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徐恒志居士:涵芬集 第二部分 净土文集 十一、净土宗要义汇编 2、介绍净土念佛法门 |
||
|
||
我来介绍一下,广大微妙、空有圆融的净土念佛法门。佛经里所说的净土修行方法,虽然很多,如《般舟三昧经》所说的观像念佛;《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观想念佛;《佛说阿弥陀经》所说的持名念佛;以及《大集经》所说的实相念佛,依照这些方法去修持,都可往生净土,但其中以持名念佛为重心,因为这一法门,所摄收各种不同根机的人最广,利人也最多。上面所介绍的参禅、观心、修密等各种修法,固然法法圆妙,但有的需要精研教理,有的需具备相当根性,有的需有充分时间,有的需有受法机会;而且能不能得益,还须看各人的因缘和努力。只有持名一法,虽然也少不了自己的精勤用功,但不一定要具备上述的各项条件,而且下手简易,有事有理,真是“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对任何人都是相宜的。假使佛法中,没有这个法门,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信众,将没有亲尝法味的机会了。龙树菩萨是禅宗、密宗、天台、华严、三论、净土等诸宗的祖师,他在《十住毗婆沙论》里说:“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舟则乐。菩萨道亦如是,……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所以我们对持名念佛法门,必须深信、切愿和笃行。 (以上选自《学佛是怎么一回事》) 一心念佛。假使我们能将一句佛号,至诚恳切,随时提起,行住坐卧,得空就念,久久用功,念佛得力,贪嗔习气,逐步消除,明朗的智慧,便得现前,所以能一心念佛,也正是修智慧的妙法。 (选自《涵芬集》——“谈智慧”) 参禅的人因可直下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而真能老实持名念佛,心心相续,念念无间,久久功夫成片,也自然能进入一心不乱境界。只怕思想上执见深,障碍重,不肯信,不肯行,在佛法看来,是很可怜悯的。 明心见性的人,离了生死尚远,正象上面所说,暗室的电灯,虽已开亮,垃圾尚待清扫,不能认为开电灯等于扫清了垃圾;也不能认为垃圾未清,就说电灯没有开。有些人虽已开悟见性,只因习染深厚,一时不能净尽,遇个别境界当前,未能不动此心,但并不妨碍其已开正眼,自能不失觉照,知其虚妄,不取不舍,不至于粘滞执著,留连忘返,譬如有线风筝虽在空中飘荡,却有一线牵住。只要假以岁月,勤加打扫,习染分分化,佛性分分显,毕竟能了生死、成佛道。另外,历史上高僧大德已明心性,而生死未了的事例很多,象唐朝惠林寺的圆泽和尚,曾与李源友善,有一天他们相约去朝礼峨嵋山,圆泽想取道斜谷,李源要取道荆州。最后圆泽和尚同意从荆州方向前去,当船到南浦,看见一妇人在汲水,和尚望而悲泣。李源惊问其故,他说:“我原想取道斜谷,正欲避开这妇人。因为她已怀身孕,正待我为子,不逢则已,现既相遇,实难避免。”他约李在三日后相见,以一笑为信,并说“十三年后,杭州天竺寺外,当再与公相见。”圆泽和尚当晚入寂。过了三日,到妇人家探望,果生一儿,并对李源微微一笑,李便把来龙去脉向家里人讲清。十三年后,李源自洛阳到杭州,以赴前约,在葛洪井畔听到一牧童扣牛角唱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李源上前招呼说:“泽公健否?”牧童说:“您真是诚信君子!但我世缘未尽,未能亲近,彼此勤修不怠,以后自可再见。”大家看!圆泽和尚已知过去未来,得了宿命通,在生死关头仍然不能打破,这正说明仅仅开悟见性,而见思烦惑未尽,还是不免随业流转呀!此外,草堂青禅师转世为曾鲁公,五祖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历史上一直流传。这几位禅师都是宗门巨匠,有解有行,只以情染未脱,依旧生死轮回,实值得人们深思! 人们依于般若正智而明悟本具的光明性体,这是学佛的根本。所以菩萨六度万行,都以般若为先导,若无般若,五度莫非世间有漏善法,不名为度。但众生根性千差万别,故佛随机施教,开示了无量法门。在无量法门中,学人必须自谅根性,择一专修。总的说来,专仗自力为难,兼仗他力为易。例如净土法门就是称为三根普被的、得他力加持的特别法门,也是普济一切含灵的大总持法门,这是许多往圣先贤——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莲池、蕅益、彻悟、印光等诸大祖师所走过的道路,他们为我们作出了光辉榜样。总结上面所说,“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实是我们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出离无尽无边苦海的正确航向! (选自《有关佛性答问》) 我们知道佛教教理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而又能指导实践的。为了使我们实践不至于盲目,研究教理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理论和实践正像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譬如凡夫、外道得世间禅定时(四禅八定),往往误认为涅槃。如果他们能研究教理,便知道即使修到非想非非想定,虽已没有粗烦恼,但还有十种细烦恼(触、作意、受、想、思、龙胜解、念、定、慧),仍是四阴和合,不免生死流转。又如研究教理,知道“三不退”中必须断见惑,方得位不退(藏教初果,别教初住,圆教初信位)这是很不容易的,但深信切愿念佛,虽未断见思烦恼,却能仗信愿力量,生极乐的同居土,而得位不退。这样便知念佛法门的奇特,就会一心念佛了。所以明白教理,便能有助于我们勇猛精进地修习,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少走弯路。 (选自《关于佛教经论的研究方法》) 学佛的方法虽多,但有当机与否,并无高下之别。由于我们烦恼习气,根深蒂固,全仗自力,每觉不够,因此在这里再介绍一种最简捷、最圆顿的“持名念佛法门”。 (选自《学佛是怎么一回事》) 在第一品《佛国品》里,叙述了当时佛在毗离耶城外庵罗树园与众集会,长者宝积说偈赞佛,并请问菩萨净土之行。佛开宗明义地告诉他:“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一重要开示,不仅为菩萨的不思议解脱,提出了总的要求:即心的清净是净化生命、庄严国土的关键,同时也为后来之修诸佛净土法门,特别是念佛求生极乐净土的人们,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选自《维摩诘所说经·对照译白》序) 佛法流传世间,以无量法门济度群生,莫非转化人们的妄想、执着习气,修证方向十分明确。经上所谓妄想,是指我们第六识的分别颠倒;所谓执着,是指我们第七识的我执、法执。如果我们对症下药,时时返观自己的起心动念,虽能对一切事物,照常应付,但不取不舍,不粘不着;无住而生心,不入断灭,生心而无住,不起分别;特别应知一切事物,无不是因缘和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了了分明,不同木石,这是什么?!实际上,这时两边不着,非空非有,无实无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正是我们的实相理体,本具佛性。 但近世以来,许多修行人,往往怕谈般若,以致这一佛法的纲要,弃而不究,寻枝摘叶,舍本逐末,茫茫苦海,不知何时才能获得解脱。江味农居士对这一现象很有感触,认为有些学人,“对般若不敢问津,甚至相互警惕,不谈般若,可悲之事,孰逾于此;违背佛旨,孰逾于此;误法误人,孰逾于此!”真可谓悲心激切,大声疾呼了。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诸部般若的纲要。江老认为这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慧彻三空,功圆万行,至极圆顿的大教,与过去把般若判为带通教、别教,正明圆教,有所不同。江老说:“正因为此经是诸部般若的纲要,而般若又是一切佛法的纲要;且经中明确指出,‘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佛语当信,不可诬也。”真可谓独具慧眼,发前人所未发,深符佛旨,功在万世! 总的来说,我们幸闻此经,一切佛法无不包罗,经中的一字一句都关系到全经宏旨。深愿法界有情,念生死苦,发菩提心,深入学习此经,依文字,起观照,悟实相,开示悟入谛知佛见,报四重恩,济三途苦。经说:“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有些同修也可以从念佛法门下手,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转化狂乱妄想,而得定开慧,明悟本地风光。正象江老所说:“念佛的念,虽然不是真如本体,却是趋向真如的妙用。为什么呢?因为真如是清净心,念佛是清净念,两者都是清净,才能达到相应之故。所以念佛之念,如能念念相续,是能达到无念的,故念佛是胜方便。”我们应知般若与净土,本来融通,象车的两轮,不能偏废。一切佛法离开般若,势必着相粘境,心外取法,成为邪见外道。我们务必仰体江老居士的清净大愿,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莲生九品,果证无生,谨愿与天下道侣共同黾勉之。 (选自《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语体文版)》序) 我们在观心、看念时,寂寂无念,即真空,了了常知,即妙有。若能于此处悟入,便能彻悟空有不二,体用不二,寂照不二,逐步证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法界了。 我们如能时时返照这本来不生不灭的自性,便知现前念念生灭的,无不是空华幻象,因而不取不舍,自然随顺法性,归于空寂。而念佛之人,执持一句名号,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声相依,明明历历,念念转化习气惑业,而达到一心不乱,这正是由观照般若,而达实相般若。所以般若与净土二门毕竟不分家。 般若观照是大法门,是诸佛之母,若能当下回光返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无住而生净心,离相而证实相,自可度一切苦厄,得真实受用。 (选自《心经的理论和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