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德法师:研究生考试唯识试题


   日期:2020/7/12 10: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研究生考试唯识试题

释智德编辑

一、填空题10分

1、种子来源的学说有三派,一是唯本有派,代表人物是____论师;二是唯新熏派,代表人物是____论师;三是本有新熏合说派,代表人物是____论师。

2、唯识学从印度传入中国分为三个时代,第一是____时代,第二是____时代,第三是____时代。

3、唯识宗最有影响的祖师在印度有光跃古今的兄弟俩,即是____菩萨与____菩萨;在中国有名垂清史的师徒俩,即是____大师和____大师。

二、选择题(在正确的一项打√即可)10分

1、《大乘阿毘达磨经》有颂曰:“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

盘证得”。此颂中“界”字的含义是____。

⑴、世界义  ⑵、法界义  ⑶、种子义  ⑷、熏习义

2、《成唯识论》的翻译方法是____   

⑴、直译   ⑵、糅译    ⑶、意译   ⑷、音译

3、唯识学所说的“四种涅槃”中的____,即是佛教中的重要课题—“佛性”

⑴、自性清净涅槃 ⑵、无有住处涅槃 ⑶、有余依涅槃  ⑷、无余依涅槃

4、唯识宗所依经论的六经十一论,从内容深浅、思想广狭、部头大小等种种要求来看,作为三年时间研究生的课本,最适度的应该是____论  

⑴、《瑜伽师地论》 ⑵、《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 ⑶、《摄大乘论 》 ⑷、《成唯识论》

5、《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的四种真实,____,是大乘初地﹑声闻第四果的境界,即已断烦恼,已了生死。

⑴、世间极成真实  ⑵、道理极成真实  ⑶、烦恼障净智所成真实  ⑷、所知障净智所成真实

6、下列四种惑障,从最初发心至最后成佛,最先断的是____;最后断的是___。

⑴、俱生烦恼障  ⑵、俱生所知障  ⑶、分别烦恼障  ⑷、分别所知障

7、阿赖耶识转染成净后,是舍名不舍体,在下列四位中的____,便能舍去其赖耶之名。

⑴、胜解行位  ⑵、通达位  ⑶、修习位  ⑷、究竞位

8、三藏十二部是属于____

⑴、现量  ⑵、比量  ⑶、非量  ⑷、圣言量

9、唯识熏习义之所熏四义中的____,说明了无为法中之真如法,不能作所熏。

⑴、坚住性  ⑵、无记性  ⑶、可熏性  ⑷、与能熏共和合性

三、名词解释30分

1、赖耶三相

2、心所法

3、四寻思

四、问答题30分

1、说明白八个识各自之所缘境是什么?

2、唯识学所说的二无心定有什么异同?

3、第八识名本识,前七识叫转识。试问前七识为什么叫转识?

五、论述题20分

试论三自性与唯识性

研究生考试唯识试题(答案)

●释智德编辑

一、填空题10分

1、种子来源的学说有三派,一是唯本有派,代表人物是【护月】论师;二是唯新熏派,代表人物是【难陀】论师;三是本有新熏合说派,代表人物是【护法】论师。

2、唯识学从印度传入中国分为三个时代,第一是【地论】时代,第二是【摄论】时代,第三是【识论】时代。

3、唯识宗最有影响的祖师在印度有光跃古今的兄弟俩,即是【无着】菩萨与【世亲】菩萨;在中国有名垂清史的师徒俩,即是【玄奘】大师和【窥基】大师。

二、选择题(在正确的一项打√即可)10分

1、《大乘阿毘达磨经》有颂曰:“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

盘证得”。此颂中“界”字的含义是【⑶】。

⑴、世界义⑵、法界义⑶、种子义⑷、熏习义

2、《成唯识论》的翻译方法是【⑵】

⑴、直译⑵、糅译⑶、意译⑷、音译

3、唯识学所说的“四种涅槃”中的【⑴】,即是佛教中的重要课题—“佛性”

⑴、自性清净涅槃⑵、无有住处涅槃⑶、有余依涅槃⑷、无余依涅槃

4、唯识宗所依经论的六经十一论,从内容深浅、思想广狭、部头大小等种种要求来看,作为三年时间研究生的课本,最适度的应该是【⑷】论

⑴、《瑜伽师地论》⑵、《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⑶、《摄大乘论》⑷、《成唯识论》

5、《瑜伽师地论﹒真实义品》的四种真实【⑶】,____,是大乘初地﹑声闻第四果的境界,即已断烦恼,已了生死。

⑴、世间极成真实⑵、道理极成真实⑶、烦恼障净智所成真实⑷、所知障净智所成真实

6、下列四种惑障,从最初发心至最后成佛,最先断的是【⑶】;最后断的是【⑵】。

⑴、俱生烦恼障⑵、俱生所知障⑶、分别烦恼障⑷、分别所知障

7、阿赖耶识转染成净后,是舍名不舍体,在下列四位中的【⑵】,便能舍去其赖耶之名。

⑴、胜解行位⑵、通达位⑶、修习位⑷、究竞位

8、三藏十二部是属于【⑷】

⑴、现量⑵、比量⑶、非量⑷、圣言量

9、唯识熏习义之所熏四义中的【⑶】,说明了无为法中之真如法,不能作所熏。

⑴、坚住性⑵、无记性⑶、可熏性⑷、与能熏共和合性

三、名词解释30分

1、赖耶三相

答:赖耶三相,即是第八阿赖耶识所具之三种相,即自相、果相、因相,而以自相为体相,其余之二相为义相。

一、自相:为第八识自体之相。此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称为赖耶三藏),与杂染(诸有漏法)互相为缘,有情执之为自内我。盖因第八识能摄持杂染法之种子,犹如库藏含藏诸物,故称能藏;因第八识为杂染法所薰、所依之场所,犹如库藏为诸物之所依,故称所藏;因第八识恒为第七末那识执为自内我,犹如库藏之坚固执守,故称执藏。故知能藏为因相,所藏为果相,因果二相为末那识所执藏而为赖耶之自相。若离自相,则无因相、果相;若离因相、果相,亦别无自相可言。

二、果相:亦叫异熟识,为有情总报之果体。即第八阿赖耶识系由过去之善恶业所引生之异熟果;在赖耶三藏中为所藏,在赖耶三位中为“善恶业果位”。

三、因相:亦叫一切种子识,即万法原因之相。谓第八阿赖耶识能执持一切诸法种子而不散、不失、不坏、不烂,为万法生起之原因、亲因;即是四缘中之因缘,也就是所谓内因外缘之内因,于赖耶三藏中为能藏。

2、心所法

答:“心所”,是心所有法的略称。有三个含义,即是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系属于心。

一、恒依心起:就是说心所法,不自在,没力量,常常时恒恒时都要依靠心王才能得以生起,自己本身不能独自生起。

二、与心相应:即是说心所与心王相应,此有五种意义,即所依、所缘、行相、时、事皆平等故。”此中,心、心所必托同一根,名所依平等;缘同一境,名所缘平等;于所缘境等行解相,名行相平等;同一刹那现行名时平等;体事同一名事平等。即此等五义平等同一互不相反故,心所法名心相应法,或单名相应法。

三、系属于心:即心所从属于心王,犹如古代封建帝国,大臣必须从属于帝王。

3、四寻思

答:四寻思,亦名四寻思观,是大乘菩萨四加行位中暖顶二位所修的观法。四寻思观若修成就,便引发四如实智观。寻谓寻求,思曰思维,于事于理,先为寻求,次则如理思维,澈底观察,故名寻思。四寻思观是:

一、名寻思观:于一切法之“名”,寻求思维,名名寻思观。

二、事寻思观:事谓宇宙万有因缘所成,有体相用,事实物件现前可得。于此寻思,名事寻思观。

三、自性寻思观:自性者,谓即诸法或名或事所有定义,于此寻思,名自性寻思观。

四、差别寻思观:差别者,谓即诸法或名或事所有互相差别义理,于此寻思,名差别寻思观。

四、问答题30分

1、说明白八个识各自之所缘境是什么?

答:八个识各自之所缘境分别是

一、眼识所缘境是色尘(而不是色法色蕴而是色尘或色境,色法或色蕴还包括声尘、香尘等),如显色的青黄赤白、形色的长短方圆等。

二、耳识所缘境是是声尘,如有情名可意声或不可意声;非有情名可意声或不可意声。

三、鼻识所缘境是香尘,如香臭等。

四、舌识所缘境是味尘,如酸甜苦辣等

五、身识所缘境是触尘,如能造的四大种:地、水、火、风及其所造色地、水、火、风等。

六、意识所缘境是法尘,包括世出世间一切法,如为无为,漏无漏,色心等之一切法。

七、末那识所缘境是第八识见分

八、阿赖耶识所缘境有三类,一是有色根身,二是一切法所熏习的种子,三是有情的依报—器世间。

2、唯识学所说的二无心定有什么异同?

答:二无心定是指外道所修的无想定,果报在无想天。还有就是圣者修的灭尽定,亦名灭受想定。他们相同之处有:

1、二无心定的加行,都是以厌离“想”心所为先,然后正行伏想、灭想,而定成就。

2、二无心定修成就后,都是以他们的定力,灭掉了前六识及其相应心所。

他们不同之处有:

1、二无心定在加行时,无想定但厌“想”心所而得成就,灭尽定不但厌想心所且亦厌受心所而得成就。

2、外道修无想定,是依色界第四静虑而修;圣者修灭尽定,是依三界最高处--非想非非想处天而修。

3、外道的无想定,但灭前六识,唯剩一个末那识顽劣的执着第八阿赖耶识为自内我,极易走火入我执大魔。圣者之灭尽定,不但灭前六识,且亦灭第七末那识,我执已断,轮回已分,生死已了。

由此观之,凡学佛者,不能修习无想定。

3、第八识名本识,前七识叫转识。试问前七识为什么叫转识?

答:有三个缘由:

第一、三性改转故。谓前七识缘境时于善、恶、无记三性境中容易改变转移,有时缘善境,有时缘非善境,有时缘非善非不善境。不如赖耶本识一味的缘无记境。

第二、三受改转故。此说前七识缘境时于苦、乐、舍三受境中容易改变转移,一时缘苦受境,一时缘乐受境,一时缘不苦不乐的舍受境。不如赖耶本识一味的缘不苦不乐的舍受境。

第三、缘境易脱故。此谓前七识缘境时,于境极易间断脱离。如专心看书,勿又被美妙的音乐吸引,再又被极香的茶香吸引。不如赖耶本识一味缘境不易间断,如赖耶执持种子令不散失,除非种子生起现行。

由此三义,前七识该名转识。

五、论述题20分

试论三自性与唯识性

答:三自性,又称三自相。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与圆成实性。

(1)遍计所执性:遍计为“周遍计度”义。所执是指对象。即于因缘性诸法,不能看到其本然的真相,而浮起主观的、虚妄的揣度,加上我法的妄执所现的对象。若加以细别,则有能遍计、所遍计与遍计所执性三重。能遍计,谓意识遍对客观的事物,起实有的计度,即主观的迷情。所遍计,谓被能遍计的意识所周遍计度的客观对象。遍计所执性,谓由能遍计心现于所遍计之上的实有妄境。

(2)依他起性:“他”,指因缘而言。一切有为法都是依因缘而现起的。即心心所法必具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与所缘缘四缘,色法则须依因缘与增上缘二缘。既是依因缘和合而存在,所以非固定的实有,而是如幻假有的法。然而,虽属假有,但与遍计所执性之仅现于妄情,且体性皆无之状况不同。

(3)圆成实性:圆为圆满,成为成就,实为真实义。指遍满一切处而无缺减,其体不生不灭而无变异,且真实而不虚谬,为一切诸法实体实性的真如法性,亦即所谓依他起的根本体性。

为说明以上三性关系,《摄大乘论》以蛇绳为譬喻,说:如暗中有人怀恐怖之念,见绳而误以为蛇,此蛇现于恐怖之迷情上,系体性都无之法,此喻遍计所执性。绳是因缘假有的,此喻依他起性。绳之体为色、香、味、触等四尘,此喻圆成实性。换言之,遍计所执性如绳上的蛇,只存在于对依他起性的谬见之上,是无实体的。依他起性亦如依四尘所成的绳一样,只是现于圆成实性之上的假相,故观其实体,毕竟是无自性的。

要之,宇宙万有,不论色心依正,不分迷悟染净,皆是由因缘现起的如幻假有的东西。然而,犹如波由水而起,绳依麻而存,此依他起的现象,不可无其实体,此即是圆成实性的真如。

因此,依他起性即现象,圆成实性是实体,现象法虽是差别、无常的、假有的,然而,实体是平等的、常住的、不变的,且是真有的。只因我人被无始以来的我法妄执所蒙蔽,不但不能观照万有的实体,且对那无自性,如幻假有的依他现象,分别计度,执为实法,此即遍计所执性。所以,若藉修行的功力,空我法的妄执,离实有的计度,则能证知万有的如幻假有,依他起性的真相自然显出,而实体的圆成实性也会全然显现。

唯识性,又名唯识实性,唯识性略有二种。一者、虚妄。谓遍计所执。二者、真实。谓圆成实性。为简虚妄,说实性言。复有二性。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二者、胜义。谓圆成实。为简世俗,故说实性。

此中虚妄唯识性,即遍计所执性,是众生之虚妄执着,一切法本是缘生缘灭,毫无“我”义、“实在”义,而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与烦恼相应,颠倒执着一切法为实我实法即成遍计所执,此遍计所执纯是众生妄情所执,无体无用,犹如龟毛免角,情有理无。遍计所执,体用虽无,然是虚妄识之所执,亦名唯识性。修大乘唯识观的菩萨在胜解行地,通达诸法唯识之理,便能遣去。此即《成唯识论》之“于前唯识性(即虚妄唯识性--遍计所执)所遣清净”。亦即是五重唯识观第一重“遣虚存实”观中的“遣虚”。

圆成实性,是真实唯识性,是胜义唯识性,也就是诸法实性、实相,即一切法的共相理体--真如。《般若心经》描绘曰:“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够不净,不增不减”。修大乘唯识观的菩萨在通达位时,以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之,犹人饮水冷暖自知。此即是成唯识论所说的“所证清净”与“所得清净”。

依他起性,是世俗唯识性。指缘生缘灭的一切诸法,具有体相用,然是俗智俗境,虚幻不实,假而不真。如金刚经云: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修大乘唯识观的菩萨在通达位时便能断除。此即《成唯识论》所说的“所断清净”。

在这里极需说明一下的是:

1、虚妄唯识性的遍计所执性,是所遣清净,意谓修大乘唯识观的菩萨在通达唯识无境之道理时,能够断除。所遣清净之遣,是除断义、除弃义。即断除遍计所执的错误认识,而得到唯识无境的正知正见。

2、世俗唯识性的依他起性,是所断清净。此中所谓断,是指修大乘唯识观的菩萨,在初地根本无分智亲证真如时,对依他起性的一切法,即俗谛,不起分别,便谓之为断,其实是不起分别时的泯伏。并不是断遍计所执那样的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智德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智德法师)  

 智德法师:中观唯识了不义不了义略论——兼与苦心法师商榷 

 智德法师:我所认识的密教 

 智德法师:学习《黄蘖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笔会--唯此一心 

 智德法师:浅述真心熏习与妄心熏习的两种熏习义 

 智德法师:闽院开学典礼法师代表讲话 

 智德法师:论胜义谛 

 智德法师:第八届毕业典礼法师代表讲话 

 智德法师:《摄大乘论》探索 

 智德法师:《摄大乘论》所知依分简析 

 智德法师:《解深密经》讲义科判 

 智德法师:《解深密经》教案——题前玄谈 

 智德法师:略论因明中能立“支数”多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