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侯松蔚教授:多角度思惟的重要


   日期:2020/7/29 9:1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多角度思惟的重要

第317期明觉 文:侯松蔚

  学佛的人,往往会发觉不同老师、不同书本所说的佛学义理或修行方法,不尽相同,甚至互相矛盾,每每令人无所适从。由於人的心理畏惧不确定,部份行者会急於下定论,以求心安,造成武断臆测,甚至自赞毁他、以讹传讹之弊。

  这些矛盾、疑惑,不一定是老师或书籍的问题,倒可能是自己的思考方法有误。其中一个最常见的思考陷阱,就是预设事物非黑即白,只有一个答案,没考虑中道或不同层面。以下举出笔者曾经遇见的几个例子:

  人身好或不好?

  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而不同的理解或许可以并存。例如个别经论说人身不净,另一些经论却说人身殊胜,到底人身是好或不好?

  人作为六道众生之一,由业和烦恼招感此身,当然不净;但人同时是六道中唯一有机会修学佛法而得解脱(三恶道纯粹受苦,天道欲乐过盛,唯人道苦乐参半,才有此潜质),世间、出世间的利益都能藉此身成办,常被比喻胜於如意宝。因此,人身有缺点也有优点,不能简单断言好或不好。

  从实修的角度看,说人身有血肉骨粪尿唾液等不净,是为令行者舍弃对身体的爱执;说人身殊胜,是为让行者珍惜八有暇、十圆满,把握现在修学佛法。了解此身不执得贪恋,以及学佛机会的可贵,同样能策励我们希求解脱、勇猛精进,故二说作用一致,并非对立。

  究竟而言,轮涅平等,诸法本净;密乘更认为人身五蕴体性即五方佛、五大体性即五佛母。不过,只有上根者才能直接将此见地应用於修持,故佛陀对初机并未宣说。初入门者,应先转心向法,断恶修善;除障启智后,才进行形而上的观修。佛法有时看似自打嘴巴,正因为有不同层次的教法适应不同根器。

  愿生为人或愿脱轮回?

  同一行为,动机不同,可构成迥异的价值判断。若我们只看表相,便会误执某一行为永远是对、某一行为永远是错。例如有时说应发清净愿获得人身,有时却说六道皆苦,不应贪生人天。人们遂感到混乱,到底要不要做人?

  诚然,三界之内处处皆苦,修行人最高目标是解脱轮回,而非贪求人天的短暂欲乐。然而,未必每个人都能马上发广大心,故佛陀先教他们皈依、因果(止恶行善),保证将来能重获人身,有机会进一步修学。

  即使是发了出离心、菩提心的行者,也不一定能在今生内开悟。为了来世能享有适合修行的环境,故可发愿往生净土;但这其实也不容易,故同时也会发愿:即使未能得生净土,也要获得暇满人身。无论如何,发愿为人最终也是为了解脱。

  此外,某些行者认为此世间有更多磨练及利益众生的机会,故会特地发愿投生人间;密乘的特点是转不净为道用,其中无上瑜伽部更需转化人身六大(皮、肉、血、骨、髓、精),故行者也会发愿往生清净空行刹土(只有此净土具足肉身,其他净土都是化生的)或再生为人。

  总之,说莫贪生人天,旨在不为世乐而贪生;若是为了修学或弘法利生,则无违背佛法。

  应否忆念死亡?

  有时,我们之所以作出非黑即白的武断定论,是因为预设了前提。例如一法师鼓励念死,另一法师却谓不应经常想著死,怕死也不能扭转死亡,徒然令自己闷闷不乐。

  第二位法师心中早已有了两个前设:念死等於怕死(念死本身是负面的),念死必然引发负面思想。事实上,死亡是必然的,但用甚么态度面对死亡,则是个人问题。她把自己的思想习惯套用到佛法,偷步将死亡与恐惧或消沉连结在一起。

  佛法主张念死,不是去想死亡有多惨,而是思惟现生的苦乐并不究竟,无须过份介怀,而应追求更恒久的快乐;同时自我提醒光阴有限,要善用人生,尽速修持。

  《菩提道次第广论》曰:「现须畏死,临终则须无所恐惧。我等反此,现在无畏,至临终时,用爪抓胸。」一般人现在不去想死亡的问题,到快要死时才懂得害怕,可惜为时已晚;修行人平日思惟死亡,已经坦然接受此一事实,加上受到念死策发,修持有素,面对死亡反而无畏无惧。

  密勒日巴尊者(Milarepa,1052―1135)正是一个范例。他自述:「我初畏死,入山静修,久观无常,今不畏矣!」又说:「我因畏死逃上山,通达本心空性理,今死纵临亦无忧。」

  因此,宗喀巴大师(Tsong Kha Pa,1357–1419)指出,若不念死,也就不会念修正法,即使修法而不清净、不殷重,迷於世间利害,临终追悔而殁;念死则相反,让我们毕生无悔,欢喜而终。

  最初提及的那位法师,论点其实不完全错误,我们的确不应怕死或为之苦恼,但关键是念死的方法,不能简单地否定念死法门;当然,提倡念死的,亦必须说明清楚,否则很容易令人误会。笔者经常都遇到有人问佛教念死是否消极,这都是因为问者早就预设了面对死亡的态度――从另一角看,即是没有客观地研读经义所致。

  ※ ※ ※

  谈到思考方法,似乎是从事学术研究才须要注意的繁琐细节。其实不然,吾人任何认知、学习、行动均倚赖思惟,不可能不重视思惟方法!思考有误,则可能连对佛法最基础的理解也不正确,导致基本的修行态度及方法亦出错。上文所举,只是简单概念的常见谬误,而且仅属冰山一角,仅愿让读者举一反三,从多角度思惟佛法,建立正确的见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侯松蔚教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侯松蔚教授)  

 侯松蔚教授:佛法仪规不能臆测 

 侯松蔚教授:藏传佛教不仅是密宗 

 侯松蔚教授:对显密理论与实修的误解 

 侯松蔚教授:小乘与大乘、显乘与密乘的次第 

 侯松蔚教授:密宗到底在修甚么? 

 侯松蔚教授:灌顶、口传后才可念咒吗? 

 侯松蔚教授:三昧耶戒的忏悔与还净 

 侯松蔚教授:再谈三昧耶戒 

 侯松蔚教授:灌顶与三昧耶戒(三) 

 侯松蔚教授:灌顶与三昧耶戒(二) 

 侯松蔚教授:灌顶与三昧耶戒(一) 

 侯松蔚教授:通达圣教无相违,极大罪恶自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