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其它法师:略说佛制安居的时代意义(普正法师)


   日期:2020/7/25 19: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略说佛制安居的时代意义

普正法师

四川遂宁广德寺住持普正

雨季安居(Varsika)是佛制戒律之一。其制定因缘如《五分律》所说:“佛在舍卫城,尔时诸比丘春夏冬一切时游行,蹈杀虫草担衣物重疲弊道路。诸居士见,讥诃言:‘此诸外道沙门、婆罗门,尚知三时,夏则安居,众鸟犹作巢窟住止其中,而诸比丘不知三时,应行不行,常说少欲慈愍护念众生,而今践蹈,无仁恻心,无沙门行,破沙门法。’诸长老比丘闻种种诃责,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问诸比丘:‘汝等实尔不?’答言:‘实尔,世尊。’佛种种诃责已,告诸比丘:‘不应一切时游行,犯者突吉罗。’从今听夏结安居。’”

所谓“三时”,按照玄奘法师的说法,“如来圣教,岁为三时,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热时也;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雨时也;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寒时也。”按照上述《五分律》的记载,佛陀制定“夏安居”的原因是,比丘们在雨季游行,容易踩杀路上爬行的虫子,踩断地面上的草木(印度人认为这也是有命根的),而且道路泥泞,比丘负重行走,容易破坏道路,也就是说,佛陀制定安居戒律,除了慈忍不杀之外,还有保护环境的考虑;有关制定此戒的因缘,《四分律》除了“蹈杀生草木”外,另有“夏月天暴雨水大涨,漂失衣钵、坐具、针筒”的记载,亦即比丘在这个季节出行不安全,容易损失财物甚至危害生命;《十诵律》则单纯认为雨季游行会“践蹋生草,夺诸虫命”。总起来看,佛初制安居戒律,主要是从比丘雨季出行不合时宜的角度出发的。等到普遍实行安居戒律后,佛陀发现比丘集中修学三个月,不仅可以远离世人讥嫌,更有利于弟子们的道业进步,如道宣律师所说:“坐夏离三过:一、无事游行,妨修出业;二、损伤物命,违慈实深;三、所为既非,故招世谤。”(《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

佛陀时代雨季安居的困难之一是安居的地方不太好找。按照《四分律》的记载,当时比丘有“露处安居”者,结果三个月下来,因为风吹日晒而“形体黑瘦,皮肤剥裂”,还有在树上安居者,大小便使得树神瞋嫌,还有“在无救护处安居为贼劫夺”者,“在冢间安居为非人所恼”者,“在空树中安居为毒虫所困”者,“在皮覆屋中安居鼻内生肉”者,这都为佛陀所禁止;还有在树下、山窟、船上、小屋等处安居者,当时规定山窟、小屋只要“起不碍头,坐趣容膝,亦足障水雨”就可以了,也有依随牧牛者、压油人、砍柴者安居者,他们移动,比丘们也只好跟着移动,固定“依聚落安居”并不是普遍实行的方法,至于建立僧伽蓝集中安居更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

当时雨季安居的困难之二是饮食供养不易筹办,如佛陀有安居三月食马麦之传言,再有一年因为闹饥馑,前往摩竭国安居的比丘们饿得“羸瘦憔悴”,前往婆求末河的比丘们因为虚妄称赞而较易获得饮食,结果遭到佛陀的呵责。又因为种种原因比丘不得不外出,故有七日乃至四十日开遮之举。

当时雨季安居,对于比丘们的“作业”佛陀并无专门规定,大体是根据自身情况继续进行修行而已。佛陀安居期间多有为弟子说法的记载,而证得无学果位的佛弟子也有为众人讲说佛法乃至营建僧伽蓝者:

尊者富楼那……至西方输卢那人间游行,到已,夏安居,为五百优婆塞说法,建立五百僧伽蓝,绳床.卧褥.供养众具悉皆备足。

——《杂阿含》311经

有的弟子趁着安居勤修本业,务使有所成就,如:

“调达未得神通,不能得去,羞耻益深,便作是念,我今当问修神通道,便往白佛,愿佛为我说修通法,佛即为说,调达受学,安居之中便获神通。”

——《五分律》卷3

“唯富那奇,结使深重,佛为说法,未能畅达,精诚困笃,始入初果,勤精修习,无有休懈,时诸比丘,安居日近,佛听各各随意安居,时富那奇,往白佛言,弟子欲往至放钵国安居三月,唯愿见听。……时富那奇,于彼国中,勤修不懈,尽诸结使,心忽开解,获无漏证,安居已竟,便辞檀越。”

——《贤愚经?富那奇缘品》

弟子们安居期间修行本业,修行中遇到的问题则可等到安居结束后集中向佛陀请问:“尔时诸比丘,各处异国,随意安居,经九十日安居已竟,各诣佛所,谘受圣教。”

——《贤愚经?七瓶金施品》

另有年少比丘,还未娴熟进修道业者,则正好趁安居之时多向上座比丘学习,上座比丘应加以摄受,这是佛欢喜的“正法”:“夏安居……诸年少比丘,往诣上座比丘所,礼诸上座足已,于一面坐。时诸上座比丘作是念:我等当摄受此诸年少比丘,或一人受一人,或一人受二三多人,作是念已,即便摄受,或一人受一人,或受二三多人,或有上座,乃至受六十人。”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

统观佛陀时代结夏安居的戒律,有一从消极遮止意义而向积极的专心修行意义的转变。这一精神完全为汉传佛教所继承,其概括结夏安居的意义为“进道护生”(白云守端禅师)、“克期进修不舍寸阴,护惜生命行兼慈忍”(《百丈清规》),且“进道”的积极意义超过了“护生”,因为汉地终究不同于印度雨季之草木繁茂、蚊虫孽生,“禁足护生”的意义甚至可以略而不提,如龙门清远禅师所说:“故我释迦如来在日,建立个方便门庭,亦无如许多事,每至结足安居,不相往来,各各求证道果,于九十日中,或有所得,或无所得,或有疑虑,或无疑虑,或有罪,或无罪,至休夏自恣之日,方诣佛所,各呈已见,求佛印可,故谓之自恣。”(《古尊宿语录》卷31)

在此基础上,汉地佛教的安居之戒制又有所损益:

一是冬参夏讲(学)制度的设立。汉地并不存在雨季不方便出行的问题,倒是冬季严寒,行旅颇为不便,于是汉地一些禅宗道场仿照夏季安居的办法,制定“结冬”之制,即从阴历十月十五日到次年正月十五日集中坐禅。

二是各宗派形成不同的安居模式。如上述禅宗道场施行“冬参夏讲(学)”制度,主要是从方便修学本宗道业的角度出发的,至于律寺,则趁安居之时,专门精研戒律,如《沙弥律仪要略述义》认为,“夏者盛也,谓万物茂盛之时也。佛制受戒者,至于夏间,应当加工用行,精进修持,亦如万物茂盛。”由此形成“坐夏”、“夏腊”的观念。而见月律师认为夏季安居中比丘当依广诵毗尼的律师为依止,并针对不同的修学层次登记有“依处不依人,依人不依处”的规定。

三是各宗道场在安居期间都颇为看重初学戒律的学习。即便讲究“冬参夏讲”的禅宗道场,也有“五夏巳前,专精戒律,五夏巳后,方乃听教参禅”的规定,因为“初受戒人,行持五年,戒品坚牢,则不为境风摇夺,亦犹树木培植五载,枝干粗壮,则不怕霜雪所雹也。”

汉地佛教形成的安居观念及其戒律是一项优良的传统,是寺庙及僧团的基础制度,对于今天迫在眉睫的道风建设而言,它具有如下意义:

从消极意义层面上讲,严格遵照佛制安居,可以在这一段时间内尽可能地避开尘俗,从而也就可以减少社会上的讥嫌,维护僧团良好形象。佛陀时代,人们讥嫌的理由是雨季游行会“践蹋生草,夺诸虫命,疲弊道路”,现代社会人们讥嫌的理由则是“到处攀援,从世俗业”等,讥嫌理由虽然不同,但损伤僧团形象则一也。佛陀时代,比丘们在各种艰苦条件下犹能坚持安居,现在僧团衣食无忧、住所无阙,更没有任何理由不按戒制进行安居了。

从积极意义层面上讲,严格遵照佛制安居,可以进德修业。无论是佛陀时代的“安居”,还是汉传佛教的“坐夏”,都有一个原则,即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因病予药,集中修行,以期提高僧格、促进个人道业。现在大陆很多寺院大都借鉴过去禅宗道场“冬参夏讲”的做法,夏安居时多以讲经为主。但愚以为这并没有达到安居最佳的积极效果,针对现在僧团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是应该恢复过去各宗道场普遍重视戒律学习的做法。

从深层意义层面上讲,严格遵照佛制安居,可以逐渐养成尊重僧人戒德、夏腊的风气,大众和合而住,以戒腊或德行厘定僧团内在秩序,从而避免“依据世俗能力进行定位,无形中将僧团导向世俗化”的倾向(济群法师:《一个根本,三大纲领》)。

总之,中国当代佛教应该重视佛制安居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损益,对于各地寺庙的道风建设以及提升中国佛教21世纪的整体形象,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其它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其它法师)  

 其它法师:心经讲记(纯果法师) 

 其它法师:佛说盂兰盆经讲记(显明法师)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其它法师: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德行法师) 

 其它法师:一声“南无佛” 皆共成佛道 

 其它法师:九华山晓悟老法师开示录 

 其它法师:去除心中的那根刺(通德法师) 

 其它法师:断除妄念亦能健康长寿 

 其它法师:绍云法师开示录 

 其它法师:禅七讲话(惟因老和尚) 

 其它法师:善导大师的念佛思想(心行法师) 

 其它法师:以传统「智慧道德修养」化解地球危机(从慈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