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殷法师:从律典探索佛教对动物的态度(中)


   日期:2020/7/8 0: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从律典探索佛教对动物的态度(中)

释悟殷

伍、三净肉与素食

  畜生肉的来源,或活生生的割下畜生肉,或直接杀死畜生后取得,都会损害到畜生类生命,僧众理应不得吃肉。那么,何故世尊竟然允许弟子吃“三净肉”呢?如《十诵律》说:

我不听噉三种不净肉,若见、若闻、若疑。见者,自眼见是畜生为我故杀。闻者,从可信人闻为汝故杀是畜生。疑者,是中无屠卖家,又无自死者,是人凶恶,能故夺畜生命。……如是三种肉我不听噉。……我听噉三种净肉。何等三?不见、不闻、不疑。不见者,不自眼见为我故杀是畜生。不闻者,不从可信人闻为汝故杀是畜生。不疑者,是中有屠儿,是人慈心,不能夺畜生命。我听噉如是三种净肉。……若大祠,所谓象祠、马祠、人祠、和闍毗耶祠、三若波陀祠、随意祠,若诸世会杀生处祠,如是大祠世会中,不听沙门释子噉肉。何以故?是大祠世会皆为客故。[1]

  世尊听许:不亲自眼见为我故杀畜生,不从可信人处听闻为我故杀畜生,不疑为我而故杀畜生,这三种是清净肉,僧众得以食用。不过,世尊又特别规定:人肉、象肉、马肉、师子肉、虎肉、豹肉、熊肉、猕猴肉、狗肉、蛇肉等动物肉,鸟等飞禽肉,及虾蟆、水蛭肉等,此类肉品,皆不得食用[2]。

  既然可以吃三净肉,为什么象马等肉品就不能吃呢?诸部广律记载的事缘极为分歧,综合而言,比丘不得吃师子肉、虎肉、豹肉、熊肉等的制缘是,比丘吃了此类肉品后,身上散发出的气息,使“诸兽闻气,遂杀比丘”;食狗肉者,“诸狗闻气,随后吠之”。居士们见了,即讥嫌说:“沙门释子无肉不食,过于鸱乌,云何噉此不净臭秽来入我家?无沙门行,破沙门法。”蛇肉的制缘是,善自在龙王(或说龙女)变化为人身,前来礼敬世尊,向世尊请求说:龙有大神力,力量足以毁坏国土,龙蛇本一家,比丘若吃蛇肉,诸龙瞋心起,可能伤害比丘,愿世尊遮止比丘吃蛇肉。象肉、马肉的制缘,《十诵律》、《四分律》说,象、马是官物,比丘吃它,会招致国王瞋怒不悦,故世尊遮止吃象肉、马肉。至于鸟肉的制缘,《僧只律》说:比丘吃鸟肉,入聚落乞食,或近林处经行,群鸟追逐比丘,并不断喧叫,故世尊禁鸟肉[3]。

  这里,值得留意的问题是:在律典中,世尊制定弟子不得吃象、马等兽肉及鸟禽肉的事缘,并不是因为它是肉类而禁绝,而是吃肉招致了杀生、偷盗的讥嫌;或吃肉比丘身上散发的气息,鸟兽闻了,不断鸣叫、追逐,或遭畜生报复反噬;或鬼神闻气不乐等[4],故世尊遮止吃此类肉品。显然,世尊之断绝比丘吃象、马、牛、鸟等十种肉类,不在于“肉”不能吃,而是违犯了慈忍护众生的沙门之道[5]。如《十诵律》律师自设问答:“问:故为杀畜生肉得食不?答:不得食,若食得突吉罗。不净鸟兽肉不应食,若食得突吉罗。”(大正23.405上)这个问答,说明了一件事:世尊遮止比丘吃肉,重点在于:不得杀害畜生命。

  比丘不得吃象、马、狗等兽肉,由它们身上剥下的皮革,及象牙、骨、角等,当然也属违禁品,律中即说:不得使用师子、老虎、豹、獭、猫、人、毒虫、狗、锦文虫、野狐等之皮;不得蓄积象、马、驼、牛、驴皮等;亦不得使用牙、骨、角等作针筒[6]。虽然如是,随着各地之天然环境及出产的物资不同,世尊有“随方毗尼”之制,如阿湿婆、阿盘提等边地,地上多踤石土块,荆棘难行;地方盛产皮韦,而麻、苎等植物较为稀少,一般人多用皮韦作敷具,故世尊特许此地比丘:穿着一重革屣,以及可用皮韦作地敷卧具[7]。这是因地制宜的随方毗尼。另外,生病时,世尊亦有开缘,如有比丘用师子、虎、豹、罴等兽油脂涂脚,经过居士圈养象、马、牛、羊、驴等的厩舍,牲畜等闻到气味,惊怖慞惶冲坏栏圈逃走,遂招致居士讥嫌:有如猎师,用恶兽油脂涂脚。由此因缘,世尊制定:不得使用恶兽油脂涂脚。有比丘风病动,医生教他服用熊、鱼、驴、猪、摩竭鱼等油脂,世尊即允许他服用[8]。比丘不得吃生肉、饮生血;若有病狂者,唯有吃生肉、饮生血才能治愈病狂,则不在此限。比丘托钵乞食得鱼、肉等,随宜得食;无病,则不得索求鱼、肉等美食,以满足口腹之欲[9]。这是因病而设的开缘。

  以上,是律典中有关肉食类的制限与开缘。当时的僧众,过着乞食托钵生活,随居士布施所得随宜而食,不可能完全禁断肉食。但是“慈忍护念众生”是沙门之道,适应于当时的乞食制度,世尊有三净肉之限制,这是立足于“不杀生”的道德规范,而作的权宜之计。然律典中,既有遮断象马兽肉及鸟禽肉的制限,又有吃三净肉的开缘,在自由采证下,于是形成肉食主义与素食主义之分歧与诤论,有的甚至业已忘了佛教“护生”的根本精神,竟然拿世尊自己不断肉食,作为满足自己嗜食肉类习性的藉口,并讥刺禁断肉食者非正信佛教徒,而是提婆达多之徒裔了[10]。

  《大毗婆沙论》记载,有人立论:“驼马牛羊鸡猪鹿等,皆为祠祀人所食用,是以杀之无罪”,“虎豹豺狼蜈蚣蛇等伤害于人,为人除患,杀亦无罪。”持这一类理论的杀生者,都是由愚痴邪见而起决定杀的意欲。大乘经典,一方面强调凡诸众生“迭为父母兄弟姊妹”等六亲眷属,或说“应观是食如子肉想”;另一方面则斥责食肉者是“断大慈种”;若佛弟子吃肉,会招来世人讥谤:“云何沙门修净行人,弃舍天仙所食之味?犹如恶兽,食肉满腹,游行世间,令诸众生悉怀惊怖,坏清净行,失沙门道”。菩萨慈愍为护持众生信心,令他于佛法不生讥谤,以慈愍心故,应尽断一切肉食[11]。由此可见:从声闻佛法到大乘佛法,都禀持着“慈忍护众生”的精神,尊重一切生命,不亲自伤害众生。理解世尊允许吃三净肉是在不杀生的原则下,适应当时乞食制度而作的权宜措施,那么,大乘经典明白的标示:吃肉“断大慈种”,强调不杀生的素食,才更合乎世尊慈护一切众生的精神。

陆、放生与护世间
  以上,是声闻律典中与杀害畜生类有关的制限。僧众日常生活上,如何实践对畜生类生命的关怀与尊重呢?分二点说明:

   一、放生
  如前面说过:寺塔装上门窗,或挖掘堑壕,或竖立栏楯、或装设罗网等,藉由障碍物,防止牲畜、飞鸟进入。若牛羊等牲畜来入塔寺中,触突佛图形像,毁坏花果树木,可以用木棒、石头等敲击地面发出声音,使它们离去[12]。

  僧众不得豢养象、马、鸡、狗、猪、羊等牲畜,亦不得用笼子系养玩弄鹦鹉等鸟禽类;无事不应搭乘象马车乘辇舆戏笑玩乐,唯有老迈病痛无力行走者才可乘坐;同样的,无病不得骑乘象马牲畜,唯有老病无力者,或将有命难、梵行难者,才可骑乘代步[13]。又畜生间弱肉强食,强者为王,为争夺领导权,动辄缠斗残杀,直至分出胜利为止,这是极为惨烈的场面,何况是人为的操弄?故比丘不得往观斗象、斗马、斗牛、斗鸡等伤慈害生的竞技;亦不得耍弄口技,学作象、马、牛、驴、骆驼等声音:此类行为,皆违越毗尼,不得长养善法故[14]。此外,比较特殊的是,律典还有鸟巢与蜂巢的记载,如《十诵律》说:经行道头窟上,有康郎鸟在上作巢,食物残渣粪便等弃着地上,秽污环境,经行比丘想令鸟离去,便毁坏了鸟巢。康郎鸟念巢故,常来围遶精舍,空中悲鸣;由此因缘,世尊规定:“从今日不应坏是康郎鸟巢,若坏得突吉罗。”《根有律·安居事》说:住处门屋廊檐,若有蜂来结巢,不得任意摘除,应先“捡看虫及蜂窠,蜂若出窠,即应除去;儿若未出,应以线悬系置余处,长成自去。”[15]由上来世尊的制限,可见佛教护生面向的宽广与周详。

  僧众不得豢养畜类、笼子系养玩弄鸟类,不吃彼肉,不穿皮草,不用皮革坐垫等,这是佛教对畜生生命的关怀与尊重,以及不忍它们遭受残杀危难的悲心;为了解除它们受难招苦及生活的恐惧;释放它们,让它们回到自由的天地,也是护生的行为。广律记载,有畜养主的象、马、牛、羊、驴骡、骆驼等牲畜,“比丘快心故,若截其足,若坏余身分”,或“解放令去”,得偷兰遮[16]。这是释放动物的原则:有人畜养的家畜,不管是断尾截肢,或释放它离去,必使畜养主忧恼,即使因怜愍心而解放,亦是不当的行为。另有一则不同,如《五分律》说:

有阿练若处比丘,见野猪被箭走来,共相语言:当莫导见。猎师寻至,问比丘:见我所射猪不?答言:何处有猪,是谁猪,无有猪。后作是念:我言无猪,将无得藏猪罪?生疑问佛,佛言:不犯,若有如是因缘,作余语破其问,皆无罪。有阿练若处比丘,见猎师得生鹿系已舍去,比丘以怜愍心解放。生疑问佛,佛言:不犯,然不应于他物方便放之,犯者突吉罗;怜愍心放他一切众生,亦如是。(大正22.183上)

  比丘为保护被猎师追赶的野生动物(猪),权巧方便打发猎师离去,此类行为,不犯覆藏罪;如果猎物已死,或伤势严重已频临死亡者,则应把猎物还与猎师;猎师捕获的动物,若以怜愍心解放它,得突吉罗罪,要心念忏悔[17]。又破坏猎师装置捕鹿的鹿弶、捕兽的陷阱、捕鸟的罗网等,则视比丘的存心而论定,“快心坏,得偷兰遮;怜愍心坏,得突吉罗”[18]。

  要注意的是,以声闻律制来说,比丘的行为是否如法如律,犯与不犯及得罪轻重,全都以身语行为动作作为判别的准则,对于个人起心动念的意业,并未加以规制,故《大毗婆沙论》说:“意业非戒”(大正27.723下)。此处,破坏猎师装置捕兽的弶、陷阱、捕鸟之罗网等,“快心坏,得偷兰遮;怜愍心坏,得突吉罗”,却改由作者起心动念来论定罪罚轻重;且突吉罗罪,不须要在僧中,也不须要对人说,只要自己心念忏悔就可得清净。由心念来论定罪罚轻重,就与声闻律制之原本用身口行为来判定罪罚,显然有了实质上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因不忍动物遭受残杀,解放猎师的猎物,或毁坏捕兽的种种陷阱,对于此类行为,似乎有不鼓励也不绝对禁止的意味(怜愍心放,怜愍心坏,得突吉罗);然用这样的方式解放动物及破坏猎师装置的陷阱,必然会遭致猎师之非议与讥嫌[19],或将造成僧众与猎师间的紧张关系,故用突吉罗罪治,以戒其数数犯的习性。

  这里,透露出讯息:佛教对于发自慈愍心护生者,确实给予一定程度的肯定与宽容。佛弟子在极力释放动物有情之时,也别忘了护念人类有情,猎人是众生之一,岂可偏重动物而忽略了人?如律典规定:比丘不得使用熊皮。《根有律·百一羯磨》记载:“有猎射人,情生敬信,遂将熊皮施与苾刍,苾刍不受,即便白佛。佛言:猎人敬信,诚实难得,宜应为受,安置头边,熊皮有力能令眼明。”(大正24.491中)比丘本来不得使用熊皮,“猎人敬信,诚实难得”,为长养猎师的信心,世尊嘱咐弟子接受熊皮。由此可见,世尊护念猎“人”的悲心,对于一个没有护生观念的人,要长养他的信心,渐次引导他培养护生观念,放下屠刀,不再从事捕猎事业,这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另外,由心念来论定罪罚轻重,声闻戒律也将迈向“凡是罪者,我说由心;能从罪起,不由治罚”的转变,难怪大乘佛教将不仅学理上偏向于唯心,连戒律也向唯心迈进了[20]!

  又《大毗婆沙论》中,论师对“怜愍心坏,得突吉罗”,有极其精彩的分别,如论师主张十不善法皆有从贪、瞋、痴等三种意欲起决定,而虚诳语从痴生的现象是:

如有一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诸为自他身难命难而妄语者,不得妄语罪,如猎师问鹿所在,及贼军问王军所在,虽实见实知,恐害彼故,虽不实答而无有罪。〔论主〕当知彼类非不有罪,彼谓都无,便数数作,此等虚诳语名从痴生。(大正27.606中)

  如果为了维护自身或他身的生命安全,方便说妄语,不得妄语罪:持这种言论者,是从愚痴邪见意欲起的虚诳语,因为会带来既然无罪就“数数作”的副作用。有部论师的解说,或许正是世尊“怜愍心坏,得突吉罗”的意趣所在!

  另外,还有一则与放生有关的记载,《僧只律》说:

若檀越作佛生日大会,菩提大会,转*轮大会,罗?罗大会,阿难大会,五年大会,檀越信心欢喜,庄严象马布施众僧者,不听受。若檀越持鹦鹉、孔雀、鸡、羊、獐鹿与,不听受。若言不受者我当杀之,应语言:汝自放已。应与水食,守护勿令众生伤害,不得剪翅羽、笼系,若能飞、能行自活,放去莫拘制。若受众生者,越比尼罪。(《僧只律》,大正22.495中~下)

  当信众布施走兽飞禽等牲畜时,僧众不得接受,应劝他自己带去放生。放生要注意的事项是:“应与水食,守护勿令众生伤害,不得剪翅羽、笼系,若能飞、能行自活,放去莫拘制”。又如蛇、老鼠类等的野放,不可用绳索系缚它的咽喉,应用“器盛覆头,远着无人处”[21]。这样的放生,才可避免放生不成反变成放死的遗憾,以及免除毒蛇等放生物带给他人生命威胁与恐惧等,这是放生者必须注意的原则。

   二、护戒与护器世间
  缘起的世间,包含有情世间与器世间,器世间是有情所依住的世间,世间上的森罗万象,都由有情业增上力所构成,彼此存有相依相成的关系,故护念众生涵盖了护念有情世间与器世间。

  世尊制戒,规范弟子护念有情众生,因而护戒也可说是护生。在佛教圣典中,有许多护念众生宁死也不违犯戒律的传说。如《大庄严论经》中,举比丘护鹅的故事,作为“坚持禁戒宁舍身命终不毁犯”的典范[22]。然而,比丘现见鹅吞宝珠,为护鹅故不说真相,珠师又因失王宝珠焦急误判而拷打比丘,幸好比丘只是受伤,未造成人命,否则,珠师将犯下杀人罪了!又即使比丘只是受伤,珠师在明了真相后的遗憾,如经中珠师说:“汝护鹅命不惜于身,使我造此非法之事?”或如《大毗婆沙论》:珠师惭耻,悲喜交集,礼谢比丘,而说:“尊者!何不早示?使我盲愚,苦楚尊身,造斯恶业,长夜受苦,无有出期。”比丘答道:“我受禁戒,宁舍身命,不伤蚁卵,若先示汝,必定害鹅;不护众生,岂名持戒!”或许珠师该深自忏悔愚痴,未能审慎观察,以致伤害了比丘;进而赞扬比丘:“不遇如是恶,持戒非希有,要当值此苦,能持禁戒者,是则名为难。为鹅身受苦,不犯于禁戒,此事实难有。”[23]不过,从鹅珠事件,给我们一个提示:个人持戒谨严,风范可崇,然在护戒(护生)过程中,如何做到护鹅(畜生)也能护人(珠师),也是个严肃的课题。

  鹅珠的故事,标示了比丘“坚持禁戒宁舍身命终不毁犯”的风范,这是护生;佛教圣典中,还有护器世间的记载。如律典规定:僧众欲建立住处,应先请知法持律比丘往观地理环境,乃至整地兴建,都要避免破坏生态及自然环境等。树木有荫凉、调节气温的作用,而印度民俗认为树是鬼神的依附处,当然不得任意砍伐,砍树不仅失去荫凉,坏了鬼神村,鬼神不得安宁,且招致伤杀物命有失沙门法的讥嫌[24]。律典上记载:有客比丘来精舍住,任意斫伐树木。旧比丘见了,即说:“汝何故斫截我等勤苦种植?汝客来但逐荫凉坐,不能助爱护,而狼藉称意,明日便去,不知我苦!”[25]这是种树人等待树长大、却被他人任意砍伐的心情写照!

  世尊对建寺整地等的规制,是护生,也是护器世间。如经上说:

不应焚烧、破坏、浇灌,城邑、聚落、山林、川泽、园观、宫殿、庄严楼阁,一切行路,及诸桥梁,自然窟宅,一切谷、豆、麻、麦、花果、草木、丛林:不应焚烧,不应破坏,不应浇灌,不应斫伐。何以故?以彼诸物皆共有命畜生等有,无不用者,而彼众生无有罪过,不应损其所受用物令生苦恼;又彼一切外树林等,诸善净天、一切鬼神皆悉共有,于中受用;屋舍、宫殿、庄严楼观,诸天共住;又彼园池、屋舍、宫殿、庄严楼观,一切水陆有命诸虫,悉皆共用,所谓雀、鼠、鸡、狗、鸠、鸽、鹦鹉、象、马、牛、羊、猫、狸、蛇、蝎、鹅、鸭、鱼、鳖,乃至一切微细诸虫,所共受用。行法行王,与诸众生共依止此器世间活,不应破坏,如是名为行法行王护器世间,安乐众生。(《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大正9.335中)

  器世间上的森罗万象,皆是一切众生共依止共受用的公共财产,不应该任意焚烧、破坏、浇灌、斫伐等,以维护器世间。亦即器世间是有情所依住的世间,世间上的形形色色事事物物,都由有情业增上力所构成,是有情共业所招感,个人不应任意破坏,是为护器世间行。

  世尊规定觅地及整地建房舍,要注意水土保持,避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26];在暑热的印度,树可荫凉,世尊遮止砍伐草木、焚烧山林的行为,不但是护生,还有维护绿色水库(器世间),预防水灾、旱灾的作用。为大地的永续经营,世尊不但遮止破坏器世间的行为,还教导弟子种树及照顾的方法,为了避免遇到野火蔓延时大家惊慌失策,另有扑灭野火的教战手册[27],这些都是世尊对有情世间及器世间的关怀。

【下期待续】

[1] 三净肉,见《十诵律》,大正23.264下~265上;《五分律》,大正22.149下;《僧只律》,大正22.486上;《四分律》,大正22.872中。
[2] 《僧只律》:“不听食鹫鸟肉,乃至鹫髓亦不听食。……一、人肉;二、龙肉;三、象肉;四、马肉;五、狗肉;六、乌肉;七、鹫鸟肉;八、猪肉;九、猕猴肉;十、师子肉”等,一切皆不听食。(大正22.487上;《五分律》,大正148下~149上;《四分律》,大正22.868中~869上;《十诵律》,大正23.186上~187上,461中,405中)
[3] 出处页码,如上则。
[4] a.有比丘在寺里烧煮捡来的猪肠,失猪者见了,怀疑比丘偷盗,带到断事官处评断。虽然无罪开释,但世尊由此因缘说:“从今露地猪肠不得取,取者突吉罗。及园中甘蔗、多罗果,亦如是。”(《十诵律》,大正23.281下~282上)按:同样的事缘,《僧只律》的长老律师判:汝以何心取?无主想取无罪。(大正22.468下)
b.有比丘食麻、蜜、鱼、肉,往冢间求粪扫依,鬼神不喜。佛言:“不应食此诸物往至冢间。”(《五分律》,大正22.134下)
[5] a.慈忍护众生,是沙门之道,见《五分律》,大正22.5中,7下,8上。
b.世尊遮止吃象马肉等肉类,不在于“肉”不能吃,如世尊制无病不得露地燃火,若煮饭、煮肉等无犯(大正23.105上)。又说:不得取虎残肉,犯者突吉罗,虎不望断故;若取师子残肉不犯,师子望断故(大正23.286上)。另外,如自煮飞鸟衔来的,或贼人舍去的肉,(大正22.468中下),或由净人煮亦可(478上)。
[6] a.《四分律》:有比丘“蓄大皮,师子皮、虎皮、豹皮、獭皮、野狸皮、迦罗皮、野狐皮。……佛言:一切大皮不得畜。”(大正22.846中)又说“有五种皮不应用,师子皮、虎皮、豹皮、獭皮、猫皮,是为五。复有五种皮,人皮、毒虫皮、狗皮、锦文虫皮、野狐皮,是为五。有五种皮不应畜,象皮、马皮、驼皮、牛皮、驴皮,是为五。复有五,羖羊皮、白羊皮、鹿皮、熊皮、伊师皮,是为五。”(大正22.1006上;《十诵律》,大正23.182上,286下,371上,460下;《五分律》,大正22.144下)
b.按:世尊制不得用骨、牙、角作针筒的事缘,诸部广律都说:工师为比丘作此类针筒,令工师废家事业,财物竭尽,无复衣食,故世尊遮止,若违犯得波逸提。见《五分律》,大正22.70中~下;《僧只律》,大正22.391上~中;《四分律》,大正22.693下~694上;《十诵律》,大正23.127中。唯《五分律》说:有比丘至屠杀处,见屠夫欲杀畜生时,预先索求,屠夫即讥刺言:观此沙门,唯欲多杀,见杀便喜,昼夜常说慈愍护念众生,而今无有仁恻之心(大正22.70下)。
[7] 《僧只律》,大正22.416上;《四分律》,大正22.845中~846中;《五分律》,大正22.144上~下。《十诵律》,大正23.181上~182上。《根有律·皮革事》,大正23.1052中~1053上。
[8] 比丘用恶兽油脂涂脚,见《十诵律》,大正23.469上。生病服食动物油脂,见《四分律》,大正22.627中,869下;《五分律》,大正22.147中。另外,如病须食野鸟肉,得服食(大正22.877上)。
[9] 食生肉、饮生血,见《四分律》,大正22.868中。乞食得鱼、肉等得食用,见《五分律》,大正22.148上。无病不得索美食,这是比丘的波逸提戒之一,诸部广律都有记载,见《四 分律》,大正22.664上~中。
[10] a.如《入楞伽经》说:“自称律师,堕在二边,种种虚妄觉观乱心,贪着肉味,随自心见,说毗尼中言得食肉,亦谤我言诸佛如来听人食肉,亦说因制而听食肉,亦谤我言如来世尊亦自食肉。……彼痴人,自言律师,言毗尼中听人食肉,亦谤我言如来自食,彼愚痴人成大罪障,长夜堕于无利益处、无圣人处、不闻法处。……诸声闻人常所应食米、面、油、蜜种种麻豆能生净命,非法贮畜、非法受取,我说不净,尚不听食,何况听食血肉不净!”(《入楞伽经》,大正16.563中~564上;《大般涅槃经》,大正12.386中)
b.提婆达多提出“五法是道”,其中一项,即是尽形寿禁断一切鱼、肉、血味、盐、酥、乳等,见《五分律》,大正22.164上;《四分律》,大正22.594中;《十诵律》,大正23.24下;《根有律·破僧事》,大正24.149中;《大毗婆沙论》,大正27.602下。
[11]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大正16.513下~514上;《入楞伽经》,大正16.561上~564上;《大乘入楞伽经》,大正16.622下~624下;《大般涅槃经》,大正12.386上。
[12] 防止牛羊来入,掘作堑障,见《四分律》,大正22.941下。恶象、马等恶兽来塔寺,不得打,得捉杖木瓦石等打地令他离去,见《僧只律》,大正22.376上。
[13] 《四分律》,大正22.961上~中。
[14] 不得往看斗象、斗马、斗车、相扑、斗羊、斗水牛、斗鸡、斗狗、斗男女、斗小男小女,犯者皆突吉罗。(《十诵律》,大正23.290下;《僧只律》,大正22.374下;《长阿含》,大正1.89中)“作象声、马声、牛、驴、骆驼,如是等畜生声,长引促断,促引长断,是名恶声。”此恶声,越毗尼罪。(《僧只律》,大正22.429中)
[15] 不得蓄狗、猪、马等走兽类旁生,见《四分律》(大正22.962下);不得蓄畜鹦鹉鸟、鸲鹆鸟等飞禽类旁生,见(大正22.961上)。不得坏鸟巢,见《十诵律》(大正23.431上)。蜂巢,《根有律·安居事》(大正23.1042上)
[16] a.人畜养之象马羊等,“解放使彼生恼,偷罗遮”,见(《十诵律》,大正23.381上;《萨婆多毗尼摩得勒伽》,大正23.613下)。
b.“偷兰遮,云何忏悔除灭?佛言:有四种偷兰遮,有偷兰遮罪从波罗夷生重,有偷兰遮罪从波罗夷生轻,有偷兰遮从僧伽婆尸沙生重,有偷兰遮从僧伽婆尸沙生轻。优波离!从波罗夷生重偷兰遮,应一切僧前悔过除灭。从波罗夷生轻偷兰遮,应出界外四比丘众悔过除灭。从僧伽婆尸沙生重偷兰遮,亦出界外四比丘众悔过除灭。从僧伽婆尸沙生轻偷兰遮,一比丘悔过除灭。”(《十诵律》,大正23.425上)
c.“偷兰遮者,于粗恶罪边生,故名偷兰遮。又复偷兰遮者。欲起大事不成,名为偷兰遮。又复偷兰遮者,于突吉罗恶语重故,名为偷兰。”(《毗尼母经》,大正24.843上)
[17] 突吉罗,或作“越毗尼心悔”,“有犯心悔念学,罪即灭也,以戒难持易犯故。常慎心念学不结罪名,直言应当学也。”(《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大正23.562上)此突吉罗罪,不须要在僧中,也不须要对人说,只要自己“心悔念学”就可得清净。
[18] “有诸猎师作鹿弶,比丘以快心坏,得偷兰遮;以怜愍心坏,得突吉罗。……捕鸟师有笼鸟车,比丘快心坏,偷兰遮;怜愍心坏,突吉罗。”(《十诵律》,大正23.431中;《萨婆多毗尼摩得勒伽》,大正23.588上)
[19] 《众许摩诃帝经》记载:“提婆达多见一飞鹅从空而过,挽弓仰射,堕太子前。太子见之,嗟念伤害,与拔其箭,放鹅飞去。提婆达多遣人取鹅,太子告曰:我发菩提心,常行慈愍行,利益诸有情,不欲见损恼,所有飞鹅拔箭放去,令彼安隐。汝宜回心,勿生嗔恨。提婆达多闻是语已,默然不悦。”(大正3.943上)按:由“提婆达多闻是语已,默然不悦”,透露出一个讯息:释放众生是慈愍行,但对于没有这种观念的人来说,既不曾发出离心,更不曾发菩提心,把他辛苦狩猎得来之猎物放脱离去,当然会招致他的不满。
[20] 说一切有部律,在戒律的思想上,有一些转变,根据《十诵律》记载:犯了僧伽婆尸沙,当在僧中行波利婆沙摩那埵法(服劳役,服务大众)后,忏悔清净。有六种人,不方便行波利婆沙摩那埵法,此人“若一心生念,从今日更不作,是时即得清净”。(大正23.458上~中)这与《根有律·尼陀那目得迦》:“凡是罪者,我说由心;能从罪起,不由治罚”(大正24.438中),显然都是偏向于心念了。
[21] 蛇的解放,《十诵律》,大正23.278下~279上;蛇、鼠、蜈蚣、蚰蜒,见《四分律》,大正22.870下。
[22] a.“坚持禁戒宁舍身命终不毁犯”的典故:有一比丘,到珠师家乞食,当珠师进屋去拿取食物时,一只鹅走来,吞食了宝珠。后来,珠师发现少了一颗价值昂贵的宝珠,此珠是国王所有,自己家贫失王宝珠,既无能力偿还,又担心国王动怒,恐怕有生命之危,觅珠不得,情急之下,就怀疑比丘趁他不在时盗取。虽然比丘亲眼看到鹅吞宝珠,但为了保护鹅的生命,只辩称自己并未取珠,任由珠师之打骂杖击,直到鹅被珠师迁怒杖击致死,才说出宝珠是被鹅吞食。珠师剥开鹅腹,果然找回宝珠。(《大庄严论经》,大正4.319上~321上;《大毗婆沙论》,大正27.621中~下)
b.宁当舍此身命,不可毁破三世诸佛所制禁戒,如说:“又诸比丘,贼所劫夺,以草系缚,风吹日曝,诸虫唼食,以护戒故,不绝草去。如鹅吞珠,比丘虽见,以持戒故,极苦不说。”(《贤愚经》,大正4.381中)
[23] 见《大庄严论经》,偈颂,大正4.321上;《大毗婆沙论》,大正27.621下。
[24] 建立居处,必须是无难处。《四分律》说:“难处者,有虎、狼、师子诸恶兽,下至蚁子,比丘若不为此诸虫兽所恼,应修治平地。若有石、树株、荆棘,当使人掘出;若有陷沟、坑、陂、池处,当使人填满;若畏水淹渍,当预设堤防;若地为人所认,当共断,当无使他有语。”(大正22.585中;《五分律》,大正22.14上;《十诵律》,大正23. 20下)砍树坏鬼神村,诸部广律都有记载,如《四分律》:“若比丘坏鬼神村,波逸提。”(大正22.641下~642上;《僧只律》,大正22.339上~340上)
[25] 《僧只律》,大正22.495下~496上。
[26] 作房整地,见《四分律》,大正22.940下。
[27] a.世尊说树可荫凉僧众可多种树造林,并教导种树和照顾树的方法,并叮咛弟子必须等待树长大,或者委寄他人照料后,方可离去(大正24.286上)。《杂阿含》亦说:“如人种树,初小软弱,爱护令安,壅以粪土,随时溉灌,冷暖调适。以是因缘,然后彼树得增长大。”(大正2.79上~中)
b.灭火法,世尊说:“若野火来时,应打揵捶,若唱令僧同集,使净人刈左右草,以火逆烧,水土浇坋,湿衣扑灭。”(《五分律》,大正22.176上)《四分律》说:“逆除中间草,若作坑见堑断,若以土灭。”(大正22.960上)另外,《五分律》有持佛名与火神以熄灭火灾(大正22.175下),《十诵律》佛咒愿以真实语灭火等记载(大正23.468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悟殷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悟殷法师)  

 悟殷法师:中国佛教史略 原典资料汇编自序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五)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四)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三)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二)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一)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五)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四)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三)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二)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一)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中有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