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永本法师:天台小止观 对治瞋恚的慈悲观


   日期:2020/7/21 7: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对治瞋恚的慈悲观
 
慈悲观是对治多瞋众生的观法。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瞋恚如毒火,能破坏一切善法功德,损人不利己,是堕三恶道的根由,只有柔和清凉的慈悲,能息灭瞋恨热恼。
 
瞋恚的现象,不出三种:常常无端发怒,恼害别人,是违理的瞋恚。被人欺侮或恼害自己的亲人,或自己行善却见别人为恶时,生起瞋心,称为顺理瞋。自认为观点、看法才是对的,别人所说都是不对的,因此与人诤论,生起瞋心,称为诤论瞋。
 
慈,是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成就与功德。悲,是同情别人的失败与痛苦,并想办法协助他去除痛苦。佛陀开示,对所有众生都要慈悲的「生缘慈」来对治违理瞋;跟你有关系的一切众生,都要行慈悲的「法缘慈」,来止息顺理瞋;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无缘缘慈」来对治诤论瞋。
 
修学慈悲观,先要反省自己修行不能得力,没有禅定、智慧,皆由业障所致,一切业障皆由「心」与「境」而来;「心」指我们自心;境即亲属、冤家、无关系的中间人等外境。如何修学慈悲观?
 
一、对自己最亲爱的人行慈悲
思惟自己从过去至今,对自己的父母、师长等长辈,未善尽孝道,不能知恩、感恩、报恩,现今深觉惭愧、忏悔,愿以佛法尽孝。当我身心获得快乐时,如寒时得衣、饥时得食、病时得愈、贫时得财、贱时得荣、急难得救助;我今世的父母、师长等一切长辈,也能如愿。我得佛法智慧时,他们都能跟我一样,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
 
其次,思惟自己从过去至今,对兄弟姐妹、法亲眷属、同参道友等平辈,未尽劝善规过、相互勉励之责,或心存嫉妒,幸灾乐祸,不知相互包容、互助合作,现今深觉惭愧、忏悔,故将所有功德回向给他们。接着,思惟自己从过去至今,对子女、学生等晚辈,未尽教养之责,疏于指导关照,如今愿以佛法利益下亲,将所有的功德回向给他们。
 
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如随作善缘,得到好的善应,都可以作功德回向,时时提醒自己,慈悲心念的修习。{26}                                                      2004.05.06
 
除了对最亲爱的眷属行慈悲外,跟我们没有关系的一切人等,也应该行慈悲。  
 
二、对一切非亲非故的中间人行慈悲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是未来诸佛,是故非亲非故的一切众生,亦与我们有缘,亦该将功德随喜回向给他们。当我身心获得安乐、利益时,我也愿意将功德回向给现在今世、过去累世,一切非亲非故的人等,使他们皆能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护持正法,永不退转。当他们有苦难时,自己也会施予协助,纵然未能采取实际行动,心中也应该存有深厚慈悲心。例如,平常外出也会见到许多不相识人等,都可以用来思惟,系念不断。
 
三、对一切的冤憎人等行慈悲
所谓冤憎,便是对于自己不友善者、破坏者、毁谤者、打击者、无理取闹者。修慈悲观的人,要对治自己的瞋心,对己的冤憎者更要行慈悲。所谓「冤家宜解不宜结」,现在,我愿以佛法利益功德,回向给我的冤亲债主,乃至我的父母、师长、兄弟、姐妹、配偶、同参道友,乃至今世我的子女、学生等一切晚辈,他们所结下冤仇的冤亲债主们,使他们皆能业障消除,增福增慧,发菩提心,护持正法,永不退转。
 
为什么要对怨憎的人行慈悲呢?《坐禅三昧经》提出七项理由:
1.怨憎的人,尚有许多好事,我怎么可以因一怨而抹杀他的善功德呢?!
2.应当观想,那人在过去无量世中,可能曾经是我的亲眷,岂可因现世的怨恨,而更生怨恶。我应忍辱,使自己得善利。
3.修学慈悲观,功德无量、慈力无边,我岂能不修?
4.当再思惟,如果没有这些逆境、怨憎,我就不会有修忍辱波罗蜜的机会,所以,怨憎者是我的善知识,我应对他行慈悲。
5.再进一步思惟,瞋恚者受报很重,众恶中之最,我现在再以瞋加诸他身上,瞋火难以控制,虽说要害他,事实是自己害自己。
6.接着思惟,外表穿着法服,内心修忍辱行,是谓修道者,岂可因此瞋恚,而改变修道的本质,遮蔽清净的心。
7.我们的五蕴身是众苦聚集,如刺刺身,何忍更添一苦?所以当守护心念,以忍止怨。
 
修习此观行的目的,在于断除瞋心,长养慈悲。若能依之修习,定能转化瞋恚之心,长养大慈悲心,进而正顺解脱之道。{27}
2004.05.07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