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惟觉法师:九十九年度精舍住持精进禅七开示


   日期:2020/7/7 16: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九十九年度精舍住持精进禅七开示

(一)

  精舍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住持。所谓「住持」有二种意义:一是在道场里的住持,住持事务、住持自利利他的一切法务;第二,是住持我们自己这一念菩提心。菩提心,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心」,这一念心就是我们的觉性。

  所谓「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时时刻刻念念分明,这一念心都在定慧当中,即戒即定,即定即慧,定慧等持,这就是住持我们自己这个道场。一个是外在的道场,一个是内心的道场。外在的道场有生有灭、有形有相、有始有终;我们这一念心也是道场,这个道场没有生、没有灭,没有形象、方所,只有这一念觉性常存,就住持这个觉性。假使这一念觉性不在了,道就没有了,心就没有了。《中庸》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保持念念分明的这一念心,就是所谓的「住持」。儒家云:「克念则圣,罔念则狂。」这一念心打了妄想,自己这个道场就不存在了;这念心起了烦恼,自己的道场就不清净了,所以要住持自己这个菩提妙明真心。禅七当中,就是要住持这一念菩提妙明真心,常寂常照、常照常寂,这就是真正的住持。

  禅七当中,除了早晚课诵《心经》,其他经教都不需要看。称诵「南无般若会上佛菩萨」,「南无」就是皈依,皈依佛、法、僧三宝,念佛、念法、念僧。现在进一步皈依自性三宝,返照自己这一念心,照见五蕴皆空。一方面诵《心经》,一方面要思惟,「照见五蕴皆空」──照见色蕴皆空,照见受蕴皆空,照见想蕴皆空,照见行蕴皆空,照见识蕴皆空,照见五蕴毕竟空寂。

  《心经》二百六十个字,总结就是一个「照」字。所有的观行,也是一个「照」字。「照见五蕴皆空」,照就是返照,把心收回来,思惟、返照。「口而诵,心而惟」,口中诵念,到了真正五蕴皆空之后,空也不住,空也不执着,「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是无住心。

  禅七就是直接进入战场,跟自己作战,短兵相接,返照自心。每天早晚课诵《心经》,假使不返照,嘴巴在诵,心跑掉了,没有什么益处;所以一方面诵,一方面要返照。什么是返照?举例来说,心当中有了烦恼、有了过失,马上知惭知愧、检讨反省,用念佛的方法、参话头的方法,把它照破,这就是返照。照到自己这念心跑掉了,马上收回来,注意它一下,就是返照。这念心绵绵密密,不断在觉性上用功,就称为住持禅七。

  早晚课诵,是从有念归于无念,有想归于无想,以名昭德,以相表性,这个性就是空。何谓「德」?就是指我们心当中的性德,清净无为,这一念惭愧、慈悲、平等、智慧、菩提、寂灭,就是这一念。「昭」,就是彰显。性德是本具的,不是求来的。虽然是本具,不修也没有。所以,一个是性德,一个是修德。要修而无修,因为修也是一个生灭,要归于无修,即是经上所说的:「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诵念是有为法,诵了以后,归于无念,就是无为法。返照属于有为法,照见五蕴皆空,能所一如,就称为无为法。《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透过有为法的熏修,最后无为法才会现前。

(二)

  什么是无为法?就是诸位听法这个心。无为,无所作为,无念、无住、无为、无相,空寂灵知,达到这个境界了,就能超凡入圣,这就是佛、这就是法、这就是三宝,是人人本具的。如果修行不知道这个道理,始终念念生灭,后念生、前念灭,始终在生灭当中。有生一定有灭,生灭就是生死,所以,要从生灭归于不生不灭、归于本具的觉性。

  正念分明,即是住持;这一念觉性跑掉了,自性道场就没有了。中台山是一个道场,这是一个方便道场,是有形、有为的道场,藉由这个道场来启发我们自心无为的道场、无相的道场,所以《金刚经》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种植树木,用种种灯光,用大理石或彩绘,以种种设施来庄严道场,这是有为法;还要无住心,归于自心,庄严自心。有了过失,检讨反省,知惭知愧,念念分明,处处作主,寂静无为,就是庄严自己本具的道场。

  假使不了解这个道理,这一生只是修些方便、修些福报,想解脱,要等到未来。假使明白这个道理,在住持禅七当中,马上就进驻自己这个不生不灭的道场、菩提自性的道场,这才是真道场。要在这里用功,这是真功德,外在的都是福报。因此,达磨祖师说梁武帝建了几百个道场,度了数万人出家,提倡吃素……毫无功德,只是福报。什么才是真功德?「净智妙明,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我们现在修,就是修这一念心,这念觉性,不生灭心,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念心。这念心跑掉了,自己的法身慧命就没有了,所作所为都是福报,谈何成道?谈何了生死?门都没有摸到!

  时间非常宝贵,时间就是自己的生命,过一分钟,我们的生命就减少了一分钟。如果在这一念心上用功,超越时间、超越空间,你的寿命就是无量。所谓「山中无甲子,人间几千年」,一剎那就是好几个钟头,再一剎那就是好几年,再一剎那就是好几千年,这念心超越时间、超越空间。

  祖师云:「达磨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我们要提升再提升,由事到理,由相到性。佛法的根本和精髓,就是「净智妙明」,是佛法最高的智慧。觉悟的这念心就是智慧,觉照的这念心就是智慧。所谓「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一念不觉、昏沉、打妄想,就没有智慧了,迷迷糊糊。所以,要告诉自己不能打瞌睡,告诉自己这一念心不能打妄想,要作主,要清明在躬,这就是「智」,就是始觉之智。

  始觉之智,照本觉之理。每个人都有本具的觉性。什么是「妙」?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诸位听法这念心「用而常空非有,空而常用非无」,这就是妙。假使说没有,又能听、能讲;是谁在讲?又找不出一个东西。这念心能觉能照,能说能讲,这就是「妙有」;是谁在返照呢?又找不出来,这就是「空」。所谓「空而常用」,从早到晚迎宾送客、待人接物,都是在用这念心,即是妙有。是谁在讲话?谁在做事?返照一下,又找不出来,即是空。大众要在这里彻底认识自己。

  「净智」,即是清净的智慧、觉照的智慧、始觉的智慧,就是这念心。有了这个智慧,就是圆满报身佛。圆满报身佛,是由性当中起的觉照心,这念心是有始无终。有了始觉之智,就有了法身慧命。清净法身佛是无始无终,照见五蕴皆空,知道这个觉性是空性,这就是本性、佛性。平日所作所为,「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众生不度」,就是千百亿化身佛。每个人都有法、报、化三身,都是这一念心的作用,离开了这念心,外面也找不到法、报、化三身,这就是佛法的精髓。《六祖坛经》云:「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报身佛即是智报,法身佛指的是这念觉性真空无为,修善断恶、普度众生即是化身佛。依照这个道理来修行,这一生绝对能成就道业,不会走远路,不会走错路。

(三)

  禅七,是我们的黄金时期。七天当中,就是这一念觉性,不要昏沉,不要打妄想,要有智慧、要清净。什么是清净?心里面不能有烦恼;有了烦恼,要检讨,对于见惑、思惑、无明惑,要认识清楚。

  见惑,就是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的认识,有见解上的迷惑、错误。这个世界不是什么人创造出来的,一切法都是缘起,缘起故性空。相信这个道理,马上就断除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的见惑。自己有没有这个信心、有没有这个智慧?这是不简单的。

  思惑,就是心当中的贪、瞋、痴、慢、疑,这些是心当中的贼人;假使不净化这些贼人,这念心没有办法清净、没有办法解脱。思惑不是短时间可以净化的,必须经常检讨反省,在日常生活当中磨炼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些心?假使有,马上把它照破,这就是修行。遇到一点点不如意,怪东怪西,患得患失,起了瞋心;有了瞋心,要照破。无论是世间因果、出世间因果,世间上的事理、出世法的事理,不了解就是痴;起心动念作不了主,就是痴。了解这些道理,才能够返照自己,贼人一出现,就把它照破。古德云:「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流,况思惑乎?」就像把长江、黄河断流,是很困难的。这是一种比喻,还是可以断的。从过去到现在,这些烦恼在我们的心当中,就像长江、黄河一样,第一个,要「止」;第二个,是「观」,这些是方便。

  无明惑有四十二品。「无明分分断,真如分分现」,最后达到金刚喻定,就能破最后一分无始无明。这是长期的事,最起码要认识自己的贼人,什么是见惑?什么是思惑?什么是无明惑?了解这些道理,修行才有进步,才不会走远路,更不会走错路,这就是理。大众都是正信出家,正信出家就是要证菩提、证涅槃,就是转烦恼成四智,成就法、报、化三身,这是我们做得到的。做得到的你都不做,那就只是修善,修一些福报。

(四)

  从过去到现在,中台禅寺有如此的规模,是每一位的发心,以福德、智慧、慈悲喜舍,成就了中台禅寺,诸位都是核心支柱,都很有贡献。中台成就了以后,就要用功、弘法,要一步一步提升自己,一步一步净化自己。无论是大乘、小乘、顿教、渐教,都是讲这念心、这念觉性。顿与渐没有差别,只是用功上的层次。以渐修来说,「先以善舍恶」,过去我们起了很多恶念,所以用善念转化过去所有的恶念。古德云:「心无善念不起,口无善言不说,身无善事不行。」如「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这是第一个层次。

  这个层次做到了,不是就了了。第二个层次才是道,是菩提道、涅槃道、无上道。一切行住坐卧,都是在善法上面。第二步,善也不执着。如何不执着?用一个「舍」字,把过去所有的善念、善法舍掉,最后归于无念、无住、无为,这就是无为法,这是渐修的层次。无论是大乘或小乘,都必须知道这个公式。修菩萨道也是一样的,如:六波罗蜜──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布施了以后要三轮体空;持戒,要把能持、所持、戒条、戒相,统统舍掉,归于戒体,戒体就属于无为法;忍辱,要达到寂灭忍,忍无所忍,把所有的相都去掉,归于寂灭这念心;精进,今天诵了多少经、拜多少佛……这是有相的精进、有为的精进,到最后要把这一切统统舍掉,归于这一念心,归到无为法,达到一念不生,就是真精进;禅就是定,打坐的时候,不但身不动、口不动,而且心也不动,不动这个心还要清楚明白,定当中有慧,慧当中有定,这是定共戒、道共戒,最后归于无为法,这就是般若。

  渐修是先从有念归于无念,从有相归于无相,古德云:「即立即破,即破即立」,这就是金刚般若的智慧,这就是真般若。什么是「立」?现在做了一件善法,如修建道场、设立精舍,这是立;立了以后,要用观行把这件事情观空,要「破」,做了以后等于没有做一样,能所俱空,这就是「即立即破」。空的境界现前了,还要「即空即觉,即觉即立」,空了以后还要觉,这个觉性还要存在,要归于本觉,归于无住心、菩提心。归于本觉以后又来修善,修善又是立,立了以后又破,破了以后归于空,空之后归于本觉,然后不碍修善……始终是这样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就是《金刚经》的精髓。

  「即立」,是假观善;「即破」,是真空善;「即觉」,是中道第一义善,始终三谛存在,这就是渐修。因此,大乘、小乘是不是一样的?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修行找不到一个原则,不知道要生东方、生西方、生兜率?搞得头昏脑胀。其实,万法归宗,这就是真净土、真般若、真菩萨,不要到外面去求菩萨。

(五)

  在禅堂里,可以顿悟,也可以渐修。《六祖坛经》就是讲顿悟法门,义无反顾,道无反顾,心无反顾,就是「一口吸尽西江水」,直下承担。这是什么境界呢?「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这念心没有见闻觉知。六根、六尘、十八界,是众生境界;「断见闻」,无见无闻,就是把外面的六尘破掉。六尘、六识从哪里产生出来的?从六根所产生。所以,根、尘、识是生死的根本。六根「寂寂」,断了见闻以后,这个心要净、要定、要明,用「顿悟自心,直了成佛」的道理。悟到这个道理了,只有这念心。哪个心?师父说法、诸位听法这个觉性。心净了,六根就清净;六根清净了,六尘清净;六尘清净了,六识清净;六识清净了,十八界清净;十八界清净了,心就净了。到最后,都是讲无住心,大家要了解,是不是一样的?完全没有差别。

  《金刚经》说「无住生心」,不住色生心,不住身、香、味、触、法生心。打坐时不但不动,而且这一念觉性要清楚明白,就像一盏灯一样,否则变成了枯定,坐在这里像石头、木头一样,这不是道,只是一个定,将来把这个定修成功了,就生到无想天,寿命五百大劫。五百大劫之后,这个定散掉了,又要受轮回。所以,定当中一定要有慧。所谓「定以伏惑,慧以断惑」,有了智慧,才能知道自己有没有烦恼;有了烦恼,要把它化掉、把它断掉,要转识成智,绝对不能原谅自己,要面对现实,要定慧等持。

  明白这个道理了,六根对六尘时,要触物起照,眼睛看到了外面的境界,时时刻刻反省检讨:「我的眼睛是不是随着外面的境界跑掉了?」耳根听到外面的声尘,「耳根的觉性是不是随着外面的声尘跑掉了?」这念心跑掉了,道就不在了。因此,要怎么样检讨?不贪不爱,不取不舍,所谓「见境不生贪爱,于理不生分别,不于理中生分别,是故其中最吉祥。」「见境不生贪爱」,六根对六尘时,不起贪心、不起爱心、不起瞋心,不取不舍。只要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无上道。「理」,就是定慧之理、无住之理,就是菩提、涅槃之理,心性之理,觉察、觉照、觉悟之理。「不生分别」,这念心要直下承担,不能有怀疑,不能有分别,不能有取舍,自己这条菩提大道就算是明白了。

  了解了以后,一切都是指我们这个心。「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所说的这些定法,把我们的病治好了,最后法也要空掉。过了河就不需船,过了烦恼之河、生死之河,这个法也不要了;病治好了,当然就不需要吃药了。这是百分之百的真理,这是一个公式,假使公式弄错了,就找不到答案;即使找到答案,也会是错误的答案。

  明白了这念心是无住心,不住明,也不住暗。现在是明,不要执着,电灯关掉就是暗,也不要执着,明、暗两边都是虚妄,这就是无住。不住大、不住小,不住东西南北,不住内外中间,这念心寂然无为,即是菩提妙明真心,这是理。对于这个理,相信到百分之百,虽然没有开悟,与理相应了,就是入理圣人。然后继续在动静闲忙当中,「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就是无住生心。

  所以,佛法是智慧的,不是迷迷糊糊的。不是只要精进就能成功,假使理路不清,走错了路,愈精进就愈颠倒,愈精进就愈危险。前面是悬崖,跑得愈快,就会掉到悬崖去,就会碰到绝壁。所以禅宗祖师说:「只贵汝知见,不贵汝行履。」什么意思?假使知见不对,理路没有搞清楚,就像一条牛、一匹野马一样,横冲直撞,怎么可能到家?所以,这个理是很重要的。理,就是指我们当下这个无住心、无为心、菩提心、不生灭心。

(六)

  《六祖坛经》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什么是「直了成佛」?这一念心本来就有,本来就是清净的,要相信这个道理。心当中有了烦恼,就是不理它,或者用方便来对治它。对治了以后,又归于无念、无住,又归于菩提心,就是一直到底,这就是「直了」。不拐弯抹角,从现在开始,一年、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始终这样下去,一定成佛。假使用顿悟的观念来修行,从现在一直到最后,始终保持这个心,就是直了。

  禅宗祖师云:「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就是无住心。诸位在都市里弘法,就是要「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起了烦恼、产生了挂碍,就是「沾身」。「身」不是指色身,而是法身。法身,就是指我们这个觉性。觉性起了烦恼、起了贪爱、起了排斥,就「沾身」了。所以,「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是无住心。

  古人说:「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山」,现在大家就是隐居到禅堂里面用功。「大隐于朝」,到朝廷上当官,是大隐;「中隐于市」,中等根机的人,在都市里面也可以修行;「小隐于山」,因为世界上太吵、烦恼太多了,想要在山里茅棚隐居,远离尘嚣,无见无闻。「大隐于朝」,在朝廷、政府里,哪里都可以去,「色不迷人,人自迷」,只要「片叶不沾身」,没有什么关系。如禅宗祖师所说:「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繞」,就是无住心。「中隐于市」,在都市里面修行也可以,如陶渊明所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禅诗亦云:「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这是「小隐于山」。

  我们现在是「正隐于禅堂」,何谓「正隐」?为了成正觉,为了广度众生,到禅堂里静修七天,等于隐居一样。禅堂是避风港,你要会用功;假使不会用功,坐在这里找不到一条路,腰酸背痛,腿酸、腿痛、腿麻,起了烦恼,跟心地法门沾不上边,只有忍耐。忍耐还是有一点功德,生忍、法忍,忍身体的酸痛,忍心当中的烦恼,这也是忍。

  我们坐在这里,藉由打坐的殊胜方便来调心,要把这念心调好,不昏沉、不散乱、不颠倒,清楚明白,这就是禅七的真正目的。禅七的目的,就是在悟这念心,悟了这念心以后,要修这念心,保养圣胎。修行一个是悟道,一个是修道,一个是成道,要把这念心保养成功,才能成道。保养的程度有深、有浅。佛法最高的境界,就是「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七)

  唐朝有一位进士刘禹锡,他在当监察御史时,因为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为刺史,调至安徽省和州。他写了一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什么是「德」?一个是性德,一个是修德。《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明白我们本具的觉性;《六祖坛经》亦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就是「在明明德」,检讨反省,断见惑、思惑、无明惑。断多少,就明多少;断多少烦恼,心当中就有多少德行。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个房间虽然简陋,但我的心当中有这个德性,这和佛法的道理是相通的。诸位心当中有没有这个德?虽然人人都有佛性,佛性是否现前?佛性现前了,就是「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在禅堂里静坐,这念心不打妄想、不起颠倒,念念分明,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禅堂里在座的都是同参道友、都是师兄弟,每个人都有共同的目标,修自利利他的菩萨行,转烦恼成菩提,所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每个人都修「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行。「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里也没有「丝竹之乱耳」,没有唱歌、跳舞等干扰。「无案牍之劳形」,「案牍」,指官府文书。在精舍里,要看公文,还要管资料。在禅堂里,没有「案牍之劳形」,没有「丝竹之乱耳」,六根清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素琴」是什么?「素」,清清白白,一尘不染。所谓「秋水文章不染尘」,就是指我们这念心,一尘不染。每个人心当中都有一把琴,古德云:「高山流水一曲琴,伯牙子期是知音,有声弹到无声处,方知悠然太古心。」这把琴是无弦琴,所以没有声音。素琴就是无弦琴,是指我们这个本心,不生不灭,无形无相,不去不来,一念不生。「调素琴」,指由有念归于无念,由有形归于无形,由动归于静,归于自性。「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好了素琴,可以在这里阅读《金刚经》。所谓「念佛有个自性佛,诵经有卷无字经」,我们坐在这里,就是在阅金经,就是在调素琴。

  坐在这里一念不生,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这就是出世。住持禅七是黄金禅七,大众这念心要提升,这样打这个禅七才有无量的价值、无量的意义。佛像是用来表法的,当中是释迦牟尼佛,旁边是迦叶、阿难尊者,代表什么意义?如来佛,是每个人心当中寂静无为,不生不灭。要达到这个境界,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博学多闻,一是苦行实践。迦叶尊者代表苦行,代表行;阿难尊者代表知。所以要知行合一,福慧双修,定慧等持,由有念归于无念,由有相归于无相,最后契入菩提、寂灭涅槃,见到自性的释迦牟尼佛。

  希望大众在七天当中精进用功,提起精神,把握时间,不夹杂、不间断,过去的一切所见、所闻都要放下、舍掉,在这个地方「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就是一个「歇」字,「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打坐的目的是为了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不要另外去找;东西南北、上下十方,都找不到的。说有,是自己心当中执着有;说无,也是心当中执着无。我们坐在这里,不着有、无两边。什么是佛?性即是佛,心即是法。一切法都是自心起用。所以,「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灵山无山,就是这一念觉性,无形无相。这念心清净、空寂,就有灵感,这就是「灵山会上佛菩萨」。

  一个是智慧,一个是空,一个是寂,一个是觉,一个是明,我们这念心就有这个性德。假使不相信这个道理,到哪里都找不到佛。「佛在灵山莫远求」,六祖大师也说:「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听法的这念心、这念觉性、这念空性、这念智慧、这念不动心、这念寂灭心、这念无住心、这念广大心、这念无染着心,空寂、灵知、觉照,这个就是,不要另外去找。禅七当中,要用《楞严经》所说的「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定慧等持不二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惟觉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惟觉法师)  

 惟觉法师:惟觉老和尚佛法禅法问答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结劝流通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八觉知 普济众生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四觉知 常行精进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无常无我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人名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释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