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传道法师:法句经讲记(二十五)


   日期:2020/7/13 10: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1997.09.04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二十五)

〈惟念品第六〉十有二章

贰、释颂义及因缘

2.是则照世间 如云解月现 

起止学思惟 坐卧不废忘

云,音(云)un5英群切

坐,音(造)ts 7精道切

卧,音(悟)ngo7

废,一音(诲)hoe3喜【过】切

一音(费)hui3喜贵切

本偈的一、二句与三、四句,宜为倒装句;若将其还原为:「起止学思惟,坐卧不废忘;是则照世间,如云解月现。」则语意上,当更易于明了。

这是说:在日常的「起」心动念与住「止」休息中,若能运用修「学」安般念的功夫,时时反躬「思惟」,举凡行、住、「坐、卧」,皆「不」荒「废」遗「忘」藉由观呼吸等身受心法念住,以觉知自心。如「是」修习多修习,「则」终能在定中引发真慧,「照」破身心「世间」的无明暗暗,一「如」乌「云」消「解」,而皎洁的明「月」便自然显「现」一般。

偈中的「起止学思惟,坐卧不废忘」,其实即正念曾习缘,并且念兹在兹地安住所缘,此即八正道中正念的修习。如前所述1,佛法的修学,旨在解脱烦恼、净化世间,这所以不同于外道的竞修深定(只在乎定境的高深渺远),而重在依定修发无漏慧、趣解脱。易言之,修定之于佛法,是方法、是手段,而非目的;所以,在佛所宣说的诸多法门中,绝不单独劝修禅定,而或略说定慧兼修(如七觉支),或进一步说戒、定、慧三学,或更广说为八正道的修学。

『正觉解脱的正道,经中虽说到种种的项目,但八正道是根本的,是一切贤圣所必由的。』2释尊甚至在临入灭前,仍对最后的弟子须跋陀罗开示说:『若诸法中无八圣道者,则无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以诸法中有八圣道故,便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3足见依『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唯一而不许别异的正道。』4舍此八正道,尽管灌顶、印心、接心、加持,依旧于我们的生命,于我们的烦恼障垢,起不了什么根本的作用。舍此八正道,尽管说修说证、说无我说寂灭,依旧不离自我执见而无缘解脱!故说此八正道,是超凡入圣,必不可缺的八种成分。

这八种成分即:正见、正志(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见,包括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所谓世间正见,即正见有善有恶(有道德与不道德)、正见有业有报(果报必依自己造业招感而有)、正见有前后世(三世因果)、正见有凡夫的生死流转与圣者的还灭解脱。若得进一步超胜世间,而如实知见四谛、缘起,那才是能引向解脱的出世正见。

正见,并非世俗知识一般,仅止于名言概念而已;而是将所信仰、理解的佛法义理,化为自己的见地与思惟,进而立志求其实现──这便由正见而引发正志(正思惟)。

当我们内在的思惟慢慢佛法化,那必然会自觉身语意三业的杂染不净,而有离染向净的欲求生起,于是即有见于实际事行──正语、正业、正命──的正行表现。正语,是口不说妄言、绮语,不恶口、两舌;而说法语、如实语、爱语。正业,是身不犯杀、盗、邪YIN等恶行;而做一切合理、利人的行为。正命,是不从事佛法、国法所不容许的职业;而营为正当合理的经济生活。

正精进,可说为离恶向善的努力,也可说为适切而恰到好处的调整──既使自己在止恶行善的努力中,不致过于猛进,也不致过于懈怠;又使戒定慧三增上学,或六度四摄得以均衡修习,故又名正方便。正念,是对于正见所确认、正志求其实现的佛法,明记不忘并能忆持对治,所以是修习正定的方便。因正念的系念不忘而得一其心,就是正定。得正定,目的在于修观慧:初由有分别、无执着,进入无分别、无执着,终而定慧相应正解脱,这便是由八正道行入涅槃的始终过程。

八正道的内容,实即戒、定、慧三增上学。如正见、正志,是增上慧学;正语、正业、正命,是增上戒学;正念、正定,是增上定学;正精进则通于戒定慧三增上学。八正道之所以以正见(慧)为首,是侧重在他的先导;但是列正定于最末,则并非将其视为最终的目标,而要在正定中现证无漏慧,才算终极完成。这与三增上学将慧学置于末后,重于最终的慧证,可谓殊途同归。

所以不论八正道或三增上学,可以说其修学次第皆为:依戒成定,依定发慧,依慧得解脱。但这不是说戒修好了就自然成定,定修好了就自然发慧,慧修好了就自然得解脱。戒、定、慧三学的成就,诚然各有其修习的内容与阶次;但三者之间:戒学的成就,是为修习定学强而有力的因依(故称为增上戒学);定学的成就,是为修习慧学强而有力的因依(故称其为增上定学);而慧学的成就,又为证入涅槃强而有力的因依(是故称之增上慧学)。所以要成就正定,必依于正戒正行;要得般若智慧,又必依于正定的引发,这是三增上学彼此相摄相依的次第关系。

本品〈惟念品〉虽在品题中,劝发学人『内思安般,必解道纪』;但是要能悟『解道纪』,终究不仅仅依于『内思安般』即得。因偈颂本是不了义的文体,囿于句数、字数的限制,有时是不得不简略而说。克实而言,『正定必由正确的理解,正常的德行,心安理得、身安心安中引发得来。』5所以释尊才慈示:『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6可见修定之前的预备工作:『净其戒,直其见』,对于成就正定,是多么重要了!回应到本偈所说的,要能「云解月现」、朗照世间,这亦非独独「起止学思惟,坐卧不废忘」就能达到,而还是要戒定慧三学齐修,才有可能!

3.比丘立是念 前利后则好 

始得终必胜 誓不涎生死

后,音(户)ho7喜度切

始,一音(矢)si2时纪切

一音【四】si3时记切

誓,音(詍)se7时地切

俗作(世)se3时计切

覩,音(堵)to2地古切

死,音(史)su2时矩切

偈中虽但称比丘,佛世四众弟子中,也确以比丘为首、为代表;但佛称比丘,实涵盖对四众弟子的教育,不可不知!因此本偈宜解说为:不论是随佛出家修行的「比丘」、比丘尼二众,或者在家学佛的近事男、近事女二众弟子,均应树「立」依于正道修行的如「是」正「念」──『守微之始,内思安般』,以进修戒定慧。有此正念正思,即会趋使自己的身语意三业行离于恶而向于善;如此,不但在生「前」──现生即可得到佛法的「利」益,「后」世「则」亦获致与善相应的胜「好」果报。

为什么要『守微之始』呢?因为一切的大善大恶,莫不由众多的小善小恶积集而来;只为我们的一念不觉,任凭它由微小而转广大,才因此长夜流转,迷惑受苦。只要我们在起心动念之初「始」,即有所省觉,而使众恶「得」止、众善得行,假以时日,「终必」超「胜」烦恼魔障,达成自「誓」终止轮回、「不涎生死」的愿求。

※※※※※

凡夫众生,没有不希望自己的一切,越来越符合自己理想,越来越臻于美善的。一般人信仰宗教也是如此,无非为了希求现生及来世的福乐,甚至更进求究竟解脱之乐。但是有些人却抱持错误的观念,误以为:现生苦一点没有关系,只要下辈好就好了!这种思考,与正确的因果观实在相去甚远。

依佛法说:要得善报,必先造善因,还要有善缘相继,才能成就;未尝造作善因善缘,又何由获致福乐的善果呢?现生苦,固可能因为先世造作的恶业成熟而尝受苦果;但也可能是来自我们现生错误的观念、行事,与顽劣的性习所招致。倘若我们不从引生烦恼恶的根本原因去解除它、去改变它,受苦而不探究原因,那只有随逐无明迷惑而更造恶业、更受苦果了!所以现生苦,来世便可享有福乐,这是一点都不符合佛法的因果观的。

假使我们现生福薄障重,那我们应该深生惭愧,惭愧自己在今日之前未曾广结善缘,未曾造作福利他人的言语身行,所以才福缘浅薄又障难重重;而更应努力地把握服务他人、利乐他人的机缘,多布施奉献(不限于金钱财物的)、多忏悔发愿,多充实自己、修养自己,深信一切慢慢就有好的转变。

这比起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一点都不思自我改进,是好得多了!不过这种釜底抽薪、从因地去改变的方法,却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尝试的,因为那得经过长久的时间,才看得到成效,更重要的一点是:要面对自己的丑恶,实在太难了,遑论去改变自己!于是乎,多数的凡愚众生,就会选择从果上去改变,这所以帮人改运、消灾、加持、祈福者,永远门庭若市!

佛法难闻,但更难的是依佛法去改正自己的烦恼恶行,因为我们太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去观待一切,去思惟一切,去臧否一切了,所以永远是别人有错,而自己无辜;甚至自己还要扮起正义的代言人,来仲裁一切、批判一切!

但是,我们真能确定:事实就如我们所认知的这般吗?前因后果,我们不知;来龙去脉,我们不明;但是我们却可以摄取自己所『眼见』、所『耳闻』的这一段来相信,或者说来臆测,甚至传耳语、不断的耳语!而从不曾质疑事实可能有另外一种版本!

然而,事实重要吗?对某些人而言,或者,事实如何是并不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他认定』那是事实,这才是重点!但,这符合我们学佛求真的本怀吗?『慎无(勿)信汝意,意终不可信。……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6佛于《四十二章经》是如此慈示我们的。

我们的认知、思考,固然对外界起着影响;但它实际上更直接地影响了自己和自己往后的一切。在我们选择相信一方时,是否真该留意自己之所以选择相信的心态,到底为何?我们是否也从其中『看到』了自己真实的一面呢?

修学佛法,总要让佛法与我们的生命产生关联,让佛法的甘露法益滋润净化我们的烦恼。虽然是一介凡夫;但是在我们『自受用』法益之余,与我们有所接触的人,应该也或多或少可以分享到那分『他受用』的法益吧?如果学了佛,还是世俗一般,甚至比寻常人更差,佛法是一边,而我们在遥远的另一边,那我们真的应当汗颜!尤其一般人对佛教徒、对出家人的要求,又总是高于标准之上,身为佛弟子的你我,能不深自惕励吗!

佛法如甘露,只一滴便足以带来沁心的清凉和喜悦;但是这清凉喜悦,必先通过对自己的严厉省思与批判──未必大死一番啦!至少把自己和一切一切都通透认识个清楚,然后才能得到。

世间是相对的存在,如果这世间没有苦难,那就不会有「誓不涎生死」的出尘罗汉,也不会有誓拔众生苦的大悲菩萨。如果不曾经历这世间的苦难,那我们可能无由认识真实的自己,也无由得知一切的苦难原不是来自于外,而是根源于自己的烦恼愚痴!正因为这世间有苦难,才更显出佛法在世间的弥足珍贵!所以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啊!应该俯首感谢自己所遭遇的这一切,更当誓愿生生世世不离佛法的修学!

4.若现身所念 六更以为最

比丘常一心 便自知泥洹

更,一音(经)keng1求经切

一音【庚】kin1

一音【羹】ken1

洹,音(凡)hoan5喜权切

修学佛法,倘「若」我们「现身」(现生)「所」系「念」、『坐卧不废忘』的,都是『起止学思惟』,都是八圣道的修习;又能不分日夜「六」时(「更」,时。印度的计时单位,分日夜为昼三时、夜三时),「以」此作「为」我们的「最」极理想。那末,随佛出家修行的「比丘」也好,在家居士也罢,即能「常」得专「一」摄「心」,要入于正定,也就不为难了!如能于正定中修习观慧,一朝定慧相应、破我执见,「便自知」得证贪瞋痴永灭的「泥洹」(涅槃),不复轮回生死!(待续)

注释:

1.请参见『妙心杂志』91期(2006.1.1出刊)。

2.印顺导师,《佛法概论》(新修订版)页221。

3.《长阿含.游行经》(大正1.25上、中)。

4.同注2,页225。

5.同注2,页227。

6.《杂阿含经》卷二四.六二四经(大正2.175上)。

7.《四十二章经》(大正17‧723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