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圣凯法师:佛教教育出路何在?


   日期:2020/6/27 11: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教教育出路何在?

圣凯法师

  2007年4月29日,在江苏常州召开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会议通过了《关于大力加强佛教教育工作的决议》,希望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和各地寺院,要把人力、物力、财力倾斜到佛教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上,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的佛教教育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为长期的佛教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佛教界确实有意加强佛教教育,这是一件可喜的大事。

  中国佛教教育自从改革开放后,应该说是非常有成就,目前各地的佛协领导、寺院住持、弘法讲学的各种人才,几乎都是八十年代后成长起来的僧青年。但是,中国佛教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其实有一些“盲点”与“伪问题”,耽误了中国佛教教育的发展。

  一、发展佛教教育的“盲点”

  1、师资建设

  “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在一所大学里,拥有一批最好的、最有名的教授,自然就能成为最好的大学;甚至一个专业,往往都是有一、两名最好的教授,自然成为最好的专业。

  但是,在中国的全国各地佛学院,法师、老师是最可怜的。在一个佛学院,最有地位的是院长、教务长等领导层;其次是学僧,因为现在学僧的流动性很大,而许多佛学院经常拿人数来夸耀;最后,才是法师、老师,一个月拿着一点可怜的工资,一周上两次课,除此以外,佛学院的任何事情就跟这些法师、老师没有关系了。所以,法师地位的“缺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导致目前佛教教育缺乏一流的师资。此其一。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佛学院开学、毕业典礼时,从来不向学僧们介绍出席的法师、老师,只介绍佛学院领导、宗教局的领导;而且,从来都是领导们坐在主席台上,法师、老师坐台下。在大学里,学生的开学、毕业典礼,只有校长坐在主席台中间,两边都是有名的教授、博导,副校长们最多也只能坐在主席台的后面,更何况是处长们。佛学院的“官本位”制度,导致这一教育机制缺乏生机与民主。

  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学僧们从来不尊重法师、老师,根本没有“尊师”观念。于是,法师、老师对教学也不热心,应付了事;学生们自然不喜欢上课。这种学习环境,如何培养人才?

  所以,重视师资建设,是当前发展佛教教育最大的“盲点”。在一个大学里,为了请到一位有名的教授,从来都是不惜重金,校领导屈尊诚心邀请。而在佛学院里,领导层就害怕有些法师比他厉害,这种心理的“盲点”导致师资力量永远无法成长。所以,学僧们永远看不到“有前途”的“榜样”。

  其二,佛学院领导、宗教局领导从来都认为出家人不需要那么多钱,所以出家法师的待遇永远非常可怜。其实,人家需要不需要,这是个人问题;但是,从待遇问题上看,这是一种“尊重”的表现。所以,法师、老师的待遇问题,这是佛教界花点钱就能解决的,可是大家重视了吗?

  其三,法师的再教育问题。在一个大学里,经常有“学术休假”制度,鼓励老师们能够到国外进修、访学,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可是,目前佛学院的师资,从来很少接受再教育,所以师资水平的低下,当然无法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其四,师资的教育热情。要将一位出家法师留在佛教教育的岗位上,就必须为他的教育热情创造条件。所以,一系列的鼓励措施必不可少,最好能够制定师资阶位提升办法,如大学里讲师、副教授、教授,这样年轻的出家人毕竟有了一种奋斗目标。可能老一辈的出家人,觉得这太世俗化了。“法师”确实是最神圣的称呼,可是必须给这种神圣的称呼一种“世俗的根”,佛学院可以自己制定师资的升阶办法。

  2、图书馆的建设

  图书馆的建设,这是二十多年佛教教育从未重视的最大问题。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依1957年,国际图联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图书馆具有五大作用:(1)保存人类文化遗产。(2)开展社会教育。(3)传递科学情报。(4)开发智力资源。(5)提供文化娱乐。毋庸置疑,世界上最有名的大学,无不拥有最好的图书馆。

  其实,佛学院的建设也是如此。一个学僧在佛学院学习、生活几年,一个佛学院不是给他们吃、穿、上殿,必须给予教育。最好与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有两种:一、好的老师;二、藏书丰富、种类齐全的图书馆。

  因为,图书馆传递了情报与信息,成为学僧接受教育的最好来源。图书馆藏书的种类是否多元,图书是否丰富,决定了学僧的视野是否宽阔,成为是否能培养出高瞻远瞩的人才的关键。中国佛学院之所以有点成就,就在于近几十万册的藏书。

  同时,学僧通过在图书馆的生活,与无数的经典和大师对话,开发了自己的智力资源,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与佛法理念。所以,佛学院的图书馆,成为佛教教育最有用的教育资源。

  最后,图书馆成为学僧生活的最佳环境。在一个大学里,学生最多的时间就是“泡”图书馆。佛学院的学僧管理,成为当前佛教教育很大问题。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佛学院从来没有考虑到这些“精力过剩”的年轻人如何在课堂外生活,只是告诉他们:这不能做,那不能做,“围堵剿”成为唯一的管理办法。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有些同学的课外生活就是看武打小说、玩游戏。佛学院领导希望学僧们不要出门,可是在红墙内呆着,能干什么?!

  一个365天开着,从早晨8点开到晚上10点的图书馆,足可以让这些年轻人消耗掉剩余的精力。这样,佛学院管理自然能够“无为而治”,年轻的学僧获得宽松又充实的生活,才不枉在佛学院“泡”几年。

  佛教界对佛学院图书馆的建设,从来不加重视,很少有固定的购书资金。如果能少办一次法会,少开一次光,少升一次座,我看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不少。其实,当前的电子、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佛学院杜绝学僧们上网,倒不如提供丰富的电子、网络资源,让大家来“消磨时光”。

  3、大楼的建设

  建筑是凝固的“文化”、“历史”、“音乐”,而现在佛学院很少有独具特色的建筑,还是像八十年代的“乡村小学”。

  提到大楼的建设,大家普遍认为缺钱,其实佛教界并不缺“钱”,而是缺“心”。高僧大德们普遍忙着法会、升座,对佛教教育缺乏关心;若少建一尊大佛,就可以建设一座佛学院的大楼,怎么会没钱,真是怪事!

  其二,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出家人应该“吃苦”,所以没有必要住好、吃好。古来大德说:“身安则道隆”、“*轮未转,食轮先转”,古训明示啊!简单、舒适、生活方便,应该非常合理;而不奢侈、豪华,佛陀应该允许吧!

  其三,强烈要求增加“法师”、“老师”的研究室,这还是“尊重”的体现。在一个大学里,随处可见这是某某教授的研究室,这不但是向外界说明我们大学拥有哪些教授,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们看到前途与希望。而且,研究室与图书馆等相连,方便了法师、老师的学习、研究,无疑为他们的再教育提供了非常大的方便。

  4、学生数量问题

  作为佛学院的领导,最害怕自己的学僧都跑光了。其实,这是佛教教育认识的“盲点”,因为认识不到佛教教育永远是“少数人”的教育,有10位学僧学习,其实也是教育。所以,佛学院总是向外夸耀自己有多少学僧,无形中重视数量,反而变成了“低素质”的教育。宁缺毋滥,一个佛学院的每一届学僧中,有一位成为可用的人才,就是成功的教育。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圣凯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圣凯法师)  

 圣凯法师:戒律对佛教神圣性的建构与诠释 

 圣凯法师:略述中国佛教禅净双修思想的发展 

 圣凯法师:佛教:一种幸福观的教育 

 圣凯法师:区域佛教史研究的典范——读崔正森先生的《五台山 

 圣凯法师:佛教伦理:一种全球伦理资源的意义 

 圣凯法师:佛教思想史与佛教“人学” 

 圣凯法师:佛法谈做人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四)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三)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二) 

 圣凯法师:论善导的忏悔思想(一) 

 圣凯法师:僧教育的四个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