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德法师:《摄大乘论》所知依分简析


   日期:2020/7/12 8: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摄大乘论》所知依分简析

《摄大乘论》所知依分论述阿赖耶识,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第一是用圣教量来成立阿赖耶,引《大乘阿毗达磨经》中的两个颂:“无始时来界,……”、“由摄藏诸法……”。

第二是阐释阿赖耶识的有关意义,如释名义,释异名,释受熏持种等方面的意义。

第三是以正理证明阿赖耶识的真实存在,以赖耶为染净所依,如无赖耶,世出世间法,均无法成立。

所知依就是阿赖耶识,为什么不以阿赖耶识为名叫阿赖耶识分或阿赖耶识殊胜殊胜语,而叫所知依分,所知依殊胜殊胜语?当知小乘唯断烦恼障,所知障及习气都末断除,《摄论》又是除小乘显示大乘的论典,故特别注重断所知障。障碍所应知法是赖耶里的有漏杂染种子,这染种是所知。而对治所知障的净无漏种仍是所知,染净种子都住在阿赖耶识里。一个是赖耶的家人,一位是赖耶的客人。名阿赖耶识,只能显出染污的家人,清净的客人便显示不明,有所缺陷。名所知依就大不同了,所知依的范围很广很阔,是染是净,有为、无为,皆是所应知。所知依都一概接收,来者不拒。况且《唯识三十颂》说:“阿罗汉位舍。”到了阿罗汉位时,染污的赖耶识舍掉,接替他的是一个一尘不染的奄摩罗识。赖耶识只在染污的众生位上有,到证无生法时,便被无情地弃掉了。所知依不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被舍掉,是很全面的,所以名所知依不名阿赖耶识是有道理的。

在十相中,阿赖耶识排在第一,也是有缘由的。学佛的人,极要紧的事,是要有正见。如果没有正见,必然是拔无因果,毁谤三宝,不信贤良,无惭无愧,罪业弥重,不可救药。正如古人云:“破戒能救,破见难救。”故正见是每一个学佛者所首先应具备的,八正道中为第一位。树立正见,必须通达缘起法,对缘起法有了深刻的认识,深切的体会以后,方不迷执邪因,无因,不平等因而起邪知邪见,生起正知正见。一切法皆是缘起。弄清了赖耶缘起,正见生起来了,远离断、常等邪执邪见而住于中道,然后乃能修行,证果。

中国佛教的宗派中,说识有八个的,仅唯识一家而已,这八识义是法相唯识宗最殊胜的理论。其整个理论体系可概括为“法法唯识”四个字,万法不外五种,(一)心法,自性唯识。(二)心所有法,相应唯识。(三)色法,所变唯识。(四)心不相应行法,分位唯识。(五),无为法,实性唯识。一切法中皆唯有识,识为至尊,为最殊胜。八个识中,前七识名转识,第八识叫本识。转识的种子亦须本识摄持,转识的生起必须依托本识,以本识为根本依。识虽有八,本识最极殊胜。第八识因有种种不同的意义,才有种种不同的名称。《成唯识论枢要》列了十八个之多。《摄论》所列的异名,除《所知依分》所说外,“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罗识为性,心为性,阿赖耶为性,根本识为性,穷生死蕴为性,由此异门阿赖耶识成大王路。”还名一切种子识,异熟识。现将第八识异名的意义,简述如下:

阿赖耶识汉译为藏识,形容此识象一个库藏,能容纳一切染污的种子。有三个藏的意义:

(一)能藏:是对阿赖耶识自身说的,说此识有摄藏一切有漏杂染种子的能力。我等身口意三业在行动以后,不是马上即完了,这行动所留下的势力(种子),就为阿赖耶识摄持不令散失坏烂。以后追忆起来历历在目,故我等记忆的保持,全靠赖耶识有能藏种子。我们学佛学法,念念不忘,这赖耶还是一个有功之臣。

(二)所藏:是说被摄藏在阿赖耶识里,一切杂染法所熏成的种子,这杂染法,是赖耶所生的果性,一切杂染品法的现行,皆以此识为根本依。

(三)我爱执藏:阿赖耶识绵绵密密,恒时相续没有间断,第七末那识不识,以见分执著赖耶为自类我相,常起我见我慢,与贪爱无明相亲相爱形影不离,这是有情流转生死的根源,此识若转,生死轮回出矣。

从以上的意义观察,赖耶识与一切杂染品法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所知依分》云:“如是二识更互为缘。如《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说伽地》曰:“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此段论文中的二识是指转识与本识。转识指前七识,暗指一切杂染品法。因一切染法,识所变故。论文文意是说,赖耶识与一切杂染品法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以现行熏种子这方面来说,能熏的杂染诸法是因,所熏的赖耶为果。若从种子生现行这方面看,赖耶则是能生的因,杂染诸法就是所生的果。从现行与熏习两方面论,本识与转识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阿陀那识:是古印度语,华译执持识。依《摄论》有二义:一是执受。二是执取。执受者,谓执持五色根不令坏烂而产生苦等感受。我们一个活蹦乱跳,喜怒哀乐无常的人为什么跟死尸完全两样呢?这是阿陀那识执受的作用。活着的人,因为阿陀那识的执受,眼等五色根才会不失不坏,直至寿终正寝。没有阿陀那识的执受,一个活着的人立即死去,眼等五色根会逐步坏烂。如不净观所叙述的那样,成为一具臭不可闻的腐尸,乃至成白骨,风化入地大。如此说来阿陀那识对我们的生命是恩重如山。二是执取自体所依。一个生命物最初形成,是离不开识,父精母卵,这三大因素的,这识便是执持识。当父母结合时,也是众生投生的关键时刻,这阿陀那识在一刹那间便执取父精母卵为自己体,在母胎里慢慢生长,由名色至六入,乃至出生为婴儿。尽管男女结合,若没有阿陀那识的执取,还是形不成一个生命。身体健康正常而终身不孕的妇女,并非是无男精女血,多数是与儿女无缘,以无识的执取。在生死轮回中,这阿陀那识确实是了不起的打头阵的先锋官。正如《八识规矩颂》所说:“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一切种子识,此识是阿赖耶识的因相。谓阿赖耶识所摄藏的一切杂染法的种子,相续恒住此识中,于一切时,遇缘而起现行,成为杂染诸法的亲因。王恩洋《摄大乘论疏》云:“由摄藏诸法,故名一切种识。”

异熟识:此识是阿赖耶识的果相。依杂染品法无始以来所有熏习而成的业种,这阿赖耶识受业力的牵引,而招感三界九地的异熟果报。因不受后有的二乘,他们所有的种子均已断尽,只有异熟果报身来尽,故不叫种子识改称异熟识。

心:以上四种第八识的异名,都出现在大乘契经里,以下的几种阿赖耶识异名,是佛陀在小乘契经里,害怕声闻乘人执为我,妨害他们断惑证真,故以异门密意而说。如阿赖耶,根本识,穷生死蕴等等,于此就不再一一说明了。此心一名,为大小乘所共用,但定义各不相同。《摄论》的解释是这样:“积集诸法种子令不散失,故名为心,杂染诸法熏习成种,阿赖耶识能积集摄藏故,阿赖耶识亦名为心,心以阿赖耶识为体。”

如何悟入所知依呢?《摄大乘论》所知依相分作了介绍。

素咀览,古天竺语,译为契经。契经,一是佛陀的充放许印可。不论是佛陀说的或是菩萨说的契经,都符合契理契机的两大法则。上契诸佛之理,诸佛所证的离言法性。上契诸佛之理,诸佛所证的离言法性,甚深难解,如佛陀成道初时感叹说:“我法妙难思,不信云何解,我宁不开演,速即入涅槃。”后经大梵天王的再三请求,佛陀方开始说法。这一说就是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回。下契众生之机,众生根机有利有钝之差别,佛陀说的契经就有深浅的不同。如为一生补处的弥勒大菩萨说的或为倒驾慈航的文殊,观世音等大菩萨所说的契经便高深难解。佛为教化不敬公婆,不事丈夫的玉耶美女而说《佛说教化玉耶经》,便较浅易懂。甚深极甚深,难理解难理解的契经,对有大智慧的人来说还差不多,智慧小的人理解起来就十分吃力和费劲。那些慈悲心重的菩萨、祖师,见到这种情况,为了后学能深入契经增长智慧和弘扬佛法,便纷纷的为义理高深难学的契经造论作释、注、疏。如龙树等菩萨的《大智度论》便是为《大般若经》的逐句,逐段的解释,叫释经论。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无著菩萨的《摄大乘论》,则是综合阐释许多部契经的微言大意,不依字词句段作注释,叫宗经论。宗为宗依,依就是依据佛说的契经而造论释,不是凭空捏造,亦不是臆造,是凭圣言量而造。古德曰:“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由此可见要无倒错释诸契经,是一种不容易的事。在契经里确实有一些难解的经文,从句子上看来,似乎是矛盾。《摄论》说:“世尊有处说一切法常,有处说一切法无常,有处说一切法非常非无常。”这段文从表面上看,矛盾极了,一切法是常就是常,是无常就是无常,为什么说这里是常,那里是无常,还说非常非无常呢?这不是自相矛盾是什么?佛陀是一切智人,虽然对机说法,决不会出错误的,肯定是佛陀有什么绝招,原来这绝招竟是三自性。

在依他起性上,从圆成实性这一面观察,圆成实性是真如法性永不变异的常住法,应说一切法是常。按遍计所执这边看,遍计所执是虚妄分别的无常法,应说一切法是无常。依他起性的自身,在遍计无常性方面看,不能说它是常。从圆成实常住方面说,它不是无常。依他起通遍计、圆成二分,故佛陀说一切法非常非无常了。这三自性看来是一把打开契经宝藏的金钥匙,掌握了它,契经里的一些疑难问题便迎刃而解。又如佛陀在《梵问经》里说:“如来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一般初学佛的人都认为,生死与涅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如凡夫得生死,圣者得涅槃,分明有所得。如来是大圣者,既不得生死,又不得涅槃,得的是什么呢?思来想去,无法解决。还是三自性才能圆满的解答这个问题。依他起性,如果从随顺染污分说,就是遍计所执成生死,不是涅槃。假若是从随顺清净分说,即是圆成实性的涅槃,不是生死。依他起自己,是由遍计、圆成二性所显示的,故没有生死可得,亦无涅槃可证。佛陀依据这个“依他不定”的甚深义理,而说得生死,不得涅槃。王恩洋《摄大乘论疏》云:“诸佛密意语言,难信难知,依三自性,一切密意,皆可信解,通达不谬。”三自性对理解契经里佛所说的甚深密意,是何等的重要啊!我们一定要牢牢的掌握住。三自性义理,前面简介十相殊胜殊胜语时已提到过,此处略去不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智德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智德法师)  

 智德法师:研究生考试唯识试题 

 智德法师:中观唯识了不义不了义略论——兼与苦心法师商榷 

 智德法师:我所认识的密教 

 智德法师:学习《黄蘖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笔会--唯此一心 

 智德法师:浅述真心熏习与妄心熏习的两种熏习义 

 智德法师:闽院开学典礼法师代表讲话 

 智德法师:论胜义谛 

 智德法师:第八届毕业典礼法师代表讲话 

 智德法师:《摄大乘论》探索 

 智德法师:《解深密经》讲义科判 

 智德法师:《解深密经》教案——题前玄谈 

 智德法师:略论因明中能立“支数”多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