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杨云唐居士:世纪末的叮当


   日期:2020/7/28 21:1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世纪末的叮当

  杨云唐

  即将到来,大家都在等待新世纪来临之时,似乎无视廿世纪的即将结束。这个划时代的时刻,很多人都在计划如何迎接新世纪第一秒钟的到来,却忘记这也是廿世纪最后一秒钟的消失。

  虽然每一秒都是一样地长短,对行者而言,都是平等且应以平常心看待。然而对一个未入道的我而言,如果也任意地以平常心带过,则是很轻率且缺乏生命观察力的。

  时间是个名词,但生命却是很实在地呈现,我常为生命问题胶着思考。倘若生命是件永远不会结束的事,那它就不是「存在」的,也就没有人需要去为生命张罗或思考。事实上,生命从出生就步步走向结束,也由于它的有限,人会去思考如何经历而无所悔憾。然而我们在家人又是生活在高文明社会里,能有的选择及需要应付物质所带来的引诱是复杂而容易动摇的。可是所有汲汲营营的奋斗及曾经拥有的福禄寿喜、满足与不满足,在生命结束后,究竟有什么意义﹖曾经倾命付出,还有多少为我拥有?这应该是很重要的问题。

  世人的生活模式一般是以「充实」为要求,而行者却以「不迷惑」为认同。因为一个充实而多彩的生活,可能是虚幻如梦的,尤其在经过时间的大浪波涛后,剩下的并非「丹心照汗青」而是「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时,人才可能大梦初醒。可是在梦中的我们,总因形势比人强,江湖中身不由己,少有人有这么多闲工夫去想这些问题。

  普贤警众偈云:「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这「斯有何乐」的反省若缺乏「不迷惑」的思惟,一般只智见乐不见苦,主张活着就是要积极进取,世人把「积极」用得很重,将所有行为套上「积极」就是合理的。积极的结果,人只往前冲,不会静下来反省,也难怪在这个洪流里头翻滚的人们,总是身不由己,认为「知足常乐」是消极而不合人性的。

  人随着洪流涌动,其实是很苦的,一方面怕停下来,一方面是停不下来,套句话说,就是「回头已是百年身」,到老时才发现「没法享受」,不知一生辛苦为谁忙。这一生对别人或许有所交待,但对自己却不明不白。迷惑总是带来不安,若花了一生换得不安的生命结局,这种苦有谁能替代﹖有谁能分担﹖廿世纪快终了了,问问人类争端可曾减少?未来的不安有解决之道了吗?若有朝「草木皆兵」时也就是人类浩劫时。

  宗教在此洪流中,应扮演平衡的角色,提供人观察与反省的能力。而最重要的反省应该是生命的本身,寻找个真正能不再任生命流浪而能安住的方法。在佛教以一言概之,就是如何「狂心顿歇」。生命就像一场考试,人须在钟响前完成正确的作答,考不好的结果就是补考,重修、留级或退学。补考者如初果二果,而退学者即如入恶道。当时间一秒一秒的消失时,正如少水鱼,对每一分每秒的把握,更是如救头燃,若能在钟响前看清了生命的实相,则轻松自在,无忧无虑。

  怎样看清生命实相?这要看行者愿意不愿意上来学学大智的觉者所开出的法门,进而找到好老师与好同修共同努力。至于法门上其重要关键应是对生灭法的体会,因为命本身即是生灭。是以佛言:「若人活百岁,不如一日见生灭法。」孔子也曾在江上触及生命的生灭而叹曰:「逝者如斯矣,不舍昼夜。」若有了对生灭的敏锐观察,不怕狂心不会渐歇,因为他已觉察到生命一直不离生灭。

  「人命在呼吸间」这是学佛者的共识,但体会与知道是有距离的。若人能静下来,看着呼吸随生命一起秒秒地是有距离的。若人能静下来,看着呼吸随生命一起绵密地消逝,进而也会看到此心的相续与实在感乃缘于欲意,因欲的动力,驱动着狂妄之心如海浪般,一波推一波停不下来。在停不住的欲想中,生命是找不到安住的,所以停不下来。在停不住的欲想中,生命是找不到安住的,所以人若要安住,必须从体悟生灭后而安于生命的实践上才能落实。生灭的体悟能令俗妄之心歇息,在欲念上无愿无求,在人格上实践做人的本份,做而不计功德,此心在俗而不染,圆满自足,真正契于「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中道生活。

  廿世纪结束,廿一世纪到来,一剎那中所谓的划时代其实只是名词的改变。生灭相续中,生本非真生,灭也非有灭。可是由于狂心的不歇,驱动妄念的取舍,使我们在虚妄假名中不见虚妄。在人类迎接廿一世纪时,物质的期望总大于心灵的需要,面对生灭的反应只有不断追求,更加深迷惑的执取,似乎人类无明的解脱更渺茫难得。时间的增加,知识的成长,若未使人更成熟圆满,未给人类带来安定,则人类应该稍停下来补补破网才是。

  「诸行无常即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可以做为我们对世纪交接的警惕与应作的观察。愿我们在下一世纪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生命钟响前体会大悲世尊开示的生命智慧,完成正确的答卷,为自已及给下一世纪的子孙有个好的交待。面对廿一世纪的叮当剎那,愿人类皆见到生命的出路,一切苦难众生皆得到安宁。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