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耕云先生:耕云心药录——保健养生篇 |
||
|
||
耕云心药录 例如有些人过于重视营养,选择最营养的东西吃,结果弄得“万般皆下品,唯有血压高”,甚至于血管硬化、心脏病等等,这都因为背离中道而失去平衡。 有些人过于省吃俭用,也不正确。我有个同事,他的夫人很贤慧、很节省,先生上班有时候很忙,不能回来吃饭,他的夫人买了五个馒头准备两个人吃的,先生两天没有回去,馒头都发霉了,她还是照吃,结果不幸死于胃癌。 还有一位老战友,他没有结婚,也不照顾身体,只是拼命地存钱,最后营养不良,四十多岁就死掉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单是吃东西要保持均衡,还包括不偏重“唯心”,也不偏重“唯物”;不偏重“内在”,也不偏重“外在”;不偏重于“靠人”,也不偏于“独立”。有人说:“我凡事都不求人,什么事都靠自己”,那你没有开纺织厂,你总要穿衣服吧?你没有种田,你还不是要吃饭!所以说,人要“各尽所能,各取所需”──我们能贡献什么,就贡献什么;我们需要什么而自己办不到的,就请求别人支援,这才是平衡之道,也就是生活理念的中道。 有些人注重内在的修养,不着重外在的小节,例如三十年前的嬉皮,现在都消声匿迹了,因为他不合乎中道,生存不下去,就只好自生自灭了。这些人之所以会被淘汰,是因为他们太强调内在,反价值、反传统,结果妨碍了别人。他们一进饭店,别的客人就不进去了;他要想住旅馆,旅馆也不收容,因为他身上的味道太难闻;久而久之,被社会所摒弃,也就自然消失了。 中国也不是说没有这种嬉皮禅,说句很罪过的话,济公活佛就有点嬉皮的味道,裤裆破了,也不缝一缝。有一天皇太后听说济公是活佛,就去问他:“我下辈子是男人还是女人?”济公也不答话,就在她面前表演翻觔斗,旁边的武士大惊失色,要把他斩首示众,皇太后却说:“不要抓他,给他金子,他明明告诉我下辈子是男的嘛!”当然,济公是圣人,虽然他违反了淑世主义,但他当时的做法也不能算错,因为那个时候正流行石霜禅,不说法、不念经、不参禅,只管打坐,于是有人讽刺它是“枯木桩”,太呆板了。所以济公就来点生动活泼的给大家看看,说明这也是修行,他是来矫正当时已显得僵化了的禅林。 寒山、拾得两位大师,虽然也不拘小节,但是他们在深山修行,不干扰别人,又是另一种典型。 如今我们活在社会上,就必须要内外兼顾,一方面自己修行,一方面也要做到淑世主义,要和光同尘,这样才是符合中道的生活理念。[《幸福之道》] 国人旧有冬令进补之说,而行之者亦颇有人在,盖谬执“冬不藏精,春必发瘟”。究实而言,入冬后人体新陈代谢功能,随气温而降低,苟不蓄精禁欲,无能保持活力。 至饮食之调理——含热量之提高,亦确属必要。无如沿袭日久,流弊亦生,每多误信江湖郎中胡言,滥服亢阳之品者,如全鹿大补丸、参桂鹿茸丸、补肾牛骨髓粉、“香肉”等,不仅刺激内脏,导致内分泌失去平衡,增加大量胆固醇,造成血管硬化,甚而有食“香肉”中毒而死者。须知“养生莫过于寡欲”,莫过于保持内分泌之平衡。例如,吾人胃液为酸性,肠液为碱性,浓或强度均有其一定比例,一旦丧失平衡,轻则病,重则死,故不可任意刺激。 近代医学早已证实,内分泌直接受心理、情绪影响、操纵。故真善养生者,必不为冬令进补“揠苗助长”之举,而直接着力于性命根源,由正信因果,广植福田,而信守五戒,力行十善,则“乐只君子,福禄由之”矣。“大德者,必得其寿”,亦复何疑?岂只“天君泰然,百体从命”而已,抑且顿悟心源,直趋觉地,亦非分外。既然体本金刚矣,进补云乎哉?[《观潮随笔》——《世说》——《冬令进补》] “上古人寿八万岁”,虽难求证,但较现时人们的平均寿命为长,则应属可信。征之现代医学,百龄以上,乃是人类合理的年龄,倘若寿不满百,不得谓“克享天年”。 依现代养生家拉初维克博士的看法,人们其所以被剥夺去二至三分之一的寿命,而且加速了老衰的过程,实是咎由自取。倘若不去自戕生机,加上医药的进步,人们活到一百五十岁,亦并非奢望。其所未见其增,日见其减者,主要咎在: 一、摄取热量过高,营养过剩——多数人担心营养不良,且对肉食兴趣浓厚,随便进补,益以维他命销路大增,口服液大行其道,于是中年肥胖者日众,寿终而非正寝者乃日多。 二、缺乏运动,形成内脏的衰退(尤以心脏为然)。 三、生活欲望无止境,物质追求无宁歇,造成心情的紧张,情绪的不平衡,而直接影响到内分泌的失调,导致了老化的加速。 另外生物生存三要素之太阳、空气、水条件的日益降低,乃至游乐加多,睡眠减少,工作过于繁忙,都是造成人们不能克享天年的重要因素。 总之,节食、节欲、多劳动、少紧张,为养生所必需;而山野乡村的空气,新鲜的奶品果蔬、适当的运动、恬淡的心情,则是健康长寿的有力条件。倘使有人企图自促天年,常打麻将,保证有效。[《观潮随》笔》——世说] 当此物质文明一日千里之际,最堪吾人隐忧者,辄为物质与精神文明升沉之反比例现象。易言之:物质文明愈发达,人文精神愈萎缩;物质生活愈提高,精神生活愈堕落。未来人类在高度工业化的环境中,极端功利主义之熏染下,终将蜕变出一个功利主义人格化病态社会,而出现人类进化逆流。今日普遍存在之“以沉为升,似升实沉”现象,即为此一社会之序曲。不信,请拭目观察。 所谓维他命迷者,乃以维他命为第一生命之谓,此辈迷信维他命之极,甚至有以维他命为“主食”者。诸药剂、片剂、粉剂、针剂乃至口服液交替服用,至“味美丸”则终日不离口,而维他命C糖片,尤为女人之宠物。因服食过多,注射草率,维他命A中毒而失明者有之,引发肝炎者有之,造成肝功能减退者有之,儿童误食肝油糖球中毒呕吐者,更屡见不鲜。而饮用含锰过多之营养牛乳,造成慢性中毒者尤伙。至注射荷尔蒙与隆乳、丰臀引发癌症者,亦大有人在。此种迷物失心、以身殉物之行为,岂独破财伤身,亦何异丧心病狂!实属愚不可及。就中以口服液而言,含药量最多仅值台币五角,包装费不过两元,而售价往往十元、八元不等,似此获取暴利,性质几近欺骗,而牌名繁多,销路奇佳,不料今时暴发户、阿木林竟如是之多! 基于上述现象,有心人颇可投资发展一新兴事业,盖各公私场所小便池中所含大量之游离荷尔蒙与过剩维他命,确有加以提炼之经济价值也。 至醉心于美容者,由鼻、牙、乳、发、臀几乎无处不假,果然面目全非,尤其新兴一种“返老还童”之绷皮手术,确实使皱纹消除,唯遗憾者,手术后十有八、九表情本能竟随皱纹同时消失,倘勉力为之,笑容每较哭丧脸更加难看。所为何来? 淘金狂者,最是丧心病狂,其赚钱之不择手段,有令人不忍言者。此辈实不止于要钱不要脸,直是爱财不爱命!试阅报章,因钱而陷法网者,何日无有? 盖支配与维持吾人五官、四肢、五脏等机能者为神经,其中枢在脑,而总绾于脑下垂体(能司内分泌之调节)。故心若冲虚宁静,则“天君泰然,百体从命”,内若不生家贼,百邪自不能侵,以五脏各具功能故,虽糙米、菜根亦能长保健康。不信,请观乳牛,虽仅饲以含碳水化合物与纤维素之干草,经过糖化作用,透过肝脏之加工,亦能分泌出含脂肪、乳糖、蛋白质及多种维他命之乳汁。其热量、营养岂可与干草同日而语。 吾人于日常生活中,选择食物固应重视营养、卫生,以免肝、肾过度疲劳,然倘徒作过剩之“成品”补给,使内脏停止其加工任务,而“投闲置散”,岂唯使其有“吾岂瓠瓜也哉”之叹,抑将造成其功能之退化,而逐渐消失其原有作用。如此,一旦缺乏成品(药物)补充,势必生机顿失,回天乏术,是谁之咎? 以使用荷尔蒙而言,如非天阉,或医疗需要,实不宜轻用,否则使用日久,纵然幸未引发细胞畸型发展——癌,亦必导致性腺分泌的退化、萎缩。试问,此与自戕何异? “人者心之器”,“心”为“形”之主。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者,端藉此昭觉灵明之心,灵明若塞,虽具六尺之躯,亦不过行尸走肉而已,与禽兽奚别?此且不论,即就吾人生理而言,五脏、百骸亦莫不直接受心理之影响。例如:心慕少艾,求之不得,寐寤思之,性欲一起,性内分泌(性荷尔蒙)亦随之加强分泌,不仅中枢神经受此过剩分泌之刺激,产生兴奋作用,轻则由梦遗而神经衰弱,智力减退,意志消沉;重则神经错乱,成为花痴或色情狂。同时,此处分泌过剩,彼处必有不足。故心、肝、胃、肺功能随之降低,此谓“分泌失调”。倘不幡然省悟,诚意正心,以复身心之平衡,则不须多时,昔之生气蓬勃,今则精神萎靡矣。他如见美食而不得一啖,常令人“垂涎三尺”,此是消化荷尔蒙之加速分泌,以完成肠胃工作之准备。遇惊悸则便溺不禁,此因胆汁加速分泌。他如“望梅止渴”,固属心理“制约”生理之具体例证。再如忧伤肝、愁损脾、哀伐肺,以及过度兴奋则影响心脏(律动)等。皆属不易之理,亦为必然之事。 纵欲也包括放纵食欲,有好东西就拼命地吃,东西是人家的,命却是你自己的。拼命地吃,病从口入,吃死了怎么办? 过去我有个朋友负责办外务,做公共关系,对外请客都由他安排,他是当然的陪客,今天吃这个,明天吃那个,他觉得很好。结果这个人没有活到五十岁,就蒙主宠召了,原来他是胃扩张和酒精中毒,最后血压高、心律不整,百病齐发,这是放纵食欲的结果。 春秋时代有个春申君,他纵欲的结果,腰都直不起来了,变成了人虾,好像虾子一样,历史上都有记载,这不是我瞎编的。所以人千万不能纵欲,吃饭就吃八分饱,既容易消化,又不会参瞌睡。你若是吃得太饱了,坐着就想睡觉;若在课堂上,固然对不起学生;在办公室里参瞌睡,也对不起主管,所以人不能纵欲。 纵欲还包括很多,有人看小说,一夜不睡觉;有人打电动玩具,忘记了一切;有人下围棋,也会废寝忘食,这都是纵欲。凡有所好,必有所执;有所执,就有所偏;有所偏,就有所缺;有所缺,就有所失。一定会耽误正经事,影响生活的幸福。[《幸福之道》——七反省的要项——去除幸福之贼] 人当贫无立锥时,所求者不过温饱;既得小康,复羡富贵;富矣、贵矣,则思彼南面者“可取而代之也”。若竟“尊为天子,富有四海”矣,犹感岁月苦短、生也有涯,百计千方,妄求不死,为己宁有涯哉!虽然求之有道,富贵可居,惟贫贱与欲望永远相连,盖贫穷并无准的,有之则“不足感”便是追求之动力。然本自具足者,何待追求?本无者,求未必能得,得之岂果能甘?百年岁月,蹉跎而过,到头仍是抱憾终天,曾有几人真正获得满足?扰攘一生,积重难返,正事未办,又入轮回,尽多驴胎马腹,谁知神归何所? 生因我有,苦与生俱,人生必须解决之中心课题,首为生死苦乐问题,故曰:“生死事大”。此关不透,总是浮生虚度;大事不了,再出头竟何时?一切浮世虚荣与物质享受,唯能蔽性灵、塞智聪,绝难填补生命的空虚,此昔贤所以弃爵禄如敝屣,视富贵如浮云,而自办其大事,乃堪称善“为己”者也。 真平等——海水一味,法界一如,万殊一本,万物一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真独立——“观自在菩萨”,唯自观“自在”,斯则“自在”自“观”,自“观”“自在”,“万象丛中独露身”,岂不洒脱自在? 自利、为己之道,有逾于此者乎?[《观潮随笔》——《世说》] 殊不知命由己立,果由因熟,因种果生,因果循环,自作自受,孰有能替?天命无常,善人是福,“亢龙有悔”,故君子有终,欲求化凶为吉,必当忏罪悔非,冀希转变命运,必先变化气质。盖夙恶不悛,终遭恶报;铁若成金,身价自高。不则徒见自误,生机云何。论变化气质之道,则莫过于学佛,以“不二法门”,妙难思议,三宝加被,慈力无边,故一念至心忏悔发露,宿生恶业罪障如片雪之入洪炉,但肯真修实行,即身成佛亦不是分外。况屠儿尚能立地成佛,我辈岂果缺乏自信?且“在家修行亦得”,不拘定要出家。不闻乎?“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其猛省! 昔有袁了凡居士者,为变化气质而改造命运之典型范例,近多大心人士印赠流通,愿求富贵、恶贫贱者,幸一阅读,当知求之有道,而命由己立也。 注:伧——鄙贱之人。[《观潮随笔)》——世说] 有些人过于省吃俭用,也不正确。我有个同事,他的夫人很贤慧、很节省,先生上班有时候很忙,不能回来吃饭,他的夫人买了五个馒头准备两个人吃的,先生两天没有回去,馒头都发霉了,她还是照吃,结果不幸死于胃癌。 还有一位老战友,他没有结婚,也不照顾身体,只是拼命地存钱,最后营养不良,四十多岁就死掉了。[《幸福之道》] 古时候的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那时候人们的思想很单纯,没有太多妄想来干扰自己。现在的人生理比较不健康,多半是被妄想所破坏、干扰的。比方说,我们聊天谈到了台南府城的肉粽、棺材板很好吃,说着,说着,口水就变多了,虽然还没有吃,但生理上已经完成了消化的准备。再说,你如果看了一场不该看的电影,你的性荷尔蒙必然大量分泌,这些都将造成生理上的伤害。 为什么刚结婚的人容易感冒?根据中医的理论,是说肾水不足。换言之,就是性荷尔蒙消耗多了,造成其他器官荷尔蒙的不平衡。荷尔蒙就是组织分泌,它不像眼泪、鼻涕有一定的管腺,而是以渗透的方式供应。它的基本原料是相同的,却提供了多种的用途,如果你的性荷尔蒙消耗多了,你的肺荷尔蒙或许就不够了,其他的脏腑也都受到影响。所以说刚结婚的人容易感冒,一方面是行为造成的,一方面也是想念造成的。如果我们不能在这两方面保持均衡,我们的修行就不会成功。 在佛陀时代,修行人多半是“日中一食”,佛自己也是“日中一食”,保持半饥饿状态,因为他是出家人;我们在家的人要有合理的营养,不要吃刺激的东西,否则就违反了中道。而真正的修行是“心物一元”的,好比说你腿上长了一个疮,或者你头痛,你能坐在那儿禅定吗?没办法!你必须是身心健康,才能禅定。而你禅定的工夫,不是坐在那儿什么都不知道,那叫“枯木死灰定”,那叫“无记”,“无记”是打坐的大障碍。你必须要历历明明、清清楚楚,而且一念不生。别以为这个做不到,其实很容易做到,你们现在就做到了。它的要领是什么呢?就是“截断两头”。我们的妄想从哪里来?年纪大的人最喜欢想过去,年纪轻的人最喜欢编织未来。各位知道,妄想也需要能源的,劳力的人,只要碳水化合物的供应;劳心的人用脑较多,就需要很细致的营养,也就是所谓的高蛋白。你若一天到晚乱想,就消耗了你的能源,浪费了你的生命力,这是不正确的。 我们学禅的人要打掉妄想,净土宗念阿弥陀佛,也是要打掉妄想,这个叫做方便,“舍方便,无究竟”──除了方法之外,没有什么叫做真理。所有讲出来的、言之成理的,都是方便,都不是真理。青天白日、朗朗乾坤的大宇宙,万象森罗,就是没有“真理”这个东西,所以我们不要去追求真理。如果勉强说有的话,真理就是生命,生命就是存在,存在就是你自己。 生命的形态很多,有动的生命、准动的生命、不动的生命,都是生命。我们不要被自己的五官所欺骗,说这个麦克风它不是生命,这个烟灰缸它是死的。其实它们都是原子堆积的,而原子中有电子,电子都是活动的,哪里有什么静止的东西呢?所以我们修行的要领很简单,截断两头──不想过去,不想未来,现在没事。但是你要甘于寂寞,现在没事,你又想写信,又想打电话,又想去找人聊天,你怎么能修行?就是佛陀再来也救不了你,因为你不甘寂寞。不甘寂寞是修行大病,“平安是福”才是修行的信条。 人排遣寂寞的正确方法,就是活在责任义务里──你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尤其家庭主妇,家务事是做不完的,怎么会寂寞?你只要把握住修行的要领──截断两头,两头一截断,就是中道。我们不谈理论,只谈事实,截断两头以后,我们才能落得安祥、落得实在、落得喜悦,而我们的身心自然就能调和,智慧自然就会发露。 古德说“从门入者,不是家珍”──从外面拿进来的,不是你的传家之宝,传家之宝一定是在你家里。古德又说“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不要到外面找什么真理,你只要截断两头,保持中道,当下就是大解脱。你试试看,现在有什么?空空的。这个“空”就是创造的空间,就是真理的当体,就是宇宙的实相,就是生命的发皇。你若常常保持这种心态,既不会影响你的工作,更能让你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在集中的心念之下,不管你做什么事情,都是全心全力的,它都会形成一个焦点,在这个焦点上就会迸出智慧的火花。反之你若是沉缅于妄想,就会颠倒梦想,不但晚上做梦,白天也会做白日梦。 归纳起来说,通往幸福的路径就是中道──对人必须自他兼利,对事情要恰到好处,在生活上要保持平衡,在修行上要截断两头。通过这条路线,你就能获致幸福,否则你只顾自己,人际关系不调和,想念太多,神经衰弱,你一定会伤脑筋。[《(幸福之道)》] 同样的道理,你若是给禅刊写文章,晚上只睡了两三个小时,第二天精神仍然会很好;如果是为了被迫写其他的文字而熬夜,第二天便会头昏脑胀。不信?试试看![《无漏行》——四、正思惟与邪思惟] 约实言之,苦乐从心生,亦皆随心转,两皆无自性,心尚不可得,苦乐何所寄?然则甜瓜澈蒂甜,苦瓜连根苦,现象颇有,勉强言之,必须是无条件、无选择、无取代的乐,乃堪言乐,乃能常乐。若以根尘选择之相对为乐,则是以刺激为乐,其乐短暂,而寂寞恒常,未是真乐。若求真乐,亦有妙诀:此时当乐,此处可乐,众善奉行,自得其乐。自若不乐,则病在选择条件,殊不知有条件之乐,只是暂乐,暂乐何若常乐,而常乐必须自乐,自若不乐,无人能畀你以快乐也。 语苦亦然。世间本无绝对的苦,只是人们自苦耳,自若不苦,无人、无物能苦汝。诚然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是苦非乐,若是力气充沛,亦尚不难排遣。故凡健康身无病,债主不上门,法院无传票,无仇敌窥伺,而言苦者,皆属自苦。因他(她、它)所引起之苦,尚可除苦因,摆脱苦境,唯独自苦,真是难医,须是不自苦始得。 虽然,亦颇有英豪、贤哲,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以赢取生命不朽者;至若灭苦乐根,穷生死源,全身脱出牢笼,澈见本来面目,而臻人生于无量光明、圆满之境,则殊难一睹。如三不朽者,姑许其为“善生”,要实亦未跻于“至善”也。 然则如之何乃可?此事譬如“登高须自卑,行远必自迩”,老实行去,终得相应,要旨有三: 一、坚善信——正信三宝,皈依导师,唯法是尚,唯义是亲,切生死念,以悟为期,确立生命目标,坚持理性生活。苟能坚定信念,功德必不唐捐。 二、知善养——节饮食,寡嗜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藉保澄明宁静、身心平衡,以为禅观、静虑之资。不则四大失调,病固是痛苦,五阴炽盛——生理与心理之精力过剩,尤为危险,不可不慎! 三、行善道——善道者,吉祥、离苦之途径也。此须以“根本五戒”为基础,“十善业道”为总纲,具见《佛说十善业道经》。敬劝受持奉行,此不赘述。 |