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永本法师:禅七探究


   日期:2020/7/20 15: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禅七探究 

永本法师

人生的目的,不外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进而实现真实的自己。但在世事多变,迷妄不安的人生中,有多少人为生命的意义、生活的目的在摸索、探寻?有的人进而投入宗教活动的领域中,去穷究人生奥秘之所在。禅七即是最为现代人所乐衷参加的活动之一。今就禅七的意义、产生的源由、参禅的目地与方法,作一说明。

(一)意义:

所谓「禅七」,即指专修禅宗法门者,为求在短期内得到最佳的修行成果,常作限期之修行,通常多以七日为期,故称为禅七,或称打禅七。《禅门锻炼说、入宣搜括》第三言:「欲期克日成功,则非立限打七不可。立限起七,不独健武英灵奋迅百倍。即懦夫弱人,一心入保社而心必死,亦止捐身而舍命矣!故七不可不限也。」

此就「禅七」的意义而言。而打七,非一七、二七、三五数七,夫七者,指吾人之第七末那识。第七识是自我本体的意识心,沾染了贪、瞋、痴、慢等色彩,如喜、怒、哀、乐、爱、恶、欲等,修行人必须返观自己这些毛病,了解妄心之虚幻不实,逐渐抖落情尘。打禅七,即是于此时日中,针对第七识之执取,以各种参究方法,放下一切,打断妄想,还回本来清净之自心。

(二)源由: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

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但大都是严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于人,或靠信徒之供养。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风俗与制度文化之差异,隋唐以前的中国僧众,有些必须靠帝王、大臣们之信仰供养,才得以维持生活。

达摩祖师渡海东来,传佛心印的禅宗法门,便是中国初有禅宗的开始。传至六祖以后,四方学者群集,禅宗一派,如日东升,光茫万丈。其中以江西洪州百丈怀海禅师,首称趐楚。改变东来规范,创立丛林制度的,就是马祖和百丈师徒。百丈创立丛林清规,主张以自耕自食为主,以募化所得为辅的丛林生活制度,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警训。

而禅堂为选佛堂,立限七日以资选佛,自宋以来渐成禅宗特则;精进禅七并与参禅一旨相合,而行于天下。禅宗丛林,每逢冬日农事已了,更无其它杂务,便举行克期取证的修行,以每七日为一期,叫做打禅七。在禅七中,比平日更要努力参究,往往每日以十三、四支长香(约现今80~90分),作为用功标准。大约睡眠休息时间,昼夜合计,也不过三、四小时而已。后世各宗派,鉴于这种苦修方法的完美,就兴起各种七会,如念佛七等。有这样苦志劳形,精勤求道的精神,日久月长,无疑的,必能造就超格之人才。

(三)参禅目的

参禅的目的,究何所在?简单的说,在明心见性。心性者,众生本源,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不受后有,度已度人,普利群生。明心见性,必须真参实证,非徒能诵经、说法便谓之。昔香岩和尚在百丈禅师处,聪明灵利,问一答十,被沩山问「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便茫然莫对。归房将平日看过文字,从头要寻一句酬答,竟不能得,乃自叹曰:「画饼不可充饥」。可见,禅是心灵的智能,无相无状,既无固定言说,也无具体实物可依付,它是本心纯朴的自然呈现,唯有亲证、亲悟、始知究竟。

「看话禅」的提倡者,北宋的大慧宗杲禅师,在其语录卷二十四,也提到:「衲子参禅要明心地,秀才读书须当及第,读书五车而不及第,终身只是个秀才,唤作官人即错。参禅衲子心地不明,则不能了生死大事,身只是个破凡夫,唤作佛即错。以参禅学道不为别事,只要腊月三十日,眼光落地时,这一片田地四至界分,着实分明,非同资谈柄作戏论也。」

秀才读书未必是为了功名利禄,有真才实学,才知做人处事之理。参禅学禅,也未必一定要成佛作祖,扬名立万,不过好歹总要一门深入,明自心、见自性吧!如连自己都度不了,那还度什么众生?行什么菩萨道?故参禅的目的,明白自己心地,才是本份事啦

(四)参禅方法:

唐、宋以前的禅师们,教导弟子参禅时,并没有固定的方法;宋代以后的禅师,教导弟子开始采用公案和话头,如近看话头时,大都是「看念佛谁?」和「拖死尸的是谁?」乃至看「睡觉的是谁?」来观照自心清净觉体。虚云老和尚所提倡的修行法门,就是以参究「念佛者是谁?」这一话头为主。

虚云老和尚对禅法有作系统的介绍,在〈禅堂开示〉的「禅七」开示中。一开始,他提到习禅前的四个必备条件:

1.深信因果,2.严持戒律,3.坚固信心,4.决定行门。而后说明参禅方法中,以「话头与疑情」和「照顾话头与反闻闻自性」,是其禅法之重心。何谓话头?《法汇》上说:「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遍。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这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一念未生之际。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顾话头。」

其次「反闻闻自性」是《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所说的法门。虚云老和尚在「照顾话头与反闻闻自性」一段中说:「……「闻」和「照」没有两样。若用眼睛来看,或耳朶来听,便是循声逐色,被物所转,叫做顺流。若单单的的,一念在「不生不灭」中,不去循声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顾话头,也叫做反闻闻自性。」Z& \%

由此可见,所看、所观察的话头,则是「反闻闻自性」中的「自性」,亦即幻生幻灭的万事万物中,本自不生不灭之心体。又「疑情」又是什么意思呢?虚云老和尚是如此解释着:「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何谓疑情?如问念佛是谁?人人都知道自己,但是用口念呢?还是用心念?如果是用口念,睡着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他;疑念不在,再轻轻提起。」

从这段文,可以清楚看出,所谓「疑情」,乃是对那颗生起万物之心体之探究与观察。而「念佛是谁」,着重在「谁」字。如穿衣吃饭的是谁?屙屎的放尿的是谁?打无明的谁?能知能觉是谁?「谁」字一举便有,最容易发起疑念。《法汇》中还说到初心的人,所发的疑念,忽断忽续,忽熟忽生,谨可叫做想。渐渐狂心收歇,念头有点把住了,才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知道何处所,身心何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才叫做疑情。

所以,参禅的人,必须借着定的力量,来生起参究的疑情,于六根的一切境界因缘中,观照自心,方能契入本心,悟出清净之自性。

(五)过程:

禅七当中,完全禁语,不得攀缘,用以收摄六根,在心念上用功。第一、二天,十支香下来,平常没有打坐经验的人,双腿疼痛,苦不堪言。又因腰酸背痛,杂念丛生,幻象俱增,心不得平静。但如能思惟这念烦恼的心,以调息方式,来对治散乱,仍能消除这千头万绪的心念。

第三、四、五天中,身心稍能定下来了,可开始学习参话头。于起心动念处起疑情,最后澄清此念,回归自性,达不生不灭之境。

在参的过程,种种烦恼的业识种子会现前,这时要提起正念,不管一切的人我是非、善恶分别境界,只要照住那念心不乱,定力自会现前。

第六、七天,心也定下来了,也能坐稳了,动静之相,皆能清楚明白身心会感到好舒畅、自在、喜悦,能感受「静」的心,与重生的欣喜。修禅的心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真要说,它会让你有「刻骨铭心」的感受,但「消归一念无生处,此意如何把似君?」

(六)结语:

参禅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了解自己生命的奥秘。透过禅七的修持,把日常生活中的杂念澄净,学习如何活在「当下一念」。等你回到世俗生活中,不管环境如何变化,「放下」时,一念不生,心无所住;「提起」时,念念皆是善念。使自己在任何时候,内心都是自在无碍,更踏实提起生活意义,发挥心性的潜能妙用,使家庭更美满,人生更具有生命意义。当然,禅七也是为了使生命蜕变,使内心智慧展现,作有方向、目标之提升,还我本来面目,明心见性更是其主要关键。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