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殷法师:从律典探索佛教对动物的态度(上)


   日期:2020/7/8 0: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律典探索佛教对动物的态度(上)

释悟殷

壹、前言
        动物,是旁生趣有情,佛教说那是恶趣众生,生活充满了苦痛与不自由。而在古代印度人的心目中,动物或鸟类,它们也能欢乐的歌颂生命,尽情挥洒生命的乐章,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就像朋友般的亲切。如在世尊本生谈的故事里,鹦鹉王、象王、猕猴王、鹿王等等,它们不但会说话1,聪明有才华,又具有领袖群伦的气质,平时带领大家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一旦灾难来临时,会以自己有限的力量,尽可能救援自己的族群及其朋友,甚至因此丧失了生命。这样崇高的德行,在人都是稀有难得了,却在动物身上出现,有时还超过自认是万物之灵的人类。

         佛教圣典经、律、论三藏中,有非常丰富感人的动物故事,有许多与动物习性、动物生态有关的报导,可说是动物知识的宝库。由于三藏的性质不同,故出现的动物故事,形式体裁及要表达的目的(作用),也会不同。以声闻律典来说,主要是有关佛弟子日常生活上止持和作持的规制;世尊制戒的事缘及制定的戒法,与动物有关的篇章不少,而律师在弘扬戒律时,也传出许多德行高尚的动物说是世尊的前生,佛教与动物的关系,可见一斑。因此,笔者就以广律的资料为主,藉以探索佛教对动物的态度。

本文,分六节来说明:

        第一节,夺人命、畜生命的罪罚。护生,是佛教最根本的精神。在广律中,有关不杀生的戒法,分为杀人与杀旁生二类,杀人得“波罗夷”罪,杀畜生类则得“波逸提”罪。同样是杀生,何故杀人与杀畜生的罪罚不同?而且,即使同为畜生类,世尊严谨制定僧众不得喝虫水、用虫水浇地、垦土掘地、焚烧山林等伤慈行为,何故却允许僧众食用三净肉呢?这些,都是值得留意的问题。

        第二节,断畜生命与危害小虫。佛教在“不杀生”的道德规范下,不但严禁杀人,并且不得故意杀害畜生,连水中有微细小虫,还得用漉水囊过滤后才可使用,以免无故伤害了它们。不过,从世尊制杀人罪重于杀畜生,即透露了佛教慈忍护众生的精神,在实践上,还是先从人类做起。

        第三节,蚕丝与羊毛。蚕丝、皮革等的取得,会伤害到畜生命,比丘当然不得使用。律典中,用蚕丝及用黑羊毛、白羊毛作新卧具,皆是尼萨耆波逸提罪。蚕丝的取得,煮茧抽丝是杀生行为;羊毛的取得,只要剪羊身上的毛就可,不必杀羊取毛,何故罪罚却相同?这得探源于世尊制“尼萨耆波逸提”的精神了。

        第四节,三净肉与素食。畜生肉的来源,会伤害到畜生命,比丘理应不得吃肉。在“不杀生”的前提下,适应当时的乞食制度,世尊有三净肉的规制。然律典中既有不得吃象马兽肉及鸟禽肉的制限,也有吃三净肉的随宜,在自由采证下,于是形成肉食主义与素食主义的思想诤论,有的竟然拿世尊自己不断肉食,作为满足自己嗜食肉类习性的藉口,并且讥讽禁断肉食者是提婆达多的徒裔,不是世尊的教徒。以佛教慈忍护众生的精神来说,大乘经典中明白的标示:吃肉是“断大慈种”,强调不杀生的素食,才更合乎世尊慈护一切众生的精神。

        第五节,放生与护世间。一、放生:僧众不得圈养牲畜及笼系玩弄鸟禽,不吃彼类肉品,不穿皮草及使用皮革坐垫等,这是对畜生生命的关怀与尊重,及不忍畜生遭受残杀危难的悲心;而为了解除它们受难招苦及生活的恐惧,释放它们,让它们回到自由的园地,也是护生的行为。二、护戒与护器世间:缘起世间,包括有情世间与器世间。世尊制戒,规范弟子护念有情世间,而坚持禁戒宁舍身命终不毁犯──护戒,也是护生。器世间上的森罗万象,是一切众生共依止共受用的公共财产,不应任意破坏,则是护器世间。

        第六节,动物的德行。分三项说明:一、策发修行,世尊举动物德行为例证,以警策弟子:旁生类有情都有这样的德行,何况是修出世解脱的行者?二、动物的智商与懿行:律典的动物,有高尚的德行,有高度的智商,也有牺牲奉献族群及朋友的热诚。三、寺塔雕刻壁画与动物:在寺院、佛塔雕刻彩绘动物图像,藉由动物的特性诠释教义,并作为通俗教化及接引信众之初机。

贰、夺人命、畜生命的罪罚
        护生,是护念众生、不恼害众生,这是佛教最根本的精神,学佛者在宣誓成为佛教徒时,就发愿遵守的道德规范2。这种精神的道德规范,从佛教缘起思想开展的众生平等论来说,不仅护念人类有情而已,还应普及于一切有情众生(五道,或说六道)。那么,佛弟子在日常生活,如何做到护念众生、不恼害众生?

        在《杂阿含经》中,世尊诃责婆罗门传统的血祭说:“邪盛大会,系群少特牛、水特、水悖,及诸羊犊小小众生,悉皆杀伤”,用此残杀牺牲的大会来祈求生天享乐,不过是造恶生罪,岂有功德可言3。在广律中,世尊就明确的制定:不得故意杀害畜生之生命;且标示出屠羊、魁脍、养猪、养鸡、捕鱼、猎师、网鸟、捕蟒、咒龙、狱吏、作贼、王家常差捕贼人等十二种事业,以及养蚕煮茧等行为,都是恶律仪,是佛教徒不应该从事的工作4。

        护生的最基本精神,先从“不杀生”做起。律典中,有关不杀生的戒法,分为杀人和杀畜生二类,杀人得“波罗夷”罪,杀畜生类则得波逸提,如故夺畜生命,知道水中有虫,自浇泥浇草、令他人浇,或者饮用,自手垦土掘地,或令他人掘等,都是“波逸提”罪5。

        这里,有一个问题:同样是杀生,何故杀人得波罗夷、杀畜生却只得波逸提呢?可以这么说,在印度的民俗里,虽然也有主张树木、草木等有生命存在,若砍伐它即等于杀生的说法6,但是佛教的杀生,还是专约有情众生来说;而且,人与被杀对象关系不同,杀生的罪过及判决的轻重,也就有了不同。如诸部广律,在故断人命的“犯相分别”,律师钜细靡遗地分别在各种情况下杀人得罪轻重及犯与不犯之差别,杀害自己与杀害他人不同,蓄意杀人与误杀不同,杀人与杀动物、虫、鸟不同,杀人与杀鬼神不同等等7。杀人中,以杀害对自己、对人类有恩有德的父母、师长、圣贤等,得罪最重,是无间重罪。因为是无间重罪,所以律师更详细演绎分别其犯与不犯的各类情况,这种现象,近似于论师推演分别的风格8,可见律师们的慎重!

        杀生罪的构成,如《僧只律》说:人、人想、兴方便、杀心、断命等五事具足,杀人命得波罗夷;畜生、畜生想、杀心、起身业、命根断等五法成就,断畜生命得波逸提9。《十诵律》则分析说:

        若为人作弶,人死者波罗夷,非人及畜生死者偷兰遮;若为非人作弶,非人死者偷兰遮,人及畜生死者突吉罗;若为畜生作弶,畜生死者波逸提,人及非人死者突吉罗;若不定为一事作,诸有来者皆令堕死,若人死者波罗夷,非人死者偷兰遮,畜生死者波夜提,都不死者偷兰遮、突吉罗。(《十诵律》,大正23.9上)

        这是从蓄意杀却误杀了对象来论定罪罚。另外,有从杀心(善、恶、无记三性)去分别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的罪罚,且论定说:比丘“若先破戒、若贼住、若先来白衣”,即使杀人也不得波罗夷罪10。显然,律师认为:杀生罪的构成及罪罚轻重,应综合杀者的心境及杀害的对象来论定,误杀或蓄意杀,恶意杀或无意杀,正常人或疯狂人,人趣或旁生趣(或鬼趣),诸如此类等,罪罚轻重即有显著差异。

        律师的说法,有部论师也有相同意见,如《大毗婆沙论》说:杀生等十不善业中,每一个不善业,都有由于贪、瞋、痴(邪见)而起决定杀害(盗、YIN、妄乃至邪见)等的意欲11。如果在贪、瞋、痴等烦恼推动下而现起决定杀的意欲,杀人或杀畜生,其罪都蛮重的。杀生罪的构成,必须具足二个因缘:起加行及果究竟。亦即假如有人想杀害自己的母亲,拿起刀加以砍杀(起加行),结果母亲真的被杀死(果究竟)。如此,就构成杀母重罪;否则,即不成为杀母罪。

        综合杀者的心境及杀害的对象来论定罪罚轻重,这是律典、论典共有的意见。关于何故杀人罪最重的问题,以声闻律典的精神来说,“人是善趣,害之重故”12,是较吻合于律师的意见。如《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说:何故唯有杀人得波罗夷,其余诸趣不得呢?律师答道:“人中有三归、五戒、波罗提木叉戒故,有沙门四果多在人中得,佛与辟支佛必在人中得漏尽故,是以害人得波罗夷,余道不得波罗夷。”13又人有梵行、忆念、勇猛等三事胜,人有惭愧心,有父母、兄弟、姐妹等伦常观念,畜生无惭愧心,无伦常观念,无律仪戒等,故而杀人罪最重14。各部广律,律师在不杀生戒条的“犯相分别”,或有落入太过烦冗推演的嫌疑,其形式与内容也极不统一;不过,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理念:以杀者的心境及杀害的对象,作为论定其罪罚与轻重的依据。而且,从杀人得波罗夷、故杀畜生命得波逸提,也就说明了一个事实:佛教立足于“护生”的道德规范,心愿普及于一切众生,这是一个崇高理想,在实行上,先从人类做起,渐次扩展,最后达到普及一切众生的崇高理想。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必须解决:(如前文)何故唯有杀人得波罗夷的问题,律师回答:“人中有三归、五戒、波罗提木叉戒故”。律师言下之意是,畜生等有情,无三归、五戒、波罗提木叉戒。就以畜生(龙)来说,依据律典记载:伊罗钵龙王和那罗陀梵志,结伴同往鹿野苑听世尊说法,世尊渐次为他们说“布施持戒生天之法,呵欲不净,赞叹出离为乐”,劝令发欢喜心。伊罗钵龙王闻法后,欢喜无限,世尊进而教导龙王学佛要先归依佛法僧三宝。伊罗钵龙王随即归依,它是畜生有情最先受三自归者15。有一善现龙王,是长寿龙,厌恶龙身,知道出家修行的功德益处,于是变化成青年外道,到僧团里求听出家受具。善现龙王在睡眠时,现出原形,惊吓了大众。由此事缘,世尊制:“畜生者,于我法中无所长益,若未出家,不得与出家受具足戒;若已与出家受具足戒者,当灭摈。”16又依据《菩萨本缘经》记载,某龙王常为族群说法,劝修慈善,宣扬受持八斋戒法的殊胜,并亲自受持八斋戒法17。伊罗钵龙王受三自归,龙王自受持八关斋戒(近住律仪),显然地,畜生(龙)得受三归、八关斋戒,唯不得出家及受具足戒而已。那么,律师何故说畜生不得受五戒等呢?《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解说:

        凡受戒法,以勇猛心自誓决断,然后得戒。诸天着乐心多,善心力弱,何由得戒?饿鬼以饥渴苦,身心焦然;地狱无量苦恼,种种楚毒,心意着痛,无缘得戒。畜生中以业障故,无所晓知,无受戒法。虽处处经中说龙受斋法,以善心故而受八斋,一日一夜得善心功德,不得斋也,以业障故。以四天下而言,唯三天下阎浮提、瞿耶尼、弗婆提,及三天下中间海洲上人,一切得戒。……大而观之,爱佛法者盖不足言,若天、若龙、若鬼神、若郁单越、若不男、二根种种罪人,尽得受三归也。(大正23.509下)

        依《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律师的解说,畜生类等得受三归,但畜生类“以业障故,无所晓知,无受戒法”,故不得五戒、八斋戒、具足戒等;至于经中龙王受八斋戒的事迹,律师解说是“以善心故而受八斋,一日一夜得善心功德,不得斋也,以业障故”。律师的说法,大同于有部论师的主张,如《大毗婆沙论》说:

        问:近事律仪依何处有?答:依欲界有,非色、无色界;依人趣有,非余趣;依三洲有,除北洲。问:若此律仪唯依人趣,契经所说当云何通?如契经说:时天帝释来诣佛所,作如是言:愿佛忆持,我是近事。我从今者,乃至命终,于其中间,护生归净。答:彼自显示是信等流,非受律仪,不应为难。(大正27.647上)18

        问:近住律仪依何处有?答唯依欲界有,非色、无色界;依人趣有,非余趣;依三洲有,除北洲。问:若此律仪唯依人趣,契经所说当云何通?如契经说:有海居龙,从大海出,于六斋日,受八戒斋,放舍身心,寂然而住,徐发吟韵,作如是言:今于世间,无所恼害。答:彼得妙行,不得律仪,自庆暂时离诸恶行。彼自忆念:昔在人中,受八戒斋,不能清净,有毁犯故堕龙趣中。作是思惟:我本人趣,若能清净持八戒斋,今应生天受诸快乐,何期毁犯堕斯恶趣。厌恶行故,数从海出,受八戒斋,吟韵自庆。然实彼龙唯得妙行,不得律仪。(大正27.648下)

        有部论师主张:畜生类有情,无近事律仪,亦无近住律仪;对于经中龙受八戒斋的事迹,解说是“唯得妙行,不得律仪”19。妙行,即身、口、意三妙行,属于十善业道的范畴,是一种道德律。意思是说,龙王实行的是道德律,并不是得律仪,因为旁生非律仪器,不得律仪故。

        以上,从杀人与杀畜生命,谈及畜生是否得受律仪戒(三归、五戒、八斋戒、具足戒)等相关问题。声闻律典及部派论书,都一致主张:人是律仪器、畜生非律仪器,虽然诸天、鬼神、龙等诸趣有情也有爱乐佛法的,但是佛宣扬的是以人类为主的佛法。人生活在世间,人与人的互动最为密切,故杀生中以杀人罪最重。

参、断畜生命与危害小虫
        世尊制:比丘故意损害畜生命,得波逸提。在这条制限下,所有会损害畜生类生命的行为,或者使用从畜生身上取得如蚕丝、皮革、骨牙等之类,都在禁止之列。以下,依次说明之。首先,说明断畜生命与危害小虫的制限。

        佛教立本于“不杀生”的道德规范,不但严禁杀人,并且不得故意损害众生命;连水中有微细小虫,还得用漉水囊过滤后才可使用,以免无故伤害了它们。如律典记载:故意损害畜生命,畜生命断,得波逸提;若无害心,只是误杀,畜生死了,也是无罪。假如羊、马、象等牲畜来到寺院佛塔,碰触佛图形像,毁坏花果树木,可以用木棒、石头等敲打地面发出声音,让它们自动离去20;飞鸟鸣叫吵杂,妨碍比丘坐禅读经,可竖立栏楯、装设罗网,以阻挡鸟类进入21,但不得毁坏鸟巢,及任意破坏蜂巢22;即使蛇、老鼠、蜈蚣、蚰蜒等进入屋里,也只是把它赶走,或者用器物装妥,远送到无人来往处野放,不得任意伤害23。比丘游行教化时,要准备漉水囊,随身携带,水先过滤后才可饮用;明知道水中有虫,亲自浇地、浇草,或令他人浇,皆得波逸提24。也不得用兜罗(柳华、白杨华、蒲梨华、睒婆华)贮作枕褥,因为这类植物“臭秽,好生诸虫”,若使用,不但有杀生之虞,还招致“无有慈心,断众生命”的讥嫌25。如有比丘作织毛〔肖+毛〕扇,多杀细虫若草,就被讥嫌“无有惭愧,害众生命”,于是世尊制定:不应畜如是〔肖+毛〕扇26。曾有比丘亲自作瓦屋,聚积材薪、牛粪,放火燃烧,世尊说:“焚烧,伤杀众生”,无慈悲心;故不得放火烧诸草木,“若放火烧者,随所杀得罪”;也不得无故露地燃火取暖,唯病苦除外27。印度民俗中,“草木中有命根想”,比丘垦土掘地,被讥嫌是“掘地,断他命根”,故世尊遮止垦土掘地。夏天动辄骤雨,容易山洪爆发,外出游行,一旦遇到暴雨,不但会飘失衣钵坐具;又“践踏生草,夺诸虫命”,也将招致“蹈杀生草木,断他命根”的讥嫌,于是世尊制定:夏天得三月安居28。

        以上,是律典中关于断畜生命与饮用虫水的制限。由此可知:佛教的慈忍护众生,不得故意杀害畜生类生命,不管是如象、师子、老虎等大的野兽,或小鸟等飞禽,连微细的小虫,都不忍伤害。世尊曾说:“若人有慈心,以米泔汁、若荡涤汁,弃着不净水虫中,使彼虫得此食气,我说彼犹有福。”(大正22.872上)世尊慈护众生的精神,从以上世尊规范弟子的制限中,深刻地传达了出来。

        另外,有部论师说:若杀害蚂蚁的虫卵而毫无忏悔心,此人是已断善根者,因为“诸蚁卵于人,无过亦无所用,而故杀害尚无悔心,况复有过有用者,故知彼类已断善根”。于是论师假设问答:

        问:杀断善人与害蚁卵,何者罪重?答:且依《施设论》说:若住等缠,其罪正等,所受异熟无差别故;若缠不等,罪随有异。有作是说:害蚁卵者罪重,非断善人,所以者何?蚁卵成就诸善根故。复有说者:杀断善人得罪为重,所以者何?人是善趣,害之重故。〔论主〕评曰:应作是说:若依罚罪,杀断善人得罪为重,得边罪故;若依业道,害蚁卵重,以彼成就诸善法故。(大正27.184下)

        论中共有四种说法,论主评取的正义是:若以罪罚轻重来说,杀人得波罗夷(边罪),杀旁生类得波逸提,当然是杀人罪为重;若依业道来论,蚁卵皆成就诸善法,自然是杀害蚁卵的罪较重。有部论主的解答,涵盖了众生平等的理念,亦符合于有部“有世间信根”的学理;然在论师极度推演下,渐有偏颇的发展,竟然出现蚁卵等类(旁生趣)胜过于断善根者(人趣)的言论;《大般涅槃经》甚至还说:“杀害蚁子犹得杀罪,杀一阐提无有杀罪”29。这样的思想,显然不同于声闻律典以人类为本的精神,可以说已偏离佛教的根本思想了!

肆、蚕丝与羊毛
        故意杀害畜生命得波逸提,比丘的衣服、卧具等日常用品,自然要避免使用杀生物,如不得用“杂野蚕绵”作新卧具。这里,有一个问题:在律典中,用“杂野蚕绵”作新卧具,或用“新纯黑羺羊毛”、“新纯白羊毛”作新卧具,皆是尼萨耆波逸提30。“杂野蚕绵”卧具,是蚕丝和绵参杂而作成的卧具,如今之蚕丝被(非100%);“新纯黑羺羊毛”、“新纯白羊毛”卧具,是用黑羊毛、白羊毛作的卧具,即黑色羊毛被、白色羊毛被。蚕丝的取得,煮茧抽丝会杀害畜生(虫)命;羊毛的取得,则只要剪羊身上的毛就可,不必杀羊就能取毛,何故都是尼萨耆波逸提?这问题,可从二方面来解说:

        一、从世尊制戒的事缘来说,比丘之不得使用新野蚕棉作卧具,主要在于煮茧抽丝是一种杀生行为,如《僧只律》:比丘至养蚕家乞讨绢丝,主人“持茧内釜中,啾啾作声”,主人嫌责:“我闻沙门瞿昙无数方便赞叹不杀,毁呰杀者,云何沙门释子故杀众生,失沙门法,何道之有?”《五分律》:比丘亲自煮茧,居士讥嫌说:“沙门释子与我何异?此等常说慈忍众生,而今亲自煮茧,无沙门行,破沙门法”;居士在比丘前煮茧,蛹动作声,比丘教他:按着汤中。居士即呵骂:“汝常说不杀生法,而今教人杀生,无沙门行,破沙门法。”《四分律》:比丘到养蚕家乞蚕丝,在旁边看煮蚕茧,当“爆茧时,蚕蛹作声”,居士们见了即说:“沙门释子无有惭愧,害众生命,外自称言:我修正法,如是何有正法?求索蚕茧作新卧具。”《十诵律》说:拘睒弥比丘,作新憍施耶敷具,此国绵贵、缕贵、衣贵、茧贵,多杀蚕故。比丘数数乞,……擘治引贮,多事多务,妨废读经坐禅行道。”《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以下简称《根有律》)亦说:新野蚕丝卧具,此物稀有难得,价钱昂贵,比丘们为营造故,妨废正修读诵作意;又数数向居士乞索,诸外道见了,即轻贱言:“诸人当知:此沙门释子是杀生者,不舍害业,自作、使人用新野蚕丝作卧具,若用此者,杀多有情,如何以好衣食施彼秃人断物命者?”31

        由此可见:比丘索乞绢丝及亲自擘治引贮,不但妨废读经坐禅行道的正行,而绢丝轻柔保暖物美价高,比丘若是贪图物质享受而索求蓄积,将增长对物欲的贪染,有违僧众少欲知足之简朴生活,更重要的是,煮茧抽丝是杀生伤慈的行为,违背佛教护生的根本精神,故律中规定:不得自用杂野蚕绵作新卧具,或语他人作,若作成者,尼萨耆波逸提。

        至于比丘不得用“新纯黑羺羊毛”、“纯白羊毛”作卧具,广律记载的事缘,与杀生无关,而是此类羊毛稀少不容易取得故价钱昂贵,或是使用此类羊毛被讥嫌其行仪与世俗人无异,不是修道者所应为,故律中制定:比丘若要作新卧具,“应用二分纯黑羊毛、三分白、四分尨”作;若自己、或教他人用新纯黑羺羊毛、纯白羊毛作新卧具,得尼萨耆波逸提32。由此可知:蚕丝是杀生戒,纯黑羊毛、纯白羊毛是讥嫌戒。

        二、尼萨耆波逸提,又名“舍堕”,犯此戒者,罪应忏悔,物则应舍。虽然同样是“物应舍”,但是用蚕丝、或用黑、白羊毛作的卧具,物品在僧中舍后,处理物品的方式不同,如用“杂野蚕绵”作的卧具,在僧中作舍羯磨之后,不得还与舍比丘(物主),应以斧釿细细锉斩,和上泥巴,用来涂墙壁、或涂土埵;用“新纯黑羺羊毛”、“纯白羊毛”作的卧具,在僧中作舍羯磨以后,物品当还与舍比丘,不还则犯突吉罗。

        考世尊制定尼萨耆波逸提戒(舍堕)的精神,如长衣、长钵等,要作净施羯磨,主要是为了杜绝僧众的私有欲和贪染心,故物品在僧中舍后,只是舍去所有权,还拥有使用权33。以此精神来衡量蚕丝与羊毛品,就可发现世尊是严格管制蚕丝品,舍物比丘不仅不再拥有所有权,连使用权也被剥除,这样一来,要断绝僧众使用“杂野蚕绵”作的卧具,可说是彻底多了。蚕丝品要杀害畜生命才能取得,有违护生的道德规范,故禁止僧众使用;纯黑、纯白羊毛品是讥嫌戒,为防世俗人讥嫌,故遮止使用此类羊毛,但可以用“二分纯黑羊毛、三分白、四分尨”作。这就是世尊制戒的精神。

【下期待续】

注释
[1] “古时畜生所以能语,今时畜生所以不语,谓劫初时,先有人天,未有三恶。初有三恶,尽从人天中来,以宿习近故,是以能语;今时畜生,多从三恶道中来,是以不语。”(《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大正23.540上~中)
[2] “我某甲归佛法僧,愿尊忆持,我是近事,我从今日乃至命终,护生归净。”(《大毗婆沙论》,大正27.645下)“佛告大名:诸有在家白衣男子,男根成就,归佛法僧。起殷净心,发诚谛语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愿尊忆持,慈悲护念。……我从今者,乃至命终,护生。”(《顺正理论》,大正29.552下~553上)“白佛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唯愿世尊,听为优婆塞,自今已去,尽形寿不杀生,乃至不饮酒。”(《四分律》,大正22.789下)
[3] 《杂阿含》,大正2.22下,24下。
[4] 这十二种事业,也称为“不律仪”,如《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说:“十二恶律仪者,一者、屠羊;二者、魁脍;三者、养猪;四者、养鸡;五者、捕鱼;六者、猎师;七者、网鸟;八者、捕蟒;九者、咒龙;十者、狱吏;十一者、作贼;十二者、王家常差捕贼人:是为十二恶律仪。养蚕,皆不离恶律仪也。”(大正23.510上)《大毗婆沙论》亦说有十二种不律仪,见(大正27.607上~中)。
[5] “若比丘故自手断人命,持刀与人,叹誉死,快劝死”,及用“种种方便叹誉死,快劝死”,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四分律》,大正22.575下~577中)“若比丘断畜生命者,波逸提。”(676下~677中)“若比丘知水有虫,若自浇泥若草、若教人浇者,波逸提。”(646中~647上)“若比丘知水有虫饮用者,波逸提”。(677中~下)“若比丘自手掘地、若教人掘者,波逸提。”“若比丘坏鬼神村,波逸提。”(641上~642上)
[6] 《十诵律》:“有居士是外道弟子,说地中有命根”(大正23.117中);《四分律》说:比丘掘地,被讥嫌是“掘地断他命根”,因为居士于“草木中有命根想”故(大正22.641上,830中)。《僧只律》:比丘建寺,掘地作地基,“佛语比丘:此中虽无命根,出家之人所不应作,当少事少务,莫为世人所讥。”(大正22.385下)
[7] 不杀生的“犯相分别”,见《四分律》,大正22.576下~577中;《五分律》,大正22.8中~9上;《僧只律》,大正22.256上~257下;《十诵律》,大正23.8中~11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大正660中~668下。
[8] 《十诵律》,大正23.375中~下,381中~382上;《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大正23.518中~519上;《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大正23.566下~567上;《大毗婆沙论》,大正27.619上~621上。
[9] 《僧只律》,大正22.257下,378上。
[10]《大毗婆沙论》:“由二因缘建立无间:一、背恩养;二、坏福田。背恩养者,谓害母、害父。坏德田者,谓余三种。由二因缘得无间罪:一、起加行;二、果究竟。”(大正27.619上)
b.《十诵律》从善恶无记三性去分析杀母杀父杀罗汉的罪与罚,见《十诵律》,大正23.375中~下。
c.“问:问颇比丘杀人不得波罗夷耶?答:有,若先破戒、若贼住、若先来白衣是。问:颇有不受具戒人杀人得波罗夷耶?答:有,与学沙弥是也。”(382上)《四分律》亦说:“有三种断人命,不犯波罗夷。人作非人想,若以身、若以口断命,是为三种断人命,不犯波罗夷。”(大正22.996上)
[11] 有部论师说:十不善业中,断生命乃至邪见,皆有从贪、瞋、痴生的三种情形,见《大毗婆沙论》,大正27.605下~607上。
[12] “有说者:杀断善人得罪为重,所以者何?人是善趣,害之重故。〔论主〕评曰:应作是说:若依罚罪,杀断善人得罪为重,得边罪故;若依业道,害蚁卵重,以彼成就诸善法故。(大正27.184下)
[13]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大正23.518中。
[14] 阎浮提人有三事胜诸州、诸趣,“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强记,佛出其土”(《长阿含·世纪经》,大正1.135中~136上)。
b.“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净法,能护世间。何等为二?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浑乱,如畜生趣。以有二种净法,所谓惭、愧,是故世间知有父母,乃至师长尊卑之序,则不浑乱如畜生趣。”(《杂阿含经》,大正2.340下;此经内容,《十诵律》亦有,见大正23.354中~下)
c.按:畜生无惭愧心,是就普遍性来说,畜生父母兄弟间,会互相残杀YIN乱等。《大毗婆沙论》记载:“问:诸旁生类杀害父母得无间不?答:不得。所以者何?彼身法尔志力微劣,不能作律仪,不律仪器故。……大德说言:诸傍生类杀害父母,于无间罪有得、不得。谓聪慧者得,非聪慧者不得。曾闻有聪慧龙马,人贪其种,令与母合,马后觉知,断势而死。”(大正27.619中~下)大德传说的“聪慧龙马”,则是具有伦常及惭愧心的畜生。
[15] 畜生归依三宝,如伊罗钵龙王,《四分律》,大正22.792下;《五分律》,大正22.106上~107上。
[16] 畜生不得与出家受具,见《四分律》,大正22.813上;大正22.117下;《十诵律》,大正23.154中。畜生不得出家受具,故当行者出家求受具足戒时,戒师问“十三遮难”,其中一项,即问“汝是非人否”(大正22.814下)。
[17] 《菩萨本缘经》记载:龙王向同族说:“阎浮提人以八戒水洗浴其身,……汝当知之:若能受持如是八戒,虽无妙服而能得洗浴,虽无墙壁能遮怨贼,虽无父母而有贵姓,离诸璎珞身自庄严,虽无珍宝巨富无量,虽无车马亦名大乘,不依桥津而度恶道。受八戒者功德如是,汝今当知吾于处处常受持之。……龙王即将诸龙至寂静处,远离YIN欲瞋恚之心,于诸众生增修大慈,具足忍辱以自庄严,开菩提道自受八戒,清净持斋经历多日。”(大正3.69上~下)
[18] 关于“唯受三归及缺减律仪,是否名为近事”,学派中有诤论,如论说:“健驮罗国诸论师言:唯受三归及律仪缺减,悉成近事。……迦湿弥罗诸论师言:“无有唯受三归及缺减律仪名为近事”(大正27.645下~646上)。“无有唯受三归及缺减律仪名为近事”,以及近事律仪“依人趣有,非余趣”。由此来说,则旁生类无近事律仪。
[19] “三妙行者,谓身妙行,语妙行,意妙行。云何身等妙行?如世尊说:何者身妙行?谓离断生命,离不与取,离欲邪行。何者语妙行?谓离虚诳语,离离间语,离麤恶语,离杂秽语。何者意妙行?谓无贪、无瞋、正见。”(《大毗婆沙论》,大正27.581上)
[20] “只桓园牛羊来入,无有禁限。佛言:掘作堑障。”(《四分律》,大正22.941下)“若恶象、马、牛、羊、狗,如是种种恶兽来,不得打,得捉杖木瓦石等打地作恐怖相。若畜生来入塔寺中,触突形像,坏花果树,亦得以杖木瓦石等打地恐怖令去。”(《僧只律》,大正22.376上)
[21] 有鹅、雁、孔雀、鹦鹉等飞禽类出入鸣叫,妨诸比丘坐禅读经,佛言应设栏楯、或网等阻隔。见《十诵律》,大正23.243中~下,278中;《五分律》,大正22.136中;《四分律》,大正22.955上。
[22] 不得蓄狗、猪、马等走兽类旁生,见《四分律》(大正22.962下);不得蓄畜鹦鹉鸟、鸲鹆鸟等飞禽类旁生,见(大正22.961上)。不得坏鸟巢,见《十诵律》(大正23.431上)。蜂巢,“应捡看虫及蜂窠,蜂若出窠,即应除去;儿若未出,应以线悬系置余处,长成自去。”(《根有律·安居事》,大正23.1042上)
[23] 蛇的解放,《十诵律》,大正23.278下~279上;蛇、鼠、蜈蚣、蚰蜒,见《四分律》,大正22.870下。
[24] “若比丘知水有虫,若自浇泥若草、若教人浇者,波逸提。”(大正22.646中~647上)“若比丘知水有虫饮用者,波逸提。”(677中~下)“比丘不应无漉水囊行,乃至半由旬;若无,应以僧伽梨角漉水。”(954中)
[25] 《五分律》,大正22.70上~中;《四分律》,大正22.693中~下。
[26] 《四分律》,大正22.956上。
[27] a.焚烧伤杀众生,《摩诃僧只律》,大正22.238中。放火烧诸草木,“若放火烧者,随所杀得罪”,见《十诵律》,大正23.274中。
b.不得无病自燃火的事缘,诸部广律记载,都是比丘燃材火,躲在木材中的蛇遇热逃出,以致咬伤比丘。(大正22.64中~下;364下; 675上~下;大正23.104中~105上)应别作“燃火堂”,见(大正22.942下)。
[28] “若比丘自手掘地、若教人掘者,波逸提。”(大正22.641上~中)比丘夏三月安居,见(《四分律》,大正22.746上,830中;《五分律》,大正22.129上;《十诵律》,大正23.173中)。
[29] 按:何以蚁卵成就善法呢?如《大般涅槃经》云:“一阐提辈以何因缘无有善法?……一阐提辈断善根故,众生悉有信等五根,而一阐提辈永断灭故。以是义故,杀害蚁子犹得杀罪,杀一阐提无有杀罪。”(大正12.562中)“众生悉有信等五根”,蚂蚁是众生之一,故蚂蚁也具有信等五根;由此理由,故说杀害蚁子得杀罪,杀一阐提无杀罪。从《大般涅槃经》的解说,可以得知:有部论师说蚁卵“成就诸善法”,是符合于有部“信等五根通于有漏、无漏”(大正27.8上)——“有世间信根”(大正49.16中)的学理。
[30] a.“若比丘杂野蚕绵作新卧具”、“以新纯黑羺羊毛作新卧具”,不用“二分纯黑羊毛三分白四分尨”作,都是尼萨耆波逸提。(大正22.613下~615下)
b.印顺导师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谈到:“戒律五部中的波逸提,应包括《戒经》八篇中的尼萨耆与单波逸提”(页137)。佛弟子犯尼萨耆波逸提或波逸提,同样的,罪应忏悔,只是尼萨耆多了物品应舍而已。
[31] 煮蚕丝是杀生行为,见《僧只律》,大正22.307下~308中;《五分律》,大正22.34下~35上;《四分律》,大正22.613下~614上;《铜鍱部律》,南传1.380~382《十诵律》,大正23.47下~48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大正23.735下~736上。
[32] a.用“新纯黑羺羊毛作新卧具”,《四分律》说:毗舍离诸梨车子等多行邪YIN,用纯黑羺羊毛作毡被体夜行,使人不见,彼等见比丘用纯黑羺羊毛作新卧具,皆共语言:我等在于爱欲,为YIN欲故作黑羊毛毡,汝等作此纯黑羊毛毡,何所为耶?(大正22.614上~中)《僧只律》:有居士具白舍利弗言:“毛大贵,或一钱得一两,乃至二、三、四金钱得一两,然此毛极细软,触眼睛不泪出,甚为难得。尊者!此羊毛出四大国:毗舍离国、弗迦罗国、得刹尸逻国、难提跋陀国。尊者!我夫主及诸亲属,为求是毛故,或时得还,或死不还。以毛难得,是故极贵,而诸比丘人人来乞,破我家业,遂至穷乏。”(大正22.307上)《十诵律》说:“此国黑羊毛贵,黑羊毛缕贵,黑羊毛毡贵,诸比丘数数乞,……居士厌患呵责:诸沙门释子自言善好有德,而以纯黑羺羊毛作新敷具,此国黑羊毛贵,缕贵毡贵,比丘取是黑羊毛,择擘布贮,多事多务,妨废读经坐禅行道。”(大正23.48上)
b.《四分律》说:比丘以纯白羊毛作新卧具,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外自称言我修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作新白羊毛卧具似王若王大臣。”(大正22.615上)
c.另外,还有二条与羊毛有关的戒法:若比丘“使非亲里比丘尼浣染擘羊毛”,“道路行得羊毛,若无人持得自持乃至三由旬,若无人持自持过三由旬”,都是尼萨耆波逸提。(大正22.617中~618下)
[33] 有关长衣的制限,见《四分律》(大正22.601下~603上);长钵的制限,见(621下~623上)。佛弟子犯尼萨耆波逸提,罪应忏悔,物品应舍,如何舍?舍给谁?舍后如何处理舍物?则端视物品是否生活上迫切的必须品,是否助长贪欲,伤物害生,和是否会遭来世人讥嫌而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悟殷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悟殷法师)  

 悟殷法师:中国佛教史略 原典资料汇编自序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五)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四)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三)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二)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一)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五)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四)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三)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二)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一)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中有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