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传道法师:记一位平实的长老


   日期:2020/7/12 21: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妙心杂志85期2005.1.1 妙心法雨

记一位平实的长老

释传道

编按:本文原载于《印顺导师的思想与学问──印顺导师八十寿庆论文集》(台北县新店市:弥勒,民74年5月)。今欣逢导师百岁嵩寿,作者特将原文稍作修改润饰,一为恭贺导师长寿久住人间,一为分飨诸大德菩萨进一步认识导师之懿行风范。妙心杂志能于2005.1.1刊载此篇大作与有荣焉,特为之谢!

一、绪说

台湾佛教,自从明郑时代的启蒙,再经有清一代的传播,虽然也曾出现过几位高僧大德,但佛法的兴盛与否,端赖有无清净如法的僧团;况且当时佛学书籍缺乏、教育不普及,就连受戒、求法等都必须远赴大陆丛林,再加上日据时代的特殊政教,漠视文化等主客观的条件限制,遂使台湾早期的佛教,无法普遍提升,而滞留于三教混同、神佛不分的民间信仰阶段。直到台湾光复以后,佛门长老耆德追随政府播迁来台;三十多年来,文教渐启,寺院林立,不论是经典书刊的印行,或是教理研究机构的设立,都犹如雨后春笋,一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善知识的重要

佛法博大精深,不只是学习、理解佛法,须要「善知法要、善识求学者根机程度」的善士指点;就是实行和证悟来说,也非赖有经验的善知识的引导不为功!「要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所以华严经说:「譬如暗中宝,无灯不能见;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了。」然而,善知识的个性、风格是各式各样的;善知识自己所修的法门,也是彼此不相同的;摄受信众学者的方法,更是各异其趣的!尽管如此,修行法门,无不随其个性、风格的差异,或从信愿门入,或从慈悲门入,或从智慧门入,都要归趣于菩提大道的。摄受学者的方便,不外乎慈悲、严峻二类型:严以服众,慈以摄众。慈悲和蔼的善知识,固当欢喜亲近;严峻威厉的善知识,亦当欣然亲聆教益。应该效法善财童子的参学精神;如参访者没有求法的热诚,缺乏坚忍的耐性,妄起怠慢分别心,往往容易当面错过大善知识的教导!

三、善士的风范

学而后知不足。道生年也晚,学佛日浅,生性鲁钝,学德俱缺!如此晚生后辈,实不足以记善知识的行谊懿范。然深沐慈悲恩泽,又不敢私秘而无言!爰将二十年来,亲近见闻点滴,记录下来,仅供参考而已。

回溯学佛因缘,从民国四十七年,开始信仰佛教,东跑西跑的到处听经闻法;有的说那一部经最好,有的说那一个法门最高,有的说那一宗派最究竟、最圆满、最直捷成就,可以横超三界,即身成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后来因缘成熟,为探其原因,而出家求学。首先觉得对唯识、楞严有兴趣,继而以念佛持咒为应机,最后则以打坐参禅为要着,总是在「光影门头」打转,不但疑团丝毫未消,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于是乎开始参访善士。善知识的风范是多采多姿的:有的以办事处众见长,有的以著书立说见称,有的专于修持,有的善说法要,有的学德俱优,有的悲心恳切,有的慈和可亲,有的严谨可畏,不一而足。其中除剃度恩师开证上人之外,道亲近白公上人最久,十年里受惠最多!至于思想的启发、疑团的厘清,法义的增益,则印老益道最大!欣逢导师八十华诞,谨记所闻法益,以为导师寿。

四、处世的平实

导师生逢乱世,且体弱多病,竟能以平淡的心境,坚强的信心,在热恼交逼的环境中,到处参学、弘法、著作,长沐于法喜中,真是不容易的啊!在《平凡的一生》一书中,处处可见其随缘平实的风范:几乎是终身的飘泊,让人感到他老人家像一片平静的白云,却又像处在不安定气流中的落叶,既平淡又平凡,没有一点点其他传记中的传奇情节,也没有凌云壮志的叙述。正如〈一生难忘是因缘〉里自述:「我的一生,无关于国家大事,也不曾因我而使佛教兴衰。我不能救人,也不能杀人。平凡的一生,没有多采多姿的生活,也没有可歌可泣的事牵。平凡的一生,平淡到等于一片空白,有什么可说可写的呢!」「自己如水面的一片落叶,向前流去,流去。忽而停滞,又忽而团团转。有时激起了浪花,为浪花所掩盖,而又平静了,还是那样的流去。为什么会这样?不但落叶不明白,落叶那样的自己也不太明白。」读了一遍又一遍,总觉得平白到像一页「白描的诗篇」,是那样的亲切!是那样的真实!又是那么令人反省深思!

五、处事的平实

导师生性内向、木讷,不会主动找人谈话,不善词令,「口才平常」,且对被动的要求也不善于拒绝,「缺乏断然拒绝,不顾一切的勇气。」例如于闽南佛学院求法时,大醒法师要他为同学讲课;于上海时,太虚大师要他去武院任教职;以及后来港澳佛教界人士幕后所策划的会长之职,乃至代表中华民国出席在日本召开的世界佛教友谊会第二届大会;担任善导寺导师等,均是被动的参与。诚如导师自我剖析说:「在对人对事的关系中,我是顺应因缘的!等因缘来凑泊,顺因缘而流变。如以儒者的观点来说,近于『居易以待时』的态度。……「我习惯于在僧团中自修,不会与居士们打交道,(现在老了也还是这样)。……「但过分的顺应,有时也会为自己带来了困扰。」然则虽遭遇到误会,或漫天风雨的袭击,导师的襟怀,却是坦然的说:「从一生的延续来看自己,来看因缘的错杂,一切是非、得失、恩怨,都失去了光彩而归于平淡。」这般恬淡、宁静、谦冲又能超乎一切是非得失和恩怨之外的生命境界,又是何等的平实敦厚啊!

六、平实的原则

以一个出家人的治学自处之道,导师也有他的态度和原则。在六十四年十月开示「研究佛法的立场与方法」时说:

「佛法有所谓『方便』,方便是有时间性,有空间性的,在某一段好得很,过时,时代不同了,也许这个方便会成为一种障碍」。

「法华经有一句话,我总觉得非常好:『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怎么舍呢?就是达到了某一阶段,有更适合的就提倡这个,不适合的就舍掉。所以我研究的,不是样样都在提倡,我也不专门批评。我这个人,生来是不太合时宜的,我觉得某些只是方便,不是究竟的东西,我不讲可以,你要我讲,我就这样讲,要我说好听话奉承,那我是不会的。我在原则上,带点书呆子气,总是以究竟佛法为重。……这许多就是我学佛的动机与态度──甚至可以说,我就是这样的人。」

在学佛的态度上,导师说:「我是信佛,我不是信别人,我不一定信祖师。有人以为中国人就一定要信中国祖师的教理,我并没有这个观念,假使是真正的佛法,我当然信,假使他不对,那就是中国人的,我也不信。我是信佛法,所以在原则上,我是在追究我所信仰的佛法,我是以佛法为中心的。」

「……在我觉得『宗』都是以佛法适应时代,适应特殊文化思想而发展成一派一派的……我没有什么宗,不过有人以为我是三论宗,有的称我论师,我也不懂他们为何如此,其实我不是这样的。怎么叫都可以,我自己知道不是这样就好了。」这些原则,清晰地展现导师的风格,可以澄清某些人对他的误解。

七、平实的警语

对时下的流弊歪风,导师有着沉痛的诤言。如在开封佛学社,当时所见的一位宪兵司令,凭他看过一部《心经》注解,就狂妄的到处考问法师!导师说:「这件事,对我的印象极深。出家人对佛法不大留心,而对军政名流,护法居士,却一味奉承逢迎:『大居士深通佛法』,『见理精深』,『真是见道之言』。被奉承的也就飘飘然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忘了。凭固有的文字根柢,儒道思想,读几部经,看几则公案,谈禅说教,就是大通家了……」「为什么会这样?就是自己无知,却奉承逢迎,攀缘权势。所以,如果说有『四宝』,那只因僧宝不成宝,怪不得别人。我从不要求大居士的尊敬,(对佛法的理解)也从不会恭维他们,免他们陷于轻僧、毁僧,连学佛的基础──归依三宝的功德都不能具足。」导师爱护佛教的热情,溢于言表!仔细看看当今世俗干涉佛教行政的恶风,良有以也,怎不痛定思痛?愿有志革新佛教,复兴佛教的大德菩萨,三复斯言!则我佛教幸甚!

八、平实的作风

(一)避难

抗战军兴,烽火四起,人的生命毫无保障,体弱多病的导师,从普陀到武昌,一路战火,居然安抵重庆,还渡过了八年抗战。是什么力量支耕他呢?是一点小小因缘,也会死过去的意念,而使死神对他老人家不感兴趣吗?不!「从闻思而来的法喜充满,应该是支持我生存下去的力量。」为什么到四川?「追随政府哪!响应虚大师的号召(共赴国难)哪,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对我是完全不适用的。在我的回忆中,觉得有种(复杂而错综的)力量,在引诱我,驱策我,强迫我,在不自觉、不自主的情形下,使我远离了苦难。不致于拘守普陀,而受尽抗战期间的生活煎熬。……抗战来临的前夕,一种不自觉的因缘力,使我东离普陀,走向西方──从武昌而到四川。我该感谢三宝的默佑吗?我更应该歌颂因缘的不可思议!」旨哉斯言!这种见地和涵养,如果不在缘起正见上下功夫,何能至此?否则,一旦遭逢较大的顺、逆境时,恐怕就会誉也三宝,毁也三宝了!

(二)明己为人

一个人要真正的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承认自己的缺点,有勇气把它说出来,那就难上加难啊!「……从知识、感情、意志来说,我的知识是部分的,但以自己的反省来默察人生,所以多少通达些人情世事,不会专凭自己的当前需要,而以自己的见解为绝对的。我不大批评人,而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说到感情,我没有一般人那种爱,爱得舍不了,也不会恨透了人。……我缺乏对人的热情,但不会冷酷、刻薄。……身体的苦,在心力的坚强下,我是不觉得太严重的,(经济困难,也不会放在心上)。可是,遇到了复杂的,困扰的人事,我没有克服的信心与决心。大概的说:身力弱而心力强,感性弱而智性强,记性弱而悟性强;执行力弱而理解力强……我就是这样的人。然而,在来台湾以前,我不能认识自己。我的学友──演培、妙钦、续明们,也不能认识我,不免对我存有过高的希望。来台的长老法师们,也不认识我,否则也不用那么紧张了。……」为了《佛法概论》的风暴,导师喟然叹曰:「在这一次的经历中,我才认识了自己。我的申请再审查,还是理直气壮的。但在申请修正时,却自认『逃难时缺乏经典参考,文字或有出入。』我是那样的懦弱,那样的平凡!我不能忠于佛法,不能忠于所学,缺乏大宗教家那种为法殉道的精神。……辜负当年学友们对我的热诚!这是我最伤心的,引为出家以来最可耻的一着……」事后,导师还能心平气和的说:「我不自觉的,不自主的造了因,也就不能不由自主的要受些折磨了。」好在导师当年没有为教牺牲,不然,民国四十三年以后的巨着就无从问世了!那岂不是佛教界的一大损失呢?「慷慨成仁易,忍辱图生难!」导师的忍辱为人,宁非为我佛门四众弟子之福欤?长者风范,悲天悯人,道含泪恭读再三、中辍者再!

(三)治学教学

导师的学养、思想,详见于他老人家的著作,真正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虽不敢妄自臆测,但其治学的态度和精神,从《以佛法研究佛法》、《中观今论》、《成佛之道》等书里,亦不难见其一斑,尤其是愈后期的巨着愈见精纯!只要亲自拜读过的,就知真实不虚,用不着我再画蛇添足了。导师在《平凡的一生》说:「十三、四岁开始,就倾向于丹经、术数、道书、新旧约,而到达佛法。对佛法的真义来说,我不是顺应的,是自发的去寻求、去了解、去发现、去贯通,化为自己不可分的部分。我在这方面的主动性,也许比那些权力针赫者的努力,并不逊色。但我这里,没有权力的争夺,没有贪染,也没有瞋恨,而有的只是法喜无量。……」这法喜无量源于导师伟大的悲心宏愿,即早年已为佛教、为众生──人类而修学佛法的坚定意志,也成就了他老人家毕生治学的原动力──「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记得几年前,蓝吉富居士曾经陪一位从美洲来台的学者去拜访导师,那位学者问:「佛教的大藏经那么多,真有人能够全部看完?」导师回答:「以前确是有人阅过全藏的,我自己也看过几次。但是这种读经方法,并没有多大效果。」多么平实而难能啊!

至于学友的教导,无不善知其人的长短处,要皆能因势利导:对某人最尊严;某人最能干;某人口才好;某人有点好胜、好名;某人的处众处事,如遇了顺缘,就不能警觉而易种下了苦因;某人办事能力高;某人志趣高胜等等,无不了若指掌。好胜、好名的,勉其为名而珍惜自己。不善处顺境的,「希望能在不断的经验中,能从佛法的观点,容忍的、警觉的去适应一切,创造一切!」志性坚强猛烈的,示其「柔和」与「从容」。这种教育方法和精神,真是使人感到:「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四)病难

修行学佛的人四大不调,恐怕一般人觉得不是一件光彩的事,何况载之自传中,那是不平凡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到这种地步,连生死都坦然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民国三十年中秋,在缙云山的时候,导师腹部不舒服,「我想起来去厕所,身体坐起,两脚落地,忽然眼前一片乌黑,一阵从来没有经验过的异样疲倦感。我默念『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我不是祈求三宝的救护,而是试验在这异样的境界中,自心是否明白。接着想:『再睡一下吧!』这应该是剎那间事,以后什么都不知道了。……直到听到有同事敲门才再醒过来,发现满裤子都是臭粪。……这是由于腹泻引起的虚脱。前后昏迷了一点多钟,竟又醒过来了。我想,假使我就这样死了,也许别人看了,会有业障深重,死得好惨的感觉。然在我自己,觉得那是无比的安详与清明。我不想祈求,但如将来这样死了,那应该是有福的。」

这件事从更深一层的意义去看,启示我们只要如实地以智为导,将信心建立在悲智的正见正行上,去体见缘起无自性,那放不放光,临终是不是能预知时至?有没有烧出舍利子等神迹,甚至于遭遇车祸、横死等,都不足以影响、动摇我们的信心了!

(五)车祸

上述的例子也许有人认为导师一生病恹恹的,可能习惯了,但车祸情况可就不同,通常多病气弱的人较经不起外境刺激,尤其是突然的撞击或巨响。五十六年(六十二岁)冬天,导师去天母荣民医院作体格检查,车祸情况摘录如下:「……大卡车忽然向后倒退,撞在我们的车上,车头也撞坏了,汽车前面的玻璃,被撞得纷纷落在我的身上,大家慌张起来,我坐着动也不动。他们说我定力好,这算什么定力!我只是相信因缘不可思议,如业缘未尽,怎么也不会死的(自杀例外)。要死,逃是逃不了的,我从一生常病的经验中,有这么一点信力而已。」

这件令人吃惊的事件,导师却处之泰然,甚至深怕信徒大事渲染而使人造口业,适时轻描淡写的以「相信因缘」一语带过。不过还好,效用是在医院外医好了「身体虚弱极了,一点小小因缘,也会死过去的」──这几句口头禅。以上这些事实,岂是「一位只做学术研究而没修行的人」可能呈现的平实呢?

九、平实的接众

记得民国五十六年,师范大学中道社的学员一行,邀道一齐上报恩小筑拜访印老。当时导师病体未愈,但仍然慈悲开示:从读经入门次第,到一门深入的层次,旁征博引,如数家珍;谆谆善诱,如话家常;历一个多小时的殷切垂示,真如醍醐灌顶,感激涕零!六十八年,道曾于慧日讲堂,欣逢导师,方便请益,详尽垂示,几忘开饭时间!方解古人「废寝忘食」之义。

导师移驻妙云兰若和华雨精舍后,摄受大专佛学社团及各方学佛人士,可说是不遗余力!尤其是「研究佛法的立场与方法」,和「佛学三年读经课程」的提示,最为平实!嘉惠后学最切、最深!从学佛的动机和态度,到研究佛法的立场──根本原理,简明、扼要的剖析、陈述,平实无华、鞭辟入里。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法则,作为研究佛法的方法,拈出宗派演变的原理以及制度──戒律的真正意义和不共世间的特质──缘起性空。从把握「缘起」的最高通遍法则里,「才会了解佛法的制度与其他的所以不同。理论与制度有关。佛法称为『依法摄僧』。把握缘起的原则,在思想上、制度上,以及实际的修持上,都会有与世间不同处。」

导师更以两个方法来区别行者的言行是否符合佛法:一、所说的与佛法的根本义理是否相合?二、行为表现是什么样子?若光谈修行或劝人作善事,一般宗教也会啊!倘「用神通建立佛教,外道也会神通,佛教就和外道一样了」。「现在有些人,稍为修行,就说前生后世,谈神通,这不是真正的佛法。」从佛陀证悟、说法的史实来看,佛世尊不是那样!虽然身、语、意业三轮都可以教化,但是「佛法的重点是教诫轮,用语言来引导你,启发你,使你向上。」如是平实而不惮其烦的垂示,在侈谈特异、神通的今天,不特是对症的针砭正见,更无异是炎热里的清凉剂!

尤须拳拳服膺者,是导师苦口婆心的一再叮咛,研究佛法要能培养温故知新的精神,而且还要能受用佛法。因为佛法是宗教,终究是离不开实践的,「总是要我们减少烦恼,叫我们增长慈悲心,叫我们对佛教有热心,热忱,来护持圣教,还觉得众生非常苦恼,应该如何救度……。」时时用佛法来指导自己,警策自己,「真正学佛的人,要谅解人家的苦痛,要用佛法来熏陶自己,应该时常在佛法里改变气质,向来时常发脾气,脾气慢慢少发了,向来懒懒的不肯做事,慢慢肯发心了,这至少就有一点好处了……」假使连自己对佛法都没有信心和受用,还要拿什么教人家生信心呢?「如果你越学越烦恼……或者你学了自己觉得了不得,瞧不起人……」那就是和研究世间的学问一样,变成非佛教了!

十、最难得的平凡

导师的一生,充满着无数的平凡、平实:从出生、披剃、求学、来台弘化等等,既没有显赫的家世,也缺少了神迹瑞相;不特是不善交际,且口才平常;加上体弱多病,而且灾难重重;没有众多的徒众,也没有嫡传的法子;几乎是佛教界最最平凡的一位长者,平实得可敬、可亲!平凡、平实到没有我们置喙的余地。子曰:「吾无间然矣。」正因为平凡、平实,我们总觉得平易近人,平实可学!否则,岂不是变成「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了?近几年来,有些人很怕知识份子阅读妙云集,以及导师的作品,害怕他们变成太平凡、太平实,销熔了「高蹈的凌云壮志」!也有一些人为了怕平凡、平实而认真地研读,「当仁不让」,俨然不让导师专美于前!又有人怕形成「妙云风」、「妙云派」,更有人为求平凡、平实才去研读的。

总之,有人关心,有人研讨总是好事,但导师的平凡、平实功夫,又岂是等闲可一学而成的呢?不然,导师会喟然叹曰:「汝侪岂知我哉?」导师的平凡、平实,岂是我这枝秃笔,所能拟议的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愿导师法体康泰,久住世间。愿导师哂纳这一瓣心香的颂祝。

佛历二五二九年元月十五日书于台南妙心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