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宽运法师:「广学」与「多闻」(二)


   日期:2020/8/4 7:3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广学」与「多闻」(二)
 ──学佛人应有的志向与愿心

(2)思念善知识之化导恩德

所谓「善知识」是指导我们人生的方向,令我们修善断恶,离一切苦,得一切乐的导师,是故他对我们的恩德极大,所以能够依法思念其功德和恩德,则能引起我们对于善知识如法亲近、如法依止、如法恭敬承事的坚定意志。否则的话,虽然遇到具德的善知识,却不知如法亲近,自己的善法功德亦无由增长,故于善知识感恩念德极为重要。以下引证数段赞叹善知识恩德的经文,以启发我们感念善知识恩德的善净意乐。

如《增一阿含经.众生居品》说:「尔时阿难,白世尊言:所谓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也,将引善道,以至无为。佛告阿难:勿作是言!言善知识者,即是半梵行之人。所以然者?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这是赞叹善知识是具足全梵行功德的人。

如四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善财白言:圣者!唯愿慈悲,广为我说,我应云何学菩萨行?应云何修菩萨行?应云何起菩萨行?应云何观察菩萨行?应云何增广菩萨行?应云何成就善萨行?应云何令普贤行速得圆满!……尔时文殊师利菩萨,说此偈已,告善财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有众生,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事为难,能发心已,复欲勤求菩萨行,倍更为难。善男子!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这是说欲求菩萨道,欲求成佛的人,当勤求善知识,但应恭敬、随顺,勿见其过失。一个虔求佛法的依止弟子,若以寻求过失的心去观察善知识,就只会见到师长的过失,如此就会覆障其清净信心,而于善知识退失敬信,自己的善法功德亦不会再增长了。

前经又说:「复次,善男子!善知识者,犹如慈母,出生一切佛法种姓故。善知识者,犹知严父,广大利益亲属故。善知识者,犹如乳母,守护不令作恶法故。善知识者,犹如教师,示诸菩萨所应学故。善知识者,犹如善导,能示甚深波罗蜜故。善知识者,犹如良医,能治种种烦恼病故。善知识者,犹如雪山,增长一切种智药故。善知识者,犹如勇将,殄除一切识恐怖故。善知识者,犹如船师,令度众生大瀑流故。善知识者,犹如商主,令到一切智宝洲故。善男子!汝今若能如是作意,正念思惟,当得亲近诸善知识。」

又说:「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识力而得圆满,以善知识,而为根本。从善知识来,依善知识生,依善知识长,依善知识住,依善知识为因缘,善知识能发起。」

以上两段经文,所说皆是善知识于亲近的弟子有大恩德,作弟子者应当正念思惟,如法依止、亲近。余诸经论中,所说善知识功德者亦甚多,在此就不一一枚举了。

(3)于善知识如法依止、亲近

所谓明师难求,良友难觅,学佛者寻求善知识时,在未亲近或请求为依止前,可尽量观察其有德无德,是否可以亲近依止,若经过观察后,认为是有德的善知识,确可为自己亲近的师长,而后方正式亲近依止,这样就不会再观察其过失了。所以如果我们遇到具德的善知识,要如法亲近,作为弟子的善法功德,才得以新生及增长。否则,以观察过失的心去亲近依止,自己内心充满了成见烦恼,对于善知识的言行,就难以虚心接受,那么,自己的善法功德,也就不会生长了。因此,佛法之中,非常重视如法亲近善知识;而要做好如法亲近,首先必须注意三件事:一、认识善知识与弟子的关系;二、该发何种心来依止亲近;三、圆满亲近的方法。

一、善知识与弟子之关系:在小乘经论中,多说如父子想。在大乘经论中,则多说弟子于师作佛想。如《宝云经》第六卷说:「我今依怙师僧增广善法,以是因缘,于和上所,若持戒,若破戒,若多闻,若少闻,若聪明,若无智,悉皆恭敬,生世尊想。于诸世尊恭敬、供养、信乐、欢喜,于和尚亦复如是。」如八十《华严经.入法界品》中更具体的说明了于师、于法、于已、于修行所作的心念,如经中所说:于己身生病苦想、远行想、求度想、儿子想等。于善知识生医王想、导师想、船师想、父母想等。于所说法生良药想、正道想、舟楫想、家业想等。于所修行生除病想、远达想、到岸想、绍续想等。如经中卷七十七广说十类四十种想应知。

学佛人亲近善知识,依止善知识,主要的是从善知识的教授、教诫和他的实践生活中,来改善我们杂染的三业,丰富我们的生命内涵,净化我们的思想、行为;使我们的善法功德一天一天的增长,所以善知识是我们黑暗中的灯塔,是我们生死苦海中的舟航,是救护我们从恶趣中出离大恩人,是我们法身慧命的泉源,是故,我们应当对善知识如经所说感念、随顺、恭敬承事。

二、该发何种心来亲近、依止:对于亲近善知识的发心相,《华严经》卷七十七《入法界品》中颇有详细解说:「复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应发如弟子心,有所训诲,无违逆故;应发如僮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应发如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应发如佣作心,随所受教无违故;应发如除粪心,离憍慢故;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应发如旃荼罗心,离憍慢故;应发如犗牛心,无威怒故;应发如舟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渡忘疲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

经中所说为「二十种心」,足以显示弟子对于善知识亲近意志之坚毅、诚恳、任劳、不倦,这是因为我们彻底明白到一切佛法,皆以善知识为根本而生、而长、而住、而圆满,故能发起一切恭敬承事的心意来亲近、依止。但是,我们必须知道,这是指对于具足圆满德相的善知识而言,若不是具德的善知识,我们就不应该毫无选择性地依止或追随。(未完待续)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