您本来是个修行人,是要向往自由解脱的,结果呢?哎,修成了一个傀儡,还要随着鬼神师父的指挥去造业,无非是到处给人治病,看看因果,炫耀那点儿与众不同的能力,等等,以此呢,来博取名声和好处。岂知道,将来的业报,那真是,怎一个苦字了得呀。

因此,达摩大师反复强调,不让咱大家礼拜那些,禅修当中出现的佛菩萨形象,因为,那些,“总不是佛”。而真正的佛呢?就是咱的本来心,远非形象可及。咱大家,可一定要记住,千万不要认假作真,“莫错礼拜”啊。

下面,达摩大师继续把真正的佛,展示给咱大家:

佛是西国语,此土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

“佛陀,本来是西方印度的语言,在这个国度,叫做觉性。”

“所谓的觉,就是指灵觉,人们在生活当中,应对着各种机缘,而待人接物,乃至于抬抬眉毛、眨眨眼睛,运动一下手和脚,等等,都是自己的灵觉之性在活动。”

“这个觉性,就是人们的心,或者说本来心;而这个心,也就是佛;佛呢,也就是道;道呢,也就是禅。”

“禅,这个字呀,不是任何凡夫,也不是任何圣者,所能够测度的。”

哎,达摩大师本是印度人,他最清楚佛陀这个词,在梵文当中的原义,大师直接告诉咱:西方印度语言的佛陀,就是咱本土所说的觉性。

那么,觉性又在哪里呢?它又是啥东西呢?呵呵,就是咱的灵明之心呀。哎,人人都有,个个不无,不过,它就是没有形相,不可以用眼睛看到,也不可以用耳朵听到,甚至,没办法用思维心去观察到啊。

但是,咱生活当中所有的一切言行举止,一切作为,一切思想,一切见闻觉知,等等,不可能是虚空在做这些吧?所以呢,都是咱的觉性在无形当中的运作。因此,所有的这一切,当即就是咱的觉性本身呀。

这个觉性,真是不可思议,您找它,嘿嘿,遍寻三千大千世界,终究不可得;您不找它,一切处处,一切时时,一切物,一切心,试问,哪个不是它呢?

所以呀,它就是佛性,它就是本来心,它就是佛心,它也就是众生心。只不过,不迷惑的人,咱就方便地把他叫做佛陀;迷惑的人呢,嘿嘿,比如咱大家,暂时就名为众生。虽然名为众生,咱可要明白,并没有一个确定的东西,真是众生;众生之内涵,同样不可思议啊。所以,《金刚经》云:“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若不见性,咋知道《金刚经》之奥妙呢!若能够持念《金刚经》,咋会不见性呢?早晚的事啊。若见性,这个人就是佛;佛之运用,乃至于穿衣吃饭,屙屎拉尿,无非是道;道之所诠,即名为禅。

禅这个字呀,不想不明白,想了更糊涂。所以达摩大师说它“非凡圣所测”,为啥呢?嘿嘿,您一测,那不就是思维造作嘛!甭管您圣人还是凡夫,哎,您哪,已经落入了无明窟窿里了,咋能够明白禅呢。

——那该咋办?各位兄弟姐妹,咱该咋明白禅呢?

嘿嘿,禅不需要明白,因为,它就是咱本来的那个明白,就是咱那个能够明白一切的妙能力呀。您不要胡思乱想,不要攀缘造作,不要贪婪追求,也不要拒绝害怕,因为,您的心本来就包容一切。然后,在此基础上,您该干啥干啥。哎,这时候,该干啥,就干啥的那个东西,它很明白,它和它的一切运用,都是禅。

——禅,就是见性之后,本性的自在,与妙用的自在。对于明心见性之人来说,禅,虽不可得,而无处不在。对于那些贪图享受的人来说呢?嘿嘿,禅呀,就是一个遥不可及而虚无缥缈的传奇。

哎,现实生活当中,有些雅人们追求高品位的生活享受,追求高品位的好茶,偶尔呢,也拉来个和尚,拽上俩大师,高朋满座七、八人,品佳茗,论禅道,美其名曰“茶禅一味”。嘿嘿,不过,他们太低估自己的水平了,依我看呀,他们早已超越了“禅”这个俗不可耐的名字,而到达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那就是本人,永远将只能够仰望的“茶馋一味”的不可思议境界。

关于禅,关于本性,达摩大师继续开导咱大家:

又云:见本性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话会,典教凭何所及。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

“还可以这样说:见本性就是禅,如果不见本性,就不是禅了。”

“即使有人能够讲说千经万论,如果不见本性的话,他也只是凡夫;他所说的,不是佛法。”

“最上乘的究竟之道,是无比精微与深奥的,没办法用语言说明白;佛典经教,都是文字语言,又凭啥能够到达‘道’本身呢。”

“只要能够见本性,就算一个字都不认识,也没关系。”

哎,所谓的“至道”,就是指道体本身,也就是究竟的觉悟之道。所谓的“不可话会”,就是难以言诠,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啊。为啥呢?因为呀,语言文字是思维心的产物;而道呢?则是本来心,及其妙用,远比思维心要精妙微细呀。

所以,就好比,用大孔渔网,捕不了小鱼一样,用语言文字,并不能够准确地诠释道本身。但是,在咱娑婆世界来说,没有更好的办法了,要传道,还是需要运用语言文字。只不过,咱要明白,文字本身,概念本身,不能够代表道;而是呢?嘿嘿,咱必须要学会“以文会道”。那就是说,咱学习佛经祖论,必须要“以文会义”,哎,需要先明白其法义;然后,让咱自己的心,跟随着法义运转观察;嘿嘿,最终呢?咱会欣慰地发现,咱大家的心,随着经文妙法之运转,而到达了道,成为了道,回归了道。

——倘若能够如此的话,就算自己不认识字,听别人念经,听别人说法,哎,只要听进去了,也可以见性,也可以悟道啊。所以,达摩大师说:“但见本性,一字不识亦得”。这正是圣人无虚言,最终,应验在了六祖惠能大师的身上。而且,六祖大师的如此示现,对于咱泱泱文明大国,不啻于一剂良药,就是告诉咱大家,学法要会义,会义才能够达心,心,本来是道呀。

达摩大师继续给咱解说达心之道:

见性即是佛,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名言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

“如果见性,那就是佛;心性圣体本来清净,其中,本没有任何杂思污秽。”

“所有的经论言说,都是圣者们,从心体当中发起的妙用。”

“发起妙用的那个心体,本来就是了不可得,空而无相;文字语言本身尚且无法到达那里,三藏十二部经典,又凭啥到达得了呢。”

哎,所谓的“圣体”,就是指咱的本来心之心体。不过,这也是方便之说,因为,所谓的心体,它不属于有和无,没有确定内涵,它空而不断灭,也就不会被染污,因此叫做“本来清净”。所谓的“杂秽”,是相对于“本来清净”而言的,咱的心体本是纯净无暇,如净水;它无暇而具有随缘觉知和起念的能力,如净水可以反照景物,也可以随风而兴起波澜。

——最奇妙的是,咱的心体,无论如何地觉知和起念,哪怕是如此折腾了一辈子,折腾了无量劫,嘿嘿,心体依然如故,丝毫也不会被觉知和念头所破坏。就犹如呢,净水无论如何地兴起波澜,净水还是净水,丝毫也不曾染污呀。

——各位兄弟姐妹,咱那个不会被念头所破坏的心体,就是本来心,就是法身如来,请您找到它,认识它,明了它,回归它,一切就OK了。修行,就是如此地简单。

问题是,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是属于思维心的产物,通过它们,并不能够直接契入咱的清净心体。所谓清净,就是指超越念头,也叫无念;而所谓染污呢?就是指心念扰动,有念头就有扰动,就有虚妄分别,哎,那就叫做“杂秽”。

“杂秽”之心,也就是念头扰动之心,用它无法契入心体。犹如,波澜起伏之水,虽然本来是净水,却无法到达净水的本然澄澈,通透明照之净性;因为扰动的缘故,净水,不见了净性,失去了如同明镜一般的明照啊。

——那该咋办呢?咱该咋通过经论文字,而到达本来心体呢?

也不难,因为,一切经论文字,都是佛祖圣者们从其心体当中,所发起的思维妙用,而形成了佛经祖论。那么,咱大家逆水寻源,通过对于经论的闻思修,让咱的心,按照经论那样去思维观察,久而久之,一旦,咱的心境与经文相吻合了,哎,那就是说,咱那一刻的心,和佛祖那一刻的心,完全一致了呀!哎,就在此时,不就是心心相印了嘛!与佛祖心心相印之心,不就是佛心嘛,不就是本来心体嘛。

就这么简单,虽说心体本来无形,空而无相,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够到达的,但是,会运用经论文字,进行闻思修的人,嘿嘿,就能够如此简单地借助于文字,而引导自己的心,逐渐与佛祖心心相印,最终,到达本来佛心。

——必须告诉大家,这是需要长期反复实践的,不是朝夕之功。因为,咱大家在生死轮回里面,攀缘分别惯了,要想转回头来,接受佛祖经论的引导,而回归本来佛心,嘿嘿,那惯性,那杂乱习气,那胡思乱想,那无端的执着,那男欢女爱,那美食和珍宝,等等,啥都来了。

——该来的,请它们都来吧,不要紧。

——哎,咱就学那海燕,就让烦恼习气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随着各种习气的泛滥,咱呢,就是坚持静坐闻思修,踏实地观察思维,接受经论的引导。哎,您会发现,自己是在慢慢的进步当中,这就是福慧资粮的积累过程,这就是量变。没有长期闻思修的量变,就不可能有将来明心见性的质变。实际上,就连开悟,也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

哎,在闻思修的觉悟之路上面,大约是这样的:从小悟,得法喜;小悟次数多了,变成大悟,开发般若智慧,通达一切法义道理,还属于解悟,不是证悟;大悟之后,不要拘泥于经论文字,不要拘泥于法理,应当结合禅修来观心,来参悟自性;最终,嘿嘿,机缘和合之际,就会打破法理文字以及种种习气的执着,在一刹那间,见到本来面目,也就是本来心体——这才是见性,初步的见性。

见性之后,才有了初步降伏习气的力量,才可以在境界当中去磨练身心。同时,还应当依据经论进行闻思修,拓展和透彻见地。因为,最初的见性,往往是比较狭窄的,不够宽广,咱必须接受佛祖经论的进一步引导,让自己的见性充分融入法身。这就是悟后的实修实证,禅宗,叫做“牧牛行”。当然,见性之后,完全可以一边弘法,一边修行,那就是《圆觉经》所说的“如幻三摩提”法门了。

在藏传佛教当中,把最初的见性,叫做道光明(或者:子光明);咱本有的如来法身,叫做基光明(或者:母光明);最终,通过见道以后的修道,将来,当道光明完全融入了基光明,也就是子光明完全融入了母光明的时候,那也叫做“子母光明会”,那,就将是咱成佛之时。

到那时,达摩大师告诉咱,咱会发现:

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也。唯有如来能知,余人天等类,都不觉知。

“道体,本来就是圆满成就的,本来不需要任何修证。”

“所谓的道,不属于声音、色相等等外尘,它无形质,所以极其微妙,难以见到。”

“见道的人,就如同一个人喝水的时候,水的冷暖、味道等等感受,只有他自己知道,而没有办法准确地说给别人听。”

“这个道,只有如来能够知晓,其余人类、天神等等,都尚未觉知。”

哎,所谓的“道本圆成,不用修证”,是说啊,道体本身如此,本来是圆满成就的,并不因为修,而成“道”;也不因为证,而得“道”。但是,咱大家还需不需要修行呢?

——毫无疑问,需要。

——那咱修啥呢?不会白修了吧?

——嘿嘿,恭喜您!答对了一半。最终啊,当咱大家圆成佛道之时,咱会发现,一切修行,犹如幻化,以幻修幻而已;幻化灭尽了,才发现一切都是如如不动心,一切都是清净法身,本来如此,实无可修,实无可证。就修行行为来说,它是如幻的,是生灭法,所以,可以叫做白修了;但是,就修行效果来说,哎,以前咱认假作真,整日里分别执着,造作不停,真是烦恼不堪呀!现在呢,当下明了,一切无非实相,不加造作,本然天成,到处都是本来的大自在呀。所以,也可以说,没有白修。

所谓的“不可向人说也”,意思是没有办法,准确地说给别人听。哎,比如说,我请您喝一杯水,一杯用花椒、大料、芝麻、桂皮,等等,还有几十种调料,秘方浸润出来的特殊水,款待您这位贵客。

哎,您尝了一口,做了一个极其丰富夸张的表情。别人问您,这水啥味道呀?您呢,实在说不清,只好把杯子推给人家,哎,让人家尝尝。

一杯水的味道,尚且如此,尚且没法准确地表达出来,更何况是不可思议的如如自性,也就是道体呢!即便是佛陀,也没有办法把它直接呈现给咱大家呀。哎,要是能够如此的话,呵呵,那就太好咧。以佛陀的大慈大悲,那就无私地给咱一呈现,哎,咱大家一下子都成佛了。一切众生,也是如此,一下子都成佛了,那咋还会有生死轮回呢。

这是做不到的,没有人能够把自己觉悟的道体,准确地表述给别人,当下地呈现给别人;因为,道体,非语言可及,非形相可及呀。不过,慈悲的佛陀和菩萨祖师们,已经尽了最大力量,把不可言说的法身道体,通过经论文字,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展示给了咱大家,这就是三藏十二部妙法,以及佛教各个宗派的妙法。咱大家呢?哎,只要依照如此妙法,选择一个方向,进行学习、观察、运用,等等,持之以恒,终究,咱也会明心见性,成就法身道体的。

那时,咱才会如实了知啥叫做“道”,啥叫做“禅”,啥叫做“佛”,啥叫做“清净法身”啊。那时,咱就如同喝过了,刚才那杯特殊水以后,自然,咱就知道了水的味道。嘿嘿,不过,我要是问您,那杯水到底是啥味道呀?恐怕,您未必说得清楚吧。哎,这就叫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到那时,咱大家,因为明心见性的缘故,就叫做佛。而除了佛之外的,其它一切众生呢,无论是人,还是天神,等等,它们都无法知晓道体,如同没喝过那杯水的人,就不知道水的味道一样。

接下来,达摩大师继续给咱解说觉性之佛,本来之道:

凡夫智不及,所以有执相。不了自心本来空寂,妄执相及一切法,即堕外道。若知诸法从心生,不应有执,执即不知。

“这个本来圆满的法身道体,一切凡夫的智力,所无法到达;因此,他们才会有了对于各种境界相的执着。”

“如果一个修行人,不能够当下明了自己的心,本来是空明寂灭的;他就会以虚妄心,去执着外相和一切法,于是,就将堕落于外道当中。”

“如果一个人,真地知道一切法都是从自己的心中幻化而产生的,那么,他就不应当对任何事物有执着;如果执着的话,就说明,他还不知道‘诸法从心生’啊。”

哎,这段文字,达摩大师给咱大家上了一堂,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基础课——嘿嘿,那就是,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啊。

生活当中,修行当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学佛不少年头了,自以为懂得了很多佛理,满腹经纶。可是呢?当面对着财、色、名、利的时候,嘿嘿,他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当面对着种种不同见解的时候,嘿嘿,他恨不得把别人一口吞吃了,都捏碎了才好。

——这就是达摩大师所说的“妄执相及一切法”,其原因呢?嘿嘿,还不曾明白“诸法从心生”啊。

——这个人听了,马上就拍案而起了:你个臭和尚,老子学“万法唯心”的时候,你还穿着开裆裤呢!还,还,还我不明白“诸法从心生”。

——人们哪,就是喜欢这样自欺欺人。

——问题在哪里呢?就在于呀,他们把“记忆的知识”,错当做了“理解和明白”。记忆的知识是死的,没法用;理解并明白了以后呢?知识才是活的,才好运用,才有力量化解烦恼呀。

所以呢,达摩大师告诉咱大家,一个如此朴素的道理,连小学生都不陌生的道理,那就是:真懂了,就能做到;做不到,是因为还没真懂,懂得太浅啊。

因此大师说,如果咱大家确实知道了“诸法从心生”,就不应当再有对于各种相的执着;如果咱还有执着呢?嘿嘿,那就说明,咱还不知道,或者说,知道的太浅。

——那该咋办呢?咱大家?

——简单,承认自己不够懂,然后,继续对照经论,念经闻、思、修,深入体会观察,不全懂,不罢休。

——实际上,在这样成百上千遍的闻思修当中,专心的人会发现,每一遍,自己都体会得更深入了;于是,他就有了信心:好,长此以往,我将来肯定会大彻大悟的!那就如此地精进吧。

——这就是有智慧和善根的人,了不起。

——这样的人,踏实的缘故,反而会迅速地开悟自性。因为,他没有了别的乐趣,只有这个修行最轻安呀。其它,无非是些攀缘执着,无非是些分别烦恼,都是苦呀。

那么,一旦这样的人,通过闻思修,解悟开发以后,就会完全明白法义和道理,没他不懂的法理了,请注意,这还不是见性。此时,您还在思维理路里面打转儿,只不过是理路圆了,转得顺溜了,理解得深入全面了而已。这也很了不起,此时,见道所需要的福慧资粮,就基本满足了。下一步,就是去明心见性。

咋见,咋明?各位兄弟姐妹,法义既然已经通达了,福慧资粮也攒够了,经文就可以暂时放下了,因为,见道,非语言文字可及。此时,应当转为禅修观心,在禅修当中寻找自性,寻找法身道体。这时,观心也罢,参禅也罢,反闻闻自性也罢,就是一回事儿了,与那些不学习经论,而直接参禅的人相比,您会迅速获得成就。

——为啥呢?有人说了:不学经论,不闻思修,直接参禅,不是更直截了当吗?不是更简洁吗?

——嘿嘿,那的确是一条路,不过,那条路,适合于两种人:第一种,他前生本来就是明心见性的菩萨,今生,行菩萨道来了,没问题,他善根太深厚了,直接禅修,可以;第二种,就是有明心见性的老师在身边指导,老师手把手地教他参禅或禅修,那也可以。

除此之外的人呢,咱是大多数,咱应当先进行经论的闻思修,然后,等到福慧资粮具备了,也就是解悟开发了,这时,慧解透彻了,业障习气也比较淡了;同时,哎,平时习惯于盘坐念经,坐得久了,腿子也练好了。这就等于说,您哪,禅修的基本功,都具备了;哎,禅修乃至于成佛的地图呢,您也谙熟于心了,那就大胆地,通过禅修去见性成佛吧。

就好比呢,嘿嘿,柴刀已经磨好了,那就开始砍柴吧。前面磨柴刀,虽然花费了时间,可是一点儿都不会耽误事,因为,“磨刀不误砍柴工”嘛。哎,所谓见性成佛,就是要用般若智慧之刀,也就是文殊菩萨手里拿的那把宝剑,那就象征般若智慧;咱哪,用咱闻思修,培养出来的般若智慧,它像刀一样锋利,咱在禅修当中,就用它来斩断无明,斩断烦恼之根,刷地一下子,自然就见性成佛啦。

其实,念经闻思修,一旦解悟开发,也就到达了《圆觉经》所说的“凡夫随顺觉性”,有了“法界净”的智慧眼,哎,也就是文殊菩萨的宝剑;此时,再来禅修,深入禅定也可以,专修三昧也可以,住山也行,闭关也行,等等,借助于禅观的力量,深入熟练了以后,一念回光返照,般若宝剑斩断无明,就会明心见性。

因此,那时候,您的见道会比较彻底,甚至于,您自己太清楚了,自己是否已经见道,都不需要问别人。为啥呢?因为呀,有关于见道的智慧,您早已熟识了,尚方宝剑已然在手;一旦亲见,自然就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啊。

关于明心见性以后,如何看待经论文字,达摩大师说道:

若见本性,十二部经总是闲文字。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言下契会,教将何用?至理绝言,教是语词,实不是道。道本无言,言说是妄。

“如果亲见了本性,就会明白,所谓的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变成了没用的闲文字。”

“因为,千经万论,只是帮助咱大家明心见性的工具而已;一旦,咱在教言的启发下,豁然契入,而大彻大悟了,那么,教典文字还有啥用呢?”

“最究竟的妙理,是超越语言文字的;经教只是语言词汇而已,实在不是道本身啊。”

“道体本身,从来就没有语言之相,因此,所有的言说,都是虚妄的。”

哎,必须要指出的是,达摩大师所说的“若见本性”,指的是初地菩萨的见性成佛,而不是指地前菩萨相似的见性。那时,初地菩萨亲证了法身,即使没有了经论的指导,也不要紧了。而初地以前的菩萨们,虽然见性,却不够透彻,还是需要依据经论,进行闻思修,来升华见地的。

初地菩萨见性成佛以后,就到达了解脱的彼岸,所以,他渡过生死苦海时,所乘的那艘船,也就是它所闻思修的经论,就可以放下了。嘿嘿,就好比咱大家,出远门,哎,来到了一条河边,路的尽头,是一个小小的码头,上面栓了几只小小渡船,是前人,给咱大家准备的。

咱呢,看看四周没人,只好自己挑一只小船,坐上去,划过了河,到达对岸以后,也把小船拴好,同样留给后来的人使用,人来人往嘛。然后,咱就轻松地踏上了旅程。过去呀,很多地方就是这样的,这是过去那有道德的时代,各地都常有的现象。

可是呢,就有一些人,贪婪的人,他过了河以后,喜欢上自己乘坐的这只小船了,放不下了。于是,他干脆就扛上小船,继续赶路。您说,一条小船,最少也一百多斤,就算他身体极为强壮,他扛上这玩意儿,还能走得动路吗?所以呀,他苦海无边了。

哎,达摩大师就是这个意思,所谓“千经万论,只是明心”,大师告诉咱,所有的经论,就是让咱用它来闻思修,然后明心见性的。一旦咱在经论文字的启发下,大彻大悟了,“言下契会,教将何用?”那咱还死抱着书本不放干啥呢?那不和扛着小船,赶路的那位一样吗,自讨苦吃呀。

乃至于,究竟说来,法身道体无相,所以,其中,根本就没有言语之假相,所有的言谈说法,都是虚妄的方便之说。正如《楞严经》所云:“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哎,最终,要想明心见性,就必须要放下对于经论当中,一切语言文字,一切名词名相的执着。在见性的一刹那,咱的心,是离相的,是无相的,是放下了一切虚假相的;因此,也是无比通透的,无比明了的,那就是咱的本来心,它就是道。

各位兄弟姐妹,咱大家,就从这里开始用功吧,咱把达摩大师所开示的,见性成佛之妙法,也就是这部《血脉论》,反复研读,参透它,终究会有“言下契会”之时,当即明心见性,才不辜负大师一片苦口婆心呀。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超然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超然法师)  

 超然法师:《四十二章经》白话(下) 

 超然法师:《四十二章经》白话(上) 

 超然法师:《金刚经》白话(下) 

 超然法师:《金刚经》白话(上) 

 超然法师:《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白话 

 超然法师:《佛遗教经》 白话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二章 贤善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一章 圆觉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十章 普觉菩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九章 净诸业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八章 辨音菩 

 超然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白话 第七章 威德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