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时间”观


   日期:2020/7/8 8: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时间”观(一)

释悟殷

壹、前言
        部派佛教时代,论师们对“时间”的看法,意见分歧,然而大抵上不外乎认为:“时间”就是有为法的生灭变化;有的则看作是永恒常住的实体。由此,或说三世实有,或说过未无体、现在无为实有,或说过未无体、现在有为实有。论师们为了成立宗见,各引圣教量作为学理依据,破他立自,于是产生了不少诤论。如《顺正理论》主说:
然于过未实有无中,自古诸师怀朋党执,互相弹斥,竞相论道,俱申教理,成立己宗。处处传闻如斯诤论:实有论者,广引理教,种种方便,破无立有。实无论者,广引理教,种种方便,破有立无。(大正29.621下)

        由于论师们对“时间”的安立不同,连带的也影响其思想学说的界定。以《大毗婆沙论》来说,论主所作论门,在解答论题或与别派对论时,往往以自宗的时间观——三世实有的学理来问难对方。

        如关于“阿罗汉有退、无退”的问题:大众、分别说部认为:阿罗汉已断尽一切烦恼,故阿罗汉不会退;而有部却认为:时解脱阿罗汉若遇退缘,还会现起烦恼退。既然阿罗汉已断尽所有烦恼,何以还会再现起烦恼退呢?原来有部是三世实有论者,以三世实有论来说,烦恼断尽了,然“过去、未来烦恼性相犹实有”,故“若遇退缘为因,引生未来烦恼”,则必有起烦恼退义(大正27.312下)。大众、分别说部等是过未无体论者,烦恼断尽了,如“无漏智火烧烦恼已,不应复起诸烦恼退”(312上),故阿罗汉不应再起烦恼退。

        又如有部论师与譬喻师对论“成就、不成就性”论题时,《婆沙论》主也以三世实有的根本学理:“成就的可以不现前”,以及“二心不能并生”,用来责难譬喻者的“无实成就、不成就论”,指其不仅违背圣教,且有凡圣缚解无法安立的大过失(大正27.479上--中,796中--下)。由此可见时间观的不同,影响学派思想学说之巨。

        探寻学派成立自宗时间观的学理意趣,主要还是在于:修道解脱上,必须说明有情业果相续、生命缘起的问题。所以,论师们不是单独的探讨时间本身的有无问题,而大多是就着时间和诸法的关系上来谈的。且如前说:时间观的见解不同,影响了各派的思想学说,产生无边异议。而论师们作论、通经、立说,表显于论书中的思想,几乎未有不紧扣自宗的根本思想——时间观的。是以笔者特以〈论师的时间观〉为题,藉以探讨论师们对“时间”的看法,及其学理上的困境。本文大分六节:

        第一节,时间体的诤议。时间本身,是独立存在常住无为的实体,还是依法而立无别自体的生灭有为法?学派中,有主张“世体是常,行体无常”,与主张“世即行,行即世”的不同意见。前者把时间当作超越三世的理则性,后者的时间即是有为诸行。而《大毗婆沙论》中,唱说“世体是常论”者,被论主称为“譬喻者分别论师”。这“譬喻者分别论师”,是那一学派?何以被称为“分别论师”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二节,三世实有。三世实有说的代表,是说一切有部、犊子部,以及说转部。有部成立三世实有的主要理由,《识身足论》、《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都有记载。归纳上三论的说法,有部成立三世实有论的理由有五项:一、自体(性)实有,二、有当果,三、识起必有所缘境,四、成就不成就实有,五、一刹那不能二心并生。而值得留意的是:这五项学理,不仅是有部三世实有论的根本学理,也是“三世有”和“现在有”最根本的思想分歧点。

        第三节,过未体无、现在无为实有。现在无为实有说的代表是大众、分别说系。由于大众部等的文献资料阙如,其建立学理的依据,只能从反对者的声浪中,予以重建。故本节即从过未体无论者的对手——三世实有论者的问难声中,归纳过未体无、现在无为实有的学理思想,以及由此学理而来的必然结果。如此,“三世实有”和“现在有”根本学理上的分歧就呈现出来了。

        第四节,过未体无、现在有为实有。西元二、三世纪间,有部譬喻师脱离有部,独立为经部学派。从有部譬喻师到经部譬喻师,即是从三世实有发展到现在有为实有的种子熏习说。《俱舍论》中,经部问难有部的主轴在于“法体与作用是一、是异”的问题。有部安立三世差别,法体与作用的关系,是用不离体,体非即是用的“非一非异”。经部现在诸行与能生后果的功能性之关系,是“不一不异”。既然同为“非一非异”,却彼此对立着,有部责难经部过未体无、现在实有的三世论,是从假而实,从实而假!而世亲却讥有部是“许法体恒有,而说性非常,性体复无别,此真自在作”(大正29.105中)!

        第五节,四大论师的时间观。有部的四大论师,分别建立三世不同:法救说“类有异”,妙音说“相有异”,世友说“位有异”,觉天说“待有异”。《大毗婆沙论》主给予世友“位异”说最高的评价,并遵奉世友的“依作用有无,安立三世差别”为宗依,对于另外三者的安立三世,总是评斥为“世有错乱”的过失。似乎四大论师的时间观,只有世友说无学理的困境。法救、妙音、觉天等都犯了“世有错乱”的过失吗?还是《大毗婆沙论》主一己的偏执呢?印公导师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书》中,以学说论学说,说明各论师安立三世的优劣,拂去被学派意识蒙住的假象,给予更合理的评价!

        第六节,说转部与饮光部。一、从有部分流出来的说转部,在三世实有的学派中,是比较特殊的一派。说转部主张“有根边蕴,有一味蕴”(大正49.17中),这种说法,恰如有部法体与作用的关系,差别只在法体是常、是恒而已,这当然是三世实有说。然而,他又主张“异生位中亦有圣法”(17中)。在凡夫位就具足无漏法,这可以是三世实有说,但已隐含有现在无为实有的意味了!二、饮光部是分别说部的支派,分别说部是现在无为实有论,而饮光部却主张现在实有、过去一分是有(南传《论事》说:过未各一分是有),这思想既不同于本宗,也不同于有部,是很特殊的一派。

贰、时间体的诤议
        刹那刹那生灭的有为诸行,构成时间长流,这“时间”与诸法,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部派中,有不同异见。如《大毗婆沙论》说:譬喻者分别论师主张“世与行异”,“世体是常,行体无常”;有部论师则以为“世与行,体无差别”,“世即行,行即世”(大正上27.393)。前者认为时间自体是永恒常住的实体,是诸法活动的场所,由诸法的生灭来去,构成过、现、未三世差别。后者,却主张时间自体是生灭变化的有为诸行,由诸法的活动(作用)生灭构成三世差别。

        《大毗婆沙论》中,唱说“世体是常论”的,被论主称为“譬喻者分别论师”。“譬喻者分别论师”是那一个学派?论主何以用“譬喻者分别论师”这个辞汇呢?以下依次说明。首先,说明“世体是常”的主张。

一、世体是常
        譬喻者分别论师主张“世体是常论”。如《大毗婆沙论》说:

        有执世与行异,如譬喻者分别论师,彼作是说:世体是常,行体无常。行行世时,如器中果,从此器出,转入彼器;亦如多人,从此舍出,转入彼舍。诸行亦尔,从未来世,入现在世,从现在世,入过去世。(大正27.393上,700上)

        这是说,时间本身是独立常住无为的实体,有为诸行活动于这常住的时间格子,进出来去,而有三世的差别。如同水果从这个篮子(未来)移转到另一个篮子(现在)般,篮子(世体)是常住而固定的,无常、流变的是水果(有为诸行)。

        把时间看作独立存在的实体,常恒而不动,有为诸行在恒住不生灭的时间体上去来生灭,依此而立三世,这种思想,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上,是较特殊的异数。部派佛教中,三世有和现在有两大阵营,如有部、大众部、化地部以及北道派等,都把空间的含容色法,无所障碍,立为“虚空无为”;却只有譬喻者分别论师(以及现在无为实有论者)把时间体当作无为常住的理则性来看待。

        主张“三世实有”的有部论师认为:时间是有为生灭法,依有为法而建立,没有独立存在的时间自体。如《大毗婆沙论》说:

        世与行,体无差别。谓世即行,行即是世。故〔发智论之〕〈大种蕴〉作如是说:世名何法?谓此增语所显诸行。(大正27.393上,大正26.987中)

        问:如是三世以何为自性?答:以一切有为法为自性。……问:何故名世?世是何义?答:行义是世义。(大正27.393下)

        “世即行,行即是世”,这是说,时间(世)是有为生灭法(行),是依有为法而建立,没有独自存在的实体。那么,如何在刹那性的、有为的时间体上,建立三世差别呢?有部说:

        三世诸法,因性果性,随其所应,次第安立。体实恒有,无增无减,但依作用,说有说无。(大正27.395下--396上)

        一切诸法,恒住自性,不增不减,三世一如;而在三世一如的法体上,依于现起的活动去来(作用),安立三世差别。因为一切法恒住自性,不增不减,由体上现起的作用,有生有灭,故作用是从属于自体,是自体的显现了。这样,一切法就都是三世有了。然而“诸行无来无去,云何行义是世义”呢?《大毗婆沙论》主引世友尊者说作为回应:

        尊者世友说言:诸行无来亦无有去,刹那性故,住义亦无。诸行既无来去等相,如何立有三世差别?答:以作用故,立三世别。即依此理,说有行义。有为法未有作用名未来;正有作用名现在;作用已灭名过去。色未变碍名未来;正有变碍名现在;变碍已灭名过去。……意未了法名未来;正能了法名现在;了法已灭名过去。(大正27.393下)

        《大毗婆沙论》中,记载着四大论师安立三世的不同意见,而论主是以世友“位异”说——依作用安立三世,作为有部正义。故而论主引世友“以作用故,立三世别。即依此理,说有行义”,来解答问难。

        如此,譬喻者分别论师和有部论师的时间观,显然的不同。譬喻者分别论师的时间体,是无为常住的不变理性,在这常住无为的时间体上,诸行的来去生灭,建立三世差别;而有部论师却说时间自体是有为法,有为法体恒住自性,不增不减,没有三世差别,而由法体上现起的作用起灭,安立三世差别。于是这里有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唱说“世体是常论”者——“譬喻者分别论师”,是属于什么派别呢?

二、“譬喻者分别论师”的派别
        “譬喻主分别论师”,是“譬喻者”和“分别论师”二个学派?还是“譬喻者”而被称为“分别论师”呢?笔者以为:二者都有可能。如《大毗婆沙论》中,譬喻者和分别论师一同出现的场合,共有三则:一、“有执世与行异,如譬喻者分别论师”(大正27.393上,700上);二、“譬喻者分别论师,执无想定细心不灭”(772下);三、“譬喻者分别论师,执灭尽定细心不灭”(774上)。

        此三则,可说都是譬喻者和分别论者(及大众部)共同的主张。(第一则,容后再说)第二、三则,与学派的心识论有关。有情是心色相依不离的,大众部、分别说部,以及譬喻师,有情的业果相续安立于心心所法上,故都主张无色界有色,无心定细心不灭。所以,“譬喻者分别论师”一词,可以当成“譬喻者”和“分别论师”两个学派,因思想相同,故同时列举。

        然而,也有可能是单指有部“譬喻者”,因其思想不符合有部论师正义,故别称为“譬喻者分别论师”。如第一则“世体是常”部分,凉译《毗婆沙论》就说:“譬喻者作如是说:世是常,行是无常”(大正28.293下)。又《大毗婆沙论》中,有部毗婆沙师自称“应理论者”,而与之问答者,称为“分别论者”(大正27.43上,356下),故玄奘门下,把分别论者当作“不正分别”的通称(大正41.310中,大正43.307上,)。而且,譬喻者主张“世体是常”,已脱离有部“世即行,行即是世”的范畴;又违反世尊所说时间是有为法息息流变而现为前后的延续相。因而《大毗婆沙论》主称它为“譬喻者分别论师”!

        果真如此,那么,有部论师何以用“分别论师”这个辞汇来称呼“譬喻者”呢?笔者以为:这又牵涉到有部论师和大众、分别论者的“时间观”了。

三、恒有与常有
        大众、分别说部,是“过未体无、现在无为实有”学派。如《大毗婆沙论》说:“有说:过去、未来无实体性,现在虽有而是无为”(大正27.65中)。这是现在有说,论主虽未标明学派的名字,但《异部宗轮论》说:大众部主张“过去、未来非实有体”,化地部主张“过去未来是无,现在无为是有”(大正49.16上,16下)。另外,据南传《论事》记载:大众部分流出来的北道派说:色等(有为)法的自性,是真如,〔此真如〕是无为法(南传58.372--374)。如如不变的真如无为,是有为法的自性;依自性而起的作用,有生有灭,才是有为,这也是过未体无、现在无为实有说。因此,《婆沙论》中主张“过去、未来无实体性,现在虽有而是无为”的,应该就是大众、分别说系学派。

        由于大众、分别说系的时间,也是无为法——现在的时间性是无为。那么,与“世体是常”论,则只是“三世”或“现在”无为的观念不同罢了。这样也就难怪“譬喻者”唱说“世体是常论”,而要被有部论师称为“分别论师”了!

        不过,进一步要问:有部论师由恒住自性、三世一如的法体上现起作用而安立三世,与大众、分别论者的现在无为实有说,有什么差别呢?如前所引:北道派说:色等(有为)法的自性,是真如,是无为。又如《大毗婆沙论》说:

        有执诸有为相皆是无为,如分别论者。彼作是说:若有为相体是有为,性羸劣故,则应不能生法、住法、异法、灭法;以有为相体是无为,性强盛故,便能生法乃至灭法”(大正27.198上,977中)

        分别论者说:有为法体上的普遍理性(无为法),能使一切法流动不息,且照着这生住灭的理则而生住灭。这等于说常住不生灭的无为法,是生灭作用有为法之体了。那么,有部说诸有为法体恒住自性,三世一如,而法体上现起的作用有生有灭,岂不是类同于大众、分别论者的“有为相体是无为”吗?

        因此,主张三世实有的有部,主张过未体无、现在无为实有的大众、分别说部,尽管彼此间诤议得漫天风云,激烈地对立,但论究到最后,都不约而同的趋向于“是常是恒”了!

四、结语
        由以上的说明,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部派佛教中,大众、分别说部,以及有部譬喻师,都是主张“世体是常”论者。不过,大众、分别说部是说“现在”的时间是无为,而譬喻师则说(包括三世)时间体是无为;二者的差别,只在于安立时间的观念不同。故《大毗婆沙论》中,唱“世体是常”论,而被有部论师称之为“譬喻者分别论师”的学派,有二种可能:一、有部譬喻师、以及分别论师〔包括大众部〕,他们都主张时间体是无为法。二、单指有部譬喻师,因其违反“世即行”的有部正义,反而倾向于〔大众及〕分别论师的思想,故而被称为“分别论师”。

        另外,值得特别留意的是:分别论者说“以有为相体是无为,性强盛故,便能生法乃至灭法”(大众部说“有为法的自性是真如、是无为”,亦同)。此“无为”,似乎具有能生的力量,那么,是否将演化为形而上的宇宙万有之本!而且,“无为”是有为法的实相(真相),即是“真如”,那么,此思想是否将影响大乘佛教“如来藏缘起”(真如缘起)说的兴起呢?

        这样,一切法“自性实有”,是有部成立三世实有论最根本的依据了。如此,有部成立“三世实有论”的重要理由,就共有五项:自性实有,以及前面四项(有当果故,识起必缘实境,实有成就、不成就性,二心不能并生)。而这五项理由中,笔者以为:诸法“自性实有”,自相安住而不变,应该是三世实有论最重要最根本的信念;否则,就无法成立三世实有论。而其余四项,还都是立足于自性实有的立场,而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而已;尤其是成就、不成就,在三世有下发展,且成为有部特殊的论门之一。不过,总的来说,有部成立三世实有的五项理由,不仅是有部根本的学理,也是“三世有”和“现在有”者根本思想的分歧点。这一部分,下一节再作说明。

【未完待续】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论师的“时间”观(二)

释悟殷

参、三世实有
        部派佛教时代,过现未三世,是实有还是假有,是当时诤论的焦点之一。学派中,主张“三世实有”的,是说一切有部学系(包括犊子、说转部)、化地部末宗,以及〔大众部的〕案达罗学派等。主张“过未体无、现在实有”的,是大众、分别说系,以及经部譬喻师学派。

        据印公导师的研究,学派之所以形成“三世实有”和“现在实有”两大阵营,那是因为:时间本就含有相续性与刹那性的两面。若从过去看到现在、看到未来的是相续论;从未来看到现在、看到过去的是刹那论。在法的刹那单位上,考虑其未生以前、灭了以后是什么状况?是否存在?对这未生(未来)及已灭(过去)之是有是无,各有侧重,就形成了“三世实有”与“过未无体”两大阵营了。

        然以“三世有”与“现在有”来说,大众部系中,有主张三世有的;上座部系中(如分别说部系)也有主张现在有的。由此显见学派分裂之初,并未以三世有或现在有,作为自部宗义。不过,“三世有”与“现在有”,在纷纭的学派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派间往往因时间观的安立不同,而形成无边异议。这种情形,并反应于所造的论书中。故本节即依据《识身足论》、《大毗婆沙论》,以及《俱舍论》等的记载,归纳有部成立三世实有论的理由,以见三世实有论的根本学理依据。

一、《识身足论》主的问难

        《识身足论》的作者,传说是佛灭百年中的提婆设摩。印公导师直从《识身足论》本身的思想作探讨,而主张本论深受《发智论》的影响,且思想极为圆熟精密,很可能是成书于西元一世纪初左右。

        《识身足论》中,论主评破二家:“沙门目连”的“过去未来无,现在无为有”,以及“补特伽罗论者”的“谛义胜义,补特伽罗可得可证,现有等有,是故定有补特伽罗”。其中,评破“沙门目连”的“过去未来无,现在无为有”部分,论主以“三世实有”的立场,以四项学理评破:

(一)、二心不能并生:如观贪不善根,是观过去、未来,还是现在?论主认为:一定是观过去、未来的贪。若观现在,则同时有能观、所观,那是一时二心并生了;而一有情身一刹那不可能心并生。又,既然过未可以成为观的对象,可见是实有的(大正26.531上--中)!

(二)、业与异熟果不能同时:有情造业而感异熟果,那是业灭而感果,不可能是现在造业现在感果。若说现在,则是非前非后亦造业亦感此业异熟了(531中)!

(三)、识起定有所缘境:佛说“了别”名为识,如了别色、声、香、味、触、法,故识起必有所缘境。而过去、未来的,可以观察,可以了别,所以过去、未来是实有(535上--中)。

(四)、成就的可以不现前:如有学圣者,虽现起缠心,还是成就信、精进、念、定、慧等五根(535中--下)。无学阿罗汉圣者,身在欲界,虽入灭尽定,还是成就少欲、羞惭、触食、意思食、识食。信等五根与少欲等诸法虽不现前而可成就,由此肯定:它们必是过去、未来实有之法(535下--536下)。

二、《大毗婆沙论》主的问难

        说一切有部是主张“过去未来体亦实有,现在是有为”(大正27.116下)的三世实有学派。《大毗婆沙论》中,论主为了成立自宗的三世实有论,作了许多论题,用来破斥“无过去、未来,现在是无为法论”的主张。然而遗憾的是,论主都未标明主张现在无为实有论的学派名称。不过,从余论可知:大众、分别说部就是主张过未体无、现在无为实有的学派。虽然论主未标学派名称,然从论主再三罗列论门以评斥其说来看,这显示了:当时有部的大本营——北印,“现在实有”学派,似乎已成为有部强势的对手,有部思想受到强烈的挑战,北印已经不再是有部一枝独秀了,因而激起有部学者护法的意识。

        然而探察有部成立“三世实有”学说的主要意趣,实含藏着佛弟子最关心的问题——修行、断烦恼、证解脱,以及业果相续、生命缘起等问题(从论主的问难中,透露出了讯息),故婆沙论主不惜以诸多篇幅,指出“现在有论”违理背教的过失,以成立有部正义。以致“三世有”与“现在有”成为当时教界激烈论诤的热门话题。

        《大毗婆沙论》中,论主破斥“现在实有”学说的论题相当多,笔者不拟一一介绍,此处只举卷七十六,有部论师的五个问难,以见诤议的关键点。

(一)、问难:若过未非实,则无成就、不成就性:

        若过去、未来非实有者,应无成就及不成就。如第二头、第三手、第六蕴、第十三处、第十九界,无有成就及不成就。过去、未来法亦应尔,既有成就及不成就,故知实有过去、未来。(大正27.393上;796上--中)

        论主说:如果过去、未来都非实有,则没有所谓“成就”、“不成就”了。言下之意是:若成就、不成就没有实体,行者就无修道、断烦恼、证解脱、入涅槃的可能。

        何以论主用“无成就及不成就”来责难过未体无论者呢?主因是:“成就、不成就”,是有部论师特重的论门之一,大多用在三世上说,而且,是有部凡圣缚解差异的建立处。所以,“成就、不成就”论题,牵涉到有部的根本学理;而这学理,还是源于有部主张“不相应行法”有实体的关系。

(二)、问难业力感果的问题:

        若有异熟因在现在世时,彼所得果,当言在何世?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言在过去,应说有过去;若言在未来,应说有未来;若言在现在,应说异熟因果同时,如是便违伽他所说:“作恶不即受,非如乳成酪,犹灰覆火上,愚蹈久方烧。”若言彼果不在三世,彼应无果,以异熟果非无为故;若无果者,因亦应无,如第二头,第三手等。若有异熟果在现在世时,彼所酬因,当言在何世?过去耶?未来耶?现在耶?若言在过去,应说有过去;若言在未来,应说有未来;若言在现在,应说异熟因果同时,如是便违前所引颂。若言彼因不在三世,彼应无因,以异熟因非无为故;若无因者,果亦应无,如第二头、第三手等。(大正27.393上--中)

        有情造作的异熟因在现在,他感得的异熟果在那一世?说过去,说未来,表示有过去,有未来;说现在,则异熟因果同时,就与“因果不同时”的颂文相违;若说不在三世,那是无果了,异熟因不是无为法,何以无果呢!又若说有情所得的异熟果报在现在,这是那一世的异熟因所感呢?说过去、未来、现在,或不在三世,同样的都说不通。所以,若非三世实有,有情的业力(因)业果就无法建立了。

(三)、问难无出家受具:

        若过去未来非实有者,应无出家受具戒义。如有颂言:“若执无过去,应无过去佛;若无过去佛,无出家受具。”(大正27.393中)

        有部论师认为:若无过去,就没有过去佛;如此,也就没有出家受具事。考二世体无论者认为:过去是曾有,未来是当有,都非实有,并非指称没有所谓的“过去事”,何以有部论师以“若无过去佛,无出家受具”的理由来问难!而且,有部以为:文颂是不了义的,不可作为佛法的定论,何以自己却以文颂作为教量呢?

        笔者以为:这是二者基本时间观念的不同所致。原来有部是以“观待”前后而安立三世差别。现在是“观过去未来”而施设的(大正27.393中,394中),离开过未不成现在,故责难二世体无论者“若无过去佛,无出家受具”。而二世体无论者主张现在实有,过未是依现在而安立,离开现在则无所谓的过未。不过,依据印公导师的研究:“若无过去佛,无出家受具”,是世友尊者所造的文颂。若果真如此,则有部以世友尊者颂证成三世实有,不免犯了依自师承而不极成的论理过失!

(四)、问难正知虚诳语:

        若过去未来非实有,应出家众皆有正知而虚诳语。如有颂言:“若执无过去,而言岁少多,彼应日日增,正知虚诳语。”(大正27.393中)

        有部论师质疑二世体无论者:“应出家众皆有正知而虚诳语”。这问题,牵涉到二者思想的歧异。有部认为:不正知是“非理所引慧”。虽然虚诳语皆从不正知而起,但说虚诳语的人是正知彼事,却随自意故作妄语(颠倒说),因此妄语者实是“正知而妄语”。分别论者则以为:既然不正知是非理所引慧,那么,由非理所引慧所发的虚诳语,当然是从不正知而引起的,所以“无有正知而妄语者”(大正27.222上--下)。

        考二者的诤议点在于:“无明”与“不正知”是同体还是异体的问题。分别论者认为:无明皆与不正知相应,故妄语者皆因无明所缠,以致失念不正知而妄语。而有部则主张:“无明”与“不正知”有各别实体,妄语是明明正知彼事,却随着自己的执见而故作妄语。因此,有部质难说:若过去未来体非实有,则“应出家众皆有正知而虚诳语”,其意涵是表示:这样就违反你自宗的宗义(无有正知而妄语)了!故应该是三世实有才对。

(五)、问难“现在”是不能独立存在的:

        若过去未来非实有者,彼现在世应亦是无,观过去未来施设现在故。若无三世,便无有为;若无有为,亦无无为,观有为法立无为故。若无有为、无为,应无一切法;若无一切法,应无解脱、出离、涅槃:如是便成大邪见者。勿有斯过,故知实有过去未来。(大正27.393中)

        论主说“观过去未来施设现在”故,若果过去未来非实有者,则“现在世应亦是无”。这是源于有部论师“观待前后以安立三世”的思想。如《大毗婆沙论》说:

        诸有为法,观过去现在故施设未来,不观未来故施设未来,无第四世故。观未来现在故施设过去,不观过去施设过去,无第四世故。观过去未来故施设现在,不观现在故施设现在,无第四世故。如是名为三世差别。依此建立诸行行义,由此行义,世义得成。(大正27.394中)

        有部由观待前后安立三世,成立了“行义是世义”(大正27.393下)的学理,时间只是有为法的活动,现在是观待过去未来而有,离了过去未来,则没有所谓的现在。而且,时间是依有为法的生灭而安立的,故无别实体可言?显然婆沙论主是以世友宗义,依作用而安立三世的。这里,论主以“观待法”成立了过未实有学说,而在破斥大众部“一补特伽罗有二心俱生论”(大正27.47中)时,亦运用这观待法,证成“无一补特伽罗非前非后二心俱生”为有部正义(大正27.49中--50上)。

        《婆沙论》中,有部论主以五难质疑“二世体无论”的过错,证成了三世实有学说的合理性。至于“现在无为实有”方面,有部论主基于“行义是世义”的学理,也主张现在世非无为法,因它是“因缘生故,有作用故”(大正27.393中),所以一定是有为法;若说无为,则非因缘生法了。

三、《俱舍论》的二教二理
        据世亲《俱舍论》记载,有部成立三世实有论的理由是:

        论曰:三世实有。所以者何?由契经中世尊说故。谓世尊说:“芘刍当知:若过去色非有,不应多闻圣弟子众,于过去色勤修厌舍;以过去色是有故,应多闻圣弟子众,于过去色勤修厌舍。若未来色非有,不应多闻圣弟子众,于未来色勤断欣求;以未来色是有故,应多闻圣弟子众,于未来色勤断欣求。”又具二缘,识方生故。谓契经说:“识二缘生。其二者何?谓眼及色,广说〔耳及声……身及触〕乃至意及诸法。”若去来世非实有者,能缘彼识应阙二缘。已依圣教证去来有,当依正理证有去来:以识起时必有境故。谓必有境,识乃得生,无则不生,其理决定。若去来世境体无实,是则应有无所缘识;所缘无故,识亦应无。又已谢业有当果故。谓若实无过去体者,善恶二业当果应无,非果生时有现因在。由此教理,毗婆沙师定立去来二世实有。(大正29.104中)

        有部论师举教证及理证,安立“去来二世实有”说。此中教证有二:一、以多闻圣弟子勤修厌舍“过去色”,勤断欣求“未来色”的《阿含经》教,证明过去、未来是实有的,才是佛陀教说的真义。二、以“识二缘生”的《阿含经》教,说明识的生起,必待二缘:所依根,所缘境。认识必有实在对象(境),既然过去未来境都可以被心识所识知,显然过未法一定是实有的。

        理证也有二:一、“识起时必有境故”。这是从认识上考察:识以了别为其特性,识生起时,必有所缘境,境是识生起的所缘缘。这个理由,和前面“识二缘生”的圣教有连带关系。有部认为:识的生起,一定要有二种缘:所依根、所缘境,缺了就不能生起。认识必要有实在对象(境),既然过去未来法都可以认识得到,所以一定是实有的。二、“已谢业有当果故”。这是从因果上考察: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现在法刹那过去,不能就说没有;没有怎能感果?经说:过去灭坏而非即无。所以过去法应该是有。既然过去是有,故未来应该也可类推为有。因而《俱舍论》说:

        若自谓是说一切有宗,决定应许实有去来世,以说世皆是实有故,许是说一切有宗。谓若有人说三世实有,方许彼是说一切有宗。若人唯说有现在世,及过去世未与果业,说无未来及过去世已与果业,彼可许为分别说部。(大正29.104中)

        这里,明确的说到:主张有“过去世未与果业”的,与主张“无未来及过去世已与果业”的,都是“分别说部”。据《异部宗轮论》及《大毗婆沙论》记载,饮光部主张“若业果已熟则无,业果未熟则有”;而饮光部是从分别说部系分流出来的学派。所以,与主张“无未来及过去世”的,都可说是“分别说部”。而“说一切有宗”,则决定是主张“三世实有”的。如此,显然的,“三世有”和“现在有”,即是有部和分别说部思想分野的标帜了。

四、结语
        归纳《识身足论》、《大毗婆沙论》、《俱舍论》等有部的说辞,就可得知有部成立三世实有的主要理由了。其中,有当果故(因果论),识起必缘实境(认识论),是《识身足论》等三论共有的理由。而实有成就、不成就性(成就的可以不现前),二心不能并生,则是《识身足论》、《大毗婆沙论》共同的意见。

        另外,尚值得留意的是,“行义是世义”——时间是有为法。在《大毗婆沙论》里,有部奉世友的“位异”说为宗依——依作用生灭安立三世差别。一切法在未生起以前,已经存在,是未来有;刹那生起,现有作用,是现在有;刹那灭去,还是存在,是过去有。法体是恒有的,无增减而不变易的,三世差别是法体上作用的生灭。由于“一切法各住自性”(大正27.42中,200上),“诸法无时不摄自性,以彼一切时不舍自体故”,“诸法无因而摄自性,以不待因缘而有自体故”(307上)。所以,诸法自性是实有,非因缘和合而有,自相安住而不变,是三世一如:现在有,过去、未来也是有。

        这样,一切法“自性实有”,是有部成立三世实有论最根本的依据了。如此,有部成立“三世实有论”的重要理由,就共有五项:自性实有,以及前面四项(有当果故,识起必缘实境,实有成就、不成就性,二心不能并生)。而这五项理由中,笔者以为:诸法“自性实有”,自相安住而不变,应该是三世实有论最重要、最根本的信念;否则,就无法成立三世实有论。而其余四项,还都是立足于自性实有的立场,而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而已;尤其是成就、不成就,在三世有下发展,且成为有部特殊的论门之一。不过,总的来说,有部成立三世实有的五项理由,不仅是有部根本的学理,也是“三世有”和“现在有”根本思想的分歧点。这一部分,下一节再作说明。

肆、过未体无、现在无为实有
        主张过未体无、现在无为实有的学派,是大众、分别说系。如《异部宗轮论》说:大众部主张“过去未来非实有体”(大正49.16上),化地部本宗主张“过去未来是无,现在、无为是有”(大正49.16下)。

        此中,具有诤议性的,是化地部本宗主张“过去未来是无,现在、无为是有”。这句话,由标号的不同,可作不同的诠释。如标“过去未来是无,现在、无为是有”,可以解释为“现在”及“无为法”都是实有。如说“过去未来是无,现在无为是有”,则是说“现在”是实有,且是“无为法”了。然据《大毗婆沙论》记载,当时的确有主张:“过去、未来无实体性,现在虽有而是无为”(大正27.65中,116下)的,但论主未说学派名。而印公导师在《印度佛教思想史》说:“过去、未来无实体性,现在虽有而是无为”,这是现在有说,应属于大众、分别说系。说现在有而是无为的,似乎非常特殊!从大众部分化出的北道派说:色等(有为)法的自性,是真如、无为(南传58.372)。这正是“现在实有而是无为”;无为是有为的自性,如如不异,依自性而起用,有生有灭,才是有为。这与说转部的根本蕴是常,同一意义,不同的是三世有与现在有而已。由导师的解说可知:《婆沙论》中,主张过未体无、现在无为实有论的,就是大众、分别说系下的学派了。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大众部及分别说部系汉译的论书不多,文献资料缺佚,故其建立现在无为实有的理由,只能从反对者(三世实有论者)的问难中,得到部分讯息。故本节即以〔上一节所述〕有部成立“三世实有论”的重要理由:自性实有,有当果故,识起必缘实境故,实有成就、不成就性,二心不能并生等,藉由“过未体无论”者对“三世实有论”问难的回响,以明过未体无论的根本学理。

(一)自性实有

        有部“三世实有”的安立,是把诸法分为法体与作用。诸法“各住自性”,法体恒有;因缘和合所现起的作用,则生灭无常。三世之差别在于作用的起灭上。刹那生灭之现在法是实有;未来法已有,但尚未有作用;过去法也还是有,但作用已经灭了。大众、分别说系“现在无为实有”的安立,则是把诸法分为理则与事相。无为法——理则性,是生灭有为法的自性,是如如不异,超三世而恒有的;依理则性(无为)而起的作用,是有生有灭的(事相)。一切法刹那刹那恒住,如如不异,没有三世差别,无常生灭的,只是假相而已。

        因此,有部是依恒住自性的法体上之作用,以体用义来说明三世;而大众、分别说系是依常住不变的理则性,以理事义来说明三世。

        那么,法体与作用是一、是异呢?有部论师说:不可定说是一、是异。如有漏法,一一体上有无常等众多义相,故不可定说是一、是异;此法体与作用的关系,也是这样不可说是一、是异(大正27.394下)。而大众、分别说部系则认为:法体是念念恒住,作用只是法的假相,是虚妄性的。这样,法体(理则)与作用(事相)的关系,近于本体起现象。不过,有部的法体恒住自性,大众部的法体是常住无为,虽然时间观的安立容有不同,但论究到一一法的自性(法体),都出现了是恒、是常的倾向,这对后期的大乘佛教起了深远的影响。

(二)有当果

        自作自受的业报说,是佛教缘起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佛教之所以形成学派的急遽分化,绝对与“安立业果相续生命缘起”的课题有关。有部以为:若过未无体,业果就无法建立。然而这种说法,是有部的宗见,过未体无论者,自有建立业果相续的依据。如《大毗婆沙论》说,大众部主张:“唯心心所,有异熟因及异熟果”(大正27.96上)。而且,即使同是奉行三世实有论,业果相续的建立也不尽相同。如有部譬喻师即主张:“离思无异熟因,离受无异熟果”“身语意业,皆是一思”(587上)。大众部(包括分别说部)及譬喻师,把业因业果建立在心心所法上,由一心相续转变差别,以成立业果轮回说(这部分,笔者于〈论师的业力观〉,有较详细的说明)。

        至于有情造业以后,如何和有情身心相续发生关系呢?大众、分别说部认为:善恶业刹那刹那过去,业力也并未消失。如说:

        僧只、昙无德(法藏)、譬喻,明现在业谢过去,体是无,而有曾有义,是故得果。(大正42.118上)

        于佛法中,若有若无,皆方便说,为示罪福业因缘故,非第一义。如以因缘说有众生,去来亦尔。依过去意者,是方便依,不如人依壁等;亦明心生不依于神,因先心故后心即生。业力亦尔,佛知是业虽灭,而能与果作因,不言定知,如字在纸。罪业亦尔,以此身造业,是业虽灭,果报不失。(大正32.255下)

        此身造业,业虽过去,但这是“曾有”的。曾经现有的东西,它虽灭了,但影响有情身心的力量还是存在,“如字在纸”般,清清楚楚的纪录着,因缘成熟,就能引起果报。这是说:过未是无体的,众生所造的业,刹那过去,即转化为潜在的动能,不离众生的身心相续中,故而“此身造业,是业虽灭,果报不失”。

        至于主张“过未体无、现在有为实有”的经部譬喻师则说:“即过去业能生当果,然业为先,所引相续转变差别,令当果生”(大正29.106上)。过去所造的业,虽然刹那灭了,但它是曾经现有的东西,已成就在众生的相续中,如外种子,潜存着能生性,因缘成熟了,自然感果。这种子能生当果的“譬喻”,在《顺正理论》中有进一步的诠释:

        然业为先,所引相续转变差别,能生当果。业相续者,谓业为先,后后刹那心相续起。即此相续,后后刹那异异而生,名为转变。即此转变,于最后时,有胜功能无间生果,异余转变,故名差别”(大正29.629中)。

        有情造业刹那灭了,而当下就留下了能生果的功能性,含在后念刹那刹那不断的相续之中。这功能性不断地相续转变,时机成熟时,引发殊胜的功能,就感得爱非爱的果报。总之,有部以为唯有“三世实有”,才能圆满诠释有情业果相续的难题。而大众、分别说部,及经部等过未无体论者,则以“曾有”、“如字在纸”、“种子”等,来说明有情前后业果相续的关系。故即使过去未来都无实体,业果相续的建立还是不成问题的,并无三世实有论者所责难的过失。

(三)所缘境

        有部以为:识生起必有所缘境,真实的境相是识生起的所缘缘。过未法既能成为认识,故过未都是实有。然而过未体无、现在无为实有论者却说:“有无所缘心”,如“缘过去和未来”(大正26.535上)。过去、未来虽非实有,却能成为所缘,可见所缘并不一定要实有。然则所缘境是否实有?有部与大众、分别说部等意见正好相反。另外,有部中的持经譬喻师,亦赞同“有缘无智论”。如《大毗婆沙论》说:

        有执:有缘无智,如譬喻者。彼作是说:若缘幻事、健达缚城、及旋火轮、鹿爱等智,皆缘无境。(大正27.228中,558上)

        尚是奉行三世实有论的持经譬喻师,却说识可以缘到幻事、健达缚城等,可见大多学派的看法,还是认为:识的生起,不一定都缘虑实境;非实之境,也可以成为我们认识的对象。

        学派有关“所缘境是否实有”之诤,牵涉到学派对于“假实”的认知差异。有部以三世实有(一切法恒住自性)的立场,主张“有”有二种:一、“实物有”,是蕴界等一一诸法的真实自性。二、“施设有”,是诸法自性上和合施设的假法(大正27.42上--中)。此“施设有”,从诸法自性和合施设上,可说是无自性的假法;但从依“实物有”而施设——依实立假——来说,还是实法。因此,有部说:见闻觉知的外境是有;如看到一个人,人虽是五蕴和合的假法,但一一蕴是真实的,故所缘境是实有。而有部譬喻师虽然也是依实立假论者,但他直从所缘境是和合施设的假法上,说所缘境非实有。

(四)成就、不成就性

        成就、不成就,是有部重要的论门之一,也是有部成立三世实有论的重要学理。有部论师认为:“成就、不成就性”定有实体;否则即有凡圣缚解无法分野的困境。《识身足论》及《大毗婆沙论》中,有部的问难,未见二世体无论者的回应,反而是同属有部的譬喻师,提出了“无实成就、不成就性”的意见。如说:

        无实成就、不成就性,如譬喻者。彼说:有情不离诸法,说名成就,离诸法时,名不成就,俱假施设。如五指合,假说为拳,离即非拳,此亦如是。契经说:“有转轮王成就七宝。”若成就性是实有者,成就轮宝、神珠宝故,应法性坏。所以者何?亦是有情,亦非情故。成就象宝及马宝故,复应趣坏。所以者何?亦是旁生,亦是人故。成就女宝故,复应身坏。所以者何?亦是男身,亦女身故。成就主兵、主藏臣故,复应业坏。所以者何?君、臣杂故。勿有此失,故成就性,定非实有。(大正27.479上--中;796中)

        譬喻者以为:离开诸法,并无所谓“成就”的法存在。如卷指为拳,非离指而有拳。又如契经说“转轮王成就七宝”,若成就有实性,则有“法性坏”、“趣坏”、“身坏”、“业坏”等过失。故成就、不成就是无实性的假法。譬喻师大德法救也说:“世俗有情不离诸法,假说成就;胜义中无成就性”(大正27.480中)。

        面对譬喻者的“无实成就、不成就性论”,有部论主则举四个圣教量及一个过难,质疑譬喻者违理背教,并证成己宗的“实有成就、不成就性论”才符合圣教又无过难。而对于譬喻者所引〔转轮王成就七宝〕的圣教,有部论主则以“自在”来会通:经说“转轮王成就七宝”,是转轮王于自所得的七宝,摄御“自在”;由此摄御自在,假说为“成就”,实际上不是“已得未舍”的成就(大正27.796下;479中,)。而且,若无“成就、不成就性”,有情就无断烦恼证解脱的可能,修行就唐捐其功了。因为圣道断烦恼,是“但断系得,证离系得,令诸烦恼不成就起,说名为断”(大正27.796下--797上,)故。

        “成就”,与不相应行法的“得”相近。故有部论师与持经譬喻师,两者的诤议点,主要是源于对“不相应行”的认知不同。有部主张“不相应行实有”,必然说“成就、不成就实有”;同理,譬喻者以为“不相应行非实有”,故自然会说“无实成就、不成就性”。

        由于有部把“成就”看成有实体的法,而譬喻师则认为“有情不离诸法,说名成就”,“成就”是假立而非真实独立的法,因此彼此对立着。不过,“成就、不成就”,是有部论师特重的论门之一,大多用在三世上说。有部论师与譬喻师对论“成就、不成就”,实已透露出一个重大讯息——《大毗婆沙论》里的有部持经譬喻师,终将扬弃三世实有,迈向过未无体的里程了。

(五)二心俱生

        有情一刹那“二心不能并生”,这是《识身论》主的问难。然这个问难,并未困扰二世体无论者,因为“二心并生”,还正是二世体无论者的主张呢!如《大毗婆沙论》记载:大众部主张“一补特伽罗有二心俱生”(大正27.47中);《异部宗轮论》说:大众部末派主张“有于一时二心俱起,道与烦恼容俱现前”(大正49.16上,)。

        然而《婆沙论》主为了破斥大众部的“二心俱生”说,引了世友、大德等五师的意见,说明“二心俱起论”的过难,以证有情一时不能二心俱生(大正27.49下--50上)。《识身论》主同样的列举多个问题,以很大的篇幅质问过未体无论者:如观贪不善根〔结缚,乃至断诸漏等〕,是观过去贪?未来贪?还是现在贪?若说观过去贪,则实有过去;若说观未来贪,则实有未来;若观现在贪,则一刹那有能观所观的二心俱生,此则违反正义(大正26.531上--537上)。所以,必是三世实有,才能避免这些过失。

        有部和大众部的诤议,在于:大众部早期主张六识可以并起;后来又在六识外,建立一个恒常相续的细心(根本识),作为六识生起的所依。有部则以前念六识灭去,能引生后念六识的无间灭意说明:刹那过去的前念,能引生刹那后念,这叫作意根。而在这刹那刹那生灭中,它既不赞同二心俱起,也没有在六识外建立细心。

(六)结语

        探讨大众、分别说部主张“过未体无、现在无为实有”的学理依据,囿于大众部及大陆本土分别说系的汉译论书不多,故只能用“三世实有论”者的问难,藉以厘清二者根本学理上的歧异。其中,“识起必有境故”,“实有成就、不成就性”,还得应用譬喻师的意见,才得以概略的认识二者的差异。虽然《婆沙论》里的有部譬喻师还是三世实有论的奉行者,但是藉由有部论师和譬喻师的对论,不仅说明了所谓的《婆沙论》正义,事实上只是迦湿弥罗地方的有部论师思想,并不能代表全部有部学系的思想;同时,譬喻师脱离有部,独立成经部譬喻师学派的重要关键,也已呼之欲出了!

        而最值得我们留意的是:从有部成立“三世实有论”的理由中,可以得知:有部成立“三世实有论”,主要是为了圆满解决有情业果相续,以及修道断烦恼证解脱等的问题。可以说,重三世实有的有部,还是着眼于佛法的实践性。如此一来,学派的诤论,其实就是论师们为“佛教的实践性”奉献心力,所留下的珍贵画面了!

【未完待续】

     本文全篇已收录于悟殷法师着《部派佛教系列(上编)实相篇》中。

     悟殷法师在印顺导师思想之基础上,钻研印度佛教史,特别长于部派佛教之学门。他将杂乱繁琐的部派论义,提纲挈领地剖析其发展脉络与异同关键,有助于读者以简驭繁地学习部派论义。其于本刊连载之相关论文,深受教界之重视。近将其相关著作,编为《部派佛教系列》全套四部,依次为(一)实相篇、(二)业果篇、(三)修证篇、(四)诸部论师之思想与风格。法界出版社已先将其第一、二部“实相篇”与“业果篇”付梓,列为“印顺导师九秩晋六嵩寿志庆论丛”之一。其余三部,将陆续于两年内修订出版。敬请期待!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悟殷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悟殷法师)  

 悟殷法师:中国佛教史略 原典资料汇编自序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五)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四)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三)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二)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佛陀观(一)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五)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四)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三)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二)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圣果观(一) 

 悟殷法师: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中有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