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其它法师:《沩山警策》光耀千秋(远尘法师)


   日期:2020/6/26 17: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沩山警策》光耀千秋

远尘法师

《沩山警策》全称为《沩山大圆禅师警策》,是唐代高僧沩山灵佑禅师(771-853年)所着。沩山灵佑禅师是沩仰宗的创始人,俗姓赵,谥号大圆禅师。唐代福州长溪(今福建省霞浦县南)人,系禅宗大师百丈怀海禅师的弟子。灵佑禅师15岁出家,18岁时在杭州龙兴寺受具足戒。23岁时至江西,拜谒百丈怀海禅师,成为首座弟子。唐宪宗元和年间,奉百丈禅师之命,至潭州(湖南长沙)大沩山,住持同庆寺。“会昌法难”时,被迫还俗隐于巿井之间。大中元年(847年),朝廷颁布复教令,在宰相裴休的劝请下,灵佑禅师重新剃发出家,主持沩山法席。大中七年(853年)正月示寂,世寿83岁,僧腊64夏。嗣法弟子有仰山慧寂、径山洪諲、香严智闲等41人。着有《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一卷、《沩山警策》一卷传世。

在《沩山警策》中,沩山灵佑禅师警示出家人不忘出家初心,认识到人生的无常,珍惜出家时光,严格持守戒律,注重自身威仪,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努力进德修身,全心精进道业,参禅学道,启悟真源,精搜佛教义理,传唱佛法奥义,切实承担起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的重任。此文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禅宗丛林的重视,古往今来的大德高僧都将其视为接引弟子的教科书,现代很多佛学院也将其作为学僧树立正信正行的必修课,可谓历劫常新,光耀千秋。本文现条分缕析,对《沩山警策》全文作简要的解说。

一、人生无常,反躬自省

沩山灵佑禅师在《沩山警策》(以下简称《警策》)一文中,首先告诫出家弟子应当认识到生命的无常,珍惜人生时光。开篇云:

夫业系受身,未免形累,禀父母之遗体,假众缘而共成。虽乃四大扶持,常相违背,无常老病,不与人期,朝存夕亡,刹那异世。譬如春霜、晓露,倏忽即无;岸树、井藤,岂能长久?念念迅速,一刹那间,转息即是来生,何乃晏然空过?

人的四大假合之色身,经常会有老病的侵袭,不论哪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可能朝存夕亡。人生就像春天的霜和早上的露珠一样难以长久,生命就在呼吸之间,一息不来就是隔世。这么短暂的人生,一定要去珍惜。

为此,沩山禅师告诫出家人:既然离开六亲眷属,抛家弃业进入佛门,就应当一心精进道业,用功修行,万万不可混吃常住、浪费光阴,必须切实杜绝以下一些不讲修行的非法现象:

何乃才登戒品,便言我是比丘,檀越所须,吃用常住。不解忖思来处,谓言法尔合供。吃了聚头喧喧,但说人间杂话。然则一期趁乐,不知乐是苦因。曩劫徇尘,未尝返省,时光淹没,岁月蹉跎。受用殷繁,施利浓厚,动经年载,不拟弃离,积聚滋多,保持幻质。导师有敕,戒勖比丘,进道严身,三常不足。人多于此耽味不休,日往月来,飒然白首。后学未闻旨趣,应须博问先知。将谓出家,贵求衣食?

佛门常说,“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自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出家人接受信徒的供养,应当经常思忖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心怀感恩。身处道场之中,不应闲谈俗世是非闲话,应当经常想到岁月短暂、人生无常。在短暂的一生中,若道业没有成就,就会违背出家的初心。因此,禅师在文中告诫出家之人,应当经常反躬自省——我的言行是否符合出家的要求?我的道业有没有进步?若没有,就应该当下改正,精进不懈。

二、严持戒律,注重威仪

戒律是保证佛教健康发展的基本制度。佛陀住世之时,非常重视戒律的持守与弘扬。在临涅槃之时,佛陀特别告诫弟子们,以后应当以戒为师。沩山禅师很重视戒律在规范出家人言行举止中的作用,他在《警策》中说:

佛先制律,启创发蒙,轨则威仪,净如冰雪。止持作犯,束敛初心,微细条章,革诸猥弊。毗尼法席,曾未叨陪;了义上乘,岂能甄别?可惜一生空过,后悔难追,教理未尝措怀,玄道无因契悟。及至年高腊长,空腹高心,不肯亲附良朋,惟知倨傲。

禅师认为,戒律是指导初出家之人端正言行举止的律条,可以防止妄想生起,使人保持一颗清净心,也是令出家人安心道业、体悟佛法的基本保证。如果不持守戒律,心性就会像脱缰的野马,易放难收,难成道业。等到自己年老体弱、心力不济的时候,追悔已晚。

戒律的持守,主要体现在日常言行中,体现在僧相威仪中。出家人被尊为人天师表,承担着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责任,其言行举止对信徒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个言谈举止文雅端庄、如法如仪的僧人,必然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如果不严持戒律、不注重威仪,就会举止轻浮、行为放荡,除招人讥讽,使佛门名声受损外,自己在道业上也不会有所成就,更难以引导后学。这样的出家人,纵然常住丛林道场数十年,到头来也只是虚度年华,死堕恶趣,悔之已晚,深可痛惜!如《警策》中言:

未谙法律,戢敛全无,或大语高声,出言无度;不敬上中下座,婆罗门聚会无殊;碗钵作声,食毕先起;去就乖角,僧体全无;起坐忪诸,动他心念。不存些些轨则,小小威仪,将何束敛?后昆新学,无因仿效。才相觉察,便言我是山僧,未闻佛教行持,一向情存粗糙。如斯之见,盖为初心慵惰,饕餮因循,荏苒人间,遂成疏野。不觉龙钟老朽,触事面墙。后学咨询,无言接引,纵有谈说,不涉典章……自恨早不预修,年晚多诸过咎,临行挥霍,怕怖慞惶。壳穿雀飞,识心随业,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无常杀鬼,念念不停,命不可延,时不可待,人天三有,应未免之。如是受身,非论劫数。感伤叹讶,哀哉切心!

三、进德修身,精勤道业

有鉴于此,沩山禅师谆谆告诫出家之人,在平时修行中,应当不忘本分,时时检讨自己,努力进德修身,精勤道业,不敢因循懈怠。他说:

夫出家者,发足超方,心形异俗,绍隆圣种,震慑魔军,用报四恩,拔济三有。若不如此,滥厕僧伦,言行荒疏,虚沾信施。昔年行处,寸步不移,恍惚一生,将何凭恃?况乃堂堂僧相,容貌可观,皆是宿植善根,感斯异报。便拟端然拱手,不贵寸阴。事业不勤,功果无因克就。岂可一生空过,抑亦来业无裨?辞亲决志披缁,意欲等超何所。晓夕思忖,岂可迁延过时?心期佛法栋梁,用作后来龟镜。常以如此,未能少分相应。

禅师认为,出家之人承担着绍隆佛种、降伏魔军、上报四恩、下济三途之苦的重任,应当言行谨慎,珍惜信施,切不可身虽出家却做与出家身份不相宜的事情。要想到,能够出家显现庄严僧相,都是过去世所种下的善根所感得的果报。只有珍惜这种福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进德修身,精进用功,才能不空过此生,也才对得起信众的供养。要常以法门龙象、佛门栋梁自勉,学有所成,修有所得,为后学者所效法、借鉴。

四、亲近善人,远离恶者

古往今来的前圣先贤,在教育后人时,都主张让子女或学生亲近善知识,远离恶者。先秦时期,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受到良好环境的熏陶,亲近善人,曾三次搬家。三国时期,蜀国军师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劝诫后主刘禅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佛门更加强调学法者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这在《警策》中有充分说明:

出言须涉于典章,谈说乃傍于稽古。形仪挺特,意气高闲。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亲附善者,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狎习恶者,长恶知见,晓夕造恶,即目交报,殁后沉沦,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忠言逆耳,岂不铭心者哉!便能澡心育德,晦迹韬名,蕴素精神,喧嚣止绝。

禅师认为,出家人在言谈中要不离经典,合于佛法,不作俗人言论;在形象上要威仪齐整,意气高雅。云游行脚时,应与正直善良者为友;驻锡挂单处,应选德行高尚者为邻。亲近善知识,可以时时得到善法的滋润;如果狎昵恶劣者,处处受其恶念恶习熏染,只会增长恶见,造作恶业,沉沦恶道,万劫难复。正如古人所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俱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五、参禅学道,启悟真源

以上为针对出家人的统一警示,以下专对宗门禅僧而言。作为禅宗一代祖师,沩山禅师对参禅顿悟法门比较看重,对禅僧循循善诱,开示禅要:

若欲参禅学道,顿超方便之门。心契玄津,研几精要。决择深奥,启悟真源。博问先知,亲近善友。此宗难得其妙,切须仔细用心,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此则破三界二十五有,内外诸法,尽知不实,从心变起,悉是假名。不用将心凑泊,但情不附物,物岂碍人?任他法性周流,莫断莫续。闻声见色,盖是寻常。遮边那边,应用不阙。如斯行止,实不枉披法服,亦乃酬报四恩、拔济三有。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往来三界之宾,出没为他作则。此之一学,最妙最玄,但办肯心,必不相赚。

禅法的真谛在于破除妄念、证取本心,为达此目的,禅宗祖师采取各种接引之法,由此形成了禅门“五家七宗”的多彩宗风。沩山禅风深邃细密、顿渐圆融,此处主要对上根器者而言,提倡顿悟见性,了办一生大事。其中用心的关键在于“情不附物”,于事无心,“任他法性周流,莫断莫续”,随缘任运,处处自在。于此处用功,有一份耕耘,必有一分收获。

六、精搜义理,传唱敷扬

对于宗门之外的僧徒,沩山禅师也指出了修学的方向,勉励其精进用功:

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顿超,且于教法留心,温寻贝叶,精搜义理,传唱敷扬,接引后来,报佛恩德,时光亦不虚弃。必须以此扶持,住止威仪,便是僧中法器。岂不见倚松之葛,上耸千寻,附托胜因,方能广益。恳修斋戒,莫谩亏逾,世世生生,殊妙因果。不可等闲过日,兀兀度时,可惜光阴,不求升进,徒消十方信施,亦乃辜负四恩。积累转深,心尘易壅,触途成滞,人所轻欺。

宗门大德有共识,参禅顿悟须大根器者方可,中下根器者最好于教下用心,以求渐悟解脱。如沩山禅师所言,深究经典,通达教理,弘法度众,接引后学,也可报答佛恩,不虚此生。因为殊途同归,万法唯心,佛法修学的目的都在于明心见性,法门有别,归元无二,只求对机而已。于此,中下根器者万不可自轻自贱,懈怠了修学大事,入宝山而空手回,岂不可惜!

七、深信因果,慎勿放逸

在《警策》中,沩山苦口婆心,一再劝告大众,一定要珍惜岁月,老实修行,争取于此生了脱生死,避免再入轮回。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出家之人应当深信因果,勤修出世间解脱之因,勿求世间有漏福果:

伏望兴决烈之志,开特达之怀。举措看他上流,莫擅随于庸鄙。今生便须决断,想料不由别人。息意忘缘,不与诸尘作对;心空境寂,只为久滞不通。熟览斯文,时时警策,强作主宰,莫徇人情。业果所牵,诚难逃避。声和响顺,形直影端。因果历然,岂无忧惧?故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故知三界刑罚,萦绊杀人,努力勤修,莫空过日。深知过患,方乃相劝行持,愿百劫千生,处处同为法侣。

禅师警示出家人,要力争上进,使德行日渐高洁;毋自甘庸俗,使心性趋于下流。一定要深信因果,从内心防非止恶,进德修善。为防止因造作恶业而受苦报,在平常生活中就应当经常念及三界之苦,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勤修,慎勿放逸。这样不仅可以度脱自己,更可以随缘度化更多迷惘众生,达到自度度他的理想境地。

八、铭文结语,叮嘱再三

《警策》最后,沩山禅师以铭文再次对僧众劝请叮嘱,要珍惜光阴,踏实用功修学,不玩花架子,不昧本心田,不贪恋世间幻质,力争此生解脱生死,方不负出家发心,由此显示出一位老修行对后学者拳拳切切的婆心热肠:

幻身梦宅,空中物色;前际无穷,后际宁克。出此没彼,升沉疲极;未免三轮,何时休息。贪恋世间,阴缘成质;从生至老,一无所得。根本无明,因兹被惑;光阴可惜,刹那不测。今生空过,来世窒塞;从迷至迷,皆因六贼。六道往还,三界匍匐;早访明师,亲近高德。决择身心,去其荆棘;世自浮虚,众缘岂逼。研穷法理,以悟为则;心境俱捐,莫记莫忆。六根怡然,行住寂默;一心不生,万法俱息。

沩山灵佑禅师的《警策》分别从不同方面告诫出家人,既然身已出家,一定要心也出家,身心合一,内外一如。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悲悯众生的痛苦,将自己锻造成一个合格的比丘僧,为将来弘扬佛法、度化众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的出家人,更应当以《沩山警策》作为自己修行的指南,时时检点自己的言行,做到所作所为与道相应,树立良好的僧人形象,为佛门增光添彩。这就是我介绍此文的目的所在。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其它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其它法师)  

 其它法师:心经讲记(纯果法师) 

 其它法师:佛说盂兰盆经讲记(显明法师)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其它法师:一声“南无佛” 皆共成佛道 

 其它法师:九华山晓悟老法师开示录 

 其它法师:去除心中的那根刺(通德法师) 

 其它法师:断除妄念亦能健康长寿 

 其它法师:绍云法师开示录 

 其它法师:禅七讲话(惟因老和尚) 

 其它法师: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心行法师) 

 其它法师:以传统「智慧道德修养」化解地球危机(从慈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