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传道法师:法句经讲记(四十二)


   日期:2020/7/13 0: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997.10.02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四十二)

释传道主讲

北传〈放逸品第十〉有二十章

南传〈不放逸品第二〉二一~三二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北传】

1.戒为甘露道 放逸为死径 

不贪则不死 失道为自丧

逸,音(佾)it8英直切

死,音(史)su2时矩切

径,音(敬)keng3求敬切

丧,音(宋)song3时贡切

【南传】

21.无逸不死道 放逸趣死路

无逸者不死 放逸者如尸

尸,音(丝)si1时姬切

这一章乍看之下,为首一句与最末一句,南北传的翻译字面上似乎有别,而意义实无不同。为首一句,北传作:「戒为甘露道」,南传则作:「无逸不死道」。印度语:「甘露」,犹言中国的仙丹,意即不死药,『佛法以此譬喻不生灭的涅槃』。1所以「甘露道」,即通往涅槃──贪、瞋、痴等烦恼永灭的「不死道」,这容易了解。但北传说「戒为甘露道」,南传却说「无逸不死道」,这就需要稍作解说了。

在上述的释品题中曾说:『不放逸』,是对于应断除的众恶,能防护不作;应修集的诸善,能够去行。这止恶、行善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是与『精进』意义相近的;不过,『精进是勤勇的策进,不放逸是惰性的克服。精进是破除前进的障碍,不放逸是摆脱后面的羁绊。』2『不放逸,即近人所说的警觉,……警觉一切可能对于自己不利的心情及环境,特别是顺利安适中养成的惰性。』3而精进,『如专从止恶行善说,即戒的总相。』4因为戒──尸罗的定义:『好行善道,不自放逸』,5即为止恶、行善。所以若就此止恶、行善义来看,「戒」与精进、不放逸意思相通,因此说「戒为甘露道」,与说「无逸不死道」无别。

第一句了解了,最后一句乃第一(、三)句的反面论述,意思也就不难理解了,以下即为释义:

北传说:好行善法、不作众恶的德行──「戒」,「为」通往解脱生死的涅槃道──「甘露道」之所必须;若不能防护身语意而「放逸」自己不修善、反造恶,则「为」步向无边生「死」轮回的路「径」。对外界可意或不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法,若能「不」起「贪」爱、瞋恚、无明,而能与明──智慧相应,「则」能不随之起惑、造业、轮回,而得以超越烦恼生死,契证「不死」的涅槃。反之,若所思、所言、所行违「失」甘露「道」必备的德行,则「为自」甘「丧」失法身慧命,而随业轮回生死。

南传说:能克服惰性而精进「无」放「逸」,勤修一切善、勇断一切恶,乃是步入生死烦恼永灭的「不死」涅槃「道」之所必要;反之,若多行「放逸」而向恶离善,则为「趣」向生「死」轮回之「路」。「无」放「逸」自己的身语意行而善加守护「者」,再能于戒的基础上进修定慧,则得契证烦恼灭尽的「不死」涅槃;而怠惰「放逸者」,却「如」漂流于佛法大海外的死「尸」一般流转无边生死。

【北传】

2.慧智守道胜 终不为放逸 

不贪致欢喜 从是得道乐

欢,音(翻)hoan1喜官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乐,音(鹿)lok8柳鹿切

【南传】

22.智者深知此 所行不放逸

不放逸得乐 喜悦于圣境

深,音(心)sim1时金切

悦,音(阅)oat8英罚切

北传说:有智「慧」的人能以「智」化情、以智导行,故能「守」护身语意,使合于圣「道」的要求,并且战「胜」烦恼,「终不为放逸」之行而怠惰于道业的修习。因「不」放逸于随逐「贪」、瞋、无明等烦恼之故,便能不因造恶而后悔;言行坦荡无悔,内心即清凉无热恼,而能得「致欢喜」安定。「从是」在身安心安中办道,终可「得」见「道」之究竟解脱「乐」。

南传说:「智者」因为「深」彻了「知」:『无逸不死道,放逸趣死路,无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尸。』「此」一道理,故能常自警觉、检束身心而使身语意「所行不放逸」。因为勤于断恶修善、所行「不放逸」的缘故,身心便能因不悔而「得」现法安「乐」。有智慧的人常「喜悦于圣」者解脱的「境」界──不忧不悔、不疑不惑、不忘不失,并深心向往而引为生生世世追求的目标。

【北传】

3.常当惟念道 自强守正行

健者得度世 吉祥无有上

行,音(幸)heng7喜竞切

吉,音【拮】kit4基一切

俗音(结)kiat4求结切

【南传】

23.智者常坚忍 勇猛修禅定

解脱得安隐 证无上涅槃

隐,音(允)un2英滚切

涅,音(裂)liat8柳杰切

俗音【摄】liap3柳劫切

盘,音(盘)poan5边权切

这一偈,北传的主词「健者」是放在第三句,南传则将主词「智者」放在第一句;「健者得度世」,北传《法集要颂经》译为『智者求寂静』,这可见「健者」意即「智者」。

北传说:「常当」在思「惟」修习中,忆「念」止恶、行善、清净心的「道」理,并且「自」己奋力图「强」将所信解、所思惟的道理实践在日常,令身语意能坚「守正行」──身不作杀、盗、邪YIN,口不说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心不起贪、瞋、痴念。勇猛又有智慧的「健者」如此相信、理解、行践,必「得」超越(「度」,超越)「世」间生死,证入贪、瞋、痴等烦恼永灭的涅槃。对佛弟子而言,这才是最为「无上」的「吉祥」!(「吉祥无有上」,「有」是助词、无义;「吉祥无上」即「无上吉祥」之倒装)

南传说:「智者」因为『喜悦于圣境』,所以「常」怀「坚」定的意志力与「忍」耐力,「勇猛」精进地「修」习「禅定」。定是精神专注、心一境性,在定中思惟观察无常、苦、空、无我的道理,终而引发无漏慧,即得「解脱」烦恼系缚,从此获「得」究竟的「安隐」(古代「隐」、「稳」二字音义相通)──悟「证无上」的「涅槃」。

南传二一~二三这三偈,有一个因缘故事称作『摩酰提利的阴谋』。这位摩酰提利生就一副姣好的面容,她父母亲心想:女儿长得如此貌美,理当为她找寻一个理想的男子婚配才是,但谁是全印度最能够与女儿匹配的人呢?左思右想,佛陀是最理想不过了!于是这对婆罗门夫妇就一厢情愿地前去向佛陀提亲。

他们不明白:世间情爱,不过是自我爱的延伸,佛陀是连最根深柢固的自我爱都断除的圣者,又岂会为世间欲爱而动心!佛陀因此对他们开示色身等五蕴无常、苦、空、无我之理,婆罗门夫妇听完佛所慈示的法要,当下即证第三不还果。在将女儿托付给她的叔叔之后,二人便出家修行去,不久旋证阿罗汉果。

父母虽然皆因聆佛教诲而蒙受法益,但一向对自己的容貌十分自负的摩酰提利,却在遭到佛陀的拒绝之后,由难堪转为瞋恨,并决意报仇雪恨。后来,她的叔叔将她献给优填王,她于是进了王宫成为国王的嫔妃。

优填王的王后珊蔓娣是一位德行、善根俱佳的女子,在她众多的侍女当中,有一位名叫久寿多罗的,每天都会为她去向花匠苏曼那买花。一日,久寿多罗在苏曼那家里听闻到佛陀说法,宿世善根深厚的她,就在闻法以后破我见、证初果。回到王宫,更将从佛亲闻的法义转述给王后及其他侍女们听,大家听得莫不法喜充满。自此,王后及其他侍女们就都以老师之礼对待她,而她的工作也因此改为佛陀法音的传述者。

王后与侍女们因为得到闻法的喜悦而对佛陀深生孺慕之情,虽很想当面顶礼佛陀以表达心中的感恩,却害怕国王反对,只好在佛陀游化布教、经过王宫之时,在王宫建筑的壁上凿洞偷偷瞻礼。此一举动被摩酰提利知道以后,她原来对佛陀的忿恨,便一股脑儿地全转嫁到王后及其侍女们身上了。貌若天仙而心如蛇蝎的她,就向国王进谗言,说王后及侍女们在壁上凿洞,而且对国王不忠实。然而这恶意的谎言却未动摇国王对王后的信任,在知道事情的原委之后,国王既不生气,也未追究此事。可是摩酰提利却不肯罢手,她不仅继续中伤王后,甚至捏造王后企图杀害国王的事实。

一次,她知道国王带着琵琶要到王后那里去住几天,就将一只蛇藏在王的琵琶里,再以花朵将音孔遮盖起来。之后,她又虚情假意地对国王说她有不祥的预感,请国王不要到王后住的宫殿去。国王不以为意,她也就以担心国王的安危为由,跟随前去。到了那里,她趁着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就将琵琶音孔上的花朵拿开,让里头的蛇跑了出来,溜到王后的床上嘶嘶作响。

国王惊见王后床上有蛇,剎时失去理性,竟误信摩酰提利的谗言为真,就要王后及侍女们全部站成一排,准备以浸过毒药的箭来射杀她们。王后在此生死关头,不但面无惧色,还以慈悲的眼神悲悯地望着盛怒的国王,而她的侍女们亦因对佛法的信解而心无怖畏。说也奇怪,一向射箭神准的国王,此刻居然失了准头,连他自己都觉得不可置信!怒火也顿时得到平息。他相信这个奇迹是在告诉他:王后是无辜的,所以他不但没有罪责王后,还准许王后礼请佛陀及弟子们入宫应供说法。

摩酰提利的阴谋是失败了,可是她的瞋恨并未止息,反而又策画了一个自认为万无一失的计谋:要她叔叔到王后住的地方去纵火,而她的叔叔也果真依言去做了。可敬的王后与侍女们,在危难当头,丝毫无懔于熊熊的烈火,而只管用功禅坐,因此在宫殿倒塌前,多数人在修行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甚至也有证二果的。

等到国王得知此事赶来,一切已然太迟,他开始怀疑这是出自摩酰提利的诡计。只是这一次,他学会不动声色,反而对她言不由衷地说:『王后在世时,我无时无刻不在提防着她,唯恐哪天遭到她的毒手,如今我可高枕无忧了!真不知到底是谁帮我除却了这心头大患呢?想必是深爱我的人所为吧!』

摩酰提利听了心中窃喜,就马上接口说:的确是她要她叔叔纵火将王后等人烧死的。国王套出实情之后,就佯称要大行赏赐她的这一班亲友,遂要他们进宫去,而其实是要一并处决他们,狠毒的摩酰提利因此终尝作恶的果报。佛陀知道这悲惨的事件以后,就对众比丘开示了以下的这三首偈颂:

「无逸不死道,放逸趣死路;

无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尸。

智者深知此,所行不放逸,

不放逸得乐,喜悦于圣境。

智者常坚忍,勇猛修禅定,

解脱得安隐,证无上涅槃。」

以此期勉比丘应当常不放逸,精勤修道,才能解脱众苦,获得究竟安乐。(待续)

【注释】:

1.印顺导师,《成佛之道》(增注本),页202。

2.印顺导师,《佛法概论》,页184。

3.印顺导师,《佛法概论》,页185。

4.印顺导师,《佛法概论》,页223。

5.《大智度论》卷一三(大正25.153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