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慧光法师:什么是功德?


   日期:2020/6/26 20: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什么是功德?

我们佛教常常讲功德,什么是功德?我们对这个名相的概念有一点模糊,我们知道它是好事、它是善的,修功德就是修善法,但是修功德,它实际的内容是怎么成就?只是做那一个善事就有功德?仔细来看,修功,「功」是你的功课,你是为你自己修的,每一个众生,都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别人没办法替代的;烦恼是自己烦恼,生死是自己生死,别人替代不了,所以我们在做这个生命的功课,这个功课就是学习善法,做这个善法的功课。「德」这个字和「得」同义,所以你修这个功课有没有心得?你做了有没有领悟?有学习到什么吗?还是做了功课,交了作业,但是实际上心里面没有任何领悟?例如修布施波罗蜜度悭贪,但实际上度了悭贪了没有?悭贪的心有没有减少一点?甚至净化?如果布施之后还贪求那个功德,「这个是我做的,那不是别人做的,你看那个柱子是我供养」,「佛祖是我供养的」,「那个什么…是我供养的」。做了功德之后还怕别人不知道,还一定要写出他的名字,没写上心里面还不舒服!这样子做功德,没有功德。现在谈的「功德」是成佛的资粮,意思是所修的这些,都让自己更清净,更觉悟。我们能因为这样渐渐的修,这样子努力,我们的烦恼陆续的在薄弱,甚至净化。所以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等等这些戒法,让烦恼慢慢的减轻,习气慢慢的减少,越修越谦虚,越修越自在,这才有功德。如果越修越傲慢,越修越自私,那没有功德。虽然他有做功课,功课也做得确实,例如持戒很严谨,完全遵照戒律无失误的做到,但倘若自恃持戒严谨而傲慢众生,看不起未持戒的人,这样的人虽然身有持戒的功夫,但是心没有得。真正持戒严谨,是心真正持戒,达到平等、谦虚、慈悲喜舍等内心状态,而不仅是表相的外在行为;当然,外在表相是起点,藉由行为慢慢修正,而达到内心的完全净化,如此修行才有真正的功德!

我们说有德之人,那是一种性质。中国讲「道德」,「道」是天道,「德」是从属于天道的属性,就是我们心的性质。我们透过功课在修,让心跟真理实相越来越像,性质越来越统一,这叫做「修德」。无德之人的心跟道不相应,起心动念就偏离了道,所以是无德之人;有德之人称为大人,无德之人称为小人;世间所谈的德也是这个意思。我们说这个人有德,他是个有德之人,所以我们修菩萨道,我们是不是有德的人?有德的菩萨呢?有德的菩萨他的心越来越趋向真理实相,越来越清净,如果修行心没有改变,反而贪瞋痴心执着,还越来越严重,那就是无德;所以修行不是从外表看,不是透过「功」来看,他立了什么丰功伟业,他做了什么大事,他就一定有德吗?不一定,他可能修了不少功,但是没有一点德行。达摩祖师来到中国的时候,遇到当时在位的梁武帝。中国佛教吃素这件事,是由梁武帝提倡的。世界的佛教没有一个国度提倡佛教徒要吃素,只有在中国。这很特别,因为梁武帝认为佛告诉我们,行菩萨道不杀生,要爱护一切众生,所以要吃素,因此提倡不管在家人、出家人,尤其是出家人,应当要吃素。梁武帝护持僧团、护持翻译经典、建庙、护持出家人弘法,做了很多利益佛教、利益社会的事,是一个菩萨皇帝。达摩祖师见到梁武帝的时候,梁武帝第一件事就问他:「我有多少功德?」达摩祖师是禅宗的祖师,不拐弯摸角,直接了当的说:「毫无功德!」毫无功德是实相,没有真实的功德可得,如果心里面还执着有功德,就连世间的功德都不具足,更何况是解脱的功德。修菩萨道就有障碍,修了很多「功」,但没有「德」。等到达摩祖师离开了,其他的法师跟梁武帝解释,才了解祖师的用意。原来祖师是这么直接了当道出实相,但是当时他的根基、条件还不能理解。学佛的人如果没有了解到这个道理,或许也有这个问题,就是修了很多功,但没有德,这很可惜。这一世能够听经闻法,获善知识,能修学圣道,但是却没有在这个法上真正用上功夫;「德」,就是我们在心地上的成就,心越来越跟法、实相相应了,这个德不是自然成就的;如果不透过功,这个德不能显现。平常不做功课,善也不修,戒也不持,这个德不可能成就。德的成就必须要透过这个功课不断的修、不断的努力,这个德才会显现。一旦这些善行善事成就了之后,心里面还不可以染着,要如理的观照、如理的思惟,一切都是因缘生灭,无须执着,这样子才能破除我们的烦恼。

◎摘自般若心经开示第七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